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33天里閱讀了27本書,其中小說12本,歷史6本,哲學4本,傳記1本,社會2本,政治1本,實用1本。最厚的一本是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兩冊560多頁(共有五冊);最薄的一本是卡洛斯·M.多明蓋茲的《紙房子》,93頁。 所以實際上,我并沒有做到絕對的1天閱讀1本書。至于原因,放到最后來說,先分享我的閱讀經(jīng)歷和心得吧。 一·我的瘋狂經(jīng)歷 自從立志1天看下1本書后,我的緊張感超過了興奮感:想當初那是聽聞3天1本書都會嚇哭的小心臟啊,這番更加拉仇恨的舉動,能順利實施嗎? 于是我還算正常,不會拿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287頁)作為實行計劃的第一步。你猜我的第一本書看的啥?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兩部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虛構集》、《阿萊夫》。一本160頁,一本154頁。 說真的,我沒有耍賴,因為如果一開始連一百多頁的短篇小說集都看不下去的話,現(xiàn)在在這里跟你們說話的就不是肖遙生了。如果能順利看完,那說明還有按這個頻率進行下去的必要。 接下來的兩本依舊是小部頭——科塔薩爾的短篇小說集《萬火歸一》(205頁),以及錢穆先生的《陽明學述要》(142頁)。 你也看到了,在這里有個小的轉折,開始涉獵哲學范疇,即使是難度不高的,但等同于吃了顆定心丸:只會看小說的肖遙生不放蕩。 第4天開始嘗試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181頁),還是哲學范疇。漸漸地,各方仇恨向我襲來。我說我低調點行吧,第5天讀了本薄些的,歷史范疇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78頁)。其實這本書不容易吃透,因為錢老的語言十分精煉,幾乎每句話都需要思考和理解。 之后的幾天進入了繁忙的生活節(jié)奏,讀的幾本書不痛不癢,有??思{的《我彌留之際》(225頁),錢穆的《孔子傳》(192頁),科塔薩爾的《動物寓言集》(118頁),保羅·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217頁,強烈推薦),多明蓋茲的《紙房子》(93頁)。 等等,別以為我就這么墮落了,光讀些沒技術含量的,其實這些天的另外一些時間里我還在讀陳寅恪的《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312頁),以及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魏晉南北朝部分,161頁),于是在11月26號那天可能嚇壞了一些小伙伴:1天讀完《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和《國史大綱》,鬧吧你!我沒鬧,這兩本書絕不是囫圇吞棗的棗,是值得細嚼慢咽的佳肴。 自那之后,1天1本書差不多就成為常態(tài)了,有為了完成任務而看的馬爾克斯《枯枝敗葉》(144頁)、黃仁宇《近代中國的出路》(167頁),也有花大量時間沉浸其中的林欣浩《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274頁)、嚴泉《民國初年的國會政治》(264頁),以及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376頁)。 慢慢地臉皮越來越厚了,明目張膽地進行略讀,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柯萊恩《不斷幸福論》(365頁)、林疋愔《透視磨礪花革命——符號力量的建構》,覺得不爽的部分就略過不讀了。 過去一個月的狀況大致上就是這個樣子,如果可以,我希望將這個狀態(tài)保持一整年,甚至更久。如果你也有意嘗試,請掌握下面幾大要義。 二·閱讀的幾大要素 其實如果臉皮夠厚,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裝B,速讀、略讀、精讀都不成問題:速讀是吧,看個目錄不就夠了嗎;精讀是吧,我花1個月時間看完一篇短篇小說,不可以嗎?難的是速讀、略讀又能明白整本書的脈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以及精讀又能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這樣就要說到我所認為的閱讀必備要素,簡單列舉了5點,在我的閱讀經(jīng)歷里,它們是層層遞進的順序。 1.時間 之所以將時間列為最基本的要素,是因為:連時間都擠不出來,還談何閱讀呢? 自我感受了一下,我平均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是6小時左右,時段多集中在下午兩點至六點之間,很多人問我:你不需要上課嘛?你不需要工作嘛?其實,我是需要上課的,只不過……你懂的。 所以我的經(jīng)歷不具普適性,但我的擠時間方法或許能給你些啟示: 我的飯局很少,如果不是大的重要性質的,我會略過。 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圖書館,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 我會在地鐵上用Kindle進行閱讀。 我從不逛街,如果直奔目的地買東西不算逛街的話。 我睡前一定會閱讀,即使它讓我犯困。 也有人問:不用花時間在對象上嘛? …… 這個咱們還是私下聊。 2.專注度 我們閱讀的時候時常會進入這樣一種狀態(tài):眼睛不知不覺已經(jīng)掃過了1頁,腦子卻一片空白,或者在思考別的事情,發(fā)現(xiàn)走神之后才回到上一個節(jié)點,重新腦補之前已經(jīng)用眼睛掃過的部分。 分神是件十分正常的事,訓練盡可能少的分神本就是修煉專注度的必經(jīng)之路。 在這條路上,我們不得不學會一些“放下”的功夫。比如說在這樣一段時間里,盡量放下不怎么要緊的事,盡量放下自擾的胡思亂想,盡量放下手機(我會屏蔽所有QQ群和微信群)。 如果是文學作品,專注度意味著你的想象跟隨作者的筆觸天馬行空地翱翔著。 如果是歷史讀物,專注度意味著記住一些基本的事實,乃至聯(lián)系當下進行對比思考。 如果是哲學著作,專注度意味著耐心地對每一個概念,甚至每一句話作出理解,盡力跟上作者的邏輯步伐,即使太容易掉隊了。 如果是實用性書目,專注度意味著你因為書的指導而對要做的這件事有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如果是經(jīng)濟、宗教、政治理論,專注度意味著明白整本書的脈絡,以及理解每個部分大致講了什么。 3.做筆記 從專注度開始,閱讀才進入“我讀進了這本書”的狀態(tài),而不僅是“我在讀這本書”而已。不過,專注度只是“我讀進了這本書”的第一個層次,因為專注度是進入這個狀態(tài)的前提,如果要檢驗“我讀進了這本書”,就要進入“我讀進了這本書”的第二個層次——做筆記。 如果不是遇到美好的一句話、精辟的一段論述、真實的一個個歷史事實,我們怎會興奮到要用筆把它摘抄下來?而只有讀進了這本書,我們的第三只眼睛——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作為亮點的一句話、一段論述、一個個歷史事實。 一開始我采用的是手寫的方式,后來為了節(jié)約時間,就都用手機拍下來,再傳到電腦上,每本書建立一個文件夾。這樣的好處是即使不會經(jīng)常看,但一旦要用時就能很快找到。 4.速讀/略讀/精讀 當上述黃金三角為自己建構出一個閱讀習慣后,就可以開始將速讀、略讀、精讀玩弄于股掌間了。 最理想的速讀是一目十行,且知道在講什么。我的感受是,高質量的速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夠專注,但卻是最燒腦細胞的,需要大腦異常興奮活躍,如果嘗試多了,也許會睡著,就像吃了白加黑。我多用這種方式來讀小說。 略讀是除了讀小說之外,幾乎讀每一類型的書都會用到的方式。因為作者的考量范圍在多數(shù)情況下要大于讀者的需求范圍,于是一本書往往會加上一般讀者不怎么會看的內容。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末尾還有測試讀者閱讀層次的練習題,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除了正文之外,還有大篇幅的緒論、注釋、導讀,這些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不看;另外一種情況是只挑選自己感興趣的章節(jié)閱讀,比如《不斷幸福論》,我只閱讀了人生哲學部分,舍棄了神經(jīng)學的部分。諸如《陽明學述要》,只有核心部分“王學大綱”是我認真閱讀的,其余的類似“王學的流傳”、“宋學里面留下的幾個問題”,則是我簡單瀏覽的部分。 最后說精讀,我自覺它是種曖昧的狀態(tài):作者的每句話,都與你的思想產(chǎn)生了身體接觸,而不僅是你生命中的路人丙,也就是說,我們讀的每句話都成為顯現(xiàn)在腦海里的畫面、現(xiàn)象、理論,即便不能全部理解,起碼你們見過面了,留下印象了,只是不熟。 5.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是最高階、最神圣的閱讀層次。 要說讀書界的大神,可以列舉很多: 臺灣商周出版社出過一本書叫《閱讀的技法》,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優(yōu),他在這本書里分享了自己平均一個月讀300本、多則500本書的經(jīng)歷。 聽聞梁文道每天花6個小時的時間讀完1本書,作為節(jié)目《開卷八分鐘》的素材,要知道他還得出席各種節(jié)目、講座,寫各種專欄。 這幾種讀書的頻率是常人無法望其項背的,畢竟讀書本就是這些名家的職業(yè),于是我們在看到那些破紀錄的數(shù)字時,會心安理得些。 不過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學者、一個書評人、一位作家,就得向大神的高度攀登了。 除了領域的不同會形成閱讀量的差別外,還有一種縱向深度的不同:就拿記者這個行當來說好了,如果只想做一個采寫日常報道的專業(yè)領域記者,也許一個月只需要讀3本書;如果想做一個深度報道記者,也許一個月需要讀6本書;如果想做一個完成寫稿任務之余,還能開專欄甚至出書的記者,也許一個月需要讀10本書了。 很明顯,閱讀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積淀以及從事某項職業(yè)的潛力。單純提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的保安和讀過100本哲學書的提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的保安一定是不同的。
這樣就說到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問題:1天閱讀1本書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呢? 三·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 閱讀,無非分兩種:一是讀“薄”——也就是1天閱讀1本書;二是讀“厚”——書讀百遍,或某段時間只沉浸在這個作者這個系列里。 從2014年我的閱讀頻率來看,這兩種方式我都有所嘗試。1天閱讀1本書能讓我告別懶惰和懈怠,能讓我建立起各個領域的書目體系,能讓我知道原來我不知道的還有這么多。而第二種方式能讓我徜徉在某位作者的思想里,肆意暢游,離去的時候又戀戀不舍。 比如我用速讀的方式攻克拉美文學爆炸的一系列文學作品,用精讀的方式吃透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 1天閱讀1本書只是一種精神,畢竟你不可能1天讀完《追憶似水年華》,畢竟那么多的皇皇巨著同樣讓我們神而往之。 每個讀書人都有屬于自己的“1天閱讀1本書”,1天1本也好,1本書讀10遍20遍也好,落腳點終歸是閱讀本身,而不是這些用來標榜的數(shù)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