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厥陰病本證 一、厥陰病寒證: (一)、厥陰經寒證: 原文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語譯:病人手足不溫,脈細欲絕的,為素體血虛,感受寒邪,寒凝血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提要: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 分析:成因:肝血不足,經脈失養(yǎng),外受寒邪。 病性:虛寒。病位:血脈。 癥狀:手足厥寒(指掌至腕,趾跖至踝不溫,較四肢厥冷程度輕)——血虛感寒,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失于溫養(yǎng)。 脈細欲絕(脈來如絲,似有似無)——素體血虛,脈道不充,外受寒邪,阻滯血行。 兼寒凝經絡者:見四肢關節(jié)痛,或身痛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尖青紫; 兼寒凝胞宮者:見月經不調、衍期、痛經、量少色暗。 兼寒凝腹中者:見脘腹冷痛。 辯證要點: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病機:營血不足,寒凝經脈。 治法:養(yǎng)血通脈,溫經散寒。 方藥: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xiàn)代用法用量:當歸15g,桂枝15g,芍藥15g,細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大棗8枚。 水煎取汁,分溫3服。 方解:當歸、白芍——養(yǎng)血和營 桂枝、細辛——溫經散寒 炙草、大棗——補中益氣 通草————通行血脈。 諸藥合用,養(yǎng)血痛絡,溫經散寒。 郝萬山在用本方時,常以雞血藤代方中苦寒之木通,則養(yǎng)血通絡之效更好。 郝萬山說:本方應用要抓三個要點:一是有肝血不足的特點;二是病變局部有發(fā)涼、發(fā)冷的特點;三是有疼痛的特點。如果冷痛的部位發(fā)生在肝經的循行部位上,用本方就更加適宜了。如1、治偏頭痛、巔頂痛及其他頭痛屬血虛肝寒,陰寒上逆,遇冷則發(fā),頭痛發(fā)作時面色蒼白者。2、治雷諾氏病,手指冷痛者。3、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寒濕凝滯者。4、預防和治療凍瘡,既可內服,也可熏洗患處。5、治冠心病、心絞痛,屬血虛寒閉而兼血脈瘀阻者。6、治坐骨神經痛屬血虛寒凝者,7、治大動脈炎、無脈癥等。 鑒別:本證應與四逆湯鑒別: 當歸四逆湯——脈細欲絕——血虛寒凝引起 四逆湯————脈微欲絕——陽衰陰盛導致。 現(xiàn)代應用:用于肢端紫紺證、肢端感覺異常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肩周炎、頸椎病、坐骨神經痛、消化性潰瘍、凍瘡、痛經、寒疝等癥見手足厥冷,脈沉細,舌淡苔白,屬血虛寒凝者,皆可用之。 案例89——手足厥寒(雷諾氏?。?BR>患者,熊某,女,24歲,1997年2月診?;颊咚伢w羸弱,不耐寒冷,一月前用冷水洗衣后感手冷不能恢復,后發(fā)展至每遇冷風、涼水則手冷且色變蒼白青紫,須經溫水浸泡或烤火取暖后方能復常,經盧氏縣醫(yī)院診為“雷諾氏病”,用中西藥治療不見好轉,漸發(fā)展至足部遇冷亦見雷諾氏現(xiàn)象,經人介紹,到本所診治。查見患者面色咣白,精神不振,問其月經常2-3月一行,量少色淡,舌質淡少苔,脈細弱無力。辯為氣血兩虛,寒凝經脈。用當歸四逆湯。 黃芪60g,當歸30g,桂枝15g,赤芍藥15g,細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地龍10g,水蛭(沖)6g,雞血藤30g,大棗10枚。水煎服,5劑。 同時服羊肉半斤+當歸30g,生姜50g,燉熟后去渣,吃肉喝湯。每天一劑。 上兩方連用5劑,患者身體畏寒減輕,體力稍有恢復,但雷諾氏現(xiàn)象緩解不明顯。后用原方加鹿茸2g,仙靈脾15g以溫補真陽。10劑。 三診:上方服5劑,手足逆冷感明顯好轉,遇冷手稍變色而不顯蒼白,足已恢復。10劑服完諸證若失,后用原方繼服10劑鞏固療效。因患者外出,至今失去聯(lián)系,不知愈后情況如何。 按:本例患者手足遇冷蒼白青紫,伴月經量少,數(shù)月一行,畏寒怕冷,舌淡脈細弱,一派血虛寒凝之象。用當歸四逆湯溫經養(yǎng)血通脈,加黃芪補氣以行血;鹿茸、仙靈脾溫補真陽;地龍、水蛭、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當歸生姜羊肉湯養(yǎng)血散寒,諸藥合用補腎溫陽、益氣養(yǎng)血治其本;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治其標。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故收良效。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余澤運的傷寒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