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震寰、高立山 ⊙ 編輯/王超 編者按:本文仍是一篇不遜色于以往的針灸好文,是高立山先生《針灸心悟》中專講灸法的部分。好多內(nèi)容不是第一次見,說明此類用法由來已久,臨床驗之經(jīng)久不衰。亦有多處初次所見,好多奇穴取穴之法需細心揣摩,學者可筆記暫存。灸法治病可謂簡便廉之典型,文中所述大多為直接灸法,非專業(yè)人士切勿輕易嘗試。 灸治驗方 一、內(nèi)科 (一)四花穴法 主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消瘦痼疾。 取穴:膈俞、膽俞,名四花?!峨y經(jīng)》云:血會膈俞,血病治此。膽乃肝之腑,肝主藏血,取其腑俞,二穴皆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各灸七壯,累積百壯,以隔姜灸法較好,免生灸瘡。 (二)膏肓穴法 主治:陽氣虧弱,諸風痼冷,夢中失精,上氣咳逆,呃逆膈噎,精神恍惚。 取穴:令患者就床平坐,屈膝齊胸,頭俯,以兩手圍其足膝,使兩側(cè)胛骨相離兩旁,勿令動搖,穴在肩胛內(nèi)緣之下,按之引胸中痛。灸七壯,累積至百壯,灸后加灸氣海或足三里,引火下行。 (三)勞傷穴法 主治:久勞,手足心熱,盜汗,精神困頓,骨節(jié)寒痛。初發(fā)咳嗽吐血,肌瘦面黃,食減少力。 取穴:心俞,灸隨年壯,多加一壯,日灸七壯,如年齡30歲,灸三十一壯。 (四)勞瘵穴法 主治:勞瘵日久不愈,互相傳染,因有勞蟲。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蟲。 取穴:腰眼,伏面而臥,腰間兩旁,若正身直立時,有微陷處,用墨點記,以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或十一壯,多寡量人而取。灸后吐瀉,有蟲夾其間,宜燒毀深掘土而埋之。 (五)痞塊穴法 主治:腹中痞塊,消痞化堅。 取穴:在第十二胸椎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塊在左灸左,在右灸右,俱有俱灸,七壯。 按:此處相當胃倉穴,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等?!夺樉拇蟪伞吩疲涸谑迪拢ゼ谷绨胩?,乃是肓門,主心下痛,大便堅等,則誤。用上法加灸內(nèi)庭穴,主腹脹滿等。灸五至七壯,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覺腹中響動是驗。 (六)精宮穴法 主治:專治夜夢遺精, 取穴:在第二腰椎下,去脊兩旁各三寸,灸七壯。按:此穴即是太陽膀胱經(jīng)志室穴,主夢中失精、淋瀝、腰脊痛等。 (七)腫滿穴法 主治:腹?jié)M身腫。 取穴:上穴,將兩手拇指相并固定,相當于少商穴后與拇指關(guān)節(jié)部之同處。下穴,在兩足第二趾趾尖部向后一寸五分,各灸三至七壯。 (八)翻胃穴法 主治:反胃吐酸。 取穴:上穴,在兩乳頭直下一寸處。下穴,在內(nèi)踝尖下用手三指稍斜向前排之處,各灸三至七壯。 (九)疝氣穴法 主治:卒患小腸疝氣,感受冷邪,腹連臍結(jié)痛,遺溺。 取穴:大敦,另外一穴在趾關(guān)節(jié)后三毛叢中,各灸三壯。 又方:三陰交,在內(nèi)踝骨上三寸,灸三壯。 又方:以患者口唇兩角為寸,放三倍長,折成等邊三角形,上角安臍中,下兩角是穴,左灸右,右灸左,炷棗核大隔姜灸,四十壯,分五次灸。 (十)諸痔穴法 主治:腸風諸痔,或年深久痔。 取穴:其穴在第二腰脊下,兩旁各去脊一寸處,灸七壯。 二.外科 (一)癰疽穴法 主治:癰疽惡瘡,發(fā)背癤毒,瘰疬諸風。 取穴:膈俞,肝俞,各灸七壯。 (二)瘰疬穴法 主治:瘰疬初起或日久。 取穴:(1)風池穴,灸三至七壯,患側(cè)灸。 (2)患者口吻兩角為度,折成二分之一,在手表腕陽池穴中上下左右各量盡頭是穴,灸三至七壯。 (3)先從后發(fā)核上灸起,至初發(fā)母核而止,用獨頭蒜片隔艾炷灸三至七壯。 (4)在肘端尖處,左灸右,右灸左,兼灸第一穴風池尤效。 (三)贅疣穴法 主治:贅疣諸疾,紫白癜風。 取穴:在兩手中指節(jié),握拳宛宛中,亦名拳尖穴,灸三至七壯,炷如棗核大,隔姜片灸之。 (四)狐臭穴法 主治:腋氣狐臭。 取穴:先用剪刀剪凈腋毛,再用好淀粉水調(diào)搽患處,俟―周后,視腋下有一點黑者,必有孔如針鼻大,或如簪尖,即氣孔,用小艾炷米粒大灸之,三四壯即愈。 (五)蟲咬穴法 主治:凡蛇、蝎,蜈蚣、蜘蛛等咬傷,痛急勢危者。 取穴:急用艾火于傷處灸之,拔散毒氣;或用獨頭蒜片隔灸傷處,二三壯換一片。毒甚者,灸五六十壯。 (六)瘋?cè)ǚ?/strong> 主治:瘋?cè)?/p> 取穴:急用拔罐,內(nèi)凈燒酒,燙極熱,去酒拔咬處,吸盡惡血為度,去罐后,用艾炷棗核大灸之,五七壯。 三、婦科 (一)難產(chǎn)穴法 主治:一般滯產(chǎn),橫生逆產(chǎn)者差。 取穴:在右腳至陰穴,灸三壯,艾炷如小麥大。 (二)漏證穴法 主治:月事過期,淋漓不盡。
取穴:隱白穴,灸二至三壯。久病脾虛氣弱者效果好。 四、小兒科 (一)驚癇穴法 1.驚癇,先驚恐啼叫,后乃發(fā)。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青絡(luò)脈,炷如小麥大。 2.風癇,先屈手指如數(shù)物乃發(fā),灸鼻柱直上發(fā)際宛宛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3.緩驚風,灸尺澤各一壯,在肘中橫紋約上動脈中,炷如小麥大。 4.癇病,小兒惡疾,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yī),枉死者半,諸癇病如尸厥吐沫,灸巨闕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麥大。 5.睡中驚,目不合,灸曲肘橫紋上三分各―壯,炷如小麥大。 6.雞癇善驚,反折,手掣自搖,灸手少陰三壯,腕后半寸陷中,陰郄穴,炷如小麥大。 7.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發(fā)際三分處三壯,次灸大椎下二壯,炷如小麥大。 8.驚病,灸鬼祿穴一壯,上唇內(nèi)中央結(jié)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決斷更佳。 9.新生兒二七日內(nèi),若噤不吮奶,多啼,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臟之經(jīng),遂使舌強、唇痙,吮乳不得,此疾所施方藥,不望十全爾,大底以去客風無過,灸承漿七壯,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次灸頰車各七壯,在耳下曲頰后,炷如雀屎大。 10.羊癇,目瞪吐舌羊鳴,灸第九胸椎下節(jié)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11.急驚風,灸前頂三壯,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鼻下人中,炷如小麥大。 12.風病,諸醫(yī)不瘥,灸耳上入發(fā)際二寸五分,嚼而取之。 13.睡中驚掣,灸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14.食癇,先寒熱灑淅乃發(fā),灸鳩尾上五分三壯,炷如小麥大。 15.牛癇,目直視腹脹乃發(fā),灸鳩尾五壯,在胸蔽骨下五分陷中,炷如小麥大。 16.馬癇,張口搖頭,反折馬鳴,灸仆參各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炷如小麥大。 (二)發(fā)育不良穴法 1.囟開不合:灸臍上、臍下各五分,各灸三壯,灸瘡未合,囟門先合,炷如小麥大。 2.五六歲不語: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fā)音難,灸心俞穴三壯,炷如小麥大,在第五胸椎下兩旁,各開一寸半陷中。 3.龜胸:緣肺熱滿,攻胸膈所生,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中灸難愈一二。 4.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眷骨,風達於髓所致。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壯,炷如小麥大。 (三)目疾穴法 1.二三歲忽發(fā)兩眼大小眥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間后一寸五分陷中各三壯,炷如小表大。 2.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中,按:疳乃積熱上沖,眼角膜軟化,為營養(yǎng)不良,視物不明。 3.熱毒風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節(jié)頭三壯,名拳尖穴,炷如小麥大。 4.三五歲兩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灸第九椎節(jié)上一壯,炷如小麥大。 5.癍瘡入眼,灸大杼各一壯,炷小麥大。 6.目不明,肩中俞各灸一壯,在肩胛內(nèi)廉,各去脊三寸陷中,炷如小麥大。 7.目澀怕明,狀如青盲,灸中渚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8.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內(nèi)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四)瀉痢脫肛穴法 1.痢下赤白,秋未脫肛,每廁腹疼不可忍,灸第十二椎下節(jié)間一壯,炷如小麥大。 2.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醫(yī)不瘥,灸尾椎骨上三寸陷中三壯,炷如小麥大,若在夏三伏天內(nèi),用桃枝柳枝煎水浴兒,午正時當日灸之尤效。 3.脫肛瀉血,秋深不輕,龜尾灸一壯,即脊端窮骨,炷如小麥大。 4.秋深冷痢不止,灸臍下二、三寸間動脈中三壯,炷如小麥大。 5.脫肛瀉血,每廁臟腑痛不可忍,灸百會三壯,在頭飯中心陷中,炷如小麥大。 (五)夜啼穴法 夜啼,上燈啼,雞鳴止,灸中指甲后一分中沖穴一壯,炷如小麥大。 (六)喉痹穴法 1.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三壯,在天突穴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麥大。 2.急喉痹,灸天突穴一壯,炷如小麥大。 (七)疝腫穴法 1.陰腫,灸兩昆侖各三壯,炷如小麥大。 2.胎疝,卵偏重,灸囊后縫十字紋當上三壯,炷如小麥大。 (八)臍腫穴法 臍腫,灸腰后對臍脊骨節(jié)間三壯,命門穴,炷如小麥大。 (九)吐乳穴法 嘔吐奶汁,灸中庭一壯,在膻中六下一寸陷中,炷如小麥大。 (十)多涕穴法 多涕是腦門被風拍著及肺寒,灸囟會三壯,炷如小麥大。內(nèi)庭穴,灸三壯。 (十一)口瘡穴法 口有瘡蝕,齦爛,臭穢氣沖人,灸勞宮二穴各一壯,在手心中,以無名指屈指頭著處,炷如小麥大。 (十二)水氣穴法 水氣四肢盡腫,腹大,灸臍上一寸處三壯,炷如小麥大,水分穴。 (十三)頭痛穴法 食時頭痛及五心熱,灸譩譆穴各一壯,灶如小麥大。 (十四)目黃穴法 飲水不歇,面目發(fā)黃。灸陽綱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十五〕消瘦穴法 羸瘦,飲食減少,不生肌肉,灸胃俞二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按:兒科之疾,全賴診查詳細,間詢周密,古稱啞科,默而抱病,自不能言,胎中受病,生后傷風,襁褓寒暖,乳食蓄積,煩擾驚動,煎煩不一,醫(yī)者詳審,乳母詳知,據(jù)情診斷,施治良醫(yī),今錄小兒明堂灸經(jīng),臨床參考應(yīng)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