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山慈菇簡介拼音名:Shan ci gu 英文名:Pseudobulb of Appendiculate Cremastra 別名:金燈花、鹿蹄草、山茨菇、算盤七、泥冰子、泥賓子、人頭七、太白及、水球子、慈姑、山慈姑、毛慈姑、采配蘭 山慈菇為蘭科植物杜鵑蘭、獨蒜蘭或云南獨蒜蘭的干燥假鱗莖。前者習稱毛慈菇,后二者習稱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開大小置沸水鍋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厘米。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厘米,寬4~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花葶側生于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shù)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于或短于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3.5厘米左右,中上部寬約4毫米,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并為3裂,側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于萼片?;ㄆ?~8月。 獨蒜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厘米。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2厘米,頂生1枚葉,葉落后1杯狀齒環(huán)。葉和花同時出現(xiàn),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厘米,芝2~5厘米,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ㄝ沩斏?朵花?;òL圓形,近急尖,等于或長于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4厘米,寬5~7毫米,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ㄆ?~5月,果期7月。 資源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及山西、陜西、甘肅等地。 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山慈菇性狀毛慈菇:呈不規(guī)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須根痕。長1.8~3厘米,膨大部直徑1~2厘米。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 冰球子:呈圓錐形,瓶頸狀或不規(guī)則團塊,直徑1~2厘米,高1.5~2.5厘米。頂端漸尖,尖端斷頭處呈盤狀,基部膨大且圓平,中央凹入,有1~2條環(huán)節(jié),多偏向一側。撞擊外皮者表面黃白色,帶表皮者淺棕色,光滑,有不規(guī)則皺紋。斷面淺黃色,角質半透明。 鑒別方法橫切面:毛慈菇最外層為一層扁平的表皮細胞,其內有2~3列厚壁細胞,淺黃色,再向內為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含黏液質,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處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束,長70~150微米。維管束散在,外韌型。 冰球子:表皮細胞切向延長,淀粉粒存在于較小的薄壁細胞中,維管束鞘纖維半月形,偶有兩半月形。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水浸約1小時,潤透,切薄片,干燥或冼凈干燥,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甘、微辛,涼。歸肝、脾經。 功能與主治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作用,多用于癰腫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結結核,蛇蟲咬傷。 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用法與用量3~9g,外用適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