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書畫超市'免費訂閱,右上角轉(zhuǎn)發(fā) 【書畫超市】采編,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書法價值 這個話題有些大了,但也必須要說一說。 都在說“晉人”,“晉人尚韻”也好,“晉人格”也好,都把晉人的書法作為高標。但不知是否有人思考過,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好在哪里?這個要搞清楚,不然的話學(xué)王羲之學(xué)什么?! 有人認為是王羲之沾了李世民的光??袢嗣总朗呛茉谝鈺x人的,不僅齋號是“寶晉齋”,論草書時強調(diào)要入“晉人格”。這是晉人是高標的佐證。 談到晉人,談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圣教序》。還要拿出孫過庭大師的二十四個大字:“初學(xué)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這是就字的結(jié)構(gòu)形式而言,在“平正”與“險絕”中協(xié)調(diào)。《集王圣教序》價值首先是能啟發(fā)后學(xué),你能學(xué)到很多很多的險絕手法,結(jié)構(gòu)的變化,薛夫彬先生說,后人以至于今人,未有能在變化上超出王羲之的。你只要扎進《集王圣教序》研究,你會學(xué)到很多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這是第一個價值。 變化的火候如何掌握?“復(fù)歸平正”。懂得變化,或者研究過變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會發(fā)現(xiàn)處處有變化。不懂的字的人,沒研究過變化的人,看《集王圣教序》是平和的。這是高手,高手不樂于劍拔弩張,豹頭環(huán)眼,就像內(nèi)家拳,不要搞得架子很嚇人,很張揚。還用孫大師的一句話:“不激不厲而風(fēng)規(guī)自遠”,這就是為什么要復(fù)歸平正,因為是境界與格調(diào)。后世在“不激不厲”上做的最好的,我以為是虞世南。八大山人形成個人面貌后的一段時間,是很在意變化的,晚年趨于平和,形成了富于變化而平和的境界。 這是《集王圣教序》第二個價值。 線條特征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記”。前面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駢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唐人文章之功力,可見一斑,同樣,《書譜》讀起來也有同樣的感覺?!按筇苹实凼鋈厥ソ绦蛴洝睘楦咦诶钪巫?,文章不遜乃父?!靶颉北容^安和穩(wěn)重,“記”用筆較恣肆。 線條最突出的特征,是輕靈與跳躍感,這樣說不太容易搞明白,即強調(diào)筆畫的輕重變化,用孫過庭的話講是“變起伏于鋒杪”,這六個大字,中書令當之無愧。碑中字很難找到平直的筆畫,每一筆都通過跳躍的用筆節(jié)奏展示筆畫的豐富姿態(tài),這一點,隨便找出一個字都可以感受到。有人說他追求的是“唯美”,倒也不為過。我們看“鹿”,可以想見每一筆的提按動作,筆畫姿態(tài)的豐富?!袄ァ币彩峭瑯拥男Ч皺M折豎”必然要有豐富的節(jié)奏變化,此一筆要高出《陰符經(jīng)》很多。
所以學(xué)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視。
另一個特征是“流動”。 或者說是行書狀態(tài),即孫過庭所言“使轉(zhuǎn)”賦予楷書的流動之美——情性,“使轉(zhuǎn)為情性”,反之,則是“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有點亂,分析一下。 楷書用筆,大的方面有兩種。 一是嚴謹、沉實,或叫沉著得筆觸。這一類,可以想象一下趙孟頫的《膽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圖歌》、歐陽詢《九成宮》、鄧石如的大字隸書,都會有這種感覺。 另一種是輕靈、活潑、流美的筆觸。《雁塔圣教序》即是此類,還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來禽”小楷書、智勇墨跡本《千字文》等。 《雁塔》,雖為碑刻,但流動的用筆狀態(tài)傳達得非常準確,甚至牽絲連帶都很清晰??梢韵胍娖鋾鴮懰俣仁潜容^快的,點畫起收之間不只是“眉目傳情”,以至于“勾肩搭背”了。 由于書寫的速度快,使得有時結(jié)構(gòu)會出現(xiàn)不妥的地方,同時也少了些平心靜氣的安穩(wěn)與閑和。但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給我們樹立了典范。 結(jié)構(gòu)分析
談到結(jié)構(gòu)變化,現(xiàn)代人大都從形式上進行解讀,這是可以抓到的,可以分析的。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清代伊秉綬的隸書,比如弘一法師的字,并不在變化上用很多心,但仍然神采奕奕,令人費解。談到大師級人物。像王羲之,的的確確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課。同時代的魏碑、墓志,以及較前的東漢隸書,在形式的變化上都很用心,這讓我在困惑中仍想做些工作,比如《圣教序》這樣經(jīng)典的作品,在這方面也極為重視,總想做些歸納總結(jié)之類的事情,旨在“拋磚引玉”。 首先提出的是疏密,這是很多精彩作品都使用的技巧的,做一個簡要的梳理,以期對喜歡書法的朋友有所幫助。所為疏密,無非是對漢字的筆畫進行構(gòu)架,對漢字的空間個性處理,使結(jié)構(gòu)變得活潑有趣,而不流于死板。
“其”,極明顯中間兩個小橫更接近,這樣的處理在《蘭亭序》中的“陰”、“禊”也有同樣的處理,可知不是偶爾為之,造成一種疏密的變化?!盁o ”,明顯地造成上下空間的夸大。 以上四字是下面空間的擴大,不做贅述。 “城”、“論”是強調(diào)右下部分空間的擴大。
對中部空間,常常做有意的夸大,無論是上下結(jié)構(gòu)還是左右結(jié)構(gòu),這方面比較用心,在碑文中也較常見。 “月”是把筆畫貼近右豎,左面空間空出來。“而”、“道”是強調(diào)左下部分的空間??臻g的處理,是因字、因時而作處理的,在這方面,《圣教序》給了我們極多的啟示。
由此來,這些技術(shù)層面的分析,只是“皮相”。 橫的角度變化,也是古賢常用的方法,《圣教序》中有大量的例子。
《集王圣教序》的結(jié)構(gòu)處理用的招數(shù)很多,我們只能夠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我們重點看上下搭配的字,錯位是招數(shù)之一。這一招有兩大類,一是位置的錯位,即上下兩部分中心不在一條線上而是故意錯開,造成活潑的姿態(tài),這一招會讓我們想起八大山人,經(jīng)常用。
所謂“順勢”,指的是書寫者有意識地讓筆畫在相同的方向、或大致相同方向上重復(fù)運行,造成一種書寫氣勢上的連貫。好像文章里面的排比的方法,氣勢如虹,很有藝術(shù)效果。 舉個例子:
雁塔圣教序》在筆勢的應(yīng)用上,在唐代楷書中屬于比較豐富的。筆勢的應(yīng)用,會讓整個字很靈動。橫的變化有平、仰、覆,豎的變化有直向背。從拓本中找出一些字例,可以窺見褚遂良筆勢運用上一斑。 1、橫的筆勢變化:
(1) 當我們仔細欣賞、玩味《集王圣教序》時,首先會感謝懷仁和尚,一是他老人家經(jīng)過了那樣艱苦的工作,耗時之長,工作之細膩,令人折服;再就是為我們保存了那么多王羲之的資料,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我們今天想了解王羲之多一些,是不可能的事;三是他以那樣的慧眼,選擇了王羲之那么多精彩的字,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塌下心來,仔細欣賞,仔細研究。今天做字例分析的事情,是自己想要花些工夫好好學(xué)習(xí)這個寶典,這么做也是對自己的督促,以免懈怠了,有空閑了,抽出時間,找?guī)讉€字琢磨琢磨,做一些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彩處,然后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分享出來。說的不對,自然會有方家指正,有利于自己的提高,如果還有那么一點點用,或許對別人有些幫助。
“藏”,精彩處在于疏密,下面一堆筆畫,“臣”、戈勾和小撇,擠在一起,與上面寬闊的的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聖”處理的比較有技術(shù)含量,不是一般的思維方式可以做得到的。上面的“耳”和“口”,是上合下開的,都是傾斜的,下面的“王”也是傾斜的,那個豎化偏向左面。中間那塊空間,要寬闊些,第一橫和中間的豎離得很遠。 (2)
製:上下兩部分錯位,上面長豎略向左傾斜,下面的“衣”。支點豎提向左傾斜,捺畫收筆處比較低,整個字左傾,右下外伸。如果畫個主線,應(yīng)該是一條從左上向右下縱貫的大斜線。 宗:下面豎鉤很短,短到了超出常規(guī)感覺,臨帖時很容易把它寫長了。豎勾向左傾斜,由于這個原因整個字感覺向左傾斜,這樣處理的結(jié)果,增加了活脫的趣味??梢試L試一下,把它寫正了,對比一下效果,還是感覺右軍的處理高明些。 教:左面部分向左傾斜,如果畫一條中軸線,這條線是斜的,如果寫作品,這樣的處理,是很能夠調(diào)節(jié)章法的,可以改變章法的平板。也許有人要問,字非得要寫斜了才好看嗎?關(guān)于這一點,邱振中教授寫過一本《筆法與章法》,在里面專門研究了古代經(jīng)典作品中字的中軸線的變化,在章法處理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應(yīng)該說明的是,字的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還是要有區(qū)別的,藝術(shù)性的強化,是有很多種技術(shù)方法的,類似于“教”的處理,便是章法藝術(shù)性的技巧之一。 序:這是一個練習(xí)筆勢的很好例子,每個筆畫都有程度不同的弧線,比如點,一般人是忽略的,這里,處理的非常有內(nèi)容,讀者可以仔細玩味。長撇是向右的勢?!坝琛钡牡谝粋€小橫折,橫的角度很特殊,與“廣”的橫有一個明顯的角度,豎勾向左傾斜。 皇:這個字很有意思,豎畫很正,但整個字還是有向左傾斜的感覺,是因為橫的斜度比較大,這個姿勢便有了動的感覺??梢钥闯?,在筆畫形態(tài)沒有很大變化的時候 ,組合方式,比如角度、遠近 、筆勢等,這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過,最后一橫的輕重還是要注意的。 (3)
首先說“弘”,左面的“弓”,寫的極窄,如果我們寫一個同樣的字,一對照,會感覺它窄到什么程度。第一筆橫折,折過來后一定要向右用些力,注意那個彎。這個“弓”是上疏下密,還有,”明顯是向右傾斜的。右面的那個“口”,里面空間是個三角形,但是外形是個方的,因為最后那個橫畫的伸出。左右兩部分離得很遠。 “福”,首點是個撇畫,它的意義是變得活了,換成點,或者短橫,都不會有這個效果。右面有明顯的傾斜,上部空間很寬闊,下面,“田”的中豎向左靠,是的左面的空間更加擠了,似乎有強化上面的寬松的效果。 “仁”, 左部人,撇長豎短。右面兩個小橫很短,離左面的人很遠。很有空靈的感覺,如果筆畫寫長了一點點,都會有累贅的感覺。中間的大空間很夸張。 “集”,“隹”的第一橫是仰勢,那個斜的豎,會讓人初看起來很突兀,別扭。也許就是因為這么一點點,這個字才變得不一般,活了很多。八大山人是把下面的“木”的豎勾變斜了,也很活。
我們看“晉”,首先給人感覺不老實的地方,是橫的角度大調(diào)角。用兩條紅虛線標示一下,上面的橫是向右上傾斜,很斜的。最后一橫,一下子拉下來,角度大變,一下子就活了。這叫有智慧,這是一招。下面那個“日”,還要搞個疏密變化,處處透出機巧。 “將”,兩個部分都傾斜,形成上合下開——反正就是不能夠老老實實寫字! “王”這個字有些不一般,要是不真想些辦法來,還真不容易看出什么名堂。初一看,這個字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如果把它的外面邊緣線連起來,這個字的姿態(tài)還真是難弄,底座右移了,搞不懂王羲之是怎么想出來的。 “二”,顯示一個斜,中軸線向左傾斜,再就是第一橫是偏向左,我們大多是偏向右來處理。 “書”,中軸線傾斜,長豎很明顯。橫畫角度變化,反差很大。第四橫的位置,要留神!處理得很特殊。末筆走勢向下。 “蓋”,極有智慧。 (1)上面兩筆的中間,與下面的“皿”的中心是對應(yīng)的。 (2)中間那三個橫很不老實,向左跑出來。 (3)不僅跑出來了,還要搞個橫的角度變化。這叫招中之招,諜中諜!太厲害了。 還有個東西,必須得拿出來看看: 我們看看這幾個字的組合方式,“聞”與上面的“蓋”錯位,“蓋”有向左傾斜的感覺,“二”是向左傾斜的,與上面的字有錯位。“二儀”比較近,形成一組,這就有了字的組合方式的名堂了。換句話說,懷仁的集字,不是只把字挑出來,弄在一起就行了,章法,他是很講究的。這就開出來,這個“集王字”,比那些個“集王字”,要講究得多。這也給我們學(xué)習(xí)書法帶來啟示,我們腦袋里積累了很多古人的字,是不是能夠創(chuàng)作了呢?不一定,還要學(xué)習(xí)怎么把它們弄在一起,有機的、很講究的弄在一起,這才有了些創(chuàng)作的味道。
每次研究圣教結(jié)構(gòu),都會對懷仁和尚懷有景仰之情,如果不俱慧眼,怎能夠挑選出這么多書圣的精彩字,讓我們對著無盡的招數(shù)拍案叫絕。 “儀”,明顯是一個上合下開的處理,左面的“人”寫得極窄,豎是向右的筆勢,這要格外注意第一筆撇的角度,還要注意撇與豎的位置關(guān)系,整體向右傾斜。右面的“義”處理得很講究,從疏密上,上下松中間緊,三個小橫要非常短,非常短很重要,還要格外注意下面那個“我”提上去的位置,很高,圖中用紅線標示。最后一筆撇寫得很低。左右兩部分之間很寬綽,這個處理很有魄力。整個字不強調(diào)點畫的輕重變化,基本上是線。 “有”,撇與橫連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圈子,這個圈子,可以理解為一個模糊的三角形,當然每一條邊都是張力很強的弧線,,下面的“月”,右邊的豎勾向左傾斜,為了看得更明顯,標示出一條紅線,左豎有微弱的牽絲與橫折鉤相連,兩個豎是相向筆勢。整個字是線條的感覺,輕重變化很微弱。 “像”,大的感覺是“中空”,右邊的“象”或可理解為上虛下實。有7筆是左上向右下的順勢書寫,下面的兩個小撇離得更近一些?!叭恕钡呢Q畫有明顯的向左弧線。 “顯”,因筆畫的輕重,形成了上松下緊,上面筆畫比較輕,下面的筆畫比較重。左部分“日”的橫有角度變化,下面那個橫向上傾斜的比較厲害,第一橫與第三恒成俯仰之勢。右面,那個“頁”上面的撇比較長,使得第一橫與下面的部分離得比較遠——脖子很長,也增強了上虛下實的感覺。整個左面部分有向右傾斜的感覺,兩部分一正一斜。 “覆”,左松右緊,右邊那個“復(fù)”寫的很窄。有兩塊比較大的空間,用紅圈標示出來。還要注意筆畫的俯仰向背,幾個小橫是直的,其余都有弧線。 “生”,這個字寫得特別生動,整個字向左傾斜,上下兩個橫有明顯的角度變化,并且有明顯的俯仰之勢,整個字筆筆弧線,筆筆有勢,那個小圈,左虛右實, (6) “四”:這個字要特別注意“筆勢”,橫畫平仰覆,豎畫直向背,就這么幾種。一切字的筆勢變化都在這個范圍。這個字要特別注意左右兩個豎畫,左豎向右彎曲右豎向左彎曲,兩個豎形成相向,就像人,面對面站著。歐陽詢的楷書喜歡用相背的筆勢,背對背站著。這個字的末橫是覆勢,像一條船扣著放著,這個不要忽略。帶弧線的筆畫寫起來會有順勢的感覺,比如這個字,橫折豎,寫豎時向外用力。 “時”,是這個字筆勢也很突出,左面那個“日”,整個向左彎曲。右面“寺”的兩個豎畫,也都有微弱的向左彎的勢,上面兩個橫,仰勢,寸的點,放得很低,造成中間部分很空,這就有了疏密的處理。 “形”這個字,很講究,首先字形是略扁的,中間的距離很大,很寬闊,疏可走馬,這需要膽量,我們自己寫,很少這樣處理,為什么?一般趨向于寫勻稱,寫老實了,大師們不喜歡老實,要用招數(shù),創(chuàng)造趣味,藝術(shù)化。左面,由于那個豎的傾斜,這個傾斜很隱蔽,很不容易發(fā)現(xiàn),我們有明白了,大師們不愿意把招數(shù)弄得很顯眼,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是一個“度”的把握,過了,怪;沒有招數(shù),乏味。左面的傾斜與右面那個傾斜,形成了上開下合的結(jié)構(gòu)——又用一招! “潛”,右面的水向左傾斜,右面由于下面那個“日”,突然間把橫的角度變平了,上面是向上傾斜的,兩點要明白,橫的角度變了,橫角度變了以后,這個右面的中軸線向右傾斜了,成了左右上開下合的結(jié)構(gòu)。 “以”:左右離得很遠,左面第二筆低一些,右面的豎有微微的傾斜,不仔細看感覺不到。所以書圣的字難學(xué),招數(shù)不容易發(fā)現(xiàn),就像太極拳的推手,微微一動,人被掀了出去,你都感覺不到,這就是招數(shù)隱蔽的結(jié)果。具體到寫字,你感覺這個字很不一般,有味道,但不知道那個勁兒在哪兒。 “化”:也是有微弱的上開下合,兩個豎都是彎曲的,還有一點,右面撇的起筆筆豎高出很多們很特殊的處理。還要明白,左面的豎畫和撇畫搭接的方式,只是挨著一點點。
學(xué)習(xí)古人,對古人的經(jīng)典進行分析,始終是在皮相上做文章,還摸不著實質(zhì)。但這是必經(jīng)之路,沒有辦法,所以古人很少談技法,他們談韻味、氣質(zhì)、品味等。
我們總是感逸少是那么高明,總有他獨到的方法,讓字變得不流于庸俗化,而又不入狂怪。這個火候是極難把握的,要么俗而無味,要么狂怪幾近錯亂。這是書圣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物”,以連綿看,這個字只有兩筆,左面的豎,是S形曲線,整體是傾斜的——向右傾斜。右面的橫折鉤,是個橢圓,最精到的是最后兩筆小撇畫,他們的位置,造成了疏密變化。右面有四筆從右上到左下的順勢,氣勢連貫。 “是”,長捺以上的部分,是左傾的,這要看出來,寫出來,還要用出來?!叭铡钡男M化作小豎,這是書生慣用的手段,而且還不止于此,即使這么狹小的空間,也不放過疏密處理的機會,搞個左密右疏的名堂來,這又讓我想起了張羽翔的那句話,文人寫字就是不老老實實地寫字。 “鑑”,首先,兩個部分都是左傾,金極力向左倒,右部分極力向左靠,右面的部分似乎有中間脫節(jié)的樣子,弄得中間空了,有了疏密的變化。 “地”,精彩的是右面那個“也”的三個豎,三個方向,如果我們自己寫字,很難這樣處理,實在是高。 “庸”,上面那個點,可不是一般的遠,這位讓我想到楊凝式的《韭花帖》里對上部分空間的強調(diào)。 愚”,首先是上下錯位,這是很明顯的,然后是上面是左傾的,再就是兩個折,一方一圓,一折一轉(zhuǎn),還有,上面得小局部,也整出個疏密變化——大師隨便出手就是個招數(shù)。這個字,用了四招。 經(jīng)典作品中,字與字的搭配會有很多技巧,其中,傾斜,也是打破一行平板感覺的好方法。《集王圣教序》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對于集字,而非寫字來說,實在是不太容易的事情。為了更明顯地看出傾斜狀態(tài),通過畫一條線來標示。有三種情況:
2、同方向傾斜:
﹀ 書畫超市-zgshcs 啟迪真知-鑒藏價值 搜:歷代|牌匾|書法有法|所謂大師|點將|王羲之|名家100人|黃秋園|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張大千|扇面……還可回復(fù)任何詞查看哦! 左下“閱讀原文”看往期·右上“分享朋友圈”轉(zhuǎn)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