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位于南京城古青溪之畔,門前有白下橋即今大中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白下亭,系驛亭,是官方的“招待所”兼“郵政局”,同時又是民間有名的餞行送別場所。 現(xiàn)在:如今的白下亭已不復存在,唯有白下橋(大中橋)還在,它位于龍蟠中路西側,連接大光路與建康路和白下路,幾經(jīng)拓寬,現(xiàn)為城南的一處交通要道了。
舊時:位于中華門城堡外長干橋以南到雨花臺一段,這是南京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干里一帶已經(jīng)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區(qū),“長干”即山間長條形平地,“里”為古時居民區(qū)的通名,范蠡便選擇在此筑城。 現(xiàn)在:如今的東西長干里,則是原先的東、西干長巷。位于中華門城堡城墻和秦淮河附近,原是外地來南京的人搭建的棚戶區(qū),現(xiàn)已經(jīng)全部開辟成了免費的市民公園。
舊時:位于城西南隅,鳳臺山、花露崗南側低丘地帶。春秋戰(zhàn)國時,此地毗鄰長干里鬧市區(qū),亦為人煙稠密之地。南唐筑金陵城時,把杏花村圈進城內(nèi),清軍打到南京時,杏花村遭毀壞,后吳敬梓又興工補植100余株,至清代晚期,杏花村日漸荒蕪,終于蕩然無存。 現(xiàn)在:遺址位于今天的城南門西,集慶路以南的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一帶。昔日的盛景早已隱身在密集的傳統(tǒng)民居中。
舊時:是秦淮河上的一個古渡,位于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南起貢院街東,北至建康路淮清橋西。 現(xiàn)在:是在夫子廟附近的長白街和建康路交叉口附近,在原來遺址上建成了一座小公園,供游人休憩賞景。
一首詩里就含了南京三個地名:鳳凰臺、三山、白鷺洲。 舊時:相傳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有三只鳳凰飛落在永昌里李樹上,招來大群各種鳥類隨其比翼飛翔,呈現(xiàn)百鳥朝鳳的盛世景象。為慶賀和紀念此美事,將永昌里改名鳳凰里,并在保寧寺后的山上筑臺,名鳳凰臺。 現(xiàn)在:亭臺已廢,遺址在建初寺(即今大報恩寺遺址處)、瓦官寺和阮籍墓,這三處名勝古跡的半包圍圈里。 舊時:又稱“護國山”,南京市西南以有三峰而得名。明初朱元璋筑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構成了南京城西南的江防要地,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現(xiàn)在:今三山街為其舊址,位于中華路與升州路交會處,街道上商店林立,游客絡繹不絕。 舊時: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稱白鷺洲。 現(xiàn)在:今已與陸地相連,位于今南京市江東門外。另在南京城南建有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qū)最大的公園。
舊時:遺址位于現(xiàn)清涼山一帶,廣義上它是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城西的石頭城。孫權在這修建了石頭城,用它作為保護東吳京師的資本。 現(xiàn)在:石頭城公園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清涼山一帶,北起清涼山體校,南至清涼門,西臨古城墻,東到虎踞路。
舊時:東晉和南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宮的所在地,臺城南限在大行宮;北限在珠江路;東限在東箭道附近,西限在網(wǎng)巾市至鄧府巷一線。 現(xiàn)在:位于南京城內(nèi)北極閣北麓、玄武湖以南,是從解放門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朝城垣。 (來源:金陵晚報 責任編輯:劉華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