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原發(fā)微卷之九 魯齋鮑云龍景翔編著虛谷方回萬里校正 少陰 《春秋傳》晉侯問伯瑕曰:何謂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辰,時也。愚謂:自十一月至十月,子至亥也。言日月聚會有時,故以辰言之。在天為二十八宿,舉目可見,故以星言之。但其流行於四時八節(jié),有氣無形。散布於太空,似有形而無可執(zhí)著者,皆辰為之也。 邵子曰:辰是那天上星,分為十二段底即十二辰,天壤也。 日月星辰自是四件,此說辰者,謂一辰各有幾度。謂如日月宿於角幾度月即所宿處是辰。故曰:日月所會謂之辰。為相氏曰:若指星體而言,謂之星。日月會於其星,則名宿名辰名次名房名合。若不據(jù)會宿,則指星體而言星也?!渡袝x》曰:天極謂之北辰,五緯有辰星,又有十二次,日辰。 又曰:辰數(shù)十二,日月交會謂之辰。辰,天之體也,無物之氣也。 張氏曰:辰,十二從地數(shù)也。無物之氣不可見,因日月之會而見。以不可見故為陰,天之陰者,天之體。天之所以立也,從地數(shù)者天之地也。 又曰:陰中之陰,辰也,天壤也。氣一而已,主之者乾也。 辰者無物之氣,天之體。故日天壤,辰之於天是也。辰者,天之體。土者,地之體。辰者,無物之氣不可見。以星觀焉,知其廓然太虛能容物也。土者,有形之物可見。以山觀焉,益知其能負物也。土為大物,辰為太虛,日月星辰托焉。辰雖不可見,天晝夜常見,故不用之一,用之所宗也。 又曰:辰至日為生,日至辰為用。蓋順為生而逆為用。 辰至日者,言天左行為順,布氣生物。日至辰者,言日右行為逆,變氣用時。故時可逆推,物又順成。子云曰:巡乘六甲,與斗相逢,言天日之相應(yīng)也。 又曰:星為日余,辰為月余。 日為陽精,天之靈魂。月為陰精,天之氣魄。星為陽之余精,辰為陰之余氣。故星者天之神,辰者天之體。日月在天,如人之真心命門,陰陽之本也。五星如人五臟,諸星如人支骸精血。辰之於天,則人之體魄是也。 又曰:天有日月星辰與天為五。地有五行,金木水火與地為五。辰陽中陰不可變,故一日十二辰,不可見也。 辰者,天之體。辰之於天,猶土之於地。天主用,有神焉?辰不可以盡天,非若土即可以盡地。辰之外別名天,土即所以為地也。漢上曰:月生於日之所照,眾星被耀,因水轉(zhuǎn)光。三辰同形,陰陽相配,其體則辰也。 又曰:天以一而變四.。四者有體,而一者無體。 張氏曰:日月星辰,以成天體。四成則太極之體,退藏於四者之問而不可見。所以日月星辰與天而五,除日月星辰則無天。四者有體,所以成形。一者無體,退藏於密。言五者,必歸之天。言十者,必歸之地。五當無極,十當為有之極。亦曰:除一而無四也。天之體數(shù)四,不用者一。天辰不見者,辰為天體,而不可見也。其色蒼蒼,其形渾渾,四者之中,惟日月星柴然可見。是知五者存一以為體,故用四。四又存一以為體,故用三。如此,則五為無體之一,以況自然。辰為不用之一,以況道?!短芬砸辉y(tǒng)三方,曰天地人。亦此意也。一時止三月,一月止三十日,皆去其辰數(shù)。一時本四月也,止用三。一月本四十日也,止用三十。皆去其辰之一,三用一不用。天有三辰,天三地四,天兼地之余,地有四行。分而用七。所以天辰不見,地水常潛。 朱子曰:空無星處謂之辰。 愚按:《易》系言天數(shù)五,邵子言天象者四。四自何來,本於一陰一陽而已。一陽分為二,則有太陽少陽之象,是為日星。一陰分為二,則有太陰少陰之象,是為月辰。日月星辰,所以為天之四象,缺一不可。今邵子既謂辰為天體,朱子又謂辰是無星處而不動。如此,則一辰而分兩用。既為少陰,又為天體??珊酰吭唬悍且?。天數(shù)本有五,一為無極,四□為四象。四象之中,又體一而用三。少陰反為體,而日月星所由麗也。其曰:辰空無星者,辰本渾淪無逵不可窺度,是為體之極。圣人因其日月所會之處,而以辰名之爾。故無體之中,無象不包。其不動,而在北為極星之樞者,則曰北辰。然則少陰為辰,固為天體。而北辰居天體之中,又為十有二辰之主也。故以辰辨方,曰十二次。以辰兼星土,曰十二野。以辰兼十二子十二歲,十有二月系焉,皆辰也。舉宇宙之閑,洪纖高下,莫不各囿於其中矣。詳見下篇。 天樞 維北有辰,為紐為樞。居中不動,旋斗杓於外,以建四時,齊七政也?!段髦尽吩唬褐泄偬鞓O星,其一明者,太一之常居也。愚謂:一者氣數(shù)之始,物無然。既常居者,居中不動之義也?!妒尽吩唬罕背叫呛显龟捉ǖ坌?,運機授度張百精,三階九列,斗衡太微,攝提之屬百二十官,二十八宿各布列,下應(yīng)十二子。天地設(shè)位,星辰之象備矣。愚謂:曰合,曰垂,曰建,曰運,曰授,曰張,曰屬,曰布與應(yīng)九字爾,最宜玩味。蓋言辰極無不包括天地星辰之象於其中,故曰備矣。舍為元氣,散為星曜,張為百精,建為斗衡,班固曰攝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jié),故亦曰天樞焉。二十八宿,即布列於十二辰者。十二辰,即統(tǒng)於北辰者。故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爾雅疏》謂:斗杓所建,以正四時,故謂之辰。北辰,即總十二辰在其中。斗杓,即指十二辰者。傳記多言北斗,不言北辰者,以辰居中無為,藏諸用也,故無迸可指。可指而言者,斗杓所建而已。其言北斗,則北辰可知。 程子曰:北辰自是不動,便為氣之主,為星之最尊也。故眾星四面環(huán)繞而歸向之。 愚嘗參酌先師之論,而得其說曰:北辰不動,為天之樞。朱子曰:綠人取此為極,不可無個記認。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謂之極星。問:極星動不動?曰:也動,只是他近那辰處,雖動不覺。今以管窺極星,見其動去,只在管裹面,不動出去。向來人說北極不動。至宋時,人方推得是北極只在北辰邊頭,而極星依舊動。舊說皆以絲星即天極,在正北為天心不動。今驗天極,亦晝夜運轉(zhuǎn)。其不移處,乃在天極星內(nèi)一度有半。故渾象扛轂正中,置之不動,以象天心也。愚按:北極五星,在紫微垣中。北頭一星,在天心。四方去各九十一度。九十一度天者,四九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四方輻奏將來,辰星居中,即北頭一星之內(nèi),無星處是也。眾星咸共者,北辰在天為天之心,猶心在人為身之主。手足耳目,血詠膚體,無一不關(guān)也。世無非人也,而人君南面以為之主。天體無非辰也,北辰居中,以為之主。以至周天之度,萬有之伙,莫不脈絡(luò)於是。是則不動之辰,以為韋動之本。故曰:無形者,有形之統(tǒng)。不用之一,即無極之極,降而在我者也。嗚呼!精矣。 朱子曰:北極為天之樞,以其居中,故曰北極。南極在地下中處,南北相對,天雖轉(zhuǎn),地卻在中不動。天形如鸚子旋轉(zhuǎn),極如一物橫亙其中,兩頭抨定。一頭在北上,是為北極。一頭在南上,是為南極。太一如帝座在紫微者,故有北辰之號。是中問無星處些子不動,綠人要取此為極。如輪之轂,如磴之臍,天圓繞地,左旋不息。惟此其樞軸不動之處,則在南北之兩端焉。 南極低入地下三十六度,故周回七十二度之中,常隱不見?!短茣氛f:有人至海上,見南極下有數(shù)大星,甚明。亦在七十二度之內(nèi)。北極高出地上三十六度,故周回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北極之星,正在常見不隱七十二度之中。常居其所不動,其旁則經(jīng)星隨天左旋。日月為緯,右轉(zhuǎn)更迭,隱見若環(huán)繞而歸向之。唐一行謂:大約南北相去八萬余里。南林邑國,北極高十七度。安南都護府,北極高二十一度。其余州不同。大史南說…等至海中,南望老人星下,眾星燦然,皆古所未名。或問:南極見,老人壽。星則是南極也。解見朱子答曰:南極不見,是南邊自有一個老人星。南極高時,解浮得起來。 太一是帝座,如人主之居北極。如帝都在紫微者,在七十二度,常見不隱之中。故有北辰之號。 《前志》言:天極其一明者,太一常居。太一天皇,大帝北辰,以起節(jié)度,亦為紫微官。天帝居中,紫之言,此中之言官。此官之中,天神圖法,陰陽開闔,皆在其中。朱子曰:此辰常居其所,天形運轉(zhuǎn),晝夜不息,而此為之樞。如輪轂磴臍,雖欲動而不可得,非有意於不動也。朱漢上曰:辰為天樞,而不動之處猶在。極星之下,圣人言居其所日北辰。而占天者,鈴日極星之下者,詳略異也。 或問:北辰之為天樞,何也?曰:天圓而動,包乎地外。地方而靜,處乎天中。故天之形,半覆地上。,半繞地下,而左旋不息。惟此為不動,而謂之樞焉。其他諸星,則與二十八宿,同一運行。 朱子答曰:若太微之在翼,天市之在尾,攝提之在亢,其南距赤道也甚近,其北距天極也甚遠。則固不容於不動,不免與經(jīng)星同其運行。故其或束或西,或隱或見,各有度數(shù)。仰而觀之,蓋無頃刻之或停也。今曰:與其在紫微者,皆居所而為不動者。四則是一天而四樞,一輪而四轂,一磴而四臍。分寸一移,則其為輻裂而瓦碎也,無日矣。若之何,而運動之無窮哉。胡五峰說:有三個極星不動,殊不可曉。若以天運,譬如極盤,則極星只是中問蒂子,所以不動。若是三個不動,則不可轉(zhuǎn)矣。 西山蔡氏問曰:極星只在天中,束西南北皆取正於極。而極星皆在其上,何也?朱子無以答。后思之曰:只是背坐極星。極星便是北而南,則無定位。 《公羊傳》曰:北辰日大辰,常居其所。迷惑不知束西者。視此,永嘉鄭氏曰:北極居天之中,而常在人北,以天形北傾也?;蛟唬憾疯伎芍甘鳎絼t無為日觀。其所指,則知辰之所在?!稌鴤鳌吩唬喝赵绿熘挂?,星辰天之期也。一左一右,更有經(jīng)緯。蓋自斗杓之所如言之,則謂之建。自日月之所會言之,則謂之辰。斗柄左移,日月右徙,故辰與建常相合焉。月行及日,會而為辰。辰本無體,兼星而見,故天正之吉。辰在星紀,自北而西,則地正之於天,玄桿以正之於豕韋。而西陸之降婁大梁實沈,南陸之鶉首鶉火鶉尾,束陸之壽星大火析木,其朔月可知也?!洞呵锿鈧鳌匪^:日月底于天廟者,言建寅之月。辰在課訾,建亥之月。辰在天漢,日月會于龍朧。蓋因朔月之所在以知辰,因辰之所合以知斗之建焉。愚按:斗杓與北辰相脈絡(luò),北辰為十二辰之統(tǒng),斗杓則指十二辰者也。又《公羊傳》謂:大火為大辰,此則夾鍾生於房心之氣,為天帝之明堂,亦日天官。非北辰之大辰比也。如正月建寅,辰在束北。日月卻會西北之亥,氣便相應(yīng)者,以寅與亥合也。日月都是如此。斗每月所指辰日建斗。第一星為魁,四為衡,七為杓。用昏建者,杓屬陰,夜半建日衡,居平三建者,魁屬陽。歷家以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成收開閉,幾十二日,周而復始,觀所值以定吉兇。每交一月,節(jié)鈴迭兩值日。如正月寅日,值建二卯三辰之類,與斗杓所指相應(yīng)。 《易傳》曰: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者太極也。(漢馬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中不動。) 或難之曰:如此則太極有此北辰之可指。周子無極而大極,恐無此。愚應(yīng)之曰:太極無聲無臭,是至微之中而有至顯之理。北辰至中至極,是有象之中而寓至微之理。體用一原,顯微無間。故北辰居中不動,而能生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也。太極靜極而動,而能生兩儀四象八卦,一物各具一太極也。天之北辰微有象,象夫子之太極。夫子之太極,故無象而象。天之北辰,北辰為氣之宗,而理行其中。太極為理之宗,而氣行其中。是或一道也。 邵子曰: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也,故觀斗數(shù)以占天。斗之所建,天之行也??ㄗ?,杓建寅,星以寅為晝也。斗有七星,是以晝夜不過七分。 張氏曰:星以寅為晝者中。星以寅為旦,戌為昏。日以卯酉為中,則十二分而用七。星以寅戌為限,則十、分而用七矣。愚演之曰:天道左旋,以辰為體。無物之氣,不可見已。渾渾之中,惟星可指。日月五星,從地右行。斗杓所建,四時以平。大衍五十,一為太極。四十有九,是為七七分而用之,各有所入。一為天體,一為七政,一居中央,是為北斗。四列四方,是為七宿。蓋天地四方,以斗為樞。天運四時,自斗而指。斗正則時正,時正則斗正。故歷有差法,斗無差度,善治歷者,質(zhì)諸斗而已矣。 北斗七星在太微,北魁四星為縱璣,杓三星為玉衡。斗人君之象,號令之主也。輔星輔于開陽,佐斗成功,丞相象也。 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一日天樞,二日縱,三日璣,四日權(quán),五日玉衡,六日開陽,七日搖光。樞為天,天子象,陽德也。城為地,女主象,陰刑也。璣為人,日令星,主火。權(quán)為時,日伐星,主水。玉衡為音,日殺星,主土。開陽為律,日危星,主木,主天倉五谷。搖光為星,亦日應(yīng)星,主金。輔一星,輔于開陽,所以佐斗成功,主危正矯不平?;騿栐唬憾酚衅咝牵⑤o星為八。星家又謂斗有九星,主九州,何耶?或又謂:《天官書》言孟課攝提。攝提者,星名。隨斗杓所指,以建十二月。以此星而足為九,可乎?日此無明證,不可從也。張平子妙於知天,言北斗與四官星,共為五七,則七星為斗,確乎不可增也。瞽史之學《易》,流於誕。五。儒寧缺疑可也。歐陽子曰:天人之際,遠矣。使一藝之士,布算積分,舍經(jīng)從史,以求合焉,不亦艱哉。 《天官書》曰:所謂漩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擔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前志》曰: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衛(wèi),衡殷中州河濟之問。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地也。擔,連也。龍角,天田也。東七宿共為龍形。殷,中也。玉衡居中,南北之斗相殷也。杓斗之尾星第七也,尾為陰,昏陰位,故主西南。衡星居中,昏杓建於寅。夜半.衡,亦建於寅也??分仔菍訇?,故主束北,所以斗杓連束方龍角之星。 《要義》曰:斗所建,地上辰。辰所會,天上次。斗與辰合。 按:斗柄所建十二辰,而左旋日體十二月,與月合宿而右轉(zhuǎn)。但斗之所建,建在地上十二辰,故言子丑之等。辰者,日月之會,會在天上十二次,故言課訾降婁之等。以十二律,是候氣之管。聲之陰陽各有合,如黃鍾十一月建子,合大呂十二月建丑之類。是斗與辰合宿,而成日月之會。 斗星亦隨天運轉(zhuǎn)。 孔氏曰:斗星一日一夜,亦隨天轉(zhuǎn)過一周,而行天一度。圣王觀斗所建,命其四時,以分十二月之會。 《詩》曰:維北有斗,西柄之揭。朱子曰:北斗,常見不隱者也。南斗,柄固指西。若北斗而西柄,則亦秋時也。 董氏曰:斗四星,其方為斗,三星為柄,垂而下揭。斗隨天旋轉(zhuǎn),四時各有吵界。故《春秋傳》曰:斗有環(huán)域是也。李子堅曰:北斗為天喉舌,.斟酌元氣,運平四時?!短芬嘣唬宏庂|(zhì)北斗,夜則測陰。言陰夜質(zhì),正於北斗,以歷日月,定時成歲也。又北極與南極相對,是為樞星。南隱北見,人多舉其見者言之,以其居天之中故也。北斗之星七,其數(shù)奇。對南斗、之星六,其數(shù)偶。是天亦如此巧也。 《傳》曰:辰在斗柄,日月會南斗是也。其星亦分南北。南二星日大梁,中二星日天相,北二星日天府庭也。斗星盛明,王道和平。劉向曰:北斗貴星,君象也。 天原發(fā)微卷之九竟 目錄 卷一 太極 卷二 動靜 靜動 辨方 卷三 玄渾 卷四 分二 卷五 衍五 卷六 觀象 卷七 太陰 卷八 少陽 卷九 少陰 天樞 卷十 歲會 司氣 卷十一 卦氣 玄旨 卷十二 盈縮 卷十三 象數(shù) 卷十四 先后 左右 卷十五 二中 陽復 卷十六 數(shù)原 卷十七 鬼神 卷十八 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