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和四川各發(fā)生一起長輩逗小孩喝酒引發(fā)的悲劇,一個孩子酒精中毒致繼發(fā)性腦損傷,醒來后癡癡呆呆連媽媽都不認識了;另一個因急性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雖然是個例,卻值得警醒。我們周圍還有很多錯誤逗弄小孩的方式,這個話題甚至會喚起很多成人對童年的“悲慘”回憶。但現在,很多父母或親友依然在用錯誤的方式逗弄自己或別人的孩子。 日前,《生命時報》發(fā)布了一項“你最討厭的逗小孩方式”的網絡調查,有近千名網友參與投票、評論。記者采訪了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yè)發(fā)展中心早教專家蔡景昆,針對其中得票較高的逗弄孩子的方式,請他一一解讀。 逗小孩喝酒或吸煙,占21.1%。蔡景昆告訴記者,成人喝酒吸煙都應有所限制,更別提孩子了。有育兒常識的人知道嬰兒吃輔食階段,嘗試各種味道有助味蕾發(fā)育,將來不挑食,但這和喝酒、吸煙是兩碼事。見孩子嘗到酒或吸了煙后皺下眉頭、撇下嘴,大人卻哈哈大笑,這種行為是把孩子當成了取樂對象,既不尊重孩子,也不利于良好習慣養(yǎng)成。 “你媽媽不要你了/你媽媽不回來了”,19.3%。如果這話出自他人之口,一般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讓他害怕,蔡景昆表示,甚至影響親子關系。孩子往往無法理解出差、離開幾天的真實意思,聽別人這樣說,他會覺得被媽媽拋棄了,可能當場嚎啕大哭,心理產生陰影,嚴重的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力,不知道該不該相信成年人。如果這話出自媽媽之口,更會危及親子間的信任。 彈男孩的“小雞雞”,16.3%。成人經常用這種方式逗弄男孩,首先,很可能因衛(wèi)生原因造成感染;其次,孩子受刺激后會效仿,自己經常用手玩弄,從而產生依賴,有的甚至會持續(xù)到上小學,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再次,孩子可能會用同樣方式逗其他小朋友,引起矛盾和社交障礙。蔡景昆提醒,這種做法缺乏對孩子的尊重。長輩與孩子間的親密行為和親密關系是會傳承的,要符合社會規(guī)范,彼此尊重。親密行為是有范式的,比如注視、擁抱、親吻、撫摸,這樣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 “你媽媽不喜歡你了,要給你生個弟弟/妹妹”,占12.8%。孩子缺乏判斷能力,聽到這樣的話會信以為真,驚慌哭泣,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會以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導致的,影響自信心的建立,很可能從此變得孤僻;弟弟妹妹降生后,父母難免會對小寶寶投入更多精力,老大可能會因此對父母或弟弟妹妹產生怨恨。 突然跳出來嚇唬孩子,占8.3%。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幼兒情緒受到這樣的干擾,輕則影響食欲,重則不再進食,影響消化系統(tǒng),有的還會做噩夢;大孩子可能會模仿,學會惡作劇,造成不良反應。還可能影響孩子的判斷力,比如一個長胡子的叔叔嚇了他,他以后見到長胡子的就害怕,孩子們怕穿白大褂的醫(yī)生,往往就是這種心理。 “你是我們撿回來的”,占7.1%。3歲左右的孩子喜歡問“我是從哪來的”,這是對未知事物正常的追尋。很多父母不知怎么說就撒謊,這是非常不必要的。首先,撒謊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正常判斷和理解;其次,孩子再大一點或跟別的小朋友溝通后,發(fā)現父母撒謊了,會影響其對父母的價值評估。家長可根據孩子的理解力,選擇適宜的方式告知實情,有時籠統(tǒng)說一下即可,多數孩子都不會追根溯源,得到一個答案后,注意力就會轉移。 調查中,除以上逗孩子的方式外,問孩子“你愛爸爸還是愛媽媽”、把小孩舉起拋到空中、捧起下巴“拔蘿卜”、拉起手臂或抱起寶寶轉圈等票數緊隨其后。在網友的評論中,嘲笑孩子、跟孩子說“你爸爸是大壞蛋”、用胡子扎孩子臉等行為也“榜上有名”。 事實上,逗孩子有很多健康的方式,比如給孩子做個夸張的搞笑表情、模仿動物的叫聲或動作、做出要擁抱孩子的手勢、陌生人露出善意的微笑就很好,還可以用語言表示對孩子的欣賞。最好不要跟孩子有肢體接觸,比如陌生人抱孩子、親孩子、摸孩子臉、給孩子食物等。生活中,如果再遇到親友用以上方式逗孩子,家長不應沉默,應首先考慮孩子的感受,禮貌地替他拒絕別人的逗弄。這樣也能給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教會他如何與別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