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美術現代化轉型的代表人物、聞名中外的國畫大師、“新山水畫”的代表畫家。他和齊白石曾被郭沫若稱作畫壇上的“南北二石”,可見其當時的藝術地位。傅抱石的繪畫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來自五個方面:自然、詩境、歷史、臨摹古人、想象與感懷。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大寫意”之風,酣暢淋漓,詩情文思并重。同時,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藝術創(chuàng)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著名國畫家。傅抱石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1949年后曾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chuàng)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二百余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是同步的。1925年,年僅22歲的學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述概》;1929年,傅抱石為編寫教學講義又完成了《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一書。在主本書里,傅抱石提出了“研究中國繪畫的三大要素--人品、學部、天才”,還提出了“提高中國繪畫的價值”和“增進中國繪畫對于世界貢獻的動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了他對于中國藝術的一些獨特的思考。
芙蓉國里盡朝暉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
黃河清
松林策仗圖
赤壁舟游圖
金陵秋色 傅抱石藝術特點 傅抱石先生長期堅持寫生,對真山真水的體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蓊郁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tǒng)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后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他的人物畫,線條勁健,俊逸傳神。 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山水畫成就最大。傅抱石的山水畫在布局上打破了傳統(tǒng)格局,常將山峰峰頂伸出紙外,表現出天地山川雄奇、峻險的風貌,也有驚心動魄的苦澀與悲情。他以濃重的渲染方法,把線、皴、點統(tǒng)一成面與體,其外觀的渾然一體,改造和突破了傳統(tǒng)中國山水瑣碎、堆砌的通病。 在日本期間研究日本繪畫,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啟發(fā),進行藝術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chuàng)獨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洪綬的影響較大,但又能蛻變運用,自成一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chuàng)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卻矜持恬靜。傅抱石先生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面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于傳統(tǒng)沿襲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顯示出獨特的個性。
老虎灘漁港
煤都壯觀
紅旗渠
羅馬尼亞風景
秋山圖
華山記游 傅抱石藝術成就 二十世紀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個歷史時代,不僅體現在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上,在文化領域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變,風起云涌,誕生了一大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宗匠。其中在繪畫領域,尤其是中國畫領域,更是異彩紛呈,名家輩出。傅抱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創(chuàng)新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繪畫思想觀念和繪畫風格,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逐漸成熟,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進入繪畫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旺盛的創(chuàng)作激情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去世為止。建國后江蘇繪畫能躍居中國畫的中心地區(qū)之一,江蘇繪畫能群體性崛起,傅抱石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作為江蘇中國畫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人物,作為“江蘇畫派”(新金陵畫派)的一代領袖和靈魂,傅抱石在中國畫尤其山水畫領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傅抱石是獨特的一分子,他厭倦墨守成規(guī),對于中國畫進行了一種內部改革,從他的繪畫風格可以看出,他的畫法、氣韻、格調是古典的,但筆法、氣勢卻是新穎的,而畫風、個性是獨特而自由的。這種非同一般的中國畫面貌猶如春雷乍響,曾經震驚整個中國畫壇。(今日求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