編稿時間:2015-08-05 來源: 蘇仙新聞網(wǎng) 作者:
蘇仙區(qū)歷史悠久,前身為郴縣,秦羸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西漢(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郴縣易名宣鳳縣。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復(fù)名郴縣。五代后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更名敦化縣,后漢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復(fù)為郴縣。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名郴陽縣,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郴陽縣,縣城為郴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復(fù)置郴縣。郴縣是紅色革命搖籃,1928年,朱德、陳毅在此領(lǐng)導(dǎo)了舉世聞名的湘南起義。同年,陳毅擔任第四任郴縣縣委書記。1949年10月7日,郴縣解放,由衡陽專區(qū)代管。同年11月郴縣隸屬郴縣專區(qū)??h城先后為郡、州、軍、路、府、區(qū)治,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2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縣設(shè)區(qū),蘇仙區(qū)因孝子神仙“蘇仙”而得名字,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神仙命名的行政區(qū)域。今天我們將蘇仙的一些文化遺產(chǎn)展現(xiàn)給大家,以饗讀者!
九仙二佛
郴州“九仙二佛”均真實人物,后經(jīng)明代徐霞客游郴州閱《萬歷郴州志》,總結(jié)出“郴州為九仙二佛之地”之說。其中蘇耽、成武丁、壽佛周全真、劉瞻、柳毅等多人的傳說甚至影響海外,屬于我國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九仙
1、西漢蘇仙:蘇耽,郴縣孤兒(母親便縣人潘元君),在全國的主要影響是升仙前預(yù)測出第二年將有大瘟疫爆發(fā),囑告母親用橘葉井泉熬藥湯(配5種其它的藥)救治百姓,這是我國預(yù)防醫(yī)學即“治未病”之始,形成啟蒙讀物中的“蘇耽橘井”、“橘井泉香”典故;其二,因?qū)δ赣H、人民孝道,被尊為“孝子神仙”;其三歷代包括帝王、文豪、宰相、道教學者在內(nèi)的上百位名人撰寫詩文;其四,唐宋皇帝五次詔令封賜,他棲身采藥升天之地蘇仙嶺列為道教72福地的“天下第十八福地”。
2、東漢成仙:成武丁,臨武人,后移居郡城任桂陽郡主??;在全國的主要影響是傳播“牛郎織女傳說”、“七夕文化”(透露牛郎織女7月7日相會鵲橋);其二,“噴酒救火”的典故;晉《神仙傳》開始宣揚。他因坐騎為白騾子又被人們稱為“騾仙”,他住所郴州城西,現(xiàn)郴州市北湖區(qū)委政府后面的騾仙嶺是其仙山;原有“成仙觀”、“騾穴觀”,臨武縣原有“成仙觀”等,均“文革”破壞。
3、唐代王仙:王錫,郴縣人,命苦,母早逝,父親王相行醫(yī)行善,王錫從小隨父行醫(yī),及長為郴州桂陽郡署衙低級軍官,押送糧食去長沙時遇瘟疫,入錫山采藥救民,故長沙有錫山;后傳飲露成仙,長沙、郴州均稱他“露仙”。蘇仙區(qū)委、政府新駐地西面的王仙嶺是其仙山,原有“露仙觀”、“王仙觀”。
4、唐代劉仙:名相劉瞻,郴縣人,他在全國的主要影響是清正廉潔;其二是敢于直諫皇帝,救三百多條人命等;其三,他曾繪出《三湘圖》;《唐書》《全唐文》《資治通鑒》《全宋詩》都有關(guān)于他的文章詩歌,《列仙全傳》將他三兄弟的傳說收入,三兄弟都列為仙人。河街烏石磯有“劉相第”,為古代名家吟詠。因他在北湖邊嶺上有讀書臺,故稱“劉仙嶺”,歷代古人題有詩詞。
5、唐代廖仙:廖法正,蘇仙嶺景星觀名道,他的主要影響是韓愈為他寫下名篇《送廖道士序》(后世曾國藩、桐城派領(lǐng)袖劉大櫆大贊此文);其二,《湖廣通志》記唐懿宗敕封他“元妙真人”,他不做官回郴修道;廖仙嶺在城西。
6、唐代范仙:范伯慈,郴縣人,道士,他在全國的主要影響是服胡麻治療狂疾、孝父母,獲誥封“元一真人”,歐洲、日本有學者研究他;仙山在城西北30里丹霞地貌鳳悟山。
7、唐代唐仙:唐道可,郴縣人,傳說百歲居士可降虎,《太平廣記》紀有奇術(shù);其仙山在城北丹霞山洞窾唐仙山。
以上所述七仙,實則為九仙,因為劉瞻、劉替、劉助三兄弟皆為劉仙,三位劉仙中以劉瞻為代表,其他兩仙的成仙經(jīng)歷與其相似,在此不再敘述。
二佛
1、唐代壽佛:周全真,郴縣程水鄉(xiāng)人(今屬資興市),披剃于城中開元寺,后拜杭州道欽禪師為師,并隨其進京朝見皇帝;學成后自已到郴州桂陽郡轄湘源縣(后歸永州、廣西)開創(chuàng)湘山凈土院說法、自稱無量壽主,撰佛學著作數(shù)種,教化人們“忠孝是佛”“公平是佛”“仁者壽”等;湖南、廣西志書記載他活了132歲,系中國有史記載實足年齡之最;今廣西全州即五代時,楚王因他的名字“全真”將其道場之地湘源縣改“全州”;歷代有敕賜、封號,清咸豐帝封其“保惠無量壽佛”,于是天下信眾們稱其“無量壽佛”,同于西方阿彌陀佛,清皇宮藏有其畫像。其仙山在蘇仙區(qū)飛天山、資興周源山、萬歲山三處。
2、唐代朱佛:朱道廣,郴州人,在家鄉(xiāng)出家,到衡州拜師,歸郴州開元寺,為家鄉(xiāng)祈雨有靈;后駐廣東韶州,天寶元年大旱,他不顧生命安全,端坐于武水(臨武、宜章流下廣東),湞水合流水面上祈雨成功。逝后,宋代敕封“寂通證誓大師”,其仙山在城南原東海庵所在山。
蘇仙傳說
蘇仙傳說是以敘述郴州草藥郎中蘇耽神奇出生、神鹿哺乳、孝順母親、種橘驅(qū)疫、得道成仙等核心母題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說故事群,在《太平廣記·蘇仙公》篇有翔實記述。歷代郴州民眾口口相傳蘇仙傳說,道教典籍、筆記小說、醫(yī)書、類書等關(guān)于蘇耽傳說都有較為詳盡著錄,杜甫等眾多名人詩詠橘井,宋代四位皇帝敕封蘇耽為“真人、真君”,宋真宗詩作有“橘井甘泉透膽香”句,遂形成“橘井泉香”“龍蟠橘井”的醫(yī)林典故。
蘇仙傳說蘊含了孝文化、懸壺濟世的醫(yī)家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教思想,體現(xiàn)南嶺地域民眾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
橘井泉香
相傳蘇耽得道成仙升天前,對母親說:“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一升,檐邊橘葉一枚,可療一人?!钡诙?,果然發(fā)生疫病,遠近皆求治,依法治療,果然痊愈,百姓感恩戴德,世代口口相傳?!端幒J捌妗芬粫幸灿杏涊d蘇母以井水橘葉治療疫病之事,此后世人便以“橘井泉香”歌稱頌救人功績,醫(yī)者將之書寫匾額以明志。中醫(yī)藥史上記載的懸壺濟世和大愛蒼生的醫(yī)術(shù)醫(yī)德便由此而來。唐代詩人杜甫、李白、王昌齡、元結(jié)、沈彬等對此均有題詠。唐開元十九年,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賜名橘井觀。傳至明代,“橘井泉香”的典故納入兒童啟蒙讀物《龍文鞭影》,用以教化世人,橘井文化亦成為郴州“福文化”的核心主體。
福地福氣
明代大旅游家在《徐霞客游記》中曾寫到"……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四月初十日……乃持蓋為蘇仙之游。隨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蘇仙橋,隨郴溪東岸行,東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經(jīng)東上山,入山即有穹碑,書"天下第十八福地……"。該書直接佑證了蘇仙嶺自古即為古福地,字字珠璣。
蘇仙嶺山頂現(xiàn)有"壽山"大字陽刻,直列楷書,字徑為55×45厘米,旁注"壽山福地"四字鐫于石壁,但"福地"二字至今未現(xiàn)。郴人雅客皆云:蘇仙嶺即是一個大"福地",何勞再刻"福地"二字?為凸現(xiàn)蘇仙嶺作為古"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厚重人文遺韻,蘇仙嶺風景區(qū)在對大門內(nèi)廣場馬路旁圍墻進行改造時,造石成山,并在其上鐫刻不同風格、不同大小的"福"字,其字體都出于自唐太宗以來十八代名君之手。以"萬"言多,取名"萬福"意寓吉祥,暗寓此地為"天下第十八福地"古福地。題名"萬福山",暗寓蘇仙嶺即為"福地"也。傳說從此經(jīng)過,摸一摸"福"字,數(shù)一數(shù)"福"字,則會洪福齊天。
湘南起義舊址群--郴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陳家大屋)
湘南起義舊址群--郴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陳家大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末時期,為郴州陳氏家族所建,故名“陳家大屋”。1928年2月4日,朱德、陳毅率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占領(lǐng)郴州城。1928年2月7日,郴縣蘇維埃政府成立,領(lǐng)導(dǎo)郴縣人民組建農(nóng)民赤衛(wèi)隊,打擊土豪劣紳,進行土地革命,開展一系列革命運動。
蘇仙嶺摩崖石刻群
蘇仙嶺摩崖石刻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風景區(qū)內(nèi),摩崖石刻最早見宋代。共有30余塊,為宋、明、清幾代文人騷客、游客所題刻,楷、行、草、隸、篆各體書法均有,字形大則如斗,細則如蠅,現(xiàn)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是研究石刻藝術(shù)、蘇仙嶺文化的寶貴資料。尤以“三絕碑”最富盛名?!叭^碑”指的是秦詞、蘇跋、米書“三絕”,即秦少游作詞、蘇東坡寫跋、米芾書法。
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又稱騾馬古道,北起蘇仙區(qū)裕后街,南接廣東省樂昌市坪石鎮(zhèn)轉(zhuǎn)圍村。湘粵古道(蘇仙段)從蘇仙區(qū)裕后街至良田折嶺頭,自古為楚粵孔道。秦贏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為統(tǒng)一中國,發(fā)五十萬大軍遠征南越筑此道,形成湘粵古道雛形。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經(jīng)此道滅南越。漢光武帝建武年間,桂陽郡太守衛(wèi)颯大規(guī)模改造古道,拓寬路面,建立郵驛,古道由此基本定型。明清以來,湘粵古道成為交通、貿(mào)易要道。連接中原和嶺南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大動脈,大量騾馬從古道通過,石板路面留下無數(shù)深陷蹄印。沿途保存大量文化遺存(犀牛井、郴縣國共合作抗日談判舊址——李家大屋、文昌宮戲臺、福德樓、水星樓、貞節(jié)牌坊、迎風亭、古客棧等),具有較高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2011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