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百草園丁館 2015-05-31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在《傷寒論》厥陰篇里頭,有個厥利嘔噦,內(nèi)容都差不多,那么這個嘔吐噦下利它是列到雜病里,所以《傷寒論》那個不也是治雜病嘛,怎么能是厥陰病的內(nèi)容呢,而且論治也很相似,不過這一章他講的比較詳細。
       他說嘔家有癰膿,就是嘔吐啊帶膿的話,那里頭有癰。不可治嘔,所以這個能吐膿啊,就是他里頭有癰啊,這個在生理方面啊,他愿意把這膿能排出,排出這個當然得從關口了,他這癰膿在上邊,所以總是要由吐而出。那么這個時候,你要是治嘔呢,那膿就擱里頭了,依法應該要排膿。膿盡自愈,膿要是沒有了,癰呢都排出來了,這個嘔也自然就好了。
       那么這個排膿的藥啊,咱們常用的,那么在這個腸癰那一篇里頭有排膿散啊、排膿湯,以至于咱們用的大黃牡丹皮湯也都是排膿啊。那專門治那個排膿的藥,咱們平時用的桔梗、貝母、生薏仁,這都是排痰、排膿的,咱們講到癰瘡的時候再詳細談。
       凡是嘔家要見著有癰膿,你就是不可治嘔,他這個嘔啊正打算要排膿,那你就幫著這個機體排膿就好了,用藥也應該這樣了。膿排盡了,嘔自愈。這一條跟《傷寒論》是一樣的。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這個嘔吐啊,傷人胃液。先嘔,那么嘔完了,他渴,這是胃液已經(jīng)傷,胃中干,他就渴。那么胃中干、渴呢,可見這個水吐完了,那么這個嘔也是要欲解。這是說飲家這種嘔啊,是先胃有飲,他就嘔,那個嘔之后,飲去了,胃中干,他就渴,渴的時候,嘔就要止,所以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那么開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當程度,胃里頭他積水了,那么他就要嘔,這是先渴而后嘔者。這個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這個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嘔,為水停心下,這是水停心下。那么我們一般治嘔啊,常用那個降逆去水的辦法,也就是能去胃中停水,這也是一種嘔的原因了,這嘔的原因很多了,后頭都有啊。所以他說此屬飲家,那么這一類的嘔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屬于飲家,飲家就是指的痰飲了,咱們頭先講過的。
       嘔家本渴,凡是有水飲的這種嘔,他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來是應該要渴的。今反不渴者,那么這他嘔完了,他不渴,這就是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這個支飲啊是從下往上,隨吐隨聚。咱們頭先講過這個支飲了,那么厲害了,這個水飲沖逆于肺,就要咳嗽、喘。這個支飲吶,在這個痰飲中是最重的,也是飲家了,支飲也是飲了,不過支飲是這種重證,它不像一般的這個有水飲,吐完了就渴,它開始也渴一點,渴完了他就不渴了。
       咱們講這個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湯,你看前頭咱們講這個痰飲里頭有,那么就是有支飲的關系。他先吃這個苓甘五味姜辛湯,他說這個藥是個熱藥,吃了應該渴,那么今反不渴者,有支飲也,跟這一段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書啊總要前后看一看。一般的水飲啊,他不至于這樣,唯有這個支飲是這樣,支飲這個飲是重的,也說明胃特別虛。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
       這是故做問答,說明這個胃虛寒而嘔吐這種情況。他說病人脈數(shù),數(shù)要是熱啊,那么這個熱呢是消谷消食。因為這個胃它喜溫不喜寒,胃要是有熱呢,咱們講陽明病,在這個《傷寒論》里頭有,中風者,能食,風就是熱,說明這個胃熱,那么依法應該消谷引食,應該是這樣才對啊。
       而反吐者,何也,那么現(xiàn)在這個人也脈數(shù),而反吐者這個是什么道理呢?那么他底下就是師曰,他就答復這個問題。以發(fā)其汗,令陽微膈氣虛,這是由于在表證這個階段啊,發(fā)汗太過,發(fā)汗太過,這個表并不解。這個咱們講桂枝湯里頭就有了,發(fā)汗應該微似汗出才好,要是大汗淋漓,病必不除,這個就是發(fā)汗太過。他這個汗出太過令陽微,陽微這個咱們講過很多了,這個「脈微,此無陽也」,同樣這個陽微的陽就是陽氣,就是津液。這由于發(fā)汗吶,喪失津液太多,所以這個陽已微。膈氣虛,怎么擱個膈氣虛呢?因為這個汗的來源它發(fā)生于胃的,咱們頭先也講過,這個汗者谷氣也,它是由胃消化之后,它變成精氣才出而為汗。那么這個汗出太多,喪失這個津液,這個津液喪失的主源還在心下,就是胃這個地方,所以他說膈氣虛,膈氣虛就是胃氣也虛了。
       脈乃數(shù),這個不是認為是虛數(shù)的數(shù),一開始人體就是有熱,這個熱是邪熱,所以才發(fā)汗,這個發(fā)汗造成大汗出,因此這個熱不除。那么他指的就是上邊這個數(shù),這個數(shù)啊是客熱,不是胃有熱。他由于這個發(fā)汗太過,這個熱沒退嘛,脈還是有數(shù)。這個數(shù)是一個客熱,它不是胃熱,它不能消谷。
       那么胃呢反倒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虛,虛極生冷,整個生冷啊。這個胃虛了,客氣就趁機入胃,這指的是飲、水飲,水飲性寒嘛,胃中虛,冷湊之,所以他說胃中虛冷故也。那么胃虛有飲他就吐嘛,是這么個道理。底下還有一段詳細的解釋,挺好。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這個接著上邊說的。這一節(jié)是個倒裝句法,他先說結果,再說原因。那么醫(yī)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按著的脈又數(shù),以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可是呢病人本來脾胃就虛寒了,這個寒就是剛剛說的胃中虛冷,那么又被誤下之后,這個脈由數(shù)轉弦,表示里頭胃更虛了,里頭停水加重,所以響應到第一句「脈弦者虛也」。
       那么又是被吐又是被下,胃虛的很嚴重,所以說胃氣無余,那么早上吃的東西,胃沒辦法消化,到了晚上就會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胃反。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趺陽脈是候脾胃的,脈浮但按之底下空,表示虛;澀也是不足之脈,表示津液不足,那么就是說這個脾胃受到損傷,不能進行消化的功能,所以早上吃的食后停在胃里頭,沒有消化,到了晚上就要吐出來;同樣的晚上吃的,隔天早商就要吐出來,像這種情況叫做胃反,就是胃氣逆的意思。古人認為胃氣以降為順,事實上也是如此,消化道的食物要是由上而下移動,人不會吐,要是相反,就會吐。
       事實上這個脾以現(xiàn)在來看它不是屬于消化系統(tǒng)的。這個是古人認為人體都有一個臟配一個腑的,這個胃吶是個腑,它也得有個臟啊,古人就看這個脾挨著胃,所以胃是脾之腑。他這里關于消化上的這個脾啊是關系重要的一個內(nèi)臟,所以脾傷了,它就不能消化水,不能消化飲食,這叫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啊,是它這個不能夠這個消化飲食了,所以早晨吃的,晚上要吐,宿食不化嘛,停食,它不消化,到時候把它吐出來。那么晚上吃的呢,早晨吐,這就是宿谷不化,吃的東西啊它停到胃里頭,它不消化。這就是脾胃俱虛的一個問題了,關于這種叫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胃反這種的病啊,如果脈緊,緊是邪實、邪盛,像太陽傷寒脈緊,這個緊都是實證。澀呢它是虛了,精血不足嘛。邪盛正虛,這種胃反是不好治了,其病難治。事實上什么病都這樣,不只有胃反。
       這個胃反擱到現(xiàn)在是什么病呢?咱們在臨床上也常遭遇這種病,像胃下垂就是這種病,胃下垂要是厲害點了,他幾天要吐一回,他這個吃了東西啊在胃里頭,就是現(xiàn)在說的消化不良了,它是胃筋弛縱,所以它下垂,這個胃的這個胃筋啊弛縱往下,也就是它這個運轉的這個功能都不夠。所以吃的東西呢都停著,停到一個相當程度,他就要吐了。那么這種古人叫做胃反,那么厲害的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也有幾天吐。如果要是脈太緊,邪太盛而正虛,所以這個難治。那么后邊就是治法。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這個欲吐并不是真吐了,就是將要吐、想要吐,一吐為快而不得吐,就像我們講這個瓜蒂散說溫溫欲吐,復不能吐。那么這種情況千萬不要下,他欲吐者,表示這個病就有往上越出之機啊。那么這個治療呢應該順勢利導嘛,用吐法就好了,千萬不要下。
       對于這個吐啊,到這個地方,他是在這原則上講了很多,發(fā)作的原因也略略說說,有這個水飲的,有胃虛寒的,也有胃反這一類的,這一類的重一點的嘔吐,這個也是脾胃俱虛了。
       然后在這個臨床治療上,它提出幾個要點。第一個有癰膿不可治嘔,那就要排膿,膿盡自愈。那么最后呢,這個吐是要治嘔的,假設這個病人欲吐者,那你不可治嘔,你啊可以順其勢而吐之。這中醫(yī)治病這個很重要啊,要順勢利導,就是適應這個生理的機能,古人根據(jù)這個辨證,留下的這種規(guī)律,這很好。
       我們在臨床上不管哪一個病,所有的病都是這樣,像咱們說表證,這個表證病人就要出汗,你不可下。底下他講到噦了。
       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噦這個證啊就是干嘔,不過它是其聲連連。干嘔就是有聲無物謂之干嘔。那么這個噦與干嘔怎么分別啊?它就是干嘔連連不斷,不是一聲,是連連不斷的,古人叫做噦,干噦嘛。
       這個噦大概都是虛證多,但是也有實證,這個頭一節(jié)就是說這個。噦而腹?jié)M,這個腹?jié)M指的是實滿,他拒按。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那你看看他,前后就是指大小便,是大便不利啊,或者小便不利,都影響到這個噦,不往下通,他就往上逆。
       所以這個腹?jié)M不是一個虛滿,尤其是大便不利這個腹?jié)M是要拒按的,那么要是小便不利,這個腹?jié)M當然在少腹了。這個他都沒說詳細,因為這些問題啊在《傷寒》提過了,這個《金匱》是講在《傷寒》之后,以前這個《傷寒雜病論》在一個書里頭,也是先傷寒后雜病,那么這個在傷寒里都講了,來這里頭就是略提,不那么詳細說了。
       所以注家對于這些都認為這個不是錯,就是簡略;也有這么說的,其實它是故意的,因為那部分在《傷寒論》里頭都講了。那么其它的這個虛證的噦,他沒提,后頭這個具體治療有。底下就講這個嘔、吐具體治療了。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咱們頭先講那個桂枝治氣上沖,那個是治氣上沖,這個吳茱萸啊治水上沖,水往上沖逆,所以他嘔嘛。這個水本來就停在胃里,水往上沖逆,就嘔。那么一開始他是上腹?jié)M,要是這個水往上沖逆厲害,甚至于胸滿,這個就是胸滿了,就是嘔而胸滿。
       吳茱萸它治水氣上沖,有治嘔鎮(zhèn)痛的作用,那么加上大量生姜,它更能治嘔了。凡是這個胃停水,胃虛的多,所以他擱人參、大棗,就是補胃之虛了。那么這個方劑呢一方面治標,治其水氣上沖這個嘔,他用吳茱萸、生姜;一方面你胃老虛,還是會停水啊,所以從根本上恢復胃,他用人參、大棗。這個方應用很多,一會等底下咱們講完再講。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這個水氣往上沖啊,吐涎沫這是主要的一個證候。頭痛、頭暈全是,尤其頭暈最多見了,不過這個書上他沒有。這個我在臨床上通過經(jīng)驗了,很多的頭暈是吳茱萸湯證,可是他得惡心,起碼他得惡心,就算不吐,也得惡心,一動了他就要吐。
       我們講過很多次了,這個主要就是胃停水,頭暈、頭眩、頭冒,都水氣的沖擊這個大腦的問題。那么這個吳茱萸湯證啊,治這個水往上沖的最厲害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在這個臨床上的美尼爾氏證很多是吳茱萸湯證,這個臨床上你們可以試驗。這人啊頭暈的厲害,不敢動,一動他就要吐。這個嘔,是個要緊的癥候,嘔是吳茱萸湯的一個主證啊,那么如果再有頭暈或者痛,他都可以用吳茱萸湯,吐涎沫這是他證候。
       所以這個方劑啊,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吳茱萸湯治胃疼也挺好啊。但是它是個大溫性藥,這個吳茱萸利于虛寒,不利于實熱。我們在臨床上考慮這個人有熱,尤其是實熱,這個吳茱萸可要小心用了。胃虛寒的,無論是頭痛、頭暈,吐涎沫,以至于胃疼而且有嘔的,都可以用,都好使。在臨床上這個方子啊很常用了。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嘔而腸鳴,表示這個水氣啊它不是只在胃,在腸子也有,所以下面腹鳴、腸鳴,上面嘔吐,這都是有水飲了,同時他還有心下痞。在這一個在半夏瀉心湯里頭啊,這心下痞有兩層關系,一方面它是胃氣虛,心下痞硬,是人參證,它有人參嘛;另一方面,是黃芩、黃連這個心下痞,是瀉心湯證。那么這個半夏瀉心湯它兼而有之,所以在《傷寒論》里頭常說心下痞硬。這個痞硬啊也不是只是人參湯,凡是人參證它一定是心下痞硬的。同時它也存在著這個黃芩、黃連這個心下痞。
       那么這個方子不但治嘔,它也治下利,黃芩、黃連是治下利的藥啊。這苦藥之中,唯獨黃芩、黃連、黃柏是個燥藥,它們是苦燥藥,所以能夠去水,能夠止利。那么這個方劑啊寒熱并用,一方面胃虛有飲,它用半夏、干姜去飲了;擱人參、甘草、大棗呢,補胃之虛;另外擱黃芩、黃連,解煩解痞。當然這個病有時候有煩躁啊。
       所以我們在臨床上看到心下痞、煩躁、嘔吐、腸鳴和下利,這個藥都治。但是他這個痞呢,不只是瀉心湯這個痞,有時候是痞硬,痞硬就是人參證了,痞硬把這個痞包括在里頭了。
       這個方子也常用的,那么甘草它是三兩,我們再多擱呢就是甘草瀉心湯,擱四兩啊,多可以擱個五、六兩,五、六兩現(xiàn)在說就是五、六錢了。那么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瀉心湯。這個在這個治療差不多,全治嘔而心下痞和下利。這個你們看看《傷寒論》把它對照一下就知道了,這甘草瀉心湯前頭也講過,狐惑病中它治這個蝕于喉者,甘草瀉心湯主之,它這個甘草加量,就能夠治口瘡,也挺有意思,你不加量就不行,咱們臨床上這個也是常用的辦法,但是治這個嘔而腸鳴這是一致的。
       這個寒熱錯綜,所以用藥可以寒熱錯綜來用,一點無誤。所以現(xiàn)在的人呢一看到開這個方子,又有黃連、黃芩苦寒的藥,又有干姜、半夏這個辛溫燥藥,他不明白。其實古人這個配伍啊,是因為他這個病就是這樣,它是這個寒熱錯綜。上邊既有熱,那么這個下邊的確有寒,這個水氣隨腸鳴流走,它不就屬于虛寒嘛。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干嘔而利者,本來這個黃芩湯啊它治太陽少陽合并這個下利,既有太陽病的這個發(fā)熱、頭疼,也有少陽病的這種口苦、咽干,它是治熱利的啊。這個黃芩湯,就是黃芩、甘草、芍藥、大棗就這個四味藥,叫黃芩湯。
       那么這個黃芩湯它治下利,如果黃芩湯再同時有干嘔,得加上半夏、生姜,它是這么一個方劑。那么這個干嘔而利者,他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這個方子也是常用的,這個黃芩湯是個去熱的解熱劑,這個在下利也常用這個方子。
       這個芍藥是對下利也起作用的,所以古人說它是收斂藥,就是從這看出來的。其實它不是個收斂,它是解熱,解熱治腹痛。腹痛下利有熱,可以用黃芩湯。同時它又有嘔,可以加半夏、生姜。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諸嘔吐,就是凡是嘔吐,他里頭有水飲,所以谷不得下,它胃里頭有水,你吃不下東西去,那你硬吃下去也是吐出來。所以這一類的大概都是胃有停水的關系,他用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就是半夏、生姜兩味藥了。這兩個藥都是去水的,治嘔。這個半夏下氣去水,生姜呢?也是降逆治嘔,也去水,同時它有些散寒作用,水性寒嘛。臨床上小半夏湯單獨用的時候少,我們這個一般臨床上啊都擱到旁的方劑里頭用,你看上邊的黃芩湯加半夏生姜湯里頭,也有小半夏湯,我們平時這個用的小柴胡湯里頭也有小半夏湯,是吧。
       半夏、生姜啊它治嘔,這個小半夏湯常常是與旁的方劑合著用的機會多,單獨用的機會少。他這個書單獨提出來,說治嘔的藥啊,那么有半夏、生姜這一類的藥,這個專治水飲一類的嘔,不是水飲的嘔沒效。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這段是治這個飲家的一種嘔啊,挺有意思。他說嘔吐而病在膈上,凡是嘔吐它都是病在上頭,都在膈以上,這是水往上走,上膈,水往上沖逆。這水本來在膈下啊,在胃里頭的,他要嘔就往上,上于膈他才嘔吐。
       嘔吐完了,思水者,解,這頭先咱們講了,嘔吐,胃中這個停水都去了,同時胃中干,干就要渴,那么想喝水了,表示這個嘔要止了。急與之,那么趕緊給點水喝。為什么?和其胃啊,少少與飲,以和其胃嘛。
       思水者,雖然急與之飲,還不解渴,還想水喝,這只給水喝可不行了,只給他喝,水停了他還是要吐的。豬苓散主之,這個好,這是一個根本解決的法子。那么這是這個渴,他要喝多了,就停水,停水還要嘔,嘔完了,水去了,還要渴,這就是屬于惡性循環(huán)了,往復不已了,那怎么辦呢?所以有一個治法用豬苓散。豬苓散它解渴去水,不讓水停下,同時它能解渴,那么不怎么想喝了,他自然就是不至于再吐了。
       這個豬苓散也只是舉個例子,這后邊還要講,像茯苓澤瀉湯也是,全是這一個手段,又解渴,又去水、去飲,使這個嘔不復發(fā)。豬苓散它是以豬苓為主藥的。這個豬苓啊去水藥之中,解渴是最突出了,有這個解渴的作用。那么這個方子呢,豬苓、茯苓、白朮全是利尿去水的,而且豬苓解渴,那么里頭有點水它去了,不渴了你也不想喝了。
       這一個治療的手段是最妙不過了,一般人想不到這個時候還利尿,其實這是最常用的手段,后頭還有啊。這是一個例子,那么我們要知道了,假設遇到這個水飲這種嘔吐,那么呢嘔吐完了再渴,渴他要喝水,他這往返不好啊,往返復作,那么這時候你得想徹底的治療,得止渴利水的法子,那么豬苓散它是一個例子,后頭它這個茯苓澤瀉湯也是,比這個方子更常用了。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這個嘔啊,咱們頭上講很多了,全是水氣往上來,往上來他才嘔,所以是病在膈上嘛。這個水往上來,它不往下,小便不應該利,可是他小便反倒利,利就是頻數(shù)。脈弱,又見厥,這是虛了,這是陰寒的一個證象了。那么身呢反有微熱,這都是不好現(xiàn)象,這個身微熱啊,正是這個虛陽,就是古人說的這個陰陽絕離之象,這個虛陽啊都往外跑,那么里頭是真寒吶,所以脈弱,又見四肢厥冷。
       那么可見前頭這人嘔啊,不是一般的嘔了,這個嘔,是上嘔吐,下溲數(shù),是一個虛脫的樣子,不是一般水飲的那個嘔,所以他這個證候所現(xiàn)的也不一樣。嘔而小便復利,這是個虛脫的樣子,所以他底下說的難治。
       這些證狀啊它是起矛盾,要是一般水飲那種嘔呢,他小便不應該利,那么要是真正虛寒,也不應該有熱,這個有熱都是圍堵之證。虛寒內(nèi)盛,那么有點陽氣它浮于外,這是最不好了,所以是難治的一個病,也只有用四逆湯,溫中救逆這一法。
       這個四逆湯啊,它主要是溫中,溫中就是溫胃,這個胃氣啊恢復一點,這個人的生命還可以望其生,否則沒有其它的辦法。這個地方啊,在這個仲景的書說的都相當?shù)暮茫@不是隨便,咱們現(xiàn)在這個見著脈微、肢厥啊,就是用人參、獨參湯,這害人透了,這個寒性藥一點也不能用,這個人參是微寒呢,你哪能用呀。這個就得溫中,恢復這個胃的機能,胃氣一敗就死了,你恢復一分胃氣,就能夠保持一分的這個生機。
       那么吃這個藥后,他這個脈弱、厥,恢復了,那個嘔吐,溲數(shù)自然就好了。否則是沒有其它的法子,所以擱個難治,還擱個四逆湯主之。這個要用普通治嘔的套方啊,那非死不可,那前頭那小半夏湯這可不行的。
       這個四逆湯咱們講很多了,就是附子、干姜、甘草,它是在甘草干姜湯里頭加附子。凡是這個重證啊,這個陰寒重證啊,都是用生附子,生附子有力量。你像這個炮附子啊,治的力量都差了,所以古人都擱生的。現(xiàn)在我們用這個藥啊,只能用川附子,生的他不給你,生的認為有毒,不過生的要是多用一點,那要是有毒的。這個情況用一枚這個熟附子沒多大用,起碼要擱個五錢六錢。它這一枚啊分成三付,那一付很輕了,所以非生附子不可。咱們要是現(xiàn)在用制附子呢,就是一副也得擱個五、六錢,四、五錢的樣子。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是個解熱劑,同時是個健胃止嘔劑,我們方才說的小半夏湯就在小柴胡湯里頭。那么小柴胡湯里頭有人參、甘草、大棗,它有很多種健胃藥,同時又有半夏、生姜治嘔,加上柴胡、黃芩,所以它也是個解熱劑。因此嘔而發(fā)熱,是柴胡證劑啊,當然要用柴胡湯。
       這個嘔在臨床上是多種多樣的,也有這個半表半里有熱,心煩喜嘔的這種。這個他絕對有煩、熱煩,他是這種的嘔。那么四逆湯的那個嘔呢,是陰寒內(nèi)盛,說是咱們說的里陰寒證,就是上吐下瀉,不是大便瀉,他是小便數(shù)溲,這是機能陳衰,那也不是一般的嘔。那么也有水飲的嘔,頭先講的幾個都是的。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他是要嘔吐的,但是他并不是隨時嘔吐。假設這個胃反嘔吐甚者,可以用大半夏湯。這個大半夏湯與小半夏湯就不一樣了,它這個不但用半夏下氣止嘔,同時他是胃虛了,這個胃反主要就是個胃虛,脈浮而澀嘛,浮則為虛,澀則傷脾,他脾胃虛。脾胃虛得用甘藥來補脾胃,主要就是補胃了,所以它用人參和蜜。
       它這個甘藥不用甘草、大棗,它擱個蜜很有道理。這個蜜啊不像甘草、大棗是壅膩,而且他嘔,嘔不用甘藥,是吧?所以不可吃建中湯嘛,那么這個脾胃虛不用甘藥也不行,所以用蜜。這個蜜雖然是甘藥,但有些個潤,它不是往上壅。這個用藥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假設是需要用甘藥來安中補胃而且他又有嘔吐的,配合人參的,你不要配些甘壅的藥,像甘草、大棗,飴糖更是不行了,那蜜是可以的。所以他這個就用這個人參、白蜜和半夏,這個胃反主要就是由于這個中虛而嘔吐的。
       他是這么樣的煎法,以水一斗二升,他這白蜜是一升就是現(xiàn)在一茶杯。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這倒是無所謂,就把它攪和勻就行了,在水里頭,把這個蜜和水啊攪和勻。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溫再服,這也是一煎三付。
       他是胃反,如果嘔吐挺厲害,而且有胃虛的情形,可以用這個法子,但這個大半夏湯并不是專治胃反的法子,底下還有其它治胃反嘔吐的法子。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臨床上也有這個谷道不通,就是大腸不通,那么熱壅于上而嘔吐的。他不吃不吐,吃完了就吐。他這個是不通于下,谷道不通,大便不通,而且有熱,熱往上壅,所以吃東西啊,因為這個熱往上壅,他吃完了就吐。那么這個用大黃甘草湯主之。
       這甘草緩其急迫,這個吐也是很急迫的,吃了就吐嘛,那么大黃呢它是一個通便下熱的作用。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這個也是治胃反的一個常用的方子。這個前頭有吐而渴,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和這個一樣,所以這個前后來看就知道了。這個胃反,到時候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飲水,那么你要任著他飲呢,飲到一定的時間他還是要吐,所以這個好不了的。這個跟豬苓散是一樣,不過這個比豬苓散厲害,他這個吐的也不像那個那么輕,這個較重,所以這個藥也較重。
       這個胃反吶,表示他這個胃的消化不良,他里頭積有這個液體的東西,你看咱們吃的東西到胃里頭,都變成一個粥糜狀態(tài)了,都是這么一個東西了,他不住下走,在胃里頭蓄積到一個相當?shù)某潭?,他就要吐出來。那么治這個病啊,在西醫(yī)來講都是洗胃,把這東西啊洗出來,可是雖然洗出來,但是胃它沒有恢復啊,完了他還是要停蓄的,所以古人對治這個的法子啊很有意思,他一方面去水,用茯苓、澤瀉這些去水的藥,同時呢他也用些健胃的藥,像白朮、甘草、生姜都是溫中健胃的,甚至有的時候還擱人參。要是這個胃恢復了,他就不會再停水,所以既講治標又講治本。
       我們也常用茯苓飲這類的方子來治胃反,都挺好的,也就是對那個胃下垂、嘔吐,或者現(xiàn)在西醫(yī)所說的這個胃弛緩、胃擴張啊這種隔些時候就要吐的病,用這個都好。這個茯苓澤瀉湯呢它主要治胃反,到他吐之后他渴,這個渴呢,就非得讓他不渴,他這個用的藥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朮、澤瀉、茯苓,雖然沒有豬苓,但五苓散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等他不渴了,把這個水也去了,他就不再繼續(xù)停水了,當然就好了。同時這個胃停水就是因為胃不好,他又擱些溫中健胃的藥,擱白朮、甘草、生姜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方子啊也是常用的方子,我們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他嘔而渴,這個方子也可以用。同時你看這個方子的藥物,它也治頭暈,有大量的澤瀉、茯苓。
       吐后,渴欲飲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這個錯了,你們也能看出來。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怎么能用文蛤湯呢?文蛤湯是個發(fā)汗藥,在后邊看看這方子,文蛤、麻黃、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棗,所以錯了。前頭那個消渴篇,它說這個渴而貪飲者,應該是文蛤散。這個《傷寒論》的五苓散條有這么一條,它說個病發(fā)于陽,本來應該汗出,而以水潠之,若灌之,拿水噴啊,拿水澆啊。那么使這個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更煩得厲害了,因為他這個表不解嘛,這個熱被這個冷水所劫而不得出,不得出汗就是了。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它說用個文蛤散,事實上應該用文蛤湯,因為他表不解。
       所以他是把這兩段弄顛倒了,不知是抄寫錯誤啊,還是怎么的,總之這搞錯了,肯定是錯了。因為吐之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你再用發(fā)汗就沒有道理了,所以應該是用文蛤散主之。文蛤湯這個藥啊,它兼主微風,它兼主有表證的,脈緊而頭痛。這是說這個方劑的作用,能解表,也能治頭痛,而且脈緊,但是不得汗。這些內(nèi)容正是五苓散那節(jié),你們看一看,對照對照,就知道它這個是錯了。
       它說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散主之,文蛤散就文蛤一味藥,它是止渴,止渴后,他不再渴了,他吐也可以好的。跟我們利尿是一樣,假設他里頭渴,貪飲得利害,用利尿解渴的法子不行,就有用文蛤散的必要。
       所以這里的文蛤湯是錯的,文蛤湯這方子跟大青龍湯差不多,但是麻黃沒用那么重,石膏也不那么重。它就是去了桂枝,加了文蛤,它這跟大青龍湯就差這么一點。大青龍湯有桂枝,沒有文蛤。那么這個擱些文蛤,當然是能夠止渴了,但是主要還是發(fā)汗,底下這個煎法也看出來了,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所以這是個發(fā)汗藥,如果這人已經(jīng)胃中燥,吐完了渴而且貪飲,你再發(fā)汗,再奪水,這就是明顯錯了。
       但是有些注家亂改,像《醫(yī)宗金鑒》就是這么給改的,他說吐后渴欲得水,貪飲者,脈緊,頭痛,文蛤湯主之,他這么給改了,其實后頭這些個文字就是說文蛤湯這個方劑的作用。《醫(yī)宗金鑒》這么給解釋的,我認為是有問題的,咱們說說作為參考,你們回去看看這兩段,你們把這個《傷寒論》五苓散那一節(jié)看一看。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嘔,吐逆,吐涎沫是什么意思啊?是干嘔,或吐逆,或吐涎沫,不是干嘔而吐逆,或者吐涎沫。這都說明胃里頭有停飲,用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比小半夏湯啊溫中力量強,所以他這個胃寒停飲比較重一點,就是小半夏湯中生姜換成干姜,這也是胃有停飲的一種治療。與那個小半夏湯差不多,干姜、生姜所差的是干姜性比較弱而溫,也就是說小半夏湯證,如果這個胃偏于寒一點,這種偏于寒飲,可以用半夏干姜散。
       半夏干姜散他也表現(xiàn)吐涎沫,這個吐涎沫與吳茱萸湯類似,但是這個沒有腦袋疼,沒有頭暈。這吐涎沫也說明胃寒有飲,理中湯吐涎沫、吳茱萸湯吐涎沫,這都是胃虛寒,所以用干姜也是這個道理,他胃里頭啊不但有飲而且寒。但是這幾個藥有分別了,我們說理中湯有人參,他不但寒還有虛,所以吐涎沫,同時有心下痞鞕。吳茱萸湯也吐涎沫,但又影響腦袋,有頭痛、頭暈。所以單就一個癥候相似,但整個癥候就不是了,因此我們辨證啊不能抓住片面的一點,要整個的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這個徹心中就是全心中,就是整個的心里頭啊。憒憒然無奈,就是悶,煩悶,簡直無可奈何,煩悶而亂。這個憒憒本來是心煩亂,所以他這個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事實上也不喘,也不嘔,也不噦,可是心里頭難受啊,他這個胸總是逆滿煩亂,惡心的厲害,總而言之是惡心的厲害。
       他擱個似喘不喘,的確是不是喘;似嘔不是嘔,也的確不是嘔,可是也就像要嘔這個樣子;似噦不噦,也不是噦,那是什么樣子呢,底下這一句話解釋了,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折騰得厲害,就是煩心吶,逆滿,憒亂,簡直是無可奈何。用生姜半夏湯主之。
       所以生姜這個藥啊在這看出它的作用了,生姜、半夏這兩個藥很相似,生姜這個藥啊,它有健胃作用,小半夏湯它是半夏為主藥的,生姜半夏湯是以生姜為主藥,所以這個生姜它用生姜汁一升,這很多了,古人一升就是現(xiàn)在服藥的那個一碗。所以你看看他把這個藥味的一變化,就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因此這個用藥啊,如果不看古人得出這個結論,你是沒法掌握的。同樣是這兩味藥,他用大量生姜,又能治這種情況,否則只能治嘔,治胃中停水而嘔啊。
       那么這個呢,他跟嘔又不一樣了,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不好來形容,古人也形容不出來,所以他才這么寫,主要就是這個心中煩悶,簡直說不出來的那種難受,整個心都那樣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湯。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要是這個人胃特別不舒服,就是咱們這個惡心的厲害,生姜非多擱不可,你看咱們后世那個都擱生姜三片,這個不行,真正要多擱,你就得多擱。所以咱們遇到這個人惡心的難受,那你生姜就得多擱;嘔吐得厲害,半夏多擱。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干嘔,或者是噦,噦者就是干嘔頻繁,連連不斷,以至于手足厥。這個氣往上逆啊,也阻礙這個氣機,也就造成手足厥冷,就是胃氣不行了啊,也影響手足厥冷。因為是這個情形,所以不擱半夏,它擱橘皮行氣,氣一暢,這個厥逆也就好了,噦也就好了。
       所以橘皮這個藥啊,也是一個下氣的藥,要不它怎能治咳嗽呢,同時呢它也健胃進食,臨床食欲不振,加橘皮就好使了。咱們現(xiàn)在常用這個陳皮,古人叫橘皮,配合生姜。生姜這個藥啊,不但它能夠治嘔,也治那個逆氣,它也降逆,降胃降逆,同時它去飲去水。橘皮它是行氣,也下氣,行氣也降逆,所以這兩個藥配合來,它偏于行氣,偏于下氣。所以干嘔噦,影響到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這個很好使,真要是由于氣逆而使手足厥逆者,這個藥吃了就好。
       你看底下它這個煎煮法就有,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這個藥吃下就好。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這個厲害,這個你看這個橘皮用多少?。坑枚锇?,這個份量以現(xiàn)在來說可大了,就是三付藥的量也相當重了。這個噦逆是相當重了,在這個《三醫(yī)方》上,他說這個噦逆啊,連連致可驚人,干嘔不斷就是噦啊,不斷那個驚人的很,所以他擱個噦逆者,就是頻繁不去,那么這橘皮得大量使用。所以橘皮對這個噦逆,看起來是有相當療效的一個藥。
       另外他加竹茹,竹茹也下氣,咱們治咳嗽也用啊,它也健胃,這種噦都由于胃虛氣逆,這個胃本來是來納氣啊,它應該往下走,可是它往上,就是胃虛,而且它不納。所以一方面用行氣下氣的藥,同時也用健胃的藥,他用人參、甘草、大棗這些溫性的藥,用橘皮、竹茹、生姜來降逆治噦。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上頭我提出的這些不同的看法,你們回頭看一看,你像文蛤湯和文蛤散的關系,就是五苓散那條你們也對一對。另外所講的橘皮、半夏的作用也要注意,這個橘皮它有健胃作用,咱們這個胃不好,食欲不振,用這個橘皮為較好。同時這個噦,古人都認為是虛啊,那么胃虛,它可以用二斤橘皮,可見橘皮沒害處,但是后世可不是這樣看,后世認為橘皮破氣,都不敢大量的用。
       臨床真正遇到這個心下逆滿,打嗝啊,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湯證,大概都是橘皮湯證。那么這個橘皮我都多用,你要用個三錢、五錢不起作用,我常用一兩,也就是30克,有的人看的就奇怪了,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你要這樣用啊,病人馬上他就舒服。所以這個橘皮它不是破氣,哪是破氣啊,遇這個胃虛噦逆,不食,你破氣還行啊?它不是破氣,后世把這個東西都說錯了,有些地方啊咱們要注意,根據(jù)這個書好好看一看,今天就講到這吧。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這個六腑為陽嘛,行陽于外。假設六腑氣絕于外者,就是無以溫其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腳縮,這個腳縮就是《傷寒論》所說的那個蜷臥那個意思,就是冷的厲害。那這個陽上虛,陰寒從下往上攻,所以同時他也上氣,這個上氣說的不是喘,這個上氣啊就是嘔、噦的這個情形,就是氣逆,凡是這個陽虛都是在上邊,那么這個寒呢就從下邊往上來逆迫,所以他就上氣。手足寒、腳縮是連在一起的,就是手足逆冷,蜷臥,彎著腿,這是冷的厲害。同時呢,由于寒氣從下面往上攻,所以他上氣嘔逆。
       這個五臟是藏精于內(nèi),那么如果五臟氣絕于內(nèi)的話,那么就無以守津液了,無以守陰液了,所以他利不禁。如果這個利更甚的話,當然影響到形衰啊,以至于手足不仁。這一段主要是在下利啊,差不多是一個總綱。
       那么古人他是這么一個看法,認為這個六腑啊,行陽于體表,所以六腑氣絕了就無以溫體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腳縮,寒氣上逆,同時還上氣、嘔、噦這個情況發(fā)作的。五臟是藏精的嘛,藏陰于內(nèi),如果五臟氣絕呢,就不足以養(yǎng)陰液了,所以他是利不禁,陰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厲害就手足不仁。這是說下利啊與臟氣是有關的,這是古人一種看法,大家作為參考。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下利,脈沉弦,沉為在里,弦為里急啊,就是里急后重啊。這個腹里拘急啊,這個脈也弦,說明這個下利啊,有里急后重,是熱利,所以他說下重,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的一個簡稱。
       脈大者,為未止,這個痢疾,這整個說的是痢疾了,就是熱利了。脈大則邪盛,熱邪盛,所以這個痢疾啊,這個下利啊,不是要休止的狀態(tài),還繼續(xù)往前進展的。
       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脈數(shù)本來是有熱,那么這個熱利且脈數(shù),看不出欲自止的樣子了。微弱數(shù)者,雖然數(shù),但是脈現(xiàn)微弱,這個微弱呢是邪衰的一個征候,表示這個痢疾啊很快就要治愈了。
       真正的熱利啊,這個脈越大越滑越數(shù)越壞。微弱,因為這個下利傷人最厲害,平常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好漢架不住三泡稀」嘛,這個下利虛人,這個脈應該弱細,不應該太過。所以這個微弱呢,說明這個人是弱了,但是邪也衰了,雖然數(shù)還發(fā)熱,這個利不要緊,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雖然脈數(shù)還發(fā)熱,但是從這個脈數(shù)與微弱一同出現(xiàn),這個邪氣已經(jīng)衰了,這個發(fā)熱的時間不會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
       所以這個下利啊要是脈滑數(shù),它熱不止,這是一個痢疾,這個發(fā)熱不止他這是一個最危險了。古人說,七橫利,發(fā)熱不止者死,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夠吃東西的死。但是雖發(fā)熱,要是脈微弱,那么這種熱啊,很快就可以止的,雖然現(xiàn)在還發(fā)熱,脈還數(shù),這個不會持久,不要緊,所以說他這個肯定是利為欲自止。這個脈這個都很好,這個臨床都挺有用的。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這是一段是說陰寒下利啊。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無脈,這是一種虛脫的樣子,無脈是這個心臟衰絕的樣子。那么這時候啊,這個病可以好,也可以壞,得趕緊灸之。如果胃復,手足溫則可以好的。要是不溫,脈也不還,表示胃氣已敗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氣脫于上,非死不可了。那么這一段與上邊熱利是個對待的,所以下利這個病啊有陰有陽,有虛有實,這個是虛寒下利。
       底下這句話啊,「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是衍文,加這么一句沒有什么大意思,不過這個解釋是好解釋。這個趺陽是胃脈啊,這個少陰是腎脈,古人認為這個土不能制水,水泛濫成災才下利不止。如果趺陽勝了少陰,那么這在這個利證是個順候,這個指的陰寒下利說的。
       但是這一句擱這沒什么大意思,《傷寒論》也有這么一句,你看這個整篇吶,沒與這一段地方發(fā)生什么關系。而且現(xiàn)在咱們這個診病也不像古人的遍診法,這個遍診法見內(nèi)經(jīng),那咱們這個診寸口是難經(jīng)的診法,現(xiàn)在咱們都是診寸口啊。有時候書里頭提起來少陰啊、趺陽啊,都是說明這個病的道理,所以這一段我認為是衍文,就是多的,沒大意思,與前后都不相符,你看看下邊就知道了。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輩」,咱們講這個太陰篇里頭講過了。所以這個下利啊,我們首先要看這個人渴不渴,就是口舌干不干。如果渴,這是熱;那不渴呢,這個就是寒,就是太陰病的下利。
       這個段呢,他渴,所以這是個熱利,雖然是個熱利,但是微熱而脈弱,他這個熱不厲害,只有微熱,而這個脈也弱,說明邪已衰,這個熱沒大問題的。今自愈,所以這個下利啊,快好了,這都是指熱利說的。
       臨床上要是熱利,見脈微弱,這都是好現(xiàn)象,那么雖然他渴,而且有熱,但是反映的是這個脈證啊,都是一個邪氣已衰的一個反應,所以這就要好了。
       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shù),和那個下利而渴是一樣的,脈數(shù)說明是熱,渴也說明是熱了,那么「下利,脈數(shù)」說明他是有熱邪,是熱利呢。但是身有微熱而汗出,說明表和啊,這個病已經(jīng)由表解了,今自愈,所以他雖然現(xiàn)在這個脈數(shù),看這個病的情形是由外解了,就是熱越于外了,所以身微熱汗出。如果是身大熱、汗出,那是陽明病的癥候了,那個熱還是挺厲害的。「微熱,汗出」,身上微熱而致這汗出,這是好的現(xiàn)象,表示這個病由外解了,所以肯定這個下利是要好了。
       假設下利脈數(shù),而且還緊,這個緊是實啊,既有熱邪,又有實,這為未解,那這個痢疾就往前進展了。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又數(shù)又渴,說明里頭有熱,那么這個怎么說今自愈呢?這一段吶這個意思,與上面說的意思說明不一樣了。這個說明這個人呢平時不戒慎飲食,內(nèi)里頭有宿食、有熱,那么常常的微下利,這個熱隨著這個下利而解,這也常有的。
       所以這一段「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這是一個平時不戒慎飲食,里頭蘊熱,造成下利,這個下利不是痢疾,這個他一下利、腹瀉,將腹腔這個積熱啊排出,之后有好的,這個是常見的這個病。設不瘥,他這個腹瀉假設不好,那要變痢疾,必圊膿血啊,那么所以然呢,他這個熱不去,沒有因為下利而去的緣故,還是有熱。
       這個病在臨床很常見,先腹瀉,后變痢疾。那么有的人吶,腹瀉好了,他沒有變痢疾,這就是「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這是指熱利,陰寒下利沒有這個事。那么這個熱啊由下利而解了,所以他這一段的解釋大家要注意,他與上面那個不一樣。假設他要是不解,正因為他有熱,一定要變痢疾的,必清膿血,他是這么一段。
       這個病在臨床是常??匆姷?,有的時候啊是先腹瀉,過兩天變成痢疾了,他說我先是腹瀉,大夫沒有給我治好,我吃了幾付藥反倒痢疾了,其實不是這個事,他是這個里頭的熱挺厲害的,不能夠因為下利就解除的,他一定要清膿血。
       下利,脈反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這也是一段,這下利啊我們前頭講了,脈不應該熱才對了,而反弦,弦脈與緊脈它一樣,是個實脈,那么看起來脈反弦說明這個痢疾不像好的樣子,但是這個證候呢,發(fā)熱身汗者,這個同上面一樣,有從表解之的機會,那么出現(xiàn)身汗發(fā)熱,這個脈弦呢馬上就能下去,所以這是一個自愈的表現(xiàn)。
       這個臨床也很多見的,無論是脈緊、脈弦,這個下利都比較重,這一般都是發(fā)燒沒有汗。假設這身上有微熱,再自汗出,這大概都要好了,這是表和了,他就由表解了。所以咱們治痢疾,開始沒有汗,那么有的時候呢得用發(fā)汗劑,用葛根湯,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表證,你就不要用解表藥了。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氣,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下利,同時出空氣,下利并氣一同排出,這個很常見的。他大便并不太多,但劈里啪啦很響呢,下的盡是氣。那么這一類的病啊,大概都是水谷不別的時候多,這個都是水瀉。當利其小便,就可以好的。那么后面也有不利小便的,真正有點虛寒了,可以吃收斂、溫中藥。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寸以候外了,這是寸關尺的寸。寸脈反浮數(shù),說明這個下利啊正在進展呢,這個是外邪挺盛,所以脈浮數(shù)。但是尺中自澀,尺以候里,關前以候表,關后以候里。但是看那個尺中自澀,里頭血虛了,邪高熱于外,而血虛于內(nèi),這種下利啊一定清膿血,血分有所喪失了,這樣的一個高熱,一定是膿血便,膿血痢疾的這種癥候,脈證就這個樣子。
       這個熱利如果脈又浮又數(shù),而尺中又特別的虛澀,那么陰分有傷,熱挺高的,這肯定是一個便膿血的一種痢疾。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如果他清谷,這個清谷就是便谷,古人這個如廁叫做清,清是個動詞,就是大便。所便的是什么呢?完谷不化叫清谷。那么這說明胃不但有寒而且虛,他不能消谷,就是胃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下來的東西都完谷不化,這說明是虛寒吶。那么雖然有表證,也不可攻表,如果攻表,汗出,使胃里頭的津液更傷,那么胃虛了,下焦的水飲就往上沖逆造成脹滿。
       這個在《傷寒論》中咱們也說過了,里頭有虛寒證的時候,你得先溫里,如果再有表證,才能攻表,這是一個定法。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脈沉而遲,這是里寒哪,脈沉遲的這種下利,都是里寒。其人面少赤,臉有點熱象,就是面發(fā)紅,身反而有微熱。下利清谷者,這是針對脈來講,他本來是脈沉而遲的下利,這是里虛寒的一種下利,但是這個人呢「面色赤,身有微熱」,這就是所謂浮郁在表了。浮郁在表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從表解,就是有表證,想從表解但達不到發(fā)汗的樣子,所以面紅、身上又微熱,但是沒有汗,古人管這個叫浮郁在表,就是要解表,可解不了。
       這個就是陰寒下利,反而陽氣浮郁在表,說明這個病啊,有欲自表解的機會。那么他這個表解,與上頭是一樣,這么一個虛寒的下利要是表解,一定要發(fā)生瞑眩的,底下這句話就說明他這個病治愈的時候發(fā)生的瞑眩狀態(tài)。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這幾句話就是他要自表解的時候,發(fā)生的情形,郁冒就是昏冒,咱們現(xiàn)在的話說呢就是近似休克,當時人事不知,出一身汗,這病可就好了。那么這個人呢,本來他四肢不冷,這時候他四肢微厥。四肢微厥,郁冒汗出,這都是一個瞑眩狀態(tài)。
       所以這個病要是久病、虛病,無論是自愈,或是吃藥中病而好病,常常發(fā)生這種瞑眩狀態(tài)。這個瞑眩狀態(tài)挺嚇人,你看當時這個人,昏冒、不認識人、只管出汗,看著挺危險的,手腳也涼了,這不嚇人嘛,可一會兒都好了,他這個瞑眩過去了,整個病就完全好了。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為什么他有這些癥候的反應呢?就由于他「其面戴陽」,其面戴陽說明這個病有欲從表解之機會,他準要自己出汗而解,可是人要是不虛,是不會有這種情況的,所以說下虛故也。他有下利清谷的虛證,那么這個要是自愈啊,他非發(fā)生瞑眩狀態(tài)不可,就是郁冒汗出,其人微厥。
       這個地方都挺好的,這在臨床上也是容易遭遇的,不管這個病人是自個兒有這種反應,還是我們給他吃藥,體虛的病人都容易有這種反應,那么就得告訴病家了,有這個反應不要害怕,這個病要是折騰就不會好,要是不折騰馬上可以好了。這個瞑眩的狀態(tài)也是各種各樣的,這個在傷寒論講得多。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頻率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后,就是下利已經(jīng)止了,可是沒有脈,所以說是脈絕。手足也厥冷,看這個樣子就是有虛脫的樣子了,那么這個要好好觀察了。晬時,就是驟時了,如果脈還,手足溫,這說明胃氣恢復了,那么這個人沒有問題。
       他就是由于泄利太甚,人太虛了,雖然下利止,可是他的胃氣沒有恢復,所以發(fā)生脈絕、手足厥冷這種情況,那么他如果胃氣恢復,人就沒問題了。如果脈不還者,那是胃氣已衰了,胃氣已敗了,那就始終也不會還了,那就非死不可。
       所以這節(jié)這個下利,這都是陰寒下利,咱們講的少陰病篇,那里很多,那么霍亂病篇里也有。這人由于下利啊,精氣喪失太厲害了,那么下利止了,如果喪失精氣,但是胃氣沒敗,他能恢復的,雖然出現(xiàn)脈絕,就是沒有脈了,可是胃氣沒敗,那么他可以恢復。但是也有那個下利止,根本不是那個病好了,他是無可排泄了,身上的津液脫盡了,那么這個止,根本是病就沒好,那純粹是個虛脫的樣子,那非死不可,那他不會恢復的。所以在臨床上這種情形也是有的。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直桂枝湯。
       這一段也見于《傷寒論》。下利腹脹滿,腹脹滿是太陰病的表現(xiàn)。下利,腹不應脹滿,因為下利這是一個有所損的情形嘛,反而脹滿,說明是虛。那么這個虛,已經(jīng)出現(xiàn)腹脹滿了,當然還有旁的癥候了,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這是太陰病。他這個脹滿是虛脹、虛滿,同時他也不能吃東西,那么這種的下利,雖然身體疼痛,身體疼痛是表證了,也不要先救表,應該先溫其里,后攻其表,這是定法了。
       本來他是表里并病,既有表證又有里證,如果里證是虛寒,得先用溫補的這種措施的話,那你不要先攻表,要舍表先救其里。如果表里并病,里是實證需攻,比如像太陽陽明并病,那是先解表后攻里,這都是定法。
       虛,你得先救,你不救,你一攻表,里就更虛了。所以這一段,他是《傷寒論》拿出來的,這下利腹脹滿是一個例子了。如果下利清谷,那么身體疼痛,也是先救里,下利清谷這就是里虛寒的一種下利,跟這個腹脹滿是一樣的,也是個例子,那么溫里呢只有四逆湯了。
       那么攻表宜桂枝湯。為什么?他這個下利啊,那么只是身疼痛,這個表證并不是實證那個樣子,他由于先下利,里頭那么虛,這個時候沒有用麻黃劑發(fā)汗的這種情況,下利是津液有所損失,所以這個桂枝湯的應用,總是以津液有所損失為先決條件,所以無論他是發(fā)汗后表不解,還是下之后表不解,那么這個時候只能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
       但是表里合病同時發(fā)生的,既下利又有表證,這個時候你看脈的情形,脈實者可以發(fā)汗,所以用葛根湯,不過得是合病,并病不行。并病他是先有表證,過了一個階段了之后,傳里而發(fā)生里病,這里講得都是傳里之后。那么在表證的期間,后來又傳里而為下利腹脹滿,這是一種虛證,這里沒有再用葛根湯的機會,就是沒汗也不能用,這我們要注意。這個合病不是這樣,它是同時發(fā)作的,一點沒虛,而且他脈也硬實,所以在太陰病有這么一段「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其實不是真正的太陰病,也就是表里并病,但是他脈浮,脈浮而沒有力量,像脈浮緩這種脈浮,不是脈浮緊,那也是要用桂枝湯,也不能用葛根湯。這個地方啊,在臨床上要注意。
       所以下利有表證,這是在合病這個階段,同時發(fā)作,非先解表不可,但是解表呢,方劑有幾種了,有葛根湯、桂枝湯,還有白通湯。白通湯就是人有少陰病的外觀,有「脈微細,但欲寐」的這種情況,么這個也得解表。解表呢,用普通的藥不行,得用亢奮藥,所以他用蔥白配合干姜、附子了。所以應該還要看看《傷寒論》,這個下利是一大篇,有熱利、虛寒利反復的這么敘述,這與我們學治下利還是有用的。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這一段好得很。這個心下堅啊,這是一個實證,這個準拒按的。其脈平,這個下利的這個脈,一般說呢,他要沒有心下堅,出現(xiàn)脈平,問題不大,如果心下堅而脈平,肯定是實。
       那么為什么急下呢,這與吳又可的《瘟疫論》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因為這個下利的關系,里頭不能再結實了,可是他胃這個地方堅,表示他結實了,說明這個病了不起啊,一方面下利,一方面結,結者自結,下者自下,一方面瀉肚,一方面他胃里頭凝固起來了,結實了,就是胃家實這種反應來了。這說明這個病來得相當猛啊,這要不加以急治,危險得很。
       所以這個病最容易給人耽誤。他不只是心下堅,也疼,拿手按他,拒按。這個要注意,有一種痢疾就是這樣。這個我遇到過,就一個老太太得了這個病,這個病還不是新得的病,我給她治的時候,已經(jīng)痢疾一個多月了,我看她那樣子,不行了,她脈偏遲,但是舌苔重,干得不得了,我摸摸她的胃口,身上都僵硬了,而且她叫喚,她拒按,她就是心下堅。后來我說得了,干脆吃大承氣湯,我跟她孩子說這藥雖然是猛藥,但你給她少量服,頻服,你觀察啊,自己的媽媽,你一宿沒睡覺也沒關系,一會給她吃點,一會一會給她吃點。就這么一個藥她吃也不瀉,全劑吃完了才瀉,瀉什么?竟是干大便。我第二天去,她弄了個木桶,就聽到亢亢響,就那樣了。
       所以這個痢疾厲害,應該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沒有什么可以疑慮的,這是一種。其脈平,心下堅,堅且痛啊,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這下利不應該結實,可這個厲害,邊下邊結,吳又可說是瘟疫,一方面下一方面結。他這樣怎么著的,津液很快喪失,而且結實厲害,如果津液喪失到家了,人虛下來了,那結實就沒辦法治了,大承氣湯已經(jīng)不能用,那就壞了。所以病實人虛,下之得死,不下更得死,那非得把人耽誤了,所以非得急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在《傷寒論》里也有這么一段。脈遲,本來是個不急的脈,是胃虛胃寒,但脈遲與滑同時見,這個遲說明正是實,而且實到相當程度,阻脈氣滯,所以這個脈不流暢,不那么快而且滑,這是有里實,不可輕視。這個利啊不是要止的樣子,得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這一段與上面那段就差一個遲,脈也滑。下利,脈不應該滑,反滑者是里頭實。當有所去,下乃愈,這一攻就好,宜大承氣湯。為什么不說急下呢,他脈就只是滑,還沒到遲的程度,上面那個遲說明證有欲虛的表現(xiàn),那你再給延誤,就不行了。那個遲滑比這個厲害,它里頭的那個實啊,已經(jīng)阻脈氣滯了,所以脈也不那么流暢了,這得急下。底下這個雖然滑但是沒有那種情況,也得下,但不是那么急。
       所以張仲景這個辨證啊極有分寸的,旁人在這里頭搞擱那東西都不行,你看頭一章那個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與他的文章就不一樣,就是論脈論證也不一樣,所以一看就知道不是張仲景的,所以這個書啊經(jīng)過王叔和收集、整理,大概后來又散失了,它不像傷寒論那么完整。這個后人附的東西也不少。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這個說休息痢的了。下利本來已經(jīng)好了,那么到某年某月某時,他又復發(fā)了,這就是病毒沒盡的關系,那非攻不可。這種事情啊也是常見的,你看咱們在臨床上,遇到痢疾,一般都喜歡用烏梅這個東西,常常一開始就用這種收斂藥,痢疾好了,但是不久又反復了,這說明也是休息痢的一種。尤其這個熱痢一開始就用收斂這種方法的,沒有復發(fā)的,我觀察很少,那都是該攻不攻,把病毒遺留到里頭了,那早晚也是禍。他就是痢疾不再發(fā),也能為其它的禍患。
       這個就是他說下利已差,認為是有寒虛啊,有自己沒治的,他也就是還好了,再有自己吃些燒雞蛋啊,這都是一種補法,當時看起來也好了,但是不久就復發(fā)了。復發(fā)之后,你要不瀉,一半時他也不好的,這也依法當下,宜大承氣湯。這個大承氣湯,我們也不必太迷信,不必非大承氣湯不可,我們要看情形了。如果惡心、胸下滿,那大柴胡湯就行。要是沒有柴胡證,調(diào)胃承氣湯啊這也是常用的藥,也有大黃、芒硝,但是沒有厚樸、枳實,他不那么大脹大滿。如果脹滿得厲害,大承氣湯是非用不可的。不那么脹滿,用調(diào)胃承氣湯就行。我們不一定非得用大承氣湯不可,但真正大實大滿還得用的。
       這個書啊,他的證候總是不全,因為在《傷寒論》里頭都有,所以他在這里就隨便那么一說。就算是休息痢,當下,也是用大承氣湯。大承氣湯證當然是大承氣湯,沒有大承氣湯證,下之也是可以的,這是隨證而施了。大承氣湯方在痙病里頭,咱們已經(jīng)講了。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凡是譫語都是胃不和、有燥屎,沒有其它的問題。這里用小承氣湯,說明胃不和發(fā)譫語,這個有燥屎,一般是用小承氣湯,沒有大的潮熱,也沒有其它非得用芒硝不可的癥候,就用小承氣湯微和其胃,也能治譫語嘛。
       小承氣湯比大承氣湯差不少啊,雖然有厚樸、枳實、大黃,但是沒有芒硝。這大黃沒有芒硝,它解熱力量差,因為小承氣湯它沒有潮熱。假若熱得厲害,你還要擱芒硝,沒那么脹就擱調(diào)胃承氣湯,厚樸、枳實去掉。如果又脹又有熱,實得都厲害,可以用大承氣湯,只脹而沒有那么大的熱,可以用小承氣湯。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這個也見于《傷寒論》少陰篇。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這是有問題的,他這個說明的意思啊,就是久便膿血,這種下利不止的話,那么確實也變成陰虛證候了,可以用桃花湯,不然的話不要用它。便膿血這種下利,十有八九都是實證,用桃花湯的機會相當?shù)纳?。那么他病得相當久了,的確是有滑脫的樣子,那么你看吧,他這人絕沒有熱象了,這時候有用桃花湯的機會。桃花湯還是好藥的,但是我們一般遇到痢疾,不要就用它,這個不好的,這個把病邪關到里頭了,會出毛病的。
       它這個藥里有赤石脂一斤,一半把它挫了,當飲片就是煎,一半呢,篩成細末,單獨擱,它另服的。干姜一兩,粳米一升。赤石脂這一個藥,主要是收斂,那么稍稍加點干姜這個溫藥,所以非虛寒滑脫的這種便膿血的痢疾不能用。那么這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米熟了湯成就是這個意思,然后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所以單獨預備一半篩末,它是一斤啊,用半斤煎,那半斤留著這么單吃的,一回吃方寸匕,拿著現(xiàn)在說,就是不到 3 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所以這個藥收斂止瀉的力量相當大。
       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這個熱利下重是個實證,里頭有所實,所以以利去除,那么這個跟上面的桃花湯不同,它是實證,臨床上也常見便膿血,那么用白頭翁湯去濕清熱,所以熱利的膿血便白頭翁湯它好嘛。
       但是這個下重,就是里急后重了,這個只是用白頭翁湯效果沒那么好,通過臨床驗證,還是加大黃好使,就白頭翁湯加上六克的大黃,這里白頭翁二兩是錯了,白頭翁應該擱三兩。不愈,更服,這個藥一點也不像那個桃花湯,多服是沒有問題的。那么真正有里急后重要加大黃好;要是血便呢,要加阿膠。
       咱們遇到痢疾有的是,尤其這一種痢,就是有一型痢疾,它下的東西就是血湯子,這種痢疾啊,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比較好的,這個大黃可以不加,真正的血便并沒有里急后重,咱們說的這種就是病菌感染的痢疾,這個痢疾不好治啊,他的大便就像熟米飯的米湯那個樣子,可顏色是紅的,那里頭其實全是血,這種痢疾也是熱痢,用白頭翁加上甘草、阿膠,比較好,這個我也用過。
       本段一般熱痢下重,可以用白頭翁湯。如果里急后重得厲害,里急后重就是蹲肚,就是自下,這類的呀大概都要擱點大黃,書上沒有,這是根據(jù)臨床實踐上那么體會。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后,痢疾好了,可這人呢更煩,就是說在下利時他就煩了,那么下利好了他還煩,說明里頭還是有熱了。但是按心下,沒有實,不是心下堅,他心下濡,表示這個里頭沒東西,所以說為虛煩也,那么用梔子豉湯就可以了。
       這個虛煩不是真正的虛衰那個虛,咱們講虛勞那個是真虛,這個不是的,這個梔子豉湯也是苦寒藥,它這個「虛」是對應承氣湯說的,是對胃家不實而語的,不是真正那么虛,所以管這個也叫虛煩。
       梔子豉湯治煩還是相當好的,心中懊憹,煩得不得了,吃這個藥挺好使的。它就梔子、香豉兩味藥,其實這藥不是吐藥,它后頭說這個得吐可止,不是這么的,我常用這個藥,一點也不吐。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谷而厥,四肢厥冷,這是所謂里寒了。但是反有外熱汗出,這個外熱指的就是汗出,他身上多少都有些微熱,那么就是里寒外熱,這是根據(jù)他這個條文上的意思。
       那么真正下利清谷又厥逆,與前面講的其面戴陽是兩樣的,那個戴陽是在上頭,它還有表證,還得出汗,所以也要從上邊出,上邊受之,這個有表證自然有氣上沖了。那么他這個外熱不是這樣,顏面當然還是蒼白色,可不是浮陽戴面,不是要從表解,這個汗出的確是脫汗,這是虛脫的樣子。凡是真正的陰寒重證而外邊有點熱,這都是無根之火,這就危險了,是虛陽外散的意思,所以趕緊用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就是四逆湯,它又加重了附子、干姜溫性亢奮藥,你看看這個方子就能看出來。他這個附子用大者一枚,附子這個藥大于一般的附子,分量是不一樣的,大的特別重。干姜呢,一般用三兩,強人可以加四兩,所以這兩個藥都加重了,可見這個虛脫啊非用溫中,恢復胃氣,以這個為第一要務的,不然的話不能行的。它這個附子有亢奮作用的,咱們現(xiàn)在說它強心,有強心作用。那么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同時再汗出不止,這種熱不是真正的熱了,這是虛脫的一個樣子,所以趕緊用通脈四逆湯來挽救。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這個有問題的,下利肺痛這個難解釋,而紫參也不是可以治肺痛。紫參在《本草》上是苦寒藥,它的治療近似柴胡,它也治心腹堅、邪氣積聚,同柴胡差不多,而且它通二便,利小便、通大便??梢娺@個下利也是一種自下,就是痢疾那個痢,他用紫參配合甘草來治療。
       至于這個肺痛不可解,恐怕有問題的,這里有錯簡。那么這個方呢,治這種熱痢,里急自下這種情況,可以用。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它是治虛脹冷氣,它起這個作用。虛脹,表示里頭有冷氣,那么這種氣利需要用這種收斂藥。訶梨勒它收斂,它治這個虛脹冷氣。
       我們前頭說「下利氣者,利其小便」,那么這個呢,它用訶梨勒散,這個病是虛實之分。一般這個下利氣,你就是把水分消就行了,就是使之水谷一別就好了。如果里頭是虛寒的情況,可見冷氣啊出虛恭啊,要排出就覺者冷,那么這個應該用溫性的訶梨勒散。
       到這講完了。底下又是兩個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shù)譫語。
       他這個對的,噦數(shù)者就是噦逆得相當厲害,這跟我們前面說的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是一樣的。如果大便不通,噦逆頻數(shù),再譫語,那當然可以用小承氣湯了。
       小承氣湯是胃不和而譫語,正可以用它。同時這個噦逆就是由于谷道不通的關系,你吃它就可以好了。這個其實前頭也有了,就是噦,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這個《千金翼》提出這個方子是對的。通大便不是隨便就用小承氣湯的,要有譫語才可以用。
       《外臺》有個黃芩湯,這個黃芩湯與我們前頭那個四物黃芩湯不一樣,這個可以起名叫六物黃耆,近乎半夏瀉心湯這類藥。里頭有黃芩、人參、干姜、 桂枝、大棗、半夏。那么這個藥當然是健胃止嘔。它有人參、干姜健胃,有半夏它止嘔,同時它有黃芩,也解煩,雖然沒有黃連,但是有黃芩。我們前頭講白頭翁湯時,說這個這個黃芩、黃連它都是治下利,解煩止利。
       所以這個方子一方面補胃治虛,有人參、干姜、大棗這些藥;同時有半夏、干姜又能止嘔;有黃芩呢也能治下利除煩,所以它治干嘔下利,這是在《外臺》上有這個方子,與半夏瀉心湯差不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