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鉅《歸田瑣記·品泉》解讀
清代茶文學(xué)
梁章鉅《歸田瑣記·品泉》
清代的茶文較少,惟梁章鉅在其《歸田瑣記》中《品茶》《品泉》較為引人關(guān)注。梁章鉅,字茝中、閎林,號茝鄰,晚年自號退庵,祖籍長樂,后遷居福州。他生長在明清以來“書香世業(yè)”之家,“幼而穎悟”,四歲從母開蒙讀書,九歲能詩,并博覽群書,立志著作,二十歲中舉人,嘉慶年間時二十八歲成進士。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禮部主事,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考選軍機京章。道光元年(1821年)升為禮部員外郎,任大清通禮館、內(nèi)廷方略館編修。后來,歷任湖北荊州知府、江南淮海河務(wù)兵備道,以及江蘇、山東、江西按察使,江蘇、甘肅、直隸布政使;鴉片戰(zhàn)爭期間,任廣西、江蘇巡撫,一度兼署兩江總督,不久以疾告歸。梁章鉅壯年,于嘉慶年間在京曾加入宣南詩社。晚年,由其子梁恭辰迎養(yǎng)于溫州官署,從事詩文著作。生平著作有《樞垣紀略》、《退庵隨筆》、《文選旁證》、《歸田瑣記》、《浪跡叢談》等七十余種刊行于世。
梁章鉅《品泉》一文,贊美了北京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諸多好處,并分別與濟南珍珠泉、揚子金山泉、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以及平山、清涼山、白沙、虎邱和西山碧云寺之泉水進行對比,得出了有乾隆御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為最好之水。全文如下——
唐、宋以還,古人多講求茗飲,一切湯火之候,瓶盞之細,無不考索周詳,著之為書。然所謂龍團、鳳餅,皆須碾碎方可入飲,非惟煩瑣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無存。其直取茗芽,投以瀹水即飲者,不知始自何時。沈德符《野獲編》云:“國初四方供茶,以建寧、陽羨為上,時猶仍宋制,所進者俱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采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筍。置茶戶五百,充其徭役?!蹦酥穹▽嵶悦髯鎰?chuàng)之,真可令陸鴻漸、蔡君謨心服。憶余嘗再游武夷,在各山頂寺觀中取上品者,以巖中瀑水烹之,其芳甘百倍于常。時固由茶佳,亦由泉勝也。按品泉始于陸鴻漸,然不及我朝之精。記在京師,恭讀純廟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云:“嘗制銀斗較之,京師玉泉之水斗重一兩,塞上伊遜之水亦斗重一兩,濟南珍珠泉斗重一兩二厘,揚子金山泉斗重一兩三厘,則較玉泉重二厘或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則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涼山、白沙、虎邱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然則更無輕于玉泉者乎?曰有,乃雪水也。常收積素而烹之,輕玉泉斗輕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則凡出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font>
(《歸田瑣記》卷7)
文章首先說明作者對“龍團、鳳餅,皆須碾碎方可入飲”的表示不理解。文章說:唐宋以來,古人對飲茶已經(jīng)十分講究了,對如何飲茶、煮水、器皿等都有詳細記載和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并著書留世。然而,對所謂龍風(fēng)團茶都采用或敲碎或或搗碎之后才能煮飲,即繁瑣又帶來不便,這樣做,不但失去了茶的真味,恐怕煮好以后,茶味亦無存。直接采摘茶芽做茶,采用“旋瀹旋飲”的撮茶法(即今天的綠茶沖泡方法)這種泡茶方式,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盛行。接著,作者引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來說明這種撮茶法應(yīng)該源自明代,是朱元璋“罷造龍團”所致。據(jù)《野獲編》記載:明朝初年,來自各地的供應(yīng)朝廷的茶葉,以建寧、陽羨茶說貢茶為上品,但仍世襲宋代制茶方法,所有貢茶制作都需經(jīng)搗碎之后再揉成大小不一的龍風(fēng)團茶,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皇帝朱元璋認為這種制茶方法勞民傷財,下令廢除,停止龍團制作法,取而代之的是直接采茶的芽葉做成綠茶沖泡。采制的芽葉可分成四個等級:采春、先春、次春和紫筍(是根據(jù)明前、谷雨等節(jié)氣采摘的茶葉)。并組建采茶和遞送茶的五百戶專業(yè)戶,代官府采茶和送茶(即明代所謂的“輕徭薄賦”。明代徭役,較之元朝有較大減輕)。明代朱元璋廢除龍團鳳餅茶的法律頒布,如果唐代的陸羽、宋代的蔡襄這兩位茶家在天有靈,應(yīng)該感到欣慰。
由于當(dāng)年朱元璋對制茶的改革,使得今天中國綠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其產(chǎn)量和消費均占整個茶產(chǎn)業(yè)的70﹪。由此看來,作為中國茶葉制作改革者、發(fā)明人的朱元璋,對中國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文章在一份鋪墊之后,作者才真正涉入文章正題:如果讓我再度到武夷山游學(xué),一定要到山頂寺廟和道觀周圍采摘上好的芽葉,以山巖中的瀑布泉水來烹煮茶葉,其芳香甘醇度肯定高于其它的茶葉。好茶一定是離不開好水沖泡的。講究用好水泡茶,緣于唐代陸羽,但唐代對泉水的分類,還不如清代分得更為精確。記得我在京城時,恭讀乾?。儚R:指乾?。┨氐貙懙摹队袢教煜碌谝蝗洝分姓f:“如果用銀質(zhì)小斗秤水檢測,那么京城玉泉山之水斗重為一兩,塞北伊遜之水的斗重也是一兩,濟南珍珠泉的斗重一兩二厘,揚子金山泉的斗重是一兩三厘,比玉泉水重二厘或三厘矣。至于無錫惠山泉水、杭州虎跑泉水,要比玉泉水重四厘,而平山的泉水比玉泉水重六厘,清涼山、白沙、虎邱及西山之碧云寺的泉水要比玉泉山水重一分。綜上所述各泉水,有那一種泉水能比得上玉泉山水更輕呢?如果說要有的話,只有雪水了。常年收積清淡雪水用來烹煮茶,要比玉泉山水斗重輕了三厘,這樣的雪水不可能經(jīng)常能得到的。大凡水清而甘洌的泉水經(jīng)山里流出的,還真沒有能比得上京城的玉泉水,所以乾隆皇帝要把玉泉山定為天下第一泉?!?/font>
作者以乾隆的《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之言作為結(jié)尾,是想說明作者,也認同乾隆鑒水觀點。中國山泉資源比較豐富,其中被封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就有好幾處。而對于在理解玉泉山水的水質(zhì)輕重,不必過多解讀其計量單位“厘”的重要性,畢竟與今日鑒水以鈣、鎂等離子含量所采取的計量單位是有區(qū)別的。作者的本意是想表明玉泉山水與其它山泉水質(zhì)的輕重度和水質(zhì)的雜質(zhì)程度而已。我國古代嗜茶者講究用山泉水泡茶,并對一些名泉好水作出了判斷,為后人對泡茶用水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古人判別水質(zhì)的好壞,因受限于歷史條件,無論是以水源的判別和味覺的判別,還是以水的輕重來判別,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