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熊東遨,字日初,號楚愚,別署憶雪堂,1949年生,湖南寧鄉(xiāng)人。從事軍事新聞與高校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后服務于湖南省對外經(jīng)貿(mào)系統(tǒng),定居廣州?,F(xiàn)為世界漢詩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華詩詞(BVI)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詩詞界》主編;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高級研修班導師;文化部《詩詞月刊》編審;湖南詩詞協(xié)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嶺南詩詞研習社”兼職導師。主要從事詩詞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曾在湖南電視臺開辟詩詞曲聯(lián)講座。 【文章內容】 同學們:大家晚上好! 宋老師要我來給大家講一堂詩詞課,我選了一個題目叫《絕句法淺說》。為什么選這個題目?因為在中國的古體詩詞里面,絕句是最簡短的,只有四句,學起來相對容易上手。但是,簡短不等于簡單,它的結構形式變化極其豐富,人們常說的“起承轉合”,只是絕句形式的一種。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種變化,才能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得心應手,寫出好的作品來。今天,我就用一些同學們最為熟悉的詩例,用最簡捷的方法,最通俗的語言給大家做一個系列的分析。 絕句雖然只有四句,但在結構形式上還是比較復雜的。我簡單列了一下,大致可分為以下這幾個式:遞進式、并列式、兩分式、混合式、回環(huán)式、問答式。有些是常用的,有些不常用。下面讓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 一、 遞進式 遞進式的概念:一句一接,層層遞進,一氣貫通,整首一意。它有三種遞法: 第二個疑問要用第三句來解答:“啼時驚妾夢”,原來是黃鶯的叫聲把女主人公的夢驚醒了。這還是無理手,還有疑問。因為夢被驚醒也沒什么大不了,仍不足以成為“打起”的理由?!安坏玫竭|西”,直到最后一棒遞出來,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女主人公的丈夫遠在遼西從軍,兩地分居,見不上面,好不容易做了個夢,夢中的她正要到遼西去和丈夫相會,半道上卻被黃鶯驚醒了! 最后一棒遞出來,頓使前面所有的無理手都成了妙手。這就是直遞。一句接一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直到最后才把幕揭開。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設置,一步一步地鋪開,一張門一張門地打開,層層剝筍,最后真相大白,使我們看清了女主人公真實的內心世界,理解了她心靈深處的無限委屈。這樣,之前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等種種行為、抱怨,就都自然成章,無理而妙了。試想:一個連做夢與丈夫相會的權利都被剝奪了的年輕女性,還有什么“無理”行為不被我們理解的嗎? 第二種是“轉遞”。顧名思義,“轉遞”就是中途轉個彎,然后朝前遞進。傳統(tǒng)的“起承轉合式”就屬于轉遞。請看王維的《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首詩大家也非常熟悉,用的就是傳統(tǒng)起承轉合式。 首句“紅豆生南國”是以物(紅豆)起,次句“春來發(fā)幾枝”是以物承,告訴你“春來”所發(fā)的就是紅豆。一句起,一句承,很明顯。第三句“愿君多采擷”則是轉,筆端的重心由物(紅豆)轉到了人(君)上。而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又合到物上?!按宋铩狈撬?,就是紅豆。這首詩結構清晰,先以物起,再以物承,中途轉到人,然后再次合到物,讀起來一氣流轉,渾然天成。起承轉合式是絕句的正格,一般詩人寫絕句多會采用它。 還有一種比較奇特的形式叫“跳遞”?!疤f”實際上是遞進式的一種變體,它打破了起承轉合的一般規(guī)律,不完全按規(guī)矩出牌。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罷釣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從結構上看,此詩第一句“罷釣歸來不系船”之后,第二句沒有承接于“船”,而是直接就跳到了主題“眠”上;到了轉合處也就是三、四句,才連出兩筆,總體承起來。先抑后揚,非常具有戲劇性。 這首詩旨在突出一個“眠”字,“江村月落”,其睡何宜,其睡何香!至于罷釣歸來有沒有收獲,詩中沒有提,也沒必要提。天大的事也大不過老子睡覺,就是這個意思。好詩不是包羅萬象的,它的重點是寫人的自由瀟灑;所以罷釣歸來之后有沒有收獲不重要,重要的是安生睡覺。如果有人問,夜來風大,把船吹走怎么辦?不要緊,“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嘛。這一回答,將主人公灑脫的形象,描摹得淋漓盡致。 最后兩句還含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義,可以引申出信心和信念來。比如一對堅真相愛的人,偶爾吵了嘴,女的一氣出走了,男的不會太擔心:“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她跑不遠,即算回了娘家,過幾天也會回來。當然,這只是個比方,真要有這事,男方還是應該到丈母親家去接一接,愛情的堤壩,總得不斷加固才是。還有我們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都挨過打;有時候大人一打,小孩就跑了,父母不會像現(xiàn)在一樣四處去找。為什么?“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吃晚飯的時候肚子一餓自然回來了。有了這些象征義或引申義在里面,此詩就不僅僅是寫主人公的灑脫了,后面兩句幾乎成了哲理名言。 二、并列式 不像遞進式的一句一接,并列式是一句一意,每一句都有完整的意思,各句相互獨立,形斷而氣貫,并生出一種情緒。它的形式相當于律詩中間的兩聯(lián)對仗。這一式特別注重“異變”。所謂“異變”,就是“立異”與“求變”,強調距離美、差異美?!爱愖儭崩碚撌俏姨岢鰜淼?,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洗牌異變與合并同類項》,就是專門講詩的異變。先來看一個熟悉的例子,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中小學課本里有,人人耳熟能詳??墒羌幢愦蠹叶甲x過了,每一句的意思都懂了,但里面的“異變”不一定都吃得透。所謂“異變”,就是看它的變化,亦即句與句之間那些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內涵與外延。 大家都能看出來,這四句詩是四幅畫面;我們要探討的是:這四幅畫面有何“異”處。 第一個“異”,是它們的季節(jié)不一樣:“兩個黃鸝鳴翠柳”,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是一幅春光圖。“一行白鷺上青天”則是秋天的畫面,白鷺是候鳥,秋天來了,成群結隊往南遷徙;這在廣東,我們可能看不出來,但在湖南以北,則是常見現(xiàn)象?!按昂鲙X千秋雪”,這個是冬天。或許有人會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不是冬天,他在浣花溪畔的草堂,能夠看到遠處山峰上的雪終年不化。但這沒有關系,因為冰雪是嚴寒的象征,最有資格代表冬天,所以不管杜甫是不是冬天寫的,但從直觀直感上,可以認定這是一幅冬天的畫。最后一幅“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畫面屬于什么季節(jié)呢?夏天。為什么?這時候就需要結合其它詩句來考慮了。首先是“門”,有門就有人家;其次,門口有柳蔭,涼快。船經(jīng)過柳蔭,在住戶門口下“泊”下來,說明天氣很炎熱,船上的人累了乏了,暫借門口柳蔭小泊,以便向主人請求補充一點糧食、給養(yǎng)之類。這句詩最緊要的是一個“泊”字,可以容我們發(fā)揮想象;如果換成“門過東吳萬里船”,那就擦不著夏天的邊了。這是第一個“異”,季節(jié)不同。 第二個“異”是方位不同?!皟蓚€黃鸝鳴翠柳”,不確定;“一行白鷺上青天”,朝南;“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東西相向。 第三個“異”是遠近不同。“兩個黃鸝鳴翠柳”,近;“一行白鷺上青天”,遠;“窗含西嶺千秋雪”,更遠,俗云“望山跑死馬”;最后的“門泊東吳萬里船”又將鏡頭拉到眼前。所以從距離上看,這幾畫是由:近——遠——更遠——最近幾個鏡頭組成。 第四個“異”是色彩不同。由距離的異,又連帶出色彩濃淡的異?!皟蓚€黃鸝鳴翠柳”,通過“黃”、“翠”交織,可見春光明媚,色彩濃艷;“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白”和“青”,則顯示出素雅、淡凈;“窗含西嶺千秋雪”,純白,可謂一塵不染;“門泊東吳萬里船”,色彩和季節(jié)一樣要發(fā)揮綜合想象:門口有柳蔭,有船、有水……可以推斷出其色調的斑駁陸離。顏色上的濃淡冷暖變化,與距離上的遠近高低恰成對應;由此又能帶出畫面的清晰與模糊程度來,種種關聯(lián),極盡想象,不一而足。 畫面視角的不同,可算第五個“異”?!皟蓚€黃鸝鳴翠柳”,平視;“一行白鷺上青天”,仰視;“窗含西嶺千秋雪”,平視;“門泊東吳萬里船”,俯視。鏡頭角度不一樣,于微細處也見“異”。 最重要的是第六個“異”:動靜關系不一樣。四幅畫里有兩幅是動態(tài)的,有兩幅畫是靜態(tài)的。前面春秋兩幅是動態(tài)的,“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而后面冬、夏兩幅是靜態(tài)的,“窗含”、“門泊”。這個比較容易明白。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動態(tài)與動態(tài)之間,靜態(tài)與靜態(tài)之間還有更深層次的“異”。哪位能看出來“異”在何處嗎?第一句詩表示動態(tài)的詞是“鳴”,第二句則是“上”,對吧?“鳴”是通過聽覺來接觸的,“上”則要通過視覺來認知。這里大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不同了。這一發(fā)現(xiàn)到位了嗎?沒有。如果我們只用“視覺”和“聽覺”的差異來理解杜甫這兩句詩的話,就還沒有進入最后一個殿堂。沒錯,“兩個黃鸝鳴翠柳”靠的是耳朵聽,“一行白鷺上青天”用的是眼睛看;假使我在詩里換上兩樣物事,改成“兩只烏鴉啼墨柳,一群麻雀上藍天”,依舊滿足視覺和聽覺的條件,大家看還有沒有美感?顯然沒有了。所以,同是視覺和聽覺,我們還要看其所接受的對象是什么?!傍Q翠柳”的是黃鸝,黃鸝的叫聲非常美妙,有音樂感;“上青天”的是白鷺,與鶴類同,會翩翩起舞。因此,我們可以把“黃鸝”句理解為帶有音樂的動態(tài);“白鷺”句理解為含有舞蹈的動態(tài);畫面中有音樂動感和舞蹈動感之分,這個內涵,烏鴉麻雀不具備。下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同是靜態(tài),靜態(tài)與靜態(tài)也有不同。千秋雪“含”于窗外,是時間的相對靜止;萬里船“泊”于門前,是空間的相對縮小。同為靜態(tài),因時空交錯使用而各有“異”趣。 以上為此詩的主要“異變”所在。如往細里看,還可以找出一些不同來。如畫框不同:“窗含”是斗方或橫幅;“門泊”是豎幅或團扇(月亮門)。畫種不同:第一幅水彩;第二幅國畫;第三幅油畫;第四幅套色水印木刻。后一類不同,或非老杜本意;但“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異”想一下,對創(chuàng)作自有好處。我們今天寫詩,不妨多往“異”處想,要能悟出同中的異,用出同中的異,就會成為高手。要調動五官去感受外界的事物,不能只用一個器官。遠近、高低、大小、淺深、虛實、早遲、厚薄、炎涼、濃淡等,是“時空”中客觀存在的“異”數(shù),我們的目光與思維,永遠不要停留在一時一地一物上。能注意這些變化,寫出來的詩就會更豐富。 上面所講的是并列式例子,每句都是一幅單獨的畫面,互相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只是相互映襯,在“異變”中形成整體的和諧。前面講了,并列式相當于律詩中間的兩聯(lián)對仗,其關鍵是“異變”。掌握這一式,對寫好律詩大有幫助。異則深,變則闊。此理似易而實難,說得出,不一定做得到。我們可以從寫對子開始來訓練自己。下面是我在寫作實踐當中運用“異變”理論的一些例子,晾出來和大家做個交流。
上聯(lián)描摹,動中含靜,仰視;下聯(lián)比喻,靜中含動,俯視。 亂飛殘影云過塔;淺貯清光月在壺。 上聯(lián)寫亂云飛過白塔,夸張,放大,畫面呈動態(tài);下聯(lián)寫月亮落入酒壺,也是夸張,但不是放大,而是縮小,畫面呈靜態(tài)。同中有異,用同一手段寫兩個不同狀態(tài)。這是寫景的例子。言情句一樣可以異變: 世界已成新格局;漢家真有好河山。 上聯(lián)寫外部,屬空間范疇,是橫覽,表現(xiàn)出一種緊迫感;下聯(lián)寫內部,用“漢家”二字,含時間上溯之意,有滄桑感。 寒縱驕人能剩幾?夢多懷舊已逾千。 上聯(lián)是判斷,重在信念,是實寫;下聯(lián)也是判斷,重在感慨,是虛寫。同是判斷,有信念和感慨、實寫與虛寫之分。 何處不聞天德厚;此時真覺國情殊。 上聯(lián)以空帶時,偏虛,“天”沒有實指;下聯(lián)由時入空,偏實,“國情”有實指。 再來看幾個景中情的例子: 流經(jīng)雨助初成勢;月著云圍自放閑。 上聯(lián)是動態(tài)的,眼前的,激越的,象征一種大氣勢;下聯(lián)是靜態(tài)的,心上的,含蓄的,表現(xiàn)一點小幽懷。 一記沉雷收宿雨;半江紅樹漲晴暉。 上聯(lián)動態(tài)、聲響、激烈;下聯(lián)靜態(tài)、色彩、冷靜。異變之中,各有其象征意義,可以自己去推想。 垂楊欲雪宜詩日;小豆初花怯夢天。 上聯(lián)預想:垂楊尚未著雪,恰是“宜詩”天氣,虛中實,素雅;下聯(lián)眼前:小豆已經(jīng)開花,正當怯夢時期。實中虛,濃艷。 情中景的例子: 湖亭對酒誰為客?月窟尋詩夢作舟。 “湖亭對酒”,是現(xiàn)實,是溯史,是疑問;“月窟尋詩”,是虛擬,是游仙,是幻想。 呼酒自圓心上月;插花相笑鬢邊春。 “呼酒”落于虛,“心上月”是自得;“插花”落于實,“鬢邊春”是自慰。 一種心情人別后,百端奇幻夜分時。 “心上情”,捉摸不定,是虛寫;“眼前景”,變幻迷離,是實描。 情景理結合的例子: 云非有意能生雨;水到無形始入流。 上聯(lián)是想象,在高處,寓理,屬于初級境界。這一點我們很多人能夠做到。云變成雨,并非自己有意,但變成雨以后在客觀上能滋潤大地,就像我們做某種具體事一樣,例如文化傳承之類,主觀上也可能是為了掙口飯吃,不一定想著要為誰誰誰服務,但所做的事在客觀上有利于國家民族,就叫做“云非有意能生雨”。下聯(lián)是觀察,在低處,同樣寓理,屬于高級境界。什么是“無形”?這句話大家應該能夠理解,比如水在瓶子里,它是瓶子的形;在缸里,則是缸的形;在壺里,則是壺的形;凍成冰山,就是山的形……它自身本來沒有形狀,只有離開限制,流入江河湖海,才能達到無形,才是真正“入流”?!八綗o形始入流”,這是個非常高的境界。水在行進途中,如果遇到一座山,被擋住了,它絕對不會首先去沖垮這座山,而是展現(xiàn)包容,繞過去,所以才會出現(xiàn)蜿蜒曲折的江河。水是最偉大的,其對自然生物的乳活之恩無與倫比。當然,水被逼得沒辦法的時候也會發(fā)威,如這里被攔,那里被截,也會引發(fā)諸如泥石流之類的自然災害。這是人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結果,不能歸咎于水。 三、兩分式 兩分式的概念:兩句一意,組合成篇。它有三種形式: (1)以時間順序的推移構成兩分; (2)以空間位置的變化構成兩分; (3)以時間順序的推移和空間位置的變換交錯構成兩分。 第一類:以時間順序的推移構成兩分。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是兩句一意,按時間順序推移:前面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時間是去年,地點是“此門中”;后面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時間是今年,地點則不變,還是“此門中”。景物依然,變的只是人。通過前后強烈的對比,失落的情緒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謂“兩句一意”,就是前面兩句是一個完整的意思,后面兩句則是另外一個意思,按時間順序推移,而地點不變。 第二類:以空間位置的變換構成兩分。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兩句是寫“我”,地點在異鄉(xiāng);后兩句是寫兄弟,地點在家鄉(xiāng)。寫自己的思親,卻從對方的角度著筆,通過對家鄉(xiāng)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推想,加重了異鄉(xiāng)為客的“我”思親情緒中“倍”的份量。它的時間是不變的,都是九月九日,變的只是空間位置,這和上面的按時間順序推移有明顯的差異。 第三類:以時間順序的推移和空間位置的變換交錯構成兩分。例如李義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兩句的人物是“我”,地點在巴山,時間則是現(xiàn)在;后兩句的人物是“我”與“君”兩個人,地點在家鄉(xiāng)的西窗,時間則是未來。這首詩以結句倒扣全篇:今夜在巴山聽雨的“我”,想念西窗的“君”,設想有一天“我”回到西窗,與你剪燭夜話,細說今夜的“我”對你的思念;時間由現(xiàn)在推移到將來,地點則由巴山推移到西窗。由時間和地點的交錯變化構成了兩分。 四、混合式 混合式是并列與遞進二式的一種組合。它有五種形式,這個比較復雜一點,分別是: (1)并列帶轉合遞進; (2)起承帶并列遞進; (3)三拖一遞進; (4)一拖三遞進; (5)三夾一遞進。 其一:并列帶轉合遞進。相當于律詩的后半段。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前兩句是一句一意,每句都有一個獨立的鏡頭,“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結構類似于前面講過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畫面卻截然不同,令人一望而生蒼涼肅殺之感。后兩句是轉合遞進,“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由一聲“蘆管”引動的普遍鄉(xiāng)思之情,殊不可抑。曲折地反映了戰(zhàn)事的艱難,為軍的不易。 其二:起承帶并列遞進。它相當于律詩的前半段,兩個單獨的鏡頭放在詩的后面。例如秦觀的《春日》: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前兩句起承遞進:因為“一夕輕雷落萬絲”,才造成了“霽光浮瓦碧參差”;后兩句并列:“有情芍藥含春淚”是一個鏡頭,“無力薔薇臥曉枝”是另一個鏡頭。這兩個鏡頭,又分別是前面起承遞進產(chǎn)生的效果。 其三:三拖一遞進。請看戴復古的《淮村兵后》: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前三句各自成鏡頭:“小桃無主自開花”是一個,“煙草茫茫帶晚鴉”又是一個,“幾處敗垣圍故井”還是一個。三個分鏡頭,由一句“向來一一是人家”將其串起來,形成了一組支離破碎的“兵后田園圖”。無主的小桃、茫茫的煙草、破敗的墻垣……那些個地方,從前都是“人家”,如今都不是了!讀詩至此,不覺心碎。 其四:一拖三遞進。例如謝枋得(一說蘇軾)的《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這首詩是由“重重疊疊上瑤臺”一句作總領,帶動后面三個并列句遞進。意即:“幾度呼童掃不開”的,是“重重疊疊上瑤臺”的那個花影;“剛被太陽收拾去”的,也是“重重疊疊上瑤臺”的那個花影;“卻教明月送將來”的,還是“重重疊疊上瑤臺”的那個花影。后面三句,都是圍繞“花影”來展開的。這種結構比較少見,謂之“一拖三遞進”。 其五:三夾一遞進。此式“遞進句”夾在中間,既不領頭,也不煞尾。例如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我們可以看出,它有三個不同階段的獨立鏡頭:第一個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的階段;第二個是“白雨跳珠亂入船”的階段;最后一個是“望湖樓下水如天”的階段。其中只有“卷地風來忽吹散”不是一個階段,它是用來串聯(lián)三個不同的階段的穿珠之線。這種三夾一遞進的形式,是東坡首創(chuàng)。 五、回環(huán)式 回環(huán)式又叫“連珠體”,不常見。其特點是結構不依常格,回環(huán)重沓。方岳的《梅花》詩是一個獨例: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此作圍繞著“梅”、“雪”、“詩”三個個字回環(huán)重沓,別有意趣。我們談詩,通常都強調不要重復字,但這里的“重復”叫做“重沓”,屬于有意識地回環(huán),不僅合律,而且搶眼,是非常巧妙的“連珠”。這是整首回環(huán),還有半首回環(huán)的。例如盧梅坡的《梅花》: 梅雪爭春未肯降,詩人擱筆費平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其中,“梅雪爭春未肯降,詩人擱筆費平章”是一般的起承,而下面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以“梅”和“雪”來構成回環(huán)重沓的。這半首回環(huán),同樣相當于律詩的對仗,因此,我們將盧梅坡的這首詩看作“混合式”,也未嘗不可。 前面我們講過,并列式可以用作律詩中的對仗;回環(huán)式中的對偶,也有這個功能。請看拙作《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約赴浙南看山車中有作》: 喜赴清風約,攜春過北江。不知山態(tài)度,先與月商量。 月道虧將滿,山應翠覆蒼。明朝逢衛(wèi)八,杯酒盡吾狂。 首句點明關系:朋友是清風,我是赴約;次句“攜春”扣住時令,“北江”扣住出發(fā)地。三、四句,因為是應友人之邀去看山,不知道山對我會是什么態(tài)度,所以先與月亮商量一下。月亮說:“我很快就滿了”,顯然答非所問;月亮不說,對山的態(tài)度就只好猜了:山應該是翠色覆蓋了蒼色吧?一個是確定的:“月道虧將滿”;一個是不確定的:“山應翠覆蒼”。正是這一實一虛的“虧將滿”、“翠覆蒼”,暗中扣住了“元宵前二日赴浙南看山”的關鈕。中間四句,全是回環(huán)式流水,一氣把看山前的全部心理狀態(tài)寫出來了。這種手法,古人的律詩對仗里沒有,只在絕句里邊有過,如前面說到的“有梅無雪不精神”。結尾借老杜《贈衛(wèi)八處士》中“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詩意,照應一下朋友,正好收篇。 這是應酬詩,但不是應付詩。它有極強的個性,限定了只能寫“元宵前二日浙南看山”。中秋前二日也會“月道虧將滿”,但不會出現(xiàn)“山應翠覆蒼”;那個時候是“山應蒼覆翠”了。在“元宵前二日”這個特定時間里,也只有江南的山會有“翠覆蒼”的變化,換成東北的山,早著呢。每一個字都有它的獨特用處,這就是所謂個性。 六:問答式 嚴格地說,問答式已經(jīng)算不得是一種結構模式,而只是一種表述方式,因其在詩中常用,所以附帶說一下。具體有: (1)自問自答; (2)我問你答; (3)只問不答; (4)只答不問。 自問自答,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其中“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是自問。誰來回答?“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是作者自己來回答。這就是自問自答,它 我問你答,有孟浩然的《問舟子》: 向夕問舟子,前程復幾多?灣頭正堪泊,淮里足風波。 起首“向夕問舟子,前程復幾多”,是作者向舟子發(fā)問;接下來 “灣頭正堪泊,淮里足風波”兩句是舟子的回答。意謂“我們最好在附近的灣頭里休息一晚,等天明再走,因為前面的‘淮里’風浪很大”。 只問不答,可看王維的《山中雜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寒梅”到底著沒著花,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因為詩中問到了家鄉(xiāng)的梅花開沒開,所要表達的思鄉(xiāng)情感已經(jīng)透露出來了。詩的重點不在梅花,所以不需要回答;如果回答了,反而會沖淡這種濃烈的鄉(xiāng)情。這是只問不答的例子,詩非常的美,非常的有味道。它通過只身在外的詩人關心、關注家鄉(xiāng)的一切事物,甚至留心到窗前梅花開未開的細節(jié),小中見大,表達了游子的故鄉(xiāng)情結。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也是一首不需要回答的詩,相信答案劉十九一定會用行動做出。古時候邀請客人,不可能像現(xiàn)在這樣用手機短信或者電話,而是要將請柬送到客人手里。這首詩,其實就是一張請柬。劉十九收到這首詩,肯定會如約;白居易懂得朋友的心,也不需要他的回答。 只答不問,莫過于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是一首不常見的仄韻體五言絕句,描寫的是尋訪友人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片斷。詩人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避開了繁瑣的細節(jié)描述,信手拈來在古松下和童子相遇時的一段話,稍加剪輯,便勾勒了一幅情景相生、極盡變化的水墨寫意圖。詩人沒有正面言情。全詩二十個字,有十四個字被用來寫童子的答話。這樣安排,似乎有點喧賓奪主;然而,我們正是從童子那先是含糊(師采藥去),繼而明朗(只在此山中),最后茫然(云深不知處)的答話里,聽到了詩人一句緊似一句的追問,體會到了他渴望見到隱者的迫切心情。此外,詩人也沒有直接寫景。詩中涉及到景物的,只有“松下”、“云深”二處。前者從眼前著筆,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方位;后者借童子說出,強調了不知隱者去向的原因。然而,松曰“下”,足見松之高古;云曰“深”,自明山之遠大。這一實一虛之間,不正透露出了隱者居地古木蔥蘢、云霞繚繞的壯麗風光嗎?詩人避實就虛,輕描淡寫,不言情而情在其中,未寫景而奇景自見,舉重若輕地將讀者引進了一個醉人的妙境,真不愧神來之筆! 以上所說,是絕句的六種基本形式;同時兼述了律詩中“對仗”的若干技術性問題。對這些“法門”,初學者可以照葫蘆畫瓢,高手也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示。我今天的講座就到這里,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老師和同學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