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人處世上,中庸思想的實用性在歷史上沒有任何思想可以取代,現(xiàn)在同樣如此,你可以批判或否定這種思想,但你逃離不了這種思想浸染的環(huán)境。我們常說,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嫌貧愛富,不勢利偏見,這就是“中”;原則不變,公道心不變,這就是“庸”。 永遠不要輕信命運的安排?!吨杏埂氛f“天命之謂性”,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我,只有相信自我,才能在這一生中懂得“享受”,享受成功、享受快樂、享受痛苦、享受命運對你的恩賜,也享受命運對你的殘忍。 對自己來說,做事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庸”?,F(xiàn)在人們在物質(zhì)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jù),離“中庸”漸遠,以致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最佳途徑。 從別人忽略處做起。中庸處世思想不僅僅可以用在與人交往中,而且還可以用在市場或產(chǎn)品的開發(fā)上。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越是少的東西,在市場上越好銷售。別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蘊涵著巨大的商機。 “中庸”思想要求人們“合內(nèi)外之道”,就是在為人處世中要能夠全面的、正確的認識自己。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又要勇敢的正視自己的不足。一個人總會有兩面,一面是長處,一面是短處,只要全面、正確地認識到這兩點,才有可能在為人處世中不偏不倚,這就是“中”道,就是“合內(nèi)外之道”了。 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一個人要善于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適時地調(diào)整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利,就可以做出齷齪卑鄙的事,不能出賣一個人的尊嚴和人格,只要做好那些符合自己身份、角色的事,那就可以了。 真正聰明的人,在為人處世中是能堅守“中庸”之道的。而為人處世又直接取決于個人的“內(nèi)”與“外”,“內(nèi)”就是個人內(nèi)在的基本素養(yǎng),包括思想、道德、學識等;“外”也即個人內(nèi)在素養(yǎng)的外顯,是為人處世的姿態(tài)和方法。 儒家強調(diào)“內(nèi)外之道”,一方面,“中”是指一種“含而未發(fā)”的內(nèi)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就是“度”。二者是統(tǒng)一的,缺一不可的。在“中庸”處世思想中,要能做到二者的高度協(xié)調(diào),有進有退,能進能退,收放自如,以達到真正的和諧、融洽一,才不失偏頗。 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中,應(yīng)該將自己的優(yōu)越感收斂一些,該自己表現(xiàn)的時候表現(xiàn),不該自己表現(xiàn)的時候,就把機會留給別人,這樣既給足了別人的“面子”,也給自己保存了一定的實力。 “中庸”處世之道在于知足常樂、適當而止,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也更應(yīng)該有做人的原則。做事不可眼高手低,做人不可傲慢自大;做事不可抓大放小,做人不可心胸狹窄。唯“適中”而行,唯“適當”而動,才不失“中庸之道”。 推行“中庸”思想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融洽,以達到“中”“和”。要做到“中和”,除了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還需要個人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不能過于偏激,不能走極端。不要對別人“百依百順”“有求心應(yīng)”,要敢于說“不”。 朋友交往不要過于親密。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太近的話,就會刺傷對方。一般來說,人與人密切相處當然是好事,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就會走上極端。朋友相處,重要的就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又能相互幫助。 為人處世,態(tài)度不能過于隨便。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都要保持一種“穩(wěn)重”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一個過于隨便的人,通常都是一個沒什么涵養(yǎng)的人。在別人看來,與這種人相處只是簡單地為了逗樂,而并不是真心誠意的交往。 所謂“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內(nèi)在要求為出發(fā)點和根本價值依據(jù),在外部環(huán)境中尋求“中道”,也就是使內(nèi)在要求,在現(xiàn)有的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下,得到最適當?shù)摹o過也無不及的表達與實現(xiàn)。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就取決于個人的內(nèi)在要求。 學會選擇,就是學會權(quán)衡利弊,著眼全局,注重發(fā)展;學會放棄,就是學會審視自己,揚長避短,量力而行。只有真正洞察世相,徹悟人生,善于克制個人欲望,敢于超越自我,又能掌握取舍藝術(shù)的人,才有望既會選擇,又能放棄,才能有一個相對自由、相對超脫的人生。 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如果一個人首先不能立正自己,沒有好的修養(yǎng),那在為人處世中,就只會以自己的私利為與人交往的前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就是自私。一個人要是“自私”了,就難免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貪婪的人,永遠沒有好結(jié)果。人有欲求不足為懼,關(guān)鍵是注意把握其中分寸,在加以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思想引導,就不會不滿足,但是控制不住,變成貪婪的話,那就只有等著懲罰吧。 說話要考慮清楚,提前準備就不會方寸大亂;做事提前有決定就不會頭緒不清、慌里慌張;道路選定以前有目標就不會躊躇不前、舉棋不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有了準備才能做到得心應(yīng)手。 有志者事竟成。中庸思想要求人們不能偏激、冒進,要立足實際,為人處世都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對于立志也是如此。人們想達到預(yù)定的成功,就需要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以及眼前和長遠的實現(xiàn)的可能性去立志。 中國人凡事講究“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是不恰當?shù)模投Y也是如此。送禮要把握好時機和場合。送禮要注意習俗和禮俗。因人因事因地施禮,是社交禮儀的規(guī)范之一,在送禮時把握好其中分寸,那“禮”就會有效。 道歉也是一種禮貌。道歉的目的是維持彼此的關(guān)系,它是一個人自身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不可少的潤滑劑。道歉能使友人和好,仇人變友人;能使戀愛順利,婚姻幸福;能使家庭和睦,鄉(xiāng)里愉快;能使工作得心應(yīng)手,同事相處融洽。 忠言,對于幫助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忠言”不一定“逆耳”,只要提出的忠告恰到好處,充分表現(xiàn)出尊重和真誠,就不會發(fā)生這種令自己尷尬也令對方尷尬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以個性為中心與交往,但不可以以自私的心態(tài)去要求他人。“中庸”思想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們在平等的地位中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目的在于雙方實現(xiàn)真正的溝通,而溝通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坦誠。 “禮尚往來”,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既然有拜訪,就有接待,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同時拜方需要禮節(jié),接待也需要講究禮節(jié)。待客之禮,最關(guān)鍵的就是,讓對方高興而來,滿意而歸,決不能因為自己的失利使對方掃興而歸。 拜訪他人是我們?nèi)粘Ec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拜訪時注意交談的時機和技巧,要隨機應(yīng)變,處理得當。交談中除了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外,還要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內(nèi)容,觀察對方的情緒變化與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 人際交往要以禮儀為先。講究“禮節(jié)”,不能也不是只講究形式,要保持或讓人感受到你彬彬有禮的態(tài)度,一定要從對別人的關(guān)心、尊重開始。在生活中,要有隨時隨地地關(guān)心對方、尊重對方的精神,那么,在一些特定的社交環(huán)境中,就會自然而然的以平實有禮的態(tài)度與人交往。 自嘲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句輕松的自嘲,是對人生百味的咀嚼,是人的智慧的體現(xiàn)。自嘲,不是以討好別人為目的,更不是以自輕自賤為代價。適當?shù)淖猿?,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就有可能獲得意料之外的效果。 人有欲望,更得有善良的本性,從而將欲望控制在道德和良知的范圍內(nèi)。如果能適時適地的滿足別人的欲求,而做到不損害自己也不損害對方,那差不多就是“中庸之道”了。 不要在別人面前夸耀自己。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即使是需要表現(xiàn)自己的時候,也要把握分寸,盡量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適中”、“恰到好處”,千萬不要過分表現(xiàn)、夸耀,若不能就有可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或災(zāi)禍了。 不要過分地恭維對方。根據(jù)場合的不同,我們所要恭維的對象也不同,那就需要做出相應(yīng)的變化,但始終要注意一點:贊美或恭維不可過頭,要贊美的實事求是,恰到好處。贊美的是否合乎“中度”,如果運用不當?shù)脑?,就容易讓人誤解成獻媚,那就遠遠背離了我們贊美或恭維的初衷了。 在社交處世中,做任何事情都應(yīng)該循序漸進,有條有理,如果沒有任何章法可循,那就沒有了原則,關(guān)系網(wǎng)也必定雜亂不堪,一旦遇到什么事的時候,也可能會盡心竭力的去做,但也只會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撞來撞去,也談不上做事“適中”“適度”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如果人們不能承受這一時的挫折,或者不能重振旗鼓的話,那一個人的一生就在悔恨和痛苦中度過了。只有在人生的經(jīng)驗中學習、思考,然后在人際交往中才不會走上極端,也就能很好地面對和處理其中的“過”與“不及”了。 客戶永遠是商務(wù)社交中的核心詞匯。因為一切商務(wù)往來的利益都是起源于客戶,只有很好的與他們交往,你才能使商業(yè)利益滾滾而來,因此,每一位成功的商人,首先都是一位善于結(jié)交客戶的高手。商品社會中的買家和賣家,都是為了一個“利”字,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不能忘記的。 《中庸》說:“立中不倚”,就是人們在說話辦事中,以自己的原則和是非觀進行判斷。在日常生活中要給人留臺階。如果不能給別人臺階下,別人也絕對不會給你臺階下的;你嘲弄別人,別人也會嘲弄你。 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可以與別人談私人交情,但要永遠遵守秉性“中”“直”的待人接物之道,在大是大非面前,絕不能絢私情。正直是社交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做人的原則,當然也只有正直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稱贊。 社交的行為規(guī)范,一般稱之為禮儀,也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的條約。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儀表。很多的社交場合中,無聲勝有聲,舉手捉足間展現(xiàn)個人魅力常常超過夸夸其談、高談闊論,它不但足以充分體現(xiàn)一個人的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還表現(xiàn)出對對方的尊重。 中庸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就是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本著不走極端的方式,適可而止。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就需要個人適中的人生態(tài)度?,F(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壞就壞在人們不能掌握其中的分寸,壞就壞在過于偏激。 社交過程中不可能一順百順,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令人難以抉擇的情況,這時就不能過于偏激,不能死鉆牛角尖,更不能片面去處理。要學會運用“中庸”思想,萬事之前,權(quán)衡兩端,透析明辨,把據(jù)其中癥結(jié),找到正確方向,用變通的技巧,“不偏不倚”。人與人之間也就會更加和諧。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就是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中立正自己,不是你的,你絕不能要;不能做的,你絕不能做。要時刻做到“立中不倚”,不能貪圖一點蠅頭小利就丟棄了做人的原則。 要能聽取別人的意見。一個真正有肚量的人,是不會刻意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以聽取別人意見的人。肚量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寬容”,它不僅是一種社交藝術(shù),更是一種增強自己實力和完善自己的方法。 與陌生人交往除了第一印象之外,還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點,并結(jié)交那些比你強的人,就說明你已經(jīng)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另一欄就是你個人的實力和努力了。通常善于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點,關(guān)鍵還是在于一個人的心態(tài)問題,當然嫉妒是最大的障礙。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幫助一個人,首先不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回報,而是出自自己內(nèi)心的,只有真心誠意的幫助每一個人,別人才會樂于接受,同時,你就會在幫助的過程中提升別人。 與陌生人交往,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它直接關(guān)系到你與他交往的程度以及情感投入的多少,也必定會影響到雙方的關(guān)系。要取得與陌生人交往的成功,千萬不能忽視自己的外在表現(xiàn),要能夠恰到好處的表達自己的氣質(zhì)、性格和個人修養(yǎng),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中庸思想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中“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現(xiàn)實中與陌生人交往也是如此。冷淡即“不及”,而剛一見面就特別熱情,那就是“過”了,所以,給陌生人一個淺淺的微笑,才是真正的“中道”。 贊美別人能夠更好的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可以保持雙方的自尊心。贊美不需要刻意的掩飾什么,也不需要從對方那里得到什么,只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只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再掌握其中分寸和要點,那你的人際關(guān)系就會變得愈加和諧。 每個人都討厭那種頤指氣使、咄咄逼人,甚至是故意刁難別人的人,因為從這種人口中說出的話,總是讓人聽起來不順耳、不舒服,所以這種人也無法與他人和諧相處。語氣和態(tài)度謙和,是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做到這一點,你才是一個值得人們尊重、喜歡的人。 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中庸》中所說的“喜怒哀樂”,能夠在為人處世中適當?shù)目刂谱约旱牟涣记榫w,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發(fā)而皆中節(jié)”,那么我們在社交關(guān)系中待人接物就會如魚得水,得心應(yīng)手。 尊重自己的競爭對手,是競爭規(guī)律的需要。不要把每一個競爭對手看作是自己的敵人,相反,要把他看成朋友。在尊重他們的同時,需要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我,這才是競爭的真正意義。社會交往當然也是一種競爭,因為沒有太多的利害得失,所以這種競爭要比商業(yè)競爭緩和的多。 人要有自尊。自尊,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尊嚴。一個人只有先做到自我尊重,才能“推已及人”尊重別人。中庸說“中立不倚”“正道直行”都是提醒人們不要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丟棄自己做人的本質(zhì),要維護和堅守人性中“方”。 尊重他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修養(yǎng)。同時,在給他人提出意見時也要尊重他人本身的判斷,不能否定到底,要注意給對方留些情面。一個能夠尊重別人的人,首先應(yīng)該是一個自尊的人;一個能夠尊重別人的人,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社交成功的關(guān)鍵。中庸思想教導人們?yōu)槿颂幨啦灰云湃?,不走極端。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只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而不能辨證的評價一個人。如果在社交處世中忽略了這一點,那就無法正確地對待他人,更不用說尊重他人了。 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中庸思想具體提出了“適中”“適當”的方法,讓人們學會在“執(zhí)其兩端”時,要用“中道”解決。而歷史上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最終毀滅的大有人在。所以,現(xiàn)代人要善于從中吸取教訓。 堂堂正正是做人之本,中庸思想要求人們“居中而行”“不偏不倚”,就是人的一言一行都應(yīng)該由“中”而發(fā)。人的外在表現(xiàn)是內(nèi)在品質(zhì)的反映,內(nèi)心沒有的東西,外表就無法顯露;內(nèi)心有了,外表就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出來。 坦誠的人毫無隱瞞。坦誠,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當然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自己不清楚或是確實沒有把握的事,都應(yīng)該實事求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無法做到坦誠,也就不可能在與人交往中推心置腹、開誠布公。 指責他人不可過頭。俗語說“打人不打頭,揭人不揭短”“責人要含蓄”,在指責他人過失時,不要把話說的太盡太露,最好用適當方法先緩和矛盾,然后雙方共同尋找解決的切點。適當?shù)剡\用“中庸”思想,善于將矛盾轉(zhuǎn)化,做到無過無不及,給對方余地也就是給自己留余地。 與人相處,以誠心才能換誠心?!罢\”是一個人的人格的表現(xiàn),是感召他人的魅力。有誠心的人,說話誠實,做事誠實,沒有什么隱瞞的、不可告人的東西。內(nèi)心至誠總會使他人信服,因為真正的誠心可以消除隔閡,可以化干戈為玉錦,促進人際關(guān)系向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勇敢的承認錯誤,是一個人的坦誠,是一個人的美德。一個人在世上做了錯事是遺憾的,如果做了錯事還加以掩蓋,還挖空心思躲避的話,那將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在社交處世中,以坦誠的心去面對錯誤,正視錯誤,才會有愉快輕松的心情與人交往。 在社交處世中,如果時常人前人后議論他人是非,害人不淺,最終必將害自己。為了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請先立正自己,做一個坦誠的人。中庸思想要人們在與人相處時,要講“誠”“信”,既不失言也不妄言,這也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的。 虛偽是為人處世的大忌。坦蕩之人,心存浩氣。而那些虛偽的人,靠撒謊欺騙可以得逞一時,卻永遠不可能得意一世,一旦謊言被揭穿,虛偽的人也終將遭到世人的唾罵。虛偽的人不乏聰明,但他的聰明卻為人不齒。 實行“中庸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經(jīng)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并且要有一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每個人都能在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倫理、社會公德等范圍內(nèi),做好每個階段的事,努力修養(yǎng)完美自己。 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同時他感嘆能實行的人太少了。的確,人生在世想走好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說達到自己理想的境界了。孔子為了讓人們能實行“中庸之道”,從而提出了年齡設(shè)定行為方向和標準的關(guān)系,是借自己學習和修養(yǎng)的每個階段,來教道人們要把握人生的每個階段。 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除了要準時還要能夠合理的安排時間,當你真正懂得珍惜時間的時候,你會將一分一秒看得貴重,自己也才會更好的利用這些時間,做好自己的事情。 凡事只要盡力而為,真正安靜下來,才能專心致志的去做自己的事。只有當你真正的平靜,你的心才是你的,你也才有可能做好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 真正取得成功的人,通常都能舉重若輕、如履薄冰、臨危不亂,而且還能很快的使自己的情緒平復(fù)下來。這是一個成功的人的定力和自信,當然也是一種非比尋常的能力。 在人際關(guān)系上,我們不管是什么樣的地位,也不管是不是所謂的“門當戶對”,都要做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不能為了達到什么目的而拋棄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也絕不要欺騙自己、欺騙他人去走歪門邪道,因為那樣是不可能有好結(jié)果的。 在人際交往中不能與其中一部分人過于親密,而同時疏遠另一方。因為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誤,但是要根據(jù)他錯誤的大小和性質(zhì)加以理智的、客觀的判斷。在共同面對他人的錯誤上,應(yīng)該一律平等,絕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或因為你平時對某個人感覺很好就可以縱容他的錯誤,因為有些錯誤是于情于法都不可饒恕的、不可寬容的。 中庸思想要求人們行為舉止都要“適中”、“適度”、“中規(guī)中矩”,不能為了達到自己私利而違反社會中人們共同遵守的各項規(guī)則,若不然,定會遭到他人的指責和唾罵,臭名遠揚。 計劃,就是立足實際排列優(yōu)先順序的方法。人的一生,不可能做對每一件事,但你可以做對最重要的事,這就需要長遠的預(yù)見的嚴密的計劃。俗語說:“計劃是行動之父”,只有有了計劃,才能有取得成功的把握。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發(fā)揮自身的親和力很重要,這就需要時時檢查、審視自我。態(tài)度莊重而不流于呆板,與人為善又不失于放肆。在交際中注重適可而止,言行舉止都要符合“中道”。適中才能取得和諧的理想境界,溝通是“橋梁”,發(fā)揮親和力為你贏得通往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通行證”。 君子能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要符合“中”道,把握其中的“度”,無“過”也無“不及”,為人處世能如此,那也就無愧自己的良知和品格,當然人際關(guān)系也就變得和諧。 清貧是一種人格的操守,一種意志的堅守。甘守清貧的人必定是純粹的人,是與媚俗和奴態(tài)格格不入的。富貴可能淹沒人、扭曲人,而清貧,卻可以造就人。“清貧”就像一泓清沌的潭水,照見自己也照見別人,讓人冷靜,讓人淡泊,讓人思考,讓人純潔。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動力,作為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就應(yīng)該有“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如果一個人缺乏自信,那就是自卑,就是畏首畏尾,這樣的人是永遠也沒法成功的。 中庸道“君子能夠?qū)嵭兄杏怪溃拖褡哌h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從低處起步?!比绻僦^急的話,就容易走上極端而偏激。 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中,心中應(yīng)當有一把“悔悟”的鏡子,時刻拿出來,觀察自己的言行,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和世界原來就是相通的。人不可以不反省自己。要隨時約束和檢點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違背道德。 一個人是否有崇高的品格,大的方面就是看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表現(xiàn),而小的方面,就比如日常生活中交往的言行舉止。中庸處世,不管是大的方面還是看似平常的細節(jié),都要不偏不倚,恰到好處,而實際上,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格也正是在細節(jié)中。 如果心里總是記著別人的過錯,或總是記著對別人的恩情,不能時時的反省自己,心里不免橫生驕狂,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就不能正視自己或他人的錯誤,那么,人際交往也就陷入了偏激。 “中庸”是“執(zhí)其兩端”時對待、處理的態(tài)度和方法。一個聰明的人,是順應(yīng)“中”道的人;是善于聽取他人意見的人;是知錯能改的人。而愚蠢的人正好相反,他們處世偏激,即使聽到別人的意見,也不會從自身找原因,更談不上改正了。 適可而止,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善于“適中”的心態(tài)。也就是中庸思想的通俗的表達,為人也好做事也罷,都能做到適可而止,也就做到了和諧,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待人待事,都不能片面的看問題,更不能因此走上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極端。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兼”即取二者“中”也,符合“中道”即可行,這是“中庸”思想的要義。朋友也好,同事也罷,他給你提意見或建議,要善于聽取,因為有些時候是“旁觀者清”,只要是他人的正確意見或建議,我們都應(yīng)該給予采納。 中庸作為文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常影響著人們。不要走極端,不要奢侈不知節(jié)儉、不要太過分……等等,都符合“中”道。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一說順應(yīng)了“中庸之道”,也同樣是為人們解決矛盾提供的方法。 幽默,是一個人魅力和智慧的體現(xiàn),它足以在人際交往中展現(xiàn)一個人的才華和素養(yǎng),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融洽合群。幽默是智慧的閃現(xiàn),在與人相處時要善于使用幽默,這需要具備一定的智慧,對于一個才疏學淺、孤陋寡聞的人來說,是很難產(chǎn)生幽默感的。幽默可以,但也要把握分寸,不可過頭。 如果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說話辦事不能符合實際,都過了頭。與他人說話,時常把自己偽裝起來,一味的花言巧語,不著邊際。這很顯然就違背了“中”道,因為“中庸”上說“過”與“不及”都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為人處世,口才的重要性已經(jīng)不言而喻,能夠與他人很好的進行溝通和交流,關(guān)鍵在于說話者要掌握表達的技巧。能恰到好處的表達出自己想要說的主要內(nèi)容,能讓聽者很好的通曉其意,那說話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那也就有了效果。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要學會中庸處世的寬容豁達,更要學會在不利的情況下保護自己,即使是發(fā)泄不平,也要給自己留后退的余地,因為世事不是一成不變的。 歷史上有人成于言,也有人敗于言。所以鬼谷子把人的嘴看作是禍福的開關(guān),所以能否管好自己的嘴巴,是為人處世的關(guān)鍵。說話要注意技巧,不能因“語”得禍,但也不能因此而討好、奉承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順應(yīng)“中庸之道”而不偏不倚。 說話的最佳時機就是要看對方的目的,投其所好,再加上掌握談話的時機變化,以及其他一些細小方面的具體事項,這些不是一般能講明白、透徹的理論的東西,而是要靠每個人在實踐中去領(lǐng)會,去發(fā)揮的。 “中庸”的“中”決非折中或調(diào)和,而是合宜、適中,也就是合乎一定的標準,為人處世不能偏激,不能走極端。說話辦事都以“中”為準則,能夠找準最適當?shù)臅r機,那就不會有過分和不及了。 在人際交往中,要善于向別人推銷自己,推銷自己并不是一味的在人前人后表現(xiàn)自己。是將自己的優(yōu)點以恰到好處的言語表達出來,使人容易接受,這是一門學問,也是想取得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一種技巧。 口才是取得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催化劑。一副好口才,可以增進雙方的距離。這中間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說盡揀別人喜歡聽的說,也不是奉承別人的話,而是在事實的基礎(chǔ)上利用語言的魅力和技巧,將自己的意見或建議表達的恰到好處,而不讓對方感到壓力或緊迫感,這才是真正的好口才。 古人云:“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笨梢姡錾恼Z言在交際的威力和功效。 《中庸》說“君子要守本分,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妄生非份之想。富貴的時候,就做富貴之人該做的事;貧賤的時候,就應(yīng)該做貧賤之人該做的事;處在邊遠地區(qū),就做在邊遠地區(qū)應(yīng)做的事;處在困難的環(huán)境下,就做困境中應(yīng)做的事?!?/p> 人際關(guān)系存在一個“成本”問題,使用的方法得當,就降低成本,從而獲得人心。 一個平時一毛不拔的人,是不可能有朋友的;如果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別人,自己又怎么辦呢?所以,中庸之道是既不太小氣,也不能太大方。 世事難料,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可能身處危機,所以,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對別人的幫助,要做到恰到好處,也就是要順應(yīng)“中庸之道”,關(guān)鍵就是及時以及你的幫助適當,如果一不小心幫了倒忙,那就吃力不討好了。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規(guī)律,也就是它的限度,如果做事的時候,沒有把握好或超過了這個規(guī)律和限度,那么也就不可能把這件事做好。所以,在為人處世中要善于靈活的運用中庸思想,善于把握火候,使之無過無不及,符合“中”道,這樣也就不用為有缺陷而垂頭喪氣了,反而是值得高興的事。 “滿”,就中庸善行來講就是“過”,“過”則極端,是 “中庸之道”不提倡的。如果事事都想做,事事都想完滿,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好處的。成功了不要驕傲,驕傲就有可能失去你所得到的。功勞不可以盈滿,盈滿就會招損。 一個人能擁有和做到謙虛這一美德,在人際關(guān)系中就加重了自己吸引人的砝碼,就能更容易的被人接受,那么,在處理事情或與人交往的時候就容易辦了。 謙虛,是一個人與人交往時必須具備的一種美好品德。謙虛的人不露鋒芒,不會恃才傲物,這也就是符合了“中庸之道”的“中和”,而毫不偏激、急進。 朋友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在一起不要為彼此“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而斤斤計較,爭吵是會傷害彼此感情的;即使你覺得自己在情在理,也要盡量避免。爭吵過后,要努力尋找和嘗試言歸于好的時機和方法。 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省”,這是在教人們學會堅持向“賢”人學習,看到“不賢”的人,我們應(yīng)該相對的遠離他們。 與不同的人交往,就有可能學到不同的知識和待人的方式,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個人在交際中不能把握住自己的觀念和立場,就很容易陷進他人思維和行為方式中。 與人交往,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和待人公平尊重,使自己在他人面前不失態(tài),并能懂禮貌、講禮節(jié),這是取得良好人際的前提,當然,在保證自己不失態(tài)的情況下,也盡量不要讓別人在你面前失態(tài),即使你不會計較那么多,但那樣你會讓他人覺得你是故意裝出來的。 選擇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與人交往,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理解。這是個人的差異性,但人總會有共同性。推行中庸的處世思想,就是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言語適當、行為適中,同樣在對待“禮節(jié)”這個問題上,也要注意適當和適中。 儒家推行“中庸”思想,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天下的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達到人際關(guān)系的理想境界。所謂理想境界也就是“和諧”“中道”,并以二者為出發(fā)點。進之產(chǎn)生適中、適當、合理,然后產(chǎn)生禮儀。使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都能和諧、中道,這就是 “中庸之道”的歸宿點。 在處世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際基礎(chǔ),盡管每個人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不同,但每個人都需要尊重,都需要維護自己的面子,如果都不能對他人尊重,不給他人留面子,別人又怎么可能尊重你,給你留面子呢。 對人要平等相待,“忠恕”可信,那么,在與人相處時,就會讓人更加對你感興趣,更加容易接近。好的人緣,其實離你并不遠。 善于交際的人,往往就有好的人緣,與人相處時,左右逢源,在交際中,要著眼自身,做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說自己應(yīng)該說的話,同時又能恭敬合乎禮節(jié)。 人生在世。因為每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以及人生觀不同,所以在處世待人方面也不盡相同,有些就是以欺騙、虛假為之,經(jīng)常設(shè)置看似“溫柔”的陷阱,這是值得人們注意的,也應(yīng)該小心的,若不然,掉進他的陷阱里,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了。 真正愛一個人,其實不需要那么多的甜言蜜語,也不需要刻意追求所謂的浪漫,你只需要用心。用心去體會他(她)的每分每秒的感受、用心去分擔他(她)每時每刻的歡喜和憂愁、用心去陪伴他(她)度過生活工作中的風風雨雨、用心去贊美你的他(她),因為他(她)是你一生最正確的選擇,也是你一生最值得贊美的人。 中庸與人處世,就是要人們先著眼自身,把自己修養(yǎng)好,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做到“中正”而不偏不倚,以“仁義”“禮”輔助也當“中節(jié)”。 愚蠢的人達不到,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自恃其能,為人處世方面總要表現(xiàn)的比別人強,這極有可能會讓你在這個團隊里得不償失。 信任是領(lǐng)導者成功的第一步。要相信自己下屬的忠誠,不要輕信他人的話,自己沒有確實所聞的,就不要盲目地懷疑甚至是批評責備下屬。但是信任也要做到適中,如果過于信任,就會產(chǎn)生依賴感,甚至一不小心就會被自己所信任的人“出賣”的。 能夠以誠待人,就能獲得他人的信任。領(lǐng)導者立信于上,下屬就能遵守于下;領(lǐng)導者示信于人,就能得到人才和人心。那么,領(lǐng)導者的威信就在于此。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經(jīng)常可行之道。從倫理道德角度講,中庸是一種倫理原則,是對人們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則性約束。從實踐性的社會角度講,中庸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正因為這種無處不在的滲透性和廣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朋友有過錯,這是很正常的事,指出或勸告朋友的過失,有同于《中庸》里提及的“忠恕”,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個人在對待朋友的過失或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做到“忠恕”二字,那么離“中庸之道”也就不遠了。 在與這些人做朋友的時候,不是說要放棄自己的立場、觀念和志趣,而是要能夠吸取他人的長處以利以自己。不同的朋友會帶給你不同的意識的沖擊,一定要站穩(wěn)立場,不偏不倚,順應(yīng)中庸之道。 大千世界,云云眾生,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生在世不可能只和與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而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其人生觀、價值觀有著相當明顯的差異。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往越來越廣泛,許多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就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相互的幫助,而這種關(guān)系也只有自己的朋友,朋友的多少、好壞直接取決于你個人的內(nèi)在品質(zhì),也直接影響你能成就多大的事業(yè),所以說,與有德的朋友相交,是借力辦事的基礎(chǔ),是事業(yè)成功的階梯。 孔子強調(diào)先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而后再將這種精神修養(yǎng)擴展出來,能夠為他人、為社會做出貢獻?!胺蛉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笨鬃拥闹杏固幨浪枷胍脖居诖?。 寓“誠”于心,寓“善”于心,中庸思想中把二者結(jié)合于一體,謂之“仁道”,即“誠善”演化而出的“博愛”,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所以產(chǎn)生生命的叫做仁,博愛就是仁,“信”是“仁”的體現(xiàn),也是博愛的體現(xiàn)。 獨處之時,更要分清善與惡?!吧啤迸c“惡”都是源自人的“一念”,同時人的許多欲求也隨之而來,而君子則能在沒有行動之前考慮再三,絕不能貿(mào)然行進,若不能,就有可能會走上“惡”的極端,這就很顯然違背了“中庸”思想。 君子時時處處都要遵循“中庸之道”,如果半途而廢,也就違背了它。誠實和信用也同樣如此,要是說話不算話,他人也不可能再相信你,但是還有一點,講信用和講誠實一樣,都是雙向的,如果他人不講信用,你就不可以傻到一直相信他的。 光明磊落、思想境界高、背后不做有愧于人的事,這就是君子;而心理陰暗、思想境界低、喜歡在暗地里害人的,就是小人。用當今的話說就是在人際交往和與人共事中,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造就了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嶺。 “與人為善”是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zhì),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不使惡,不做壞事,待人可以同情可以憐憫,但都要符合“中”道,都要有“分寸”。 一個人是否能達到“心善”的境界,主要在于是否能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心善的養(yǎng)生之道,主要講的是道德修養(yǎng)的養(yǎng)生之道。所謂“養(yǎng)性”者,核心問題也是道德修養(yǎng)。以“善”養(yǎng)“性”,從而達到“心善”而致“行善”。 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中要恪守信譽,做到不欺詐,為人處世當無愧于心。特別是當今社會經(jīng)濟交往中,信譽更是重要。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敝挥姓\實的人才會在與人交往中對他人講信譽。講信譽的人就是誠實的人。講誠實和信譽都要符合天道、人道,并順應(yīng)天之本性、人之本性。 只要保有善心,多做善事,不是為得到什么回報,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人是一種由衷的幫助,對自己也是一種心得,也是一種快樂,那么,這世界上,這人生間還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中庸思想要求做人處世不能偏激也不能走極端,但是,當遇到對自己利益不利的情況,就應(yīng)該據(jù)理力爭,只要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符合“恭、寬、信、敏、惠”這五種品德。那么就合乎“仁道”,也就不違背中庸處世原則,也就不會與“仁道”相背離散。 人生在世,一定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優(yōu)點、缺點都應(yīng)該知道,做錯了事,不能一味的追問別人為什么,而是要先正視自己的缺點,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缺點而做錯的呢?這一方面在人際交往或與人共事中十分重要,不能以為自己總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然,他人就不愿意與你來往,那就談不上和諧。 君子“仁”在心中,即使和其他平凡的人同居一室,但只要心里有仁,就可以知遠近、知天地了。中庸思想里的“仁”,當然也就囊括了“感恩”,而需要區(qū)別的就是,感恩不同于惻隱之心。它是一種博愛的心態(tài),是一種博愛的處世態(tài)度。待人處事,有了感恩的心,就會對他人寬容、溫和,才不會走上極端。 “忠恕”,“仁”也,也即中庸之道也。佛家講眾生平等,人人皆是佛,雖然與中庸里的“仁”相距甚遠,但也是同樣的道理,就是要人們與人交往中能夠做到待人以寬,能夠原諒和理解他人。 世界需要“仁愛”,人類需要“仁愛”,只有有了仁愛,才能讓世界和諧,讓人類和諧。人生在世,能愛人或被人愛,我們才會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最和諧之處,也才會體會到生之歡樂。“仁愛”是修養(yǎng)身性、為人處世的根本。只要修養(yǎng)到了仁愛,那么仁愛就存在內(nèi)心,待人處世,有了仁愛,也就順應(yīng)了“人”道,也就符合了“中庸之道”。 如果人人都能夠?qū)€人的得失看得淡一點,讓心態(tài)平和下來,便能夠?qū)τ谏磉叞l(fā)生的事處之泰然,也就不會對于一時的得失而斤斤計較,這樣,即使是遇到了失敗也能以平常心去對待,也就會明白了一個道理,得到并不意味著不會失去,而失去也并不是一種福氣。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 人生在世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較真,特別是人際交往,人與人之間不是簡簡單單說說話就完了的,要是太認真了,就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關(guān)系越搞越亂,越搞越復(fù)雜。小事可以糊涂,但只要遇到屬于原則上的,就要講究原則,據(jù)理力爭,絕不能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中庸處事請求平和,對于榮辱有一整套的理念,通俗點說,就是不管遇到榮耀或是恥辱的時候,都能做到“中正”而不折不扣。對于那些不知羞恥的人,中庸思想也視為恥辱。知羞恥,是為人處世的美德。在與人交往共事中,如果沒有羞恥心,就失去了做人之根本,也就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人生在世總會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得意而失于流俗,失于精神上的“貧窮”,就比那些失意但不失人失志的人來講就顯得更加“貧窮”。在現(xiàn)實生活和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中,運用“中庸”思想的最終目的做到“中和”,不管什么時候,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不怨天尤人,用適中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樣既符合了“中”道,也避免走上極端。 為人處世要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事業(yè)有所成功,得到稱贊的時候不要表出很得意的樣子,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又要中規(guī)中矩,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面,能給人以好感,自己就也會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人與人之間也就會更加和善。記住一句話:得意可以,但不可忘形。 得到別人的稱贊,應(yīng)該是個好事,但是,不管別人稱贊是否中肯,在他人面前都不可以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其實不管是對待他人的贊嘗還是貶低,也都要能做到順應(yīng)“中庸”之道,即“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寬容是一種豁達的心態(tài),那如何在當今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中達到這種心態(tài)呢?這就需要在與人交往之前,先做到自我修養(yǎng),增強自身的包容性,必須以寬容大度的度量去權(quán)衡他人,只有能有寬容之心,才能在現(xiàn)實當中做到寬容,才能在現(xiàn)實當中與人和諧相處,也才能得到他人尊敬和認可。 “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币笕藗冊跒槿颂幨赖臅r候,要學會適可而止,要懂得寬容別人?!爸杏怪馈币笕藗冏龅讲黄灰校瑹o過與不及,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 以惡待人,人亦以惡待你;以善待人,人亦以善待你。所以,接人待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不管是大事還是芝麻大的小事,我們都不可以忽視,都應(yīng)該加以認真對待。那么在與之交往中,說話、辦事、待人都能合乎“中”道,那么,別人也就樂于幫助你。 當人們遇到對自己處身不利的情況時,就要考慮自己應(yīng)怎么樣先保護好自己,而不是硬著頭皮執(zhí)意求進,得到別人的幫忙從而保全自己,這是挺困難的事,因此,只有先修養(yǎng)自身,先得到別人尊重、歡迎,這樣做起事來就容易多了。 做人做事都要講原則,在不違背個人的“本性”和社會道德準則的范圍內(nèi),要忍的恰到好處,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一味的委曲求全,那樣就是軟弱無能、任人欺凌的無用之人了,有道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忍”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精神境界,是積蓄力量的一種緩和的方法,是為了做大事才會忍小節(ji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經(jīng)常遇到許多需要自己忍讓的情況。不管是因為他人還是因事,面對自己不利的境況的時候,就要學會先退讓一步;不要就因為他人還是因事,面對自己不利的境況的時候,就要學會先退讓一步,不要違背“中庸之道”,而走極端。 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的道德準則。為人處事,要想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讓人覺得親善的性格,這就需要先要求自己做到“誠于心”,“誠”于“信”是一個整體,人“誠”才使人“信”。以“信于外”,即是在實際與人交往中“誠”的最完滿的表達。 為了贏得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得先做到居安思危,加強憂患意識,在實際與人交往的時候要能做到“先憂”,“先憂而后樂”,能與人同憂同樂,做人至此,雖不能說人際關(guān)系的十全十美,但也應(yīng)該沒有什么好怨恨的了。 “中庸之道”要求做人做事不能過火也不能太消極,萬事都要適度,就對待自己的才能來講,該你表現(xiàn)的時候就適當?shù)谋憩F(xiàn)出來,不該表現(xiàn)的時候或是表現(xiàn)也無益的時候,就要把自己的才能掩藏起來,就裝作不知道,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更不能去走極端。不要鋒芒畢露是為人處世的一種保全自身,明哲保身的策略。 激流勇退是保全自身最好的方法。在與人交往接觸的是也要以史為鑒,只有懂得了功成身退,對于那些名利就全把它當作鏡花水月,浮去塵煙。用大度的心態(tài)去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退讓再退讓。不要死盯著一塊“骨頭”不放,“咬”的用力了就有可能傷了自己的牙齒。 所謂適中的“退讓”,說白了就見好就收好,不能貪得無厭,因為社會的存在,就有它存在的規(guī)律,這是自然法則,誰也打破不了。好人不可做完,好事不能做盡,懂得了這一點,不管是進還是退都有尺度,才不會因此而失去更多的原要屬于自己的東西。 中庸處世講的是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要做到“中”,“中”者,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不能只想著怎么“進”,也不能因為順利而忘乎所以,要適當?shù)摹巴恕?,“退”并不是完全放棄,更不能是逃避,而是要等待時機而更進一步。 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中,暫時的退讓,這不是說你沒用,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因為讓一步就是為了以后的多進一步。大丈夫能屈能伸,要在實際中運用“中庸”思想中的變通之道。當事業(yè)不順或人際關(guān)系僵持的時候,就應(yīng)該找一個抽身退隱的方法,不要因為一時的順利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失去信心。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保全自身,不能過于冒進,不能偏激,要時時處處掌握好這個度,要懂得運用“中庸”萬事不可偏激,不可走極端的思想態(tài)度,做到恰當?shù)靥幚矸椒?,“退進”都能合乎“中道”。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誠信”是一個前提,只要做到了才能問心無愧。但是,在講誠信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分清前提,那些不講對象的誠信是不可取的,自己也要吃虧的。對方不講誠信,當然你就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絕對不能愚誠愚信,要把握住這中間的一個“度”,用“中庸之道”,做人做事,要做到恰到好處,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敬佩。 講修養(yǎng)并不是要每個人都忍氣吞聲,同樣,所強調(diào)的“中庸之道”,也不要人去做縮頭烏龜,而是強調(diào)每個人所做所言都能合乎“本性”,真誠當然也是其中之一,能做到這一點,社會就和諧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和睦而無犯了。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總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犯了錯誤之后,不管是不是無意的,只要真誠對待,能改正過來就行了。如果不想犯錯誤,那就什么事也不要做。要想搞好人際關(guān)系,就先得在錯誤面前勇于承認并改正。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恪守“中庸”之道,說話辦事要都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而且以“誠信”立身,對人待事要由衷而做。有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直誠待人、恪守信用是贏得人心、修養(yǎng)親和力的道德前提。只有做到了誠信,才能得到別人更多的幫助和支持,也就能更多的獲得成功的機會。一個人要打扮、裝飾自己的外表很容易,但在修養(yǎng)自身方面,要做到“誠信”的確很難,這就需要用心去做到“誠”“信”,我們不要覺得困難而放棄它,在與人交往共事的時候,還要堅持以誠待人,以誠使信于人,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平和,人與人之間也就變得更加和睦。 “信”涵義就是恪守諾言,不欺詐,忠實地履行自己的承諾。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開端就是看信用與否,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講信用,別人也就會對你講信用。做一個講信用的人,信用就是他一生的財富。 人際關(guān)系的好壞,當然也取決于“真誠”與否,“成已,仁也;成物,知也。”做到了真誠,別人也就待你至誠,這樣,天下人都將真誠遵守交往中的規(guī)范,也就沒有什么人會做出違反規(guī)則的事了,你來我往,其樂融融。 “誠”,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單單作為與人相融洽的方法,而是每個社會人都必須遵守的最重要的法則。用“至誠”去感知人,再用“至誠”去解決矛盾,這樣就會贏得別人的信任。做到真誠的心,真正修養(yǎng)本性而至善。 “誠”具體體現(xiàn)在人身上就是中“性”,而“至誠”則符合了“中庸之道”,是道德品行最理想的境界,為了達到這個理想境界而修身養(yǎng)性,則能上通天道,下通萬物生息病患,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最佳途徑。 “誠”是《中庸》道德觀念中最重要、也最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它將天、地、人三者有機、合理的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用它來啟承三者,而三者又是以“誠”為軸心相輔相成的,天下萬物則各用其能,各盡其職?!爸林泻汀?,從而使人與人,人與天,人與地相互協(xié)調(diào),天下太平。 如何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得心應(yīng)手?有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求外不如求內(nèi)”,就應(yīng)該先做到修養(yǎng)自身,先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而“致中和”?!爸小笔侨巳硕加械谋拘裕昂汀笔侨藗児餐裱脑瓌t。按照“中庸”的原則規(guī)范自身,只要每個人都能先做到修身正己,都能心平氣和,這樣人際關(guān)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相安無事了。 中國古代文化智慧博大精深,窮盡了人類文明智慧的很大一部分。它從哲學層面系統(tǒng)闡釋了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能從人的精神修煉、思維方法、行為規(guī)范等角度給人以啟迪。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是人類智慧的來源之一。中國古代文明對人類的智慧有重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