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嘉婉 坐落在南門古運河邊的第一絲廠,和僅一條人民路之隔的蘇綸場遙對相望。這座始建于1926年的老絲廠,經歷百年風風雨雨至今,安靜地講述著蘇州吳門民族工業(yè)的故事。 時代中的第一絲廠 蘇州第一絲廠的廠址原名“青旸地”。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與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后,蘇州被辟為商埠,位于城南外的青陽之地,由沿城墻之相王墳對岸起分界,劃定西自商務公界地,東至綠岸邊止,北自沿河十丈官路起,南至采蓮涇岸邊止,豎碑為界。 1897年3月5日,清政府在蘇州公布了《日租界章程》,正是劃分日租界的地塊。今天在第一絲廠內的一棟紅磚小樓,就是當年的日本領事館,而在第一絲廠的廠史館內,還可以看到當年這塊日租界的界碑的照片。 1924年,日本領事嚴崎榮藏為繁榮租界市面,提議在租界建設工廠。于是,倉株式會社委派原上海瑞豐洋行,到蘇州青陽地開辦瑞豐繭行,經營收購蠶繭業(yè)務。同年,在蘇杭大運河畔建瑞豐絲廠,1926年正式投入生產。 這“瑞豐絲廠”就是蘇州第一絲廠的前身,而當年建廠時所建造的工廠大門,在近九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留存在第一絲廠的廠區(qū)內。廠門石柱上雖有斑斑駁駁的印記,但依然守護著這所古老的絲廠。 當時全廠有工人400多人,大部分在本地招收??箲?zhàn)勝利后,日商無權繼續(xù)經營,絲廠倒閉。1946年,中蠶公司推薦費達生來接收絲廠。隨后,她改裝新式立繅車,于當年7月恢復生產,并在此同時改名為中國蠶絲公司蘇州第一實驗絲廠。1947年,費達生辭職。到1949年因大環(huán)境影響,生產不景氣,一度停工。 到1949年6月,工廠定名為國營中國蠶絲公司第一絲廠,是蘇州市最早的三個國營企業(yè)之一,同年七月,全廠復工。直到1953年又正式改名為地方國營蘇州第一絲廠。 從最初的瑞豐絲廠,到改革后的第一絲廠,這所老廠生產過好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絲產品,諸如20年代的“頤和園廠絲”、40年代的“梅花牌廠絲”、80年代的“五愛牌廠絲”。 問問隨便哪個老蘇州,沒有不知道蘇州第一絲廠的,而且他們還能給你描述絲廠當年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一絲廠可能早已超越了一個絲廠的存在,而承載了更多時代的回憶。 很久以前,中原地區(qū)的絲織品經過長途跋涉,傳到西部遙遠的疆域。而五十年代,新疆和田興建大規(guī)??壗z廠,需要大量技術工人。1953年,82位新疆姑娘千里迢迢來到蘇州第一絲廠,在此學習繅絲技術,一年后學成回疆。到1954年,蘇州又派出第一批支邊絲織青年女工到新疆,在那里扎下根來。當年青春飛揚的姑娘們,現在也都是八十歲左右的老人了,而由絲織業(yè)連接了江南和西域的這段歲月,讓人難以忘懷。 工業(yè)旅游新變化 由于行業(yè)格局的變化,現在的蘇州第一絲廠已經轉型成為蘇州絲織業(yè)工業(yè)旅游的一個好去處。 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習慣于挑選成品,而不太關注產品的源頭產出過程,但實際上,但凡你稍微花點心思去留意,這個最初的開端,是那么的有意思。從源頭去關注這樣一個過程,甚至讓人會對產品產生一種情感,就像陪伴一個孩子從嬰兒開始的成長過程一般??赡苓@種特殊的情感粘連,就是工業(yè)旅游的意義之一。 絲廠轉制后,利用老廠房的資源進行改造,形成了新的絲綢文化展廳、桑蠶文化陳列館等,以老照片、老機器、女工現場展示等方式,展出了蘇州絲綢的發(fā)展歷史,并且完整再現了這個傳統(tǒng)行業(yè)從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造、到制作蠶絲被的生產場景。沿著整條參觀線路邊走邊看,便能感受到蘇州獨特的桑蠶文化和絲綢工業(yè)的進程。2005年,蘇州第一絲廠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工業(yè)旅游示范點”,每年來廠參觀的客人達100萬余人次。 一扇門之隔,外面是再普通不過的廠區(qū),里面則是一個360度全景的絲綢世界。 在桑蠶文化的展廳里,有各種模擬的傳統(tǒng)制絲場景。比方說,古代的腌繭、蒸繭方法。宋代以前所使用的鹽腌貯繭的方法,簡稱“腌繭”,人們用上好的繭鹽來保護繭絲質量和光澤。元代開始,人們采用殺蛹貯繭的方法,稱為“蒸繭”,更為簡便,且能放置蛋白質變性,這種方法到清代后得以推廣。 從制作保存蠶繭的過程,就能依稀感受到中國蠶桑文化的源遠流長。在整個展廳中,除了養(yǎng)蠶得繭的復雜過程,還可以看到許多古代用在繅絲方面的機器。比如,出現在秦漢以后,在唐代普遍使用的手搖式繅絲車,煮繭和繅絲同時進行;從手搖式繅絲車發(fā)展而來的腳踏式繅絲車,在宋元時期直至明代都相當普及,踏板和連桿同時作用,使得繅絲車運動連貫流暢,生產效率也明顯提高。 不管看什么展覽,常常能聽到一句話,“當時的人怎么那么聰明啊”!沒錯,在第一絲廠,一座座大型的織造方面的機器被放置在展廳中,沉默中訴說著曾經的繁華,甚至在今天看來,依舊會驚嘆于當時人們的智慧。 發(fā)明于戰(zhàn)國時期并在漢代得到推廣的斜織機,是在原始踞織機的基礎上改造而來,并因后端機架傾斜,經面與水平機座成傾角面而得名;正因為這個傾角,織工可以清晰觀察到經線是否平整或出現斷頭,另外,手腳并用的方式也大大提高了織造效率,這種斜織機也是后來的平紋織機的前身。 近年來宋錦因為領導人的“代言實拍”而逐漸進入普通大眾的視野,在第一絲廠的展覽館中也能看到產自蘇州的大型宋錦機。這種織機起源于宋代,明清時期大量生產并沿用至今。用該機器所織出的宋錦是用彩緯顯色的緯錦,織造時常常形成花形相同而逐段不同的花紋色彩,紋樣圖案秀麗,配色典雅和諧。 此外,生產出三大名錦之一的云錦的大型精密織機,也在展廳一角??梢钥吹皆棋\機結構復雜精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經介紹我們得知這種織機使用大花樓和環(huán)形畫本織造,織錦時,挽花工坐在樓上,按照機前織工邊織邊唱的行活,拽提腳子線,上下配合有條不紊,錦面上也就顯現出預先設計好的花紋圖案。 作為行業(yè)內開發(fā)工業(yè)旅游的“領頭羊”,第一絲廠的絲綢文化工業(yè)游模式也因互動性和體驗性,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睞。 你所不知道的繅絲 沿著導覽的指示,一路來到養(yǎng)蠶、繅絲的參觀場地,就能看到當年第一絲廠的生產工藝流程。這些展廳空間很大,也都是由當年的車間改造而來,再現當年的工作場景。徘徊于各種綠色鐵質機器和工人之間,游客可以看到選剝繭、裝袋的過程,可以觀摩長機、圓盤煮繭機的工作,可以了解繅絲、復搖、絞絲到廠絲打包成品的整個過程。 工廠養(yǎng)蠶,并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供蠶吐絲結繭,而從結下的繭開始,就進入工業(yè)制造。 首先,要選繭,這是繅絲生產的第一道工序。由于蠶兒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吐絲結繭的環(huán)境不同,繭子質量也就不同。而選繭的目的就在于按需分檔,選出不能繅絲的繭子??梢钥吹脚さ皖^仔細挑選,要選出繭色潔白、光澤度好、繭層厚薄均勻、繭形大小整齊的上等繭,以此用來繅絲。 其次,要煮繭。在不銹鋼的循環(huán)式煮繭機旁,可以看到煮繭主要是利用水、蒸汽的作用,讓繭腔吸入一定量的熱水,使繭絲外圍的絲膠適當膨潤和溶解,建校繭絲間相互的膠著力,這樣,繅絲時繭絲就能連續(xù)不斷地依次離解。 而后把繭變?yōu)榻z的過程就叫做立繅繅絲。立繅是將煮熟的繭經過手工索緒、理出一繭一絲的正緒繭之后,根據生絲的粗細規(guī)格要求,集合若干粒繭子,將若干根繭絲抱合在一起??壗z中,當繭子繅完活中途產生落緒時,必須及時添上已經理好的正緒繭,始終保持一定定粒,以保證生絲的規(guī)格和質量。在展廳的繅絲機旁,可以看到各個緒來回轉動,不停工作。 近代,第一絲廠可以算是蘇州繅絲業(yè)的排頭兵,肩扛蘇州地界上的繅絲重任。1926年建廠初期,全蘇州有繅絲車數1268部,而當時的“瑞豐絲廠”就占了480部;到1946年,全蘇州的行業(yè)有所萎縮,繅絲車數減少到496部,而第一絲廠依然保留著416部。 繅絲過后要進行復搖,因為繅絲形成的絲片,含有較多的水分,復搖的主要目的是使絲片適當趕早,同時保持生絲的彈性、強力和伸長度,并做成一定規(guī)格的紋裝形式,并打包成箱,便于運輸。 在廠絲生產完成過后,游客還能觀摩絲織的生產過程,廠絲經過併絲、加捻、染色、扦經等工藝流程,按照花版,織成提花織錦緞。此外,展廳還設置了蠶絲被的加工過程,讓游客們更近距離觀察優(yōu)質蠶絲的加工。 至此,第一絲廠的工業(yè)制造的參觀也就告一段落,而游客們可以在接下來的商品展廳中挑選心儀的真絲商品,無論是自用還是贈送,這份細膩的心意都是蘇州留給人們的紀念。 |
|
來自: 蘇迷 > 《蘇州民族工業(yè)與工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