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烏梅丸化裁治療慢性腹瀉的的思想,和劉力紅的有些相似,原方中有人參,羅老師改成了四君子湯(人參改黨參了,估計是一般醫(yī)院不讓拿人參)。 以下摘自劉力紅《思考中醫(yī)》 大家看烏梅丸的組成,烏梅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里面的溫熱藥特別多,一共七味,這是整個《傷寒論》用溫熱藥最多的一個方子,再沒有任何一個方的溫熱藥能夠超過它。烏梅丸的溫熱藥既多且雜,川椒、當歸可以說是溫厥陰的,細辛則溫太陽少陰,干姜、附子雖三陰皆溫,然干姜偏于太陰,附子偏于少陰,桂枝則是太陽厥陰之藥。因此,烏梅丸中的這些溫熱藥實際上是很雜亂的,可以說它是四面八方的溫熱藥。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溫熱藥,那它們當然就要溫四面八方。可是現(xiàn)在我們有個限定,有個固定的目標,我們不需要它溫四面八方,我們只需要它溫厥陰一方。這怎么辦呢?張仲景在這里告訴了我們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烏梅、重用酸味藥。烏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一樹起來,原來雜亂無章的散兵游勇就統(tǒng)統(tǒng)地歸攏到這面旗幟下,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下,力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發(fā),都來溫這個厥陰。所以,烏梅丸之用烏梅,這個意義實在太深刻了。由烏梅丸我們看到了經(jīng)方的鬼斧神工,由烏梅丸我們看到了張仲景的立方用藥之巧,確實令人拍案叫絕。烏梅丸有了烏梅這面旗幟,就能將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聚于厥陰,就能夠幫助厥陰之氣突破陰的束縛,從而承陰啟陽。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升發(fā),實現(xiàn)陰陽的順接。此非“將欲升發(fā)之,必固酸斂之”乎。從整個厥陰及烏梅丸的意義而言,厥陰之氣之所以不能升發(fā),之所以不能順接陰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受到陰寒的束縛,而在束縛的過程中就必然會產(chǎn)生郁遏,郁遏即會生熱。為什么烏梅丸在大量溫熱藥里要配上二味苦寒呢?目的就是要消除這個郁遏所生熱。 <a href="" "; action-type="comment_more" action-data="%7B%22commentid%22%3A%221020264%22%2C%22articleid%22%3A%225c3e721a0100dwfh%22%2C%22fromProduct%22%3A%22blog%22%2C%22comm_uid%22%3A%221402058250%22%2C%22uname%22%3A%22%E8%8A%B1%E5%A4%A7%E7%86%8A%22%2C%22ulink%22%3A%22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u%2F1402058250%22%2C%22src_uid%22%3A%221547596314%22%2C%22cms_reply_num%22%3A%220%22%7D"> |
|
來自: 山東子安圖書館 > 《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