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四部?其名始于何時(shí)? 四部之名,起于晉初。荀勖、張華等,編列晉室所藏書籍,分為四部。及晉移江左,藏書淆亂,李充刪除繁重,雖仍分四部,而內(nèi)容稍異于前。于是甲部為五經(jīng)之屬,乙部為史記之屬,丙部為諸子之屬,丁部為詩賦之屬。 2、四庫之名何時(shí)成立? 唐玄宗時(shí)四海晏然,于東西二都,各聚四部之書,將經(jīng)、史、子、集分藏于四庫之中。四大類別從此確定,四庫之名喧騰人口,且流傳于后世矣。 3、經(jīng)史子集之略說? 明祁承(火業(yè))《藏書約論》鑒書云:“垂于古而不可續(xù)于今者經(jīng)也,繁于前代而不及前代者史也,日亡而日佚者子也,日廣而日益者集也?!贝搜噪m稍有所偏,按諸事實(shí),亦為不刊之論。 4、何謂經(jīng)書? 《說文》:“經(jīng),織從絲也,從系、巠聲。”織之縱絲為經(jīng),橫絲為緯,今借為典籍之名者,蓋以簡冊渙散,必有編絲綴屬而始成,故稱典籍曰經(jīng)。 班固《白虎通義·五經(jīng)篇》謂:“經(jīng)者,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jīng)》?!薄稑贰啡?、《書》義、《禮》禮、《易》智、《詩》信,是也。 5、何謂六藝? 六藝之說有二:(一)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周禮·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保ǘ┝嚰戳?jīng),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 6、試言六藝之功用 《禮記·經(jīng)解篇》:“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yuǎn),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span> 《莊子·天下篇》:“《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史記·滑稽傳》:“孔子曰:‘六藝之于治,一也?!抖Y》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dá)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span>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易》著天地陰陽四時(shí)五行,故長于變;《禮》經(jīng)紀(jì)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谿谷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fēng);《樂》樂所以生,故長于和;《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 揚(yáng)雄《法言》云:“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禮者莫辯乎《春秋》。” 綜觀以上各說,或言教,或擅長,或善辯,六經(jīng)之要旨不外乎是矣。西漢宗經(jīng),治法炳然,上符三代,研經(jīng)之士,風(fēng)飆云起,于是有經(jīng)學(xué)之名。所謂經(jīng)學(xué)者,經(jīng)世之學(xué)也,所該甚廣,故昔人重之。 7、何謂六經(jīng)五經(jīng)? 六經(jīng)之名始見于《禮·經(jīng)解》孔子之言,又見于莊子之書。蓋為《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其后嬴秦焚書,《樂經(jīng)》散失,僅存《樂記》一篇,乃并入《禮記》中,遂有五經(jīng)之名。五經(jīng)者何?《易》、《書》、《詩》、《禮》、《春秋》。故漢人多言五經(jīng),如漢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經(jīng)博士是也。 8、何謂七經(jīng)九經(jīng)? 《后漢書·趙典傳》注稱:“典,學(xué)孔子七經(jīng)。”是五經(jīng)之外,加以《論語》、《孝經(jīng)》。唐時(shí)以三禮、三傳、《詩》、《書》、《易》九書試士,故名九經(jīng),褚遂良稱谷那律為“九經(jīng)庫”。唐玄度又撰“九經(jīng)字樣”是也。 9、何謂十經(jīng)十二經(jīng)? 《南史·周續(xù)之傳》:“續(xù)之通五經(jīng)五緯,號曰十經(jīng)?!薄督?jīng)典釋文》謂:“六經(jīng)六緯為十二經(jīng)?!庇痔萍昂笫袷?jīng)并于九經(jīng)外,刻《孝經(jīng)》、《論語》、《爾雅》,亦名十二經(jīng)。 10、何謂十三經(jīng)十四經(jīng)? 宋宣和中,席旦知成都府,于后蜀所刻石經(jīng)外,加刻《孟子》,是為十三經(jīng)?;蛴钟谑?jīng)外,加以《大戴記》,是為十四經(jīng)。 11、試舉二十一經(jīng)之說? 清代段玉裁主張十三經(jīng)以外,應(yīng)增《大戴禮記》、《國語》、《史記》、《漢書》、《資治通鑒》、《說文解字》、《周髀算經(jīng)》、《九章算術(shù)》八書,段氏之意,以為此皆《周禮》保氏書數(shù)之遺意也。 12、緯書產(chǎn)生于何時(shí)? 漢代學(xué)者,以古傳經(jīng)書,亦必當(dāng)有緯書,于是托古作制,創(chuàng)造緯書多種。同時(shí),更有創(chuàng)造讖語者,故曰讖緯學(xué)。現(xiàn)今可查考者僅《易緯》八種而已。 13、何謂三易? 《周禮》太卜三易云:“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编嵭疲骸跋脑弧哆B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span> 14、問《易》之意義? 漢鄭玄云:“《易》一名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span> 案《易·系辭傳》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庇衷疲骸盀榈酪矊疫w,變動(dòng)不拘,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祝豢蔀榈湟?,唯變所適?!贝私宰円字C。然則《易》之義,以改變?yōu)槭恰?/span> 15、《易》為四圣所作,孔子贊《易》有《十翼》之說? 四圣人者: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也?!妒怼窞榭鬃淤潯兑住分模f以為《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翼》。 或曰:《系辭》上下、《說卦》、《文言》上下、《雜卦》上下、《序卦》上下,是為《十翼》。 16、四圣作《易》,試指明其部分? 按作《易》者: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 17、試言《易》之內(nèi)容 《漢書·藝文志》云:“《易經(jīng)》十二篇。”顏師古注云:“上下經(jīng)及《十翼》,故十二篇?!?/span> 按《易上經(jīng)》有卦三十:乾、坤、屯、蒙、需、頌、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fù)、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易下經(jīng)》有卦三十四:咸、恒、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jié)、中孚、小過、既濟(jì)、未濟(jì)。 《十翼》已見前題,茲不復(fù)錄。 18、說易家之派別? 《四庫全書總目》曰:“《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蹲髠鳌匪浿T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shù),去古未遠(yuǎn)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吉祥;再變而為陳、邵,務(wù)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shù),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禮;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兑住匪烊諉⑵湔摱?。此兩派六宗,已互相駁詰?!?/span> 19、以道教解《易》 唐有皇冠某,作《周易玄旨》,以坎離為鉛汞,以震巽為爐鼎,以艮兌為嬰姹,以既濟(jì)為丹成,以未濟(jì)為不入輪回,不生不滅。此則純以道家言《易》也。 20、以釋教解《易》 明僧藕益著《周易禪解》,談龍象,崇易簡,通往來,純以釋教言《易》。 21、以新說解《易》 此派謂:乾卦六爻,初為草昧,二為部落,三為君主,四為革命,五為共和,上九為平等,用九為無政府。 22、何謂《尚書》? 尚,上也;書,如也,舒也,如其意而舒之為書也。 23、《尚書》有今古文之別,又有偽孔傳之說。 《尚書》今文、古文之別,其先由于文字之不同。今文者,伏生所傳,用隸書,漢世所通行,故當(dāng)時(shí)稱為今文。古文者,孔安國所傳,孔子壁中書,用蝌蚪文,漢世已不通行,故稱為古文。晉元帝時(shí),豫章內(nèi)史梅賾獻(xiàn)《古文尚書》及孔安國《書傳》,一時(shí)學(xué)者益信其說,遂以為真孔壁書行于世。此書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書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宋吳棫、朱熹皆疑其偽,清初閻若璩撰《古文尚書疏證》一書,專辨東晉晚出之《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皆偽造,而其讞乃定。嗣是辨之者數(shù)十家,人人皆稱“偽古文”、“偽孔傳”矣。 24、《今文尚書》略說 《漢書·儒林傳》云:“伏生名勝,為秦博士,以秦時(shí)禁書,伏生壁藏之。孝文帝時(shí),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詔太常使掌故晁錯(cuò)往受之。伏生老,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cuò)。齊人語多與潁川異,錯(cuò)所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而已?!贝藶椤督裎纳袝?,即馬融、鄭玄所注二十九篇是也。 25、《古文尚書》略說 《古文尚書》出于孔安國,安國本從伏生受《書》。漢武帝末,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于壁中得昔人所藏《古文尚書》,皆蝌蚪文字。蝌蚪書廢已久,時(shí)人無能知者。安國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用隸體寫定,并序凡五十九篇,曰《古文尚書》。 26、誰傳《洪范》?何謂《洪范》九疇? 周興十有三年,王訪于箕子,于是箕子乃作《洪范》,以教武王?!逗榉丁肪女犜普撸海ㄒ唬┪逍校ǘ┪迨?,(三)八政,(四)五紀(jì),(五)皇極,(六)三德,(七)稽疑,(八)庶征,(九)五福六極是也。 27、問現(xiàn)今流行本《尚書》何如? 現(xiàn)今之《尚書注疏》即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加真《今文尚書》三十三篇,共為五十八篇,并偽《孔安國傳》作底本,而湊成者也。 28、問《詩》之興起?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dòng)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有詠歌,遂成篇章,此詩之所以作也。古之王者,欲觀民間之風(fēng)俗,藉知政教之得失。故設(shè)采詩之官。至孔子既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火而不絕滅者,以其為人所諷誦不專在竹帛之故,所以得流傳后世也。 29、《詩經(jīng)》共有幾家? 《漢書·藝文志》曰:“《詩經(jīng)》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贝巳覞h初并立為博士。又荀卿以《詩》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xùn)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shí)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并魯、齊、韓共有四家。今惟《毛詩》章句俱存,三家《詩》皆亡矣。 30、何謂四始六藝? 《關(guān)雎》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此為四始。 至于六義: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31、雅有正有變說? 朱子《集傳》先儒舊說,以二南為正風(fēng),邶至豳為變風(fēng)?!堵锅Q》至《菁莪》為正小雅,《六月》至《何草不黃》為變小雅,《文王》至《卷阿》為正大雅,《民勞》至《召旻》為變大雅。 32、《詩序》之作出于何人,說者不一,究以誰作為是? 朱子《詩序辨說》曰:“《詩序》之作,說者不同,或以為孔子,或以為子夏,或以為國史,皆無明文可考。惟《后漢書·儒林傳》以為衛(wèi)宏作《毛詩》序,今傳于世,則序乃宏作明矣。” 按宋程頤以《大序》為孔子所作,《小序》為當(dāng)時(shí)國史所作。又《后漢書·儒林傳》云:“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xùn)。衛(wèi)宏從曼卿授學(xué),因作《毛詩序》,善得風(fēng)雅之旨,今傳于世?!?/span> 33、四家《詩》之傳授人 秦焚書后,漢興而有三家《詩》,齊人轅固傳《齊詩》,魯人申培公傳《魯詩》,燕人韓嬰傳《韓詩》。又毛亨、毛萇傳《毛詩》,是為四家《詩》之傳授者。 34、魯齊韓三家《詩》之亡 《魯詩》亡于西晉,《齊詩》亡于魏,《韓詩》亡于北宋,后雖有掇拾者,其義不能貫焉。 35、《禮》之起原 上古之時(shí),社會(huì)蒙昧,人異于禽獸者幾希。圣王既作,本習(xí)俗以定禮文。故唐虞之時(shí),以天、地、人為三禮,以吉、兇、軍、賓、嘉為五禮。(見《虞書》注。)降及夏殷,咸有增損,是為《禮經(jīng)》之始。 36、何謂三禮?出于何人所作? 三禮者,《周禮》、《儀禮》、《禮記》是也。昔人謂《周禮》、《儀禮》均系周公所作,《禮記》則系漢戴德(人稱大戴)、戴圣(人稱小戴)叔侄所刪記也。 按漢何休疑《周禮》作于六國之時(shí),宋儒亦多疑之。惟劉歆、鄭玄信為周公致太平之書,但亦有謂為劉歆偽造者。清方苞《周官義》已開其端,近人康有為為《新學(xué)偽經(jīng)考》,則亦言為歆偽造無疑也。 37、《周禮》、《儀禮》之分別 《周禮》、《儀禮》同為周公所作,而其不同者,蓋《周禮》為周公之政書,而《儀禮》則吾人起居飲食所定以為法則者也。又《周禮》為周朝一代之政書,多言國事者,《儀禮》則兼用夏殷之禮而定為冠昏、喪祭、朝聘之儀式也。 38、三禮各有若干篇? 《周禮》凡六篇,秦焚書后皆已散失。漢河間獻(xiàn)王始得之于李氏,惟失《冬官》一篇。后有人征集舊典,錄三十工以為《考工記》而補(bǔ)之,即今之《冬官考工記》也。 又《儀禮》凡十七篇,《禮記》凡四十六篇,內(nèi)有《樂記》一篇,今古文皆有。 39、《周禮》六官何名? (一)天官冡宰,(二)地官司徒,(三)春官宗伯,(四)夏官司馬,(五)秋官司寇,(六)冬官司空。(按《冬官》已闕,河間獻(xiàn)王以《考工記》補(bǔ)之。) 40、六官所掌何事? 冡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司馬掌邦政,統(tǒng)六師,平邦國。司寇掌邦禁,詰奸匿,刑暴亂。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shí)地利。(錄《尚書》、《周官》文) 41、《儀禮》篇目有幾? 《儀禮》十七篇,《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xiāng)飲酒禮》第四,鄉(xiāng)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儀》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觀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 42、《儀禮》今古文之說 唐賈公彥引《漢書》,魯人高堂生為漢博士,傳《儀禮》十七篇,是為今文。武帝末,魯恭王好治宮室,壞孔壁,得亡《儀禮》五十六篇,是為古文。東漢鄭玄斟酌二本,合而為一,即今所傳本是也。故今日之十七篇,古今文皆有。 43、《禮記》有大小戴之別 《大戴記》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為漢人戴德所記。《小戴記》四十九篇,為戴圣所編。 44、漢代注《禮》者何人? 盧植字子幹,后漢涿人。鄭玄字康成,后漢高密人。二人皆事馬融為師,各注《禮》二十卷。 45、何謂《禮運(yùn)》? 此為《禮記》之第九篇,鄭注云:“《禮運(yùn)》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及陰陽旋轉(zhuǎn)之道?!彼詾橹缢臅r(shí)之潛移默轉(zhuǎn),自然而成序。后之談?wù)握撸喔鶕?jù)此篇文句,而闡發(fā)自己主義耳。 46、《春秋》三傳為何? 《春秋》三傳者,《左氏傳》、《公羊傳》及《穀梁傳》是也。 47、何謂《春秋左氏傳》? 《春秋》為魯史,記十二公事,曰: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也,凡二百四十二年。觀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之語,可知《左氏》為古文,而《公羊》、《穀梁》則皆今文也。 48、左氏明經(jīng)之義 左丘明受經(jīng)于仲尼,以為經(jīng)者不刊之書也。故傳或先經(jīng)以始事,或后經(jīng)以終義,或依經(jīng)以辨理,或錯(cuò)經(jīng)以合異,隨義而發(fā)也。 49、問不讀《春秋》之害? “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饞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jīng)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quán)。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殺之誅,死罪之名。其實(shí)皆以為善,為之而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span> 50、何為《內(nèi)傳》、《外傳》? 左丘明著《左傳》、《國語》,人稱《左傳》為《春秋內(nèi)傳》,《國語》為《春秋外傳》。 51、何謂齊學(xué)魯學(xué)? 公羊子名高,齊人,故《公羊傳》為齊學(xué)。穀梁子名赤,魯人,故《穀梁傳》為魯學(xué)。 52、《公羊》多新義,是否? 《公羊傳》文中,如新周、故宋、王魯,以《春秋》當(dāng)新王。迄乎清代,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即本斯義而昌大之。 53、治《穀梁》學(xué)者較少于它書。 注疏之外,宋孫覺有《春秋經(jīng)解》十五卷,清柳興恩有《穀梁大義述》,廖平有《穀梁古義疏》。 54、《春秋》三傳評。 范寧《春秋穀梁集解序》曰:“《左氏》艷而富,其失也誣;《穀梁》婉而清,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焙涡菰唬骸啊豆颉纺兀蹲笫稀犯?/span>肓,《穀梁》廢疾?!币?,《左氏》為記載之傳,以史事為主,《公》、《谷》為訓(xùn)詁之傳,以釋經(jīng)為主,此則三傳之大較也。 55、何謂三種《論語》? 漢時(shí)《論語》有三種:(一)《古論》,出于孔子壁中,凡二十一篇。(《子張篇》有二)(二)《齊論》,乃齊人所傳,較魯論多《問王》、《知道》兩篇。(三)《魯論》,乃魯人所傳,即今所傳之篇目是也,凡二十篇。始于《學(xué)而》,終于《堯曰》。 56、《論語》之撰集 《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shí)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dòng)诜蜃又Z也?!碑?dāng)時(shí)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稱之《論語》。 57、《論語》之內(nèi)容何如? 《論語》全部最重要者:言學(xué)、言政、言仁是也。 58、《孝經(jīng)》為何人所作? 司馬遷謂《孝經(jīng)》為孔子自著,孔安國則以為曾子作。司馬光、胡寅又以為孔子或曾子門人所記,未知孰是。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云:“曾子問孝于仲尼,退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苯駨拇苏f。 59、《孝經(jīng)》今古文之別? 《孝經(jīng)》遭秦焚書,河間人顏芝藏之。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篇,是曰《今文孝經(jīng)》。 至于《古文孝經(jīng)》,乃壞孔子壁所得,字皆蝌蚪形,與今文殊多出入。 60、流傳《孝經(jīng)》今文乎?抑古文乎? 漢時(shí)《孝經(jīng)》有今古文之分,注疏亦各不相同。唐玄宗用今文自作注解,頒行天下,凡十八篇,即今所傳之《孝經(jīng)》也。 61、何謂《爾雅》?共分若干篇?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曰:“《爾雅》者,所以訓(xùn)釋五經(jīng),辯章同異,實(shí)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博覽而不惑者也?!睜枺?;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凡十九篇。 62、 問《爾雅》十九篇之名稱? 一、《釋詁》,二、《釋言》,三、《釋訓(xùn)》,四、《釋親》,五、《釋宮》,六、《釋器》,七、《釋樂》,八、《釋天》,九、《釋地》,十、《釋丘》,十一、《釋山》、十二、《釋水》,十三、《釋草》,十四、《釋木》,十五、《釋蟲》,十六、《釋魚》,十七、《釋鳥》,十八、《釋獸》,十九、《釋畜》是也。 63、《爾雅》之撰著 《經(jīng)典釋文》曰:“《訓(xùn)詁》一篇,蓋周公所作,《釋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孫通所益,梁文所補(bǔ),張揖論之詳矣。”清邵晉涵引證鄭君之言,謂為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言,斯為近古,持說而有力者。 64、孟尊于荀何故? 秦漢之時(shí),孟荀并稱。(故《孟子》不列于學(xué)官,《經(jīng)典釋文》亦不之及。)至唐韓愈,獨(dú)尊異之。宋程子始表彰之,朱子尤為推崇,以為可躋身尼山之次,崇其書以配《論語》?!盾髯印放f列子部,而《孟子》遂為十三經(jīng)之一云。 65、孟子之撰著 趙岐《孟子題辭》曰:“孟子閔悼堯、舜、湯、文、周、孔之業(yè),將遂湮微,于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于諸侯,思濟(jì)斯民,然不肯枉尺直尋,時(shí)君咸謂之迂闊于事,終莫能聽納其說,于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span> 66、讀《孟子》之法 梁啟超曰:“讀《孟子》之法:(一)宜試其砥礪廉隅,崇尚名節(jié),進(jìn)退辭受取與之間,峻立防閑,如此然后可以自首而不至墮落。(二)宜觀其氣象博大,獨(dú)往獨(dú)來,光明俊偉,絕無藏閃,能常常頌習(xí)體會(huì),人格自然偉大。(三)宜觀其意志堅(jiān)強(qiáng),百折不回,服膺書中語,對于環(huán)境之壓迫,可以增加抵抗力。(四)宜觀其修養(yǎng)下手工夫,簡易直捷,無后儒所言支離、玄渺之二病。要之,《孟子》為修養(yǎng)最適當(dāng)之書,于今日青年,尤為相宜。學(xué)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語熟誦,或鈔出常常閱覽,使其精神深入我之意識中。則一生做人基礎(chǔ),可以穩(wěn)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67、試列《十三經(jīng)注疏》 (一)《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dá)等正義。(二)《尚書正義》二十卷: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dá)正義。(三)《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dá)正義。(四)《周禮注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五)《儀禮注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六)《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正義。(七)《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yù)集解,唐孔穎達(dá)正義。(八)《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九)《春秋穀梁傳注疏》二十八卷: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十)《論語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十一)《孝經(jīng)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十二)《爾雅注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 上列《十三經(jīng)注疏》共四百一十六卷。 68、問《易》、《書》、《詩》注家之事跡? 《周易 》為魏王弼等注。王弼字輔嗣,三國魏山陽人。少知名,好論儒道,辭才逸辨,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余卒。 《尚書》為漢孔安國傳。孔安國,字子國,受《詩》于申公,受《尚書》于伏生。魯共王壞孔子舊宅,于壁中得《古文尚書》及《論語》、《孝經(jīng)》,皆蝌蚪蝌蚪文字,當(dāng)時(shí)無能知者,安國以今文讀之,承詔作書傳,定為五十八篇,以授都尉朝,謂之《古文尚書》之學(xué)。又為《古文孝經(jīng)傳》、《論語訓(xùn)解》。武帝朝官諫大夫,臨淮太守。 至清代,康有為著《孔子改制考》,即本斯義而昌大之。 69、問三禮三傳注家之事跡? 三禮:皆漢鄭玄注。玄,字康成,后漢高密人。少為鄉(xiāng)嗇夫,意不樂,棄去,往事扶風(fēng)馬融,三年辭歸。融喟然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奔葰w,客耕東萊,門徒千數(shù)百人。建寧初,杜門修業(yè),孔融為北海相,深敬之。所著凡百余萬言,今存者有《毛詩箋》、《周禮》、《儀禮》、《禮記》注。經(jīng)學(xué)家稱鄭眾為“先鄭”,玄為“后鄭”。 三傳:《春秋左傳》為晉杜預(yù)集解。預(yù),字元?jiǎng)P,晉杜陵人。博學(xué)多聞,泰始中為河南尹,拜度支尚書,在內(nèi)七年,損益萬機(jī),不可勝數(shù)。朝野號曰“杜武庫”。當(dāng)在襄陽時(shí),修召信臣遺跡,用滍淯諸水浸原田萬余頃,眾庶賴之,號曰“杜父”。既成之后,耽思經(jīng)籍,為《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huì)圖》、《春秋長歷》,備成一家之學(xué)。 《春秋公羊傳》:為漢何休解詁。休,字邵公,后漢樊人。精研六藝,善歷算,尤好《公羊春秋》,為太傳陳蕃所辟。蕃敗,坐廢錮,乃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窺門者十七年,世傳為何氏學(xué)。又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書。 《春秋穀梁傳》:為晉范寧集解。寧,字武子,晉南陽順陽人。少篤學(xué),多所通覽。初為余杭令,興學(xué)校,養(yǎng)生徒,風(fēng)化大行,遷臨淮太守,對陽遂侯。征拜中書侍郎,補(bǔ)豫章太守,后以王凝言免官,以《春秋穀梁》未有善釋,沉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審,為世所重。 70、問《論語》、《孝經(jīng)》注家之事跡? 《論語》:為魏何晏等集解。晏,字平叔,三國魏宛人。性自喜,動(dòng)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美姿儀而絕白。明帝疑其傅粉,夏日與熱湯餅,既啖,大汗隨出,以朱衣自拭,色轉(zhuǎn)皎然。尚魏公主,累官侍中尚書,爵列侯,與夏侯玄等競為清談,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時(shí)之風(fēng)氣。后與曹爽等陰謀反逆,為司馬懿所誅。嘗作《道德論》及《文賦》數(shù)十篇。傳于世者,有《論語集解》。 《孝經(jīng)》:為唐玄宗御注。玄宗,名隆基,睿宗第三子,封臨淄王。英武有才略,值韋氏之亂,密謀匡復(fù),起兵誅韋氏,奉父睿宗即位,旋受禪,以姚崇、宋璟為相。開元之治,比于貞觀。天寶后,寵貴妃楊氏,用李林甫、楊國忠,致安祿山之亂,避難奔蜀。 71、問《爾雅》、《孟子》注家之事跡? 《爾雅》:為晉郭璞注。璞,字景純,晉聞喜人。博學(xué)高才,詞賦為東晉之冠。嘗從郭公受《青囊書》,由是洞知五行天文卜筮之術(shù),所占多奇驗(yàn)。避地過江,元帝重之,以為著作佐郎,后為王敦所殺。嘗注《爾雅》、《山海經(jīng)》、《三蒼》、《方言》、《楚辭》,又有《葬書》及《玉照定真經(jīng)》,都數(shù)十萬言。 《孟子》:為漢趙岐注。岐初名嘉,字臺卿。后改名,字邠卿,后漢長陵人。仕州郡,以廉直疾惡見憚。嘗與兄襲得罪中常侍唐衡,避禍變姓名,賣餅北海市,衡死乃出。征拜議郎,擢太常。有《孟子章句》、《三輔決錄》。 72、讀經(jīng)于作文有益否? 《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云:“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fēng)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同,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73、問文章體制原出于經(jīng),信乎? 《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曰:“論說辭序,則《易》通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jì)傳銘檄,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yuǎn)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huán)內(nèi)者也?!?/span> 74、何謂六書?能釋其義歟? 許慎《說文序》云:“《周禮》,八歲入小學(xué),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書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huì)意,會(huì)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傳注,傳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span> 75、六書次第不同,何者為優(yōu)? 班固以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傳注、假借為敘。許慎以指事、象形、形聲、會(huì)意、傳注、假借為敘。鄭眾以象聲、會(huì)意、傳注、處事、假借、諧聲為敘。 昔人咸以許說為優(yōu),未可妄改也。 76、問指事、象形之區(qū)別? 指事、象形大別有二:(一)凡造字具體與專一者,多用象形,抽象與普通者,多用指事。(二)可畫成為形體者為象形,凡為畫象不可能者為指事。 77、問會(huì)意、形聲之區(qū)別? 會(huì)意與形聲,雖皆為合體之字,然會(huì)意所合兩字之體均主義,形聲所合之兩字,一則主聲,一則主義也。 78、昔人論轉(zhuǎn)注有“考字左回,老字右轉(zhuǎn)”,其說是否? 此說非也。轉(zhuǎn)注之說,義同灌注,其言字義,大致不差,可以輾轉(zhuǎn)相注。左回右轉(zhuǎn)之說,甚為無理。 清代江聲、許宗彥之說轉(zhuǎn)注,發(fā)明正義,頗為可取。又曾國藩與朱仲我書,暢論轉(zhuǎn)注,言之成理,殊足服人。 79、造字而有假借一法,其用意何在? 假借者,借彼字以當(dāng)此義之用,以不造為造,可節(jié)制文字之孳乳。六書之序,假借居末,蓋成于最后,故其用至廣。許書九千余文,無一字不可假借為他義之用也。 80、何謂小學(xué)? 古者八歲入小學(xué),故《周官》保氏,掌教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義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xué)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為史,又以六體試之?!保ㄒ姟稘h書·藝文志》)因當(dāng)時(shí)之六書,為小學(xué)之科目,故稱六書為小學(xué)。今則謂之為“文字學(xué)”,或曰當(dāng)名之為“語言文字學(xué)”。 81、《說文解字》作者為誰? 此書為東漢許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少博通經(jīng)籍,時(shí)人謂之語曰:“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所著《說文解字》凡十四篇,都五百四十部首,推究六書之義,分部類從,至為詳密,后世言小學(xué)者皆宗之。 82、何謂秦之八體? 《說文解字序》云:“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贝酥疄椤扒匕梭w”。 83、何謂新六書? 《說文解字序》云:“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yīng)制作,頗改定古文。時(shí)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曰左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此之為“新六書”。 84、何謂大篆? 周宣王之時(shí),有太史名籀,通于群籍,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頒諸小學(xué),復(fù)保氏之職。時(shí)人以是書之成,出自籀手,遂名之曰《籀文》,或稱《籀篇》,即大篆也。 85、何謂小篆? 秦始皇既并天下,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xì)v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即所謂小篆。世言李斯為小篆之祖,而不言趙與胡母者,以斯之名獨(dú)盛故也。 86、何謂隸書? 有程邈者,下杜人,與李斯同時(shí),為衙獄吏,得罪繁云陽。是時(shí)秦?zé)郎缃?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吏卒,與戍役,官獄職務(wù)繁,始皇命邈作書,則增減篆體,以趨約易。書成,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其書曰隸書,因邈素嘗為隸也。 87、何謂草書? 草書起于列國,天下多事,急就為之,如鄭裨諶草創(chuàng)之,楚屈平屬草稿未成等,皆其發(fā)端也。至漢史游作《急就篇》,尤以此擅長。后漢齊相杜度,甚工此體,章帝好之,命上章表,亦用草字,謂之“章草”。自此而后,章草書日多,張芝、王羲之最為有名。 88、何謂真書? 古無真書之名,后人謂之正書,亦曰楷書。東漢之季,稱隸為楷。八分書者,隸之變體,王次仲所作,蔡邕最工為之。 89、何謂蝌蚪文? 漢武帝時(shí),魯共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于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jīng)》,皆蝌蚪文字。又晉太康元年,汲郡民盜發(fā)魏安釐王冢,得竹書漆字蝌蚪之文。王隱曰:“蝌蚪文者,周時(shí)古文也,其字頭粗尾細(xì),似蝌蚪之蟲?!?/span> 90、何謂石鼓文? 石鼓凡十,每鼓約徑三尺余,今存北平舊國子監(jiān)大成門左右,鼓面所刻之文,為周朝之大篆,即史籀所作者也。鼓于李唐時(shí)始為人知,初在陳倉,散棄于野。鄭余慶置于鳳翔孔子廟中,而亡其一。北宋時(shí),向傳師求于民間,乃得之。韓愈、蘇軾等,謂為周宣王大狩所作,而董逌、程大昌諸人,則斷為周成王時(shí)之物。又有謂此鼓不出于秦前,又有創(chuàng)為宇文周時(shí)之說。論斷紛紛,殆如聚訟。歐陽修所見,已僅四百六十五字。后人所見,字?jǐn)?shù)愈少,有僅見二百七十二字者。清阮元重刻于杭州府學(xué),王昶就家藏本,參考宋拓暨諸家摹本,補(bǔ)釋闕文,共得四百六十四字。蓋鼓文莫備于此亦。 91、何謂甲骨文? 河南安陽縣西有小屯焉,屯在洹河之南,為商朝武乙故都?!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所謂“洹水南殷虛者”是也。此屯于清光緒二十五年乙亥,忽有龜甲獸骨發(fā)現(xiàn)其中,上有刻辭,辭內(nèi)多殷代帝王名號,遂有人斷為殷代遺物,稱曰“殷墟書契”。契者,刻也,意即刻文于龜甲上也。或稱“契文”,或號“殷契”。又因刻辭中皆貞卜(即問卜)之語,故又名“殷商貞卜文字”。普通稱“龜甲文”、“甲骨文”,或曰“龜甲獸骨文字”。 92、何謂反切? 反切者何?反,翻也,猶言翻譯也。切,急也。反者,一字翻成兩聲;切者,兩字合 成一聲,其實(shí)一也。緩讀則是反切之兩字,急讀便成所求之一音。如經(jīng)傳所載,“不可”為“叵”,“之乎”為“諸”,“奈何”為“那”,“勃鞮”為“披”,“邾婁”為“鄒”,“終葵”為“椎”,“鞠窮”為“芎”,“不聿”為“筆”,“須葑”為“菘”,古代語有如此者,不可枚舉也。 93、何謂雙聲? 雙聲者,昔人謂之和,即同母之字,一聲之轉(zhuǎn)也。例如:蒹葭、唐棣、蜘蛛、鴛鴦、氤氳、玄黃。此等習(xí)見之詞,皆雙聲也。 94、何謂疊韻? 疊韻者,昔人謂之諧,即同韻之字,而小學(xué)家所謂音近之字也。例如,皋陶、芄蘭、螳螂、昆侖、空桐、荒亡。此等習(xí)見之詞,皆疊韻也。 95、誰創(chuàng)四聲?其讀法如何? 梁吳興人沈約作四聲譜,即平、上、去、入是也。分平聲為三十韻,上聲之韻二十九,去聲之韻共三十,入聲之韻凡十七。即今日流傳之詩韻。至于四聲之讀法,昔人有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qiáng),去聲分明哀遠(yuǎn)道,入聲短促急收藏。”今舉“東、董、凍、篤”、“江、講、降、覺”,每句內(nèi)備有四聲,舉一反三,可得其道矣。 96、昔人謂小學(xué)為文學(xué)之本,何故? 孔子謂子路:“必也正名乎?!痹釉t孟孫:“出辭遠(yuǎn)鄙俗。”唐代韓愈為文章大家,亦曰:“凡為文辭,宜略識字?!苯导扒迨?,戴震、汪中,教人讀書,尤以識字為急務(wù)。曾國藩有言:“欲以戴、錢、段、王之訓(xùn)詁,發(fā)為班、張、左、郭之文章?!鄙w吟詠詩賦,造作文辭,茍于訓(xùn)詁茫然,斯難期于雅馴,故小學(xué)實(shí)為文學(xué)之基礎(chǔ)。 97、問治小學(xué)之方法? 武謙(字抑齋,清成都人)問于張文襄公(名之洞),治《說文》宜如何致力?公告以入門之法,曰:“試取許君五百四十字部首,記其形體,審其音韻,究其訓(xùn)解,殫數(shù)十人之力,往復(fù)熟習(xí),必期一睹其字,即能讀為何音,辨為何義。并閉卷而能默寫其字體,一一無偽,再與言第二事?!卑垂灾翞榍袑?shí),學(xué)者從此入手,必有所獲也。 98、史體大別有幾? 史體有三:曰正史,曰編年,曰紀(jì)事本末是也。 99、何謂正史? 正史之名,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后世因之。宋代著有十七史,明代合宋、遼、金、元,為二十一史。清乾隆欽定《明史》,又詔增《舊唐書》,為二十有三,后取薛居正之《舊五代史》,與歐陽修之《新五代史》并列,并為二十四史。入民國后,徐大總統(tǒng)世昌,以柯劭忞之《新元史》列入正史,近日《清史稿》成而復(fù)毀,將來出版,即為二十六史。 1OO、何謂編年? 唐劉知幾深明史法,而《史通》分?jǐn)⒘遥阂辉弧渡袝芳?,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但統(tǒng)歸于二體。丘明傳《春秋》為編年之祖,子長著《史記》為紀(jì)傳之祖,故編年、紀(jì)傳二體,未可軒輊。自荀悅以下,皆述左氏之意,而為編年體。編年者,紀(jì)事以年月為綱也。 1O1、何謂紀(jì)事本末? 宋袁樞用《通鑒》舊文,每事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詳敘其始終。命曰《紀(jì)事本末》,編年紀(jì)傳之外,又增一體也。 1O2、試言正史之名稱? 舊稱《二十四史》為:《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后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是也。 1O3、試述《史記》概略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為十表,本紀(jì)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上紀(jì)軒轅,下至漢武,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其《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凡十篇,為褚少孫所補(bǔ)。 1O4、問司馬遷之事跡? 司馬遷,字子長,談之子。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講學(xué)齊魯之邦,過梁楚以歸。仕為郎中,奉使巴蜀,還為太史令。李陵降匈奴,武帝怒甚,遷極言陵忠,下腐刑,乃系紬匱石室之書,上起黃帝下止獲麟,作《史記》百三十篇。序事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劉向、揚(yáng)雄皆稱為良史之材。 1O5、《漢書》之概略 《漢書》:后漢班固撰。十二紀(jì),八年表,十志,七十列傳。起高祖,終于王莽之誅。凡二百三十九年,八十一萬言。固死,妹昭續(xù)成之,內(nèi)八表,《天文志》,昭所補(bǔ)也。 1O6、問班固之事跡? 班固,字孟堅(jiān),后漢安陵人。九歲能屬文,及長,博貫載籍,明帝奇之,以為郎,典校秘書。續(xù)父所著《漢書》,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后遷玄武司馬,帝會(huì)諸儒講論五經(jīng),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hù)軍,行中郎將事。憲敗,洛陽令種兢捕縶固,死獄中。 1O7、《后漢書》之概略 《后漢書》:南朝宋范曄撰。書凡百二十卷,志三十卷,十帝后紀(jì),八十列傳。梁劉昭補(bǔ)注三十卷。 1O8、問范曄之事跡? 范曄,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人。博涉經(jīng)史,善屬文,能隸書,曉音律,始為尚書吏部郎。元嘉初,彭城太妃卒,曄夜中酣飲,開北牖聽挽歌為樂,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成一家之作。累遷太子左衛(wèi)將軍,意志不滿,與魯孔熙先謀逆,伏誅。嘗自言所作《漢書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論,筆勢縱放,實(shí)天下之奇作,時(shí)以為實(shí)錄。 1O9、《三國志》之概略 《三國志》:晉陳壽撰。凡六十五卷,魏四紀(jì),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裴松之注。 11O、問陳壽之事跡? 陳壽,字承祚,晉安漢人。少好學(xué),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入晉舉孝廉,楚著作郎,終御史治書,撰《三國志》。其書以魏為正統(tǒng),宋以后人多非之。諸葛亮嘗髡其父,諸葛瞻亦輕壽,遂謂亮將略非長,無應(yīng)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shí)。凡此之類,均以私廢公,褒譏失當(dāng),有乖直筆,非良史之才也。又撰《古國志》、《益都耆舊傳》。 111、《晉書》之概略 《晉書》:唐房玄齡撰,凡一百三十卷。唐修《晉書》,預(yù)者二十一人,如令狐德棻、顏師古、孔穎達(dá),皆老于文學(xué)。如列陶潛于隱逸,列王妃為列女,載《崇讓論》于劉實(shí)傳,載《崇有論》于裴頠傳,皆特識也。 112、問房玄齡之事跡? 房玄齡,字喬,唐臨淄人。幼警敏,博綜典籍,善屬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jìn)士,授羽騎尉。太宗徇渭北,仗策謁軍門,一見如舊,署行軍記事參軍,封臨淄侯。征伐未嘗不從,獨(dú)收人物幕府,軍符府檄,駐馬為辦。太宗即位,累進(jìn)左仆射,徙梁國公,居相位十五年,進(jìn)司空,累表固辭。在職夙夜勤強(qiáng),聞人善若己有之。卒謚文昭。
13O、問劉煦歐陽修宋祁之事跡? 劉煦,字耀遠(yuǎn),后晉歸義人。神彩秀拔,文學(xué)尤瞻,與兄晅弟曍知名燕冀間,唐莊宗以為翰林學(xué)士。明宗愛其風(fēng)韻,遷端明殿學(xué)士,未幾入相,時(shí)人榮之,末帝時(shí)兼修國史。有《舊唐書》。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宋廬陵人。慶歷初,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時(shí)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相繼罷去,修上書極諫,出知滁州,徙揚(yáng)州、潁州,還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初,與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師致仕。修博極群書,得昌黎遺稿,苦心探索,遂以文章冠天下。晚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有《新唐書》、《新五代史》、《毛詩本義》、《集古錄》、《歸田錄》、《文忠集》、《居士集》、《六一詩話》等。 宋祁,字子京,宋安陸人。與兄庠同舉進(jìn)士,累遷龍圖閣學(xué)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同修《唐書》,旋出知亳州?!短茣烦?,遷左丞,進(jìn)工部尚書,卒謚景文。有《宋景文集》、《益部方物略》、《筆記》。 131、新舊《五代史》之概略 《舊五代史》:百五十卷,紀(jì)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六,宋薛居正撰。 《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歐陽修撰。 至金章宗詔學(xué)官只用歐史,而薛史微矣,今撰本乃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也。歐史止述《司天》、《職方》二考,而諸志皆闕?!抖Y樂》、《職官》、《撰舉》、《刑法》,則以薛史為詳。 132、問薛居正之事跡? 薛居正,字子平,少好學(xué),有大志,后唐清泰初登第。乾德初,官兵部侍郎,以本官參知政事,監(jiān)修《五代史》畢,進(jìn)平章事。太平興國初,進(jìn)位司空,卒謚文惠。居正性孝行純,為相任寬簡,不好奇察。好讀書,為文落筆不能自休。子惟吉集為三十卷上之,賜名《文惠集》。 133、《宋史》之概略 《宋史》:元托克托總裁,而出歐陽元、虞集、揭傒斯諸人手。為卷四百九十六,文凡百萬言,蜀洛黨多門戶見重,是非去取不公。托克托原名脫脫,為清高宗所改譯。 134、問托克托之事跡? 托克托原名脫脫,字大用,元馬扎而臺子。年十五,為皇太子怯憐口怯薛官。至元中,累遷御史大夫,大振綱紀(jì),中外肅然。至正初,詔修遼金元三史,命脫脫為都總裁官。又請修至正條格頒天下,尋因病辭位。 135、《遼金史》之概略 遼金二史皆托克托撰?!哆|史》:百五十卷,其中《國語解》一卷,用意頗善。《金史》:百三十五卷,多取劉祁《歸潛志》及元好問《壬辰雜志》以成書,故稱良史。 136、《元史》之概略 《元史》:明宋濂據(jù)元《十三朝實(shí)錄》纂修《元史》,凡二百十卷,二月開局,八月書成。而順帝史以六月成書。元朝不設(shè)日歷,不設(shè)起居注,獨(dú)于中書置時(shí)政科。而董文用、拜住、姚燧、歐陽元、袁桷,皆與修《實(shí)錄》,故尚有可觀。 137、問宋濂之事跡? 宋濂,字景濂,明浦江人。元至正中薦授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不赴,隱東山著書,歷十余年。明初以書幣征,除江南儒學(xué)提舉,命授太子經(jīng),修《元史》,累轉(zhuǎn)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以老致仕。濂博極群書,孜孜圣學(xué),為文醇深迤,與古作者并。一代禮樂制作,多所裁定。有《宋學(xué)士全集》、《龍門子》、《浦陽人物記》、《篇海類編》。 138、《新元史》之概略 《新元史》:近人膠州柯劭忞撰,凡二百五十七卷。本魏源、李文田、文廷式、洪鈞諸家之書以成。徐世昌極推重此書,令列入正史。 139、問柯劭忞之事跡? 柯劭忞,字鳳孫,山東膠縣人。早孤,幼承母教,中清同治丁卯庚午并科舉人,光緒丙戌進(jìn)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改編修,擢國子司業(yè),提督湖南學(xué)政,改翰林院侍講,轉(zhuǎn)侍讀。后升典禮院學(xué)士,授山東宣尉使,督辦山東全省團(tuán)練。民國成立,隱居不仕,以著述自娛,畢生精力,悉萃于此。已出版之著作,為《新元史》、《春秋穀梁傳注》、《蓼園詩抄》、《續(xù)詩抄》、《清史天文志稿》、《時(shí)憲志稿》。未出版者為《說經(jīng)札記》、《爾雅注》、《后漢書注》、《文獻(xiàn)統(tǒng)考校注》、《文選補(bǔ)注》、《蓼園文集》等。 14O、《明史》之概略 《明史》:清張廷玉撰,凡三百三十二卷?!睹魇贰纷顬橥晟疲w據(jù)王鴻緒《明史》稿,即萬季野所編也?!端囄闹尽返d名人著述,其例始于宋孝王《關(guān)中風(fēng)俗傳》,又立《閹黨》、《流賊》、《土司》三傳,亦為新創(chuàng)之體例。 141、問張廷玉之事跡? 張廷玉,字衡臣,一字硯齊,清桐城人??滴踹M(jìn)士,雍正間官至保和殿大學(xué)士。雍正時(shí)初立軍機(jī),與鄂爾泰同為軍機(jī)大臣。政務(wù)極繁,廷玉強(qiáng)記慎密,故世宗恩遇最渥,卒謚文和。有《傳經(jīng)堂集》。 142、《清史》之概略 《清史》館設(shè)于北京,清遺老趙爾巽為館長。全書凡百冊。此書條例,經(jīng)繆荃孫,梁啟超手訂。既已出版,后又因措辭失當(dāng),為國民政府所禁,收回再改,至今尚未出書。 143、問趙爾巽之事跡? 趙爾巽,字次珊,漢軍旗人,世居山東泰安。少貧困,清同治甲戌進(jìn)士,授編修,典湖北鄉(xiāng)試,遷監(jiān)察御史。數(shù)疏陳時(shí)政,為時(shí)所稱。出為貴州安順府,移貴陽。入民國后,袁世凱令修《清史》。洪憲僭號,封嵩山四友。 144、《民國史》之概略 袁世凱曾立國史館,任王闓運(yùn)為館長。王未記一字,后并入北京大學(xué)文科,其詳不可得聞也。 145、問王闓運(yùn)之事跡? 王闓運(yùn),字士父,湘潭人。就學(xué)三年,日誦不能及百言,雖已成誦,而猶弗能得其解,塾人皆蚩之。15明訓(xùn)詁,20通章句,24而言禮,考三代之制度,詳品物之所用,28而達(dá)《春秋微言》,張《公羊》,申何學(xué)。咸豐癸丑舉人。嘗館山東巡撫崇恩、大學(xué)士肅順?biāo)?,順奉之若師保,軍事多以咨之。已而參曾國藩戎幕。曾主長沙校經(jīng)書院,繼移衡州船山書院。入民國,袁世凱聘修國史,方發(fā)起凡例,遽卒,年88。著《尚書箋》、《禮經(jīng)箋》、《春秋公羊箋》、《論語箋》、《湘軍志》,注《墨子》、《列子》,正諸史藝文,纂《春秋遺傳》,諸門弟子輯其文詩書問為集,凡若干卷。 146、編年史之著者? 最著者,當(dāng)推宋司馬光之《資治通鑒》。凡二百九十四卷,始于周威烈王,訖于五代,計(jì)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當(dāng)時(shí)助成此書者,前后漢屬劉攽,三國至隋屬劉恕,唐至五代則屬范祖禹。費(fèi)時(shí)十九年始成,其書體大思精,為前古未有之杰作。又略舉事目,年經(jīng)國緯,以備檢閱,別為《目錄》三十卷。參考異同,伸其意旨,別為《考異》三十卷。英宗賜名,神宗賜序,而此書益增光輝矣。 147、《資治通鑒》之優(yōu)長 司馬溫公(司馬光)作《資治通鑒》,一事常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燾《巽巖集》亦稱,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鑒》草稿盈兩屋,則此書之博大,可想而知。 148、問司馬光之事跡? 司馬光,字君實(shí),宋夏縣涑水人。七歲聞講《左氏春秋》,即了其大旨。寶元初進(jìn)士,歷同知諫院。神宗時(shí),為御史中丞,以議王安石新法不合,去。居洛十五年,絕口不論時(shí)事。哲宗初起,為門下侍郎,拜尚書左仆射,悉去新法之為民害者。在相八月卒,贈(zèng)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居涑水鄉(xiāng),世稱涑水先生。著《資治通鑒》及《獨(dú)樂園集》、《書儀》等。 149、《通鑒綱目》之異例 《通鑒綱目》:宋朱熹因《通鑒》而撰成。但此書稱揚(yáng)雄為莽大夫,又以蜀漢為正統(tǒng),皆異例也。 15O、問朱熹之事跡? 朱熹,字符晦,一字仲晦,宋婺源人,登紹興進(jìn)士第,歷仕高孝光寧四朝,凡所奏文,皆正心誠意齊治平均之道。累官煥章閣待制、秘閣修撰,慶元中致仕旋卒。嘉泰初謚文,保慶中贈(zèng)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牓聽事曰紫陽書堂,故稱紫陽,又創(chuàng)草堂于建陽之云谷,牓曰晦庵。自稱曰云谷老人,亦曰晦翁。其學(xué)出于李侗、羅從彥,蓋得程氏之傳。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shí),而以居敬為主。所著有《易本義》、《啟蒙》,《大學(xué)》、《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注,《太極圖》、《通書》、《西銘》解,《宋名臣言行錄》、《近思錄》、《晦庵集》等數(shù)十種。 151、何謂五紀(jì)事本末? 清高士奇《左傳紀(jì)事本末》,五十三卷。宋袁樞《通鑒紀(jì)事本末》,四十二卷。明陳邦瞻《宋史紀(jì)事本末》,二十六卷。明陳邦瞻《元史紀(jì)事本末》,四卷。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jì)事本末》,八十卷。 152、何謂三通? 唐杜佑撰《通典》,二百卷。宋鄭樵撰《通志》,二百卷。元馬端臨撰《文獻(xiàn)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合稱之為“三通”。 153、何謂九通? 清高宗時(shí),敕撰《續(xù)通典》,一百四十四卷?!独m(xù)通志》,五百二十七卷?!独m(xù)通考》,三百五十二卷。是為《續(xù)三通》。又敕撰《皇朝通典》,一百卷。《皇朝通志》,二百卷。《皇考通考》,二百六十六卷。是為《皇朝三通》。合杜、鄭、馬所撰之《正三通》,是為“九通”。 154、問古今注史之著名者? 如司馬貞所撰《史記索引》,王先謙所撰《漢書補(bǔ)注》、《后漢書集解》,裴松之所撰《三國志注》,胡三省所撰《資治通鑒注》,皆極精博。又王先謙有《新舊唐書集解》,未刻。 155、古人讀史最熟者何人? 隋劉臻精于《兩漢書》,人稱漢圣。宋范祖禹熟唐事,著《唐鑒》,人稱唐鑒公。清馬骕熟三代事,撰《繹史》,人稱馬三代。此古人學(xué)史學(xué)之法也。 156、正史浩博,從何入手? 正史雖二十余種,前四史最為重要。四者之中,《史記》、《前漢書》為尤要,其要如何?語其高則證經(jīng)義(多古典、古言、古字),通史法(諸史義例,皆本馬班),語其卑則古來詞章,無論駢散,凡雅詞麗藻,大半皆出其中。文章之美,無待于言。 157、“六經(jīng)皆史”,信乎? 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曰:“《六經(jīng)》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jīng)》皆先王之政典也。”按張氏之說蓋出于劉氏《史通》,《史通》論史,別為六家二體,《尚書》、《春秋》與焉。此與《漢書·藝文志》之意大致相同。 按古代之史與經(jīng)不分途。故《尚書》,左史掌之;《春秋》,右史掌之;《易》,為卜筮之史;《詩》,敘列國得失之跡;《禮樂》,史之制度。故曰“《六經(jīng)》皆史也”。 158、《史》、《漢》之外,何史最有益于文章? 章太炎《國故論衡》謂:“讀《三國志》、《晉書》,勝讀《文選》?!苯死铙翌H以張氏之說為然。 159、史官見于載籍者,以何人為先? 黃帝之時(shí),倉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共造文字,由是文籍生焉。唐、虞、夏、殷以來,咸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至于周代,有太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官,益臻詳備矣。 16O、春秋之太史,最著者何人? 春秋之史官雖眾,苦無事跡可言?!蹲髠鳌匪d最著者,晉有董狐之筆,齊有太史之簡,楚有倚相之博。 161、問晉齊楚三太史之事跡? 《左傳》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即趙盾)未出山而復(fù),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币允居诔?。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逃賊,非子而誰?”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笨鬃釉唬骸岸胖际芬?,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贝拮託⒅?,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左傳》昭公十二年冬,楚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于乾谿以為之援。右尹子革夕,王見之,與之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162、兩漢史家除馬、班外,較著者尚有何人? 《漢武故事》、《飛燕外傳》等書,為用甚簡,茲故不論。校注者,西漢則有劉向之《古烈女傳》及《續(xù)烈女傳》,東漢則有荀悅之《漢紀(jì)》,確為有價(jià)值之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