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趙大年湖山清夏圖 成交價4600萬元
【作品鑒賞】
此幅作于1947年,此時的張大千已從敦煌歸來,致力于整理敦煌未完成的作品。同時因戰(zhàn)亂流散在市場上的宋元名跡,大千亦竭力搜羅,這讓他的臨古愈加精進。在這個時期,他逐漸從董巨化出,兼得王蒙茂密蒙茸,直登宋元堂奧,堪稱臨古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
大千此幅自題
“趙大年湖山清夏圖”,其當臨摹自北宋趙令穰《湖莊清夏》卷,趙氏此卷原為黃君璧白云堂所藏,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此卷為平遠之宗,于江湖一隅,平凡景致,吟詠造化,生機無限。大千1939年大千與黃君璧有峨眉之游,當于其時得觀趙大年原作,揣摩研習(xí)數(shù)過。
此幅大千雖曰臨,但得趙大年之清潤,而益之以秀麗,已是大千自我風(fēng)格的極佳體現(xiàn)。大千自題:“董文敏云:大年平遠寫湖天淼茫之意,極不俗,然不耐多皴。雖云學(xué)王維,而維畫正有細皴者,乃于重山迭嶂有之。趙未之能盡其法也。此圖略參維法成之?!贝硕晤}跋足見大千在縱觀各家之后的自信,其實此幅大千是在力追古法,試圖以王維筆法彌補趙令穰之不足。大千血戰(zhàn)古人的雄心,于此可見一斑。
美術(shù)史上一般認為唐時尚無皴法,而一部分人認為王維已經(jīng)運用皴法,自敦煌歸來后的大千不但在這幅畫的題跋中肯定王維繪畫中有細皴,而且還嘗試運用了這種筆法來作畫,再現(xiàn)出繪畫史上皴法早期的形態(tài)。清代吳其貞《書畫記》中所記載王右丞雪霽圖時曾評述:“又余至長安,得趙大年臨右丞《林塘清夏圖》亦不細皴,稍似項氏所存《雪江》卷,而竊意未盡右丞制之致。蓋大家神上品,必于皴法有奇。大年雖俊爽,不耐多皴,遂為無筆,此得右丞一體者也。”張大千作此畫也正是基于趙令穰學(xué)王維而又無細皴,從而想借“水村圖”還原右丞原貌。
趙令穰在處理色墨關(guān)系上獨特之處在于“化皴法為烘染”,因此他的畫總是呈現(xiàn)出“清淺”的韻致。張大千此幅在加入王維細皴的基礎(chǔ)上,又保持了趙令穰的清潤特點,體現(xiàn)出張大千對繪畫語言中皴與染的探討和出色的超越能力。
此幅中景類似趙令穰湖天淼茫,一片融合的平遠小景,江水靈動,煙嵐迷蒙,使得中景虛實相生,韻味無窮。而中景樓觀建筑的處理,則嚴謹細致,極盡精巧縝密之能事,體現(xiàn)了張大千過人的“界畫”功底。遠景安排了赫然聳立的主峰,與周圍的山峰渾然一體,山的進深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空間的闊大和山的峻厚。一舉將平遠之景拔高,得高遠雄偉之勢。此幅雖然題為“趙大年湖山清夏圖”,但經(jīng)大千之手,已變得布陳豐滿,層巒疊嶂起來,成為典型的全景山水,與趙令穰的小景山水拉開距離。故大千的臨古絕對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于臨摹間參悟各家,融會貫通,開出新面。大千于歷代大家之間騰挪轉(zhuǎn)化,機巧化盡,無愧一代圣手。
【作品資料】
|
|
來自: 陰山工作室 > 《中國畫@近現(xiàn)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