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玉。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zhèn)濠林村秦家山二號楚墓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戰(zhàn)國。玉。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zhèn)濠林村秦家山二號楚墓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荊楚古玉指的是荊州地區(qū)出土的先秦時期的玉器,包括戰(zhàn)國玉覆面、玉璜、玉佩,玉質龍形佩,以及新時期時代的玉神人頭像等,現(xiàn)在大多收藏在荊州博物館。 秦家山二號墓玉覆面是荊楚古玉中的精品之一,這件玉覆面出土的時候正面朝上,覆蓋在墓主人的臉部,因而被稱為玉覆面。 玉覆面是用一整塊墨綠色的玉料雕琢而成,長20厘米,寬13.9厘米,厚0.23厘米。五官比例協(xié)調,頭發(fā)、眉毛、胡須等部位還陰刻有花紋,刀法細膩嫻熟,線條圓滑流暢,整個覆面眉清目秀而略帶詭異。 玉覆面四周有八個小圓孔,應為固定之用。墓主人頭骨兩旁,還隨葬了兩件玉璜、兩件玉佩和一件玉笄,它們與玉覆面應該是一套完整的組合。根據(jù)文獻記載,玉覆面的使用方法是,事先將其縫綴在一塊方形的絲織品上,再在絲織品的四角分別系上一件玉璜或者玉佩,下葬時覆蓋在死者的面部。 這件玉覆面的面部輪廓為上寬下窄的瓜子臉,發(fā)、髭皆為中分式,與荊州出土的木俑頗為相近,可能是以當時的楚人為藍本,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濟北王墓玉覆面 目前已發(fā)現(xiàn)中原地區(qū)的玉覆面一般都是由若干塊玉器連綴而成。例如出土于山東省長清縣雙乳山濟北王墓出土的西漢玉覆面,就是由對應人面的額、頤、鼻、頷、耳等部位的十八塊片狀部件,用絲線連綴而成的。而用一塊整玉制成的覆面,目前僅見這一件,因而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竇綰墓金縷玉衣 玉覆面是一種喪葬用玉,使用玉斂葬死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說玉可以防止尸體腐朽,而且玉還標志著墓主人的身份。漢代玉斂葬的風俗發(fā)展到極致,出現(xiàn)了大量的金縷玉衣。 此外,荊楚古玉中較為著名的還有龍形佩,荊州博物館內(nèi)藏有多件龍形佩,其中一件被雕刻成一只銜尾盤龍,龍身卷曲,將自己的尾巴含在口里。龍身上海雕刻卷云紋,展現(xiàn)出一種粗獷雄渾的霸氣。 另外還有神人操龍形玉佩,這件玉佩由一人、兩龍、兩鳳組合而成。中間一身著華服神人雙手各操一龍,兩龍身的脊背上各棲一鳳。龍身雕刻多組“人”字形節(jié)紋,鳳身則刻有羽毛圖案。 荊楚古玉中還有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玉器,其中較為著名的是玉神人頭像。這件頭像長3.7厘米、寬3.6厘米,形狀特點為方臉,橄欖眼,鷹勾大鼻,耳有大耳環(huán),闊嘴,口中露出兩排牙齒。據(jù)推測,這件玉神人頭像可能與祭祀神靈有關。 荊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楚文化,而獨特的楚玉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
|
來自: 百眼通 > 《08中外玉石-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