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漢紀十八 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 漢紀十八 漢宣帝神爵元年(庚申,公元前61年) [1]春,正月,上始行幸甘泉,郊泰;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上頗修武帝故事,謹齋祀之禮,以方士言增置神祠;聞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諫大夫蜀郡王褒使持節(jié)而求之。 [1]春季,正月,漢宣帝第一次前往甘泉宮,在泰祭祀天神。三月,前往河東郡,祭祀后土神。漢宣帝頗仿照武帝舊例,小心謹慎地遵守齋戒祭祀之禮,又采納方士的意見增修神祠。漢宣帝聽說益州有金馬神和碧雞神,可以通過祭禮請到,于是派諫大夫蜀郡人王褒攜帶皇帝符節(jié)前去尋找。 初,上聞褒有俊才,召見,使為《圣主得賢臣頌》。其辭曰:“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及至巧冶鑄干將,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臺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于行;及至駕嚙膝、驂乘旦,王良執(zhí)靶,韓哀附輿,周流八極,萬里一息,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故服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郁燠;襲貂狐之暖者,不憂至寒之凄愴。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賢人、君子,亦圣王之所以易海內(nèi)也。昔周公躬吐捉之勞,故有圉空之??;齊桓設庭燎之禮,故有匡合之功。由此觀之,君人者勤于求賢而逸于得人。人臣亦然。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非信;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寧子飯牛,離此患也。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運籌合上意,諫諍即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剖符錫壤而光祖考。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賢明之臣。故虎嘯而風冽,龍興而致云,蟋蟀俟秋,蜉蝤出以陰?!兑住吩唬?span lang="EN-US">'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故世平主圣,俊艾將自至;明明在朝,穆穆布列,聚精會神,相得益章,雖伯牙操遞鐘,逢門子彎烏號,猶未足以喻其意也。故圣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yè),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上下俱欲,歡然交欣,千載壹合,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橫被無窮。是以圣主不遍窺望而視已明,不殫傾耳而聽已聰,太平之責塞,優(yōu)游之望得,休征自至,壽考無疆,何必偃仰屈伸若彭祖,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是時上頗好神仙,故褒對及之。 當初,漢宣帝聽說王褒很有才干,召見他,命他作了一篇《圣主得賢臣頌》。文中說到:“賢才,是國家的工具。任用的官吏賢能,辦事進退簡易,又能普遍獲得良好的功效;使用的工具鋒利,花費很少的力量就能取得很多的成果。所以,如果工匠使用的工具不夠鋒利,即使勞筋動骨,終日辛苦;而使用精巧的工具,則能鑄造出'干將’寶劍。假使派眼神好的離婁負責測量,魯班砍削木材,測量百丈面積,修建五層高臺也不會失誤,這是因為用人得當。蠢人騎劣馬,即使勒破馬嘴,抽壞馬鞭,也不能前進;而由精于騎術的王良騎乘名種良駒,由善于改進車輛的韓哀侯駕駛快疾的寶馬拉著馬車周游天下,即使是萬里之遙,也不過喘口氣的工夫就能到達,為什么這么快呢?因為人馬相得益彰之故。所以,身穿涼爽的麻布衣的人,不苦于盛夏的暑熱;身穿溫暖柔軟的貂、狐皮衣的人,不擔憂嚴冬的寒冷。原因何在?因為他們擁有相應的工具而易于防備。賢人、君子,也正是圣明的君王易于治理天下的工具。從前,周公為了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沐浴一次要束起三次頭發(fā),所以才會出現(xiàn)監(jiān)獄空閑的盛世;齊桓公在庭中燃起火炬,為的是不分晝夜地接待賢士,所以才能九合諸侯,稱霸天下。由此看來,作為君王,只有首先不辭辛苦地訪求賢才,然后才能享受所得賢才給他帶來的安逸。作為人臣也是如此。過去,賢能的人在沒有受到君王的賞識之前,貢獻策略,君王不用;陳述建議,君王不聽;作官不能施展他的能力,遭斥逐也并非有什么過失。所以,伊尹曾經(jīng)背著飯鍋菜板去做廚師,姜太公曾經(jīng)操刀殺牛,百里奚曾經(jīng)自賣,寧戚曾經(jīng)喂牛,都經(jīng)歷過憂患及至遇到圣主明君,出謀劃策都符合主上的心意,規(guī)勸進諫立即被主上接受,無論進退都能顯示其忠心,擔任官職也能施展其本領,接受君王賜給的封爵、土地,光宗耀祖。所以,世間必須先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然后才有賢能的臣子。虎嘯而興風,龍飛而生云,蟋蟀到秋天才鳴叫,甲蟲在陰濕崐處才會出現(xiàn)?!兑捉?jīng)》上說:'飛龍在天,有利于選拔賢才。’《詩經(jīng)》上說:'濟濟賢才,生于周國。’所以,世道太平,君主圣明,才俊之士自會來臨。君王勉力于上,人臣恭謹于下,聚精會神,相得益彰,即使用伯牙演奏他的'遞鐘’名琴,逢蒙使用他的'烏號’神弓也不足以比喻君臣之間的融洽。所以圣主必須等待賢臣來輔佐,才能光大功業(yè);賢臣只有等待圣主的賞識,才能顯示才干。上下互相需要,彼此欣悅,這是千年一次的際遇,言論見解無所猜疑,猶如羽毛遇到順風,巨鯨縱橫大海,如此得意,那么何禁不止,何令不行?圣賢的教化,必將傳播四方,永無窮盡。所以,圣主不必處處窺望就已看得明白,不必時時側耳就已聽得清楚,使天下太平的責任已經(jīng)盡到,安樂悠閑的愿望已經(jīng)實現(xiàn),祥瑞自然降臨,壽命自然無疆,何必像彭祖那樣俯仰屈伸,像王僑、赤松子那樣呼吸吐納,去尋覓與世隔絕的仙境呢!”此時,漢宣帝頗喜好神仙之術,所以王褒在文中特別提及。 京兆尹張敞亦上疏諫曰:“愿明主時忘車馬之好,斥遠方士之虛語,游心帝王之術,太平庶幾可興也。”上由是悉罷尚方待詔。初,趙廣漢死后,為京兆尹者皆不稱職,唯敞能繼其跡;其方略、耳目不及廣漢,然頗以經(jīng)術儒雅文之。 京兆尹張敞也上書規(guī)勸漢宣帝說:“希望明主經(jīng)常忘掉乘車騎馬的嗜好,疏遠方士的虛言妄語,留心于帝王之術,太平盛世可望出現(xiàn)。”于是漢宣帝將擔任待詔的方士全部罷斥。最初,自趙廣漢死后,擔任京兆尹一職的人都不稱職,只有張敞能繼續(xù)趙廣漢的政績,他的謀略、聰明雖不如趙廣漢,但能以儒家經(jīng)術加以輔助。 [2]上頗修飾,宮室、車服盛于昭帝時;外戚許、史、王氏貴寵。諫大夫王吉上疏曰:“陛下躬圣質(zhì),總萬方,惟思世務,將興太平,詔書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謂至恩,未可謂本務也。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言聽諫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于三代之隆也。其務在于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臣聞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圣主獨行于深宮,得則天下稱誦之,失則天下咸言之,故宜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所使所以宣德,此其本也??鬃釉唬?span lang="EN-US">'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非空言也。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禮宜于今者而用之。臣愿陛下承天心,發(fā)大業(yè),與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qū)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竊見當世趨務不合于道者,謹條奏,唯陛下財擇焉。”吉意以為:“世俗聘妻、送女無節(jié),則貧人不及,故不舉子。又,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則國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屈于婦,逆陰陽之位,故多女亂。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絕惡于未萌也。”又言:“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舉皋陶、伊尹,不仁者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不通古今,無益于民,宜明選求賢,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財,不宜居位。去角抵,減樂府,省尚方,明示天下以儉。古者工不造雕,商不通侈靡,非工、商之獨賢,政教使之然也。”上以其言為迂闊,不甚寵異也。吉遂謝病歸。 [2]漢宣帝頗注重修飾,其宮室、車馬、服飾都超過漢昭帝之時。外戚許、史、王氏家族尊貴受寵。諫大夫王吉上書漢宣帝說:“陛下以圣明的資質(zhì)總攬萬方事務,專心思慮天下大事,將實現(xiàn)太平盛世。每次頒下詔書,百姓們就如同生命重新開始一樣歡欣鼓舞。我想,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陛下對百姓的最大恩德,卻不能說是為政的根本。想使國家大治的圣主并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如今的公卿大臣有幸遇到圣主出現(xiàn),言聽計從,但未能制定出建立萬世基業(yè)的長遠規(guī)劃,未能輔助圣明君主創(chuàng)立可與夏、商、周三代媲美的太平盛世。當今的政務主要著眼于朝會、財政報告、審判、處理訟案而已,這并非建立太平盛世的基礎。我聽說,老百姓雖然軟弱,卻無法戰(zhàn)勝他們;雖然愚昧,卻不可欺騙他們。圣主獨處深宮,所作的決定,恰當則受到天下人的稱頌,失當則被天下人紛紛議論,所以應小心地挑選身邊的助手,審慎地擇用執(zhí)行命令的官員。使身邊的助手能夠幫助君王端正自身,執(zhí)行命令的官員能夠宣示圣德,這才是君王的根本要務??鬃诱f:'使君王平安、百姓得到治理,沒有比推行禮更好的了。’這不是一句空話。作為君王,在尚未制定出新的禮儀之前,應引用古代圣明君王制定的、與當今情況相適應的禮付諸實施。我希望陛下能上承天心,發(fā)展崐大業(yè),與公卿大臣以及儒生一起研究古代的禮儀制度,推行圣王的制度,使全體百姓都能達到仁義、福壽的境地。果真如此,風俗怎會不如周成王、周康王之時,壽命怎能不像殷高宗武丁!謹將我看到的當前人們所追求的不合于正道的現(xiàn)象分別列出,奏明陛下,請陛下裁決。”王吉認為:“當今世俗,娶妻、嫁女的費用沒有節(jié)制,使貧苦的人無力承擔,以至于不敢生孩子。再有,列侯娶天子的女兒,稱為'尚公主’,國人娶諸侯王之女,稱為'承翁主’,讓男子事奉婦女,丈夫屈從妻子,顛倒了陰陽之位,所以才多次發(fā)生女人為亂的情況。古人在衣服、車馬方面,嚴格規(guī)定了尊卑貴賤的區(qū)別;如今卻上下不分,混亂一團,人人各隨自己的喜好制作,所以貪圖財物,追求利祿,甚至連死都不怕。周朝之所以能不用刑罰而使天下大治,是因為他們都將邪惡禁絕在發(fā)生之前。”又說:“舜、湯不用三公、九卿的后代而遴選皋陶、伊尹,不仁之人自然遠去。如今卻使庸俗官吏的子弟因其父兄的關系得以擔任官職,這些人大多驕橫傲慢,不通古今,無益百姓。應公開征選賢能人才,廢除保薦子弟為官的'任子令’;陛下的外家和故舊,可以賞賜豐厚的財物,卻不宜讓他們身居重要官位。除去'角抵’游戲,減少樂府藝人,節(jié)省尚方用度,在天下人面前明確表示提倡節(jié)儉。古代的工匠不雕刻細致的裝飾,商賈不販賣奢侈物品,并非古代的工匠和商賈唯獨賢明,而是政令教化使他們?nèi)绱说摹?span lang="EN-US">”漢宣帝認為王吉的話迂腐可笑,并不重視,于是王吉以有病為借口,辭職回鄉(xiāng)。 [3]義渠安國至羌中,召先零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者皆斬之;縱兵擊其種人,斬首千余級。于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怨怒,無所信鄉(xiāng),遂劫略小種,背畔犯塞,攻城邑,殺長吏。安國以騎都尉將騎二千屯備羌;至浩,為虜所擊,失亡車重、兵器甚眾。安國引還,至令居,以聞。 [3]義渠安國到達羌中,召集先零部落眾首領三十余人前來,將其中最為桀驁狡猾者全部殺死,又縱兵襲擊先零人,斬首一千余級。于是引起歸附漢朝的各羌人部落和歸義羌侯楊玉的憤怒怨恨,不再信任、順服漢朝,于是劫掠弱小種族,侵犯漢朝邊塞,攻打城池,殺傷官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分率領二千騎兵防備羌人,進至浩,遭到羌人襲擊,損失了很多車馬輜重和武器。義渠安國率兵撤退,到達令居,奏聞朝廷。 時趙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乃大發(fā)兵詣金城。夏,四月,遣充國將之,以擊西羌。 此時,趙充國年紀已七十有余,漢宣帝認為他已老,派丙吉前去問他誰能擔任大將。趙充國回答說:“誰也不如我合適。”漢宣帝又派人問他說:“你估計羌人會怎樣?應當派多少人?”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行兵打仗之事難以遙測,我愿趕到金城,畫出地圖,制定方略,再上奏陛下。羌人不過是戎夷小種,逆天背叛,不久就會滅亡,希望陛下將此事交給老臣來辦,不必擔憂。”漢宣帝笑著說:“可以。”于是調(diào)發(fā)大兵前往金城。夏季,四月,派趙充國率領金城軍隊進攻西羌。 [4]六月,有星孛于東方。 [4]六月,東方天空出現(xiàn)異星。 [5]趙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渡,輒營陳;會明畢,遂以次盡渡。虜數(shù)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令軍勿擊。遣騎候四望狹中無虜,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諸校司馬謂曰:“吾知羌虜不能為兵矣!使虜發(fā)數(shù)千人守杜四望狹中,兵豈得入哉!” [5]趙充國來到金城,等騎兵集結到一萬名時,打算渡過黃河,怕遭羌軍攔擊,便于夜晚派出三名軍校悄無聲息地先行偷渡,渡河后立即設立營陣,正巧天色已明,于是大軍依次全部渡過黃河。羌軍約百名騎兵出現(xiàn)在漢軍附近,趙充國說:“我軍現(xiàn)在兵馬勞乏,不能奔馳追擊,這都是敵人的精銳騎兵,不易制服,又怕是敵人的誘兵。我們此戰(zhàn)的目標是要將敵軍全部消滅,不能貪圖小利!”下令全軍不準出擊。趙充國派人到四望峽偵察,發(fā)現(xiàn)峽中并無敵兵。崐夜晚,趙充國率軍穿過四望峽,抵達落都山,召集各位軍校、司馬說道:“我知道羌人不懂用兵之法了。假如羌人派兵數(shù)千,堵住四望峽,我軍怎么進得去呢!” 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zhàn)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后戰(zhàn)。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shù)挑戰(zhàn),充國堅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數(shù)責曰:“語汝無反,今天子遣趙將軍來,年八九十矣,善為兵;今請欲壹斗而死,可得邪!”初,、豪靡當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數(shù)日,果反。雕庫種人頗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庫為質(zhì)。充國以為無罪,乃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并滅。天子告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斬,除罪,仍以功大小賜錢有差;又以其所捕妻子、財物盡與之。”充國計欲以威信招降、及劫略者,解散虜謀,徼其疲劇。乃擊之。 趙充國經(jīng)常注意向遠處派出偵察兵,行軍時一定做好戰(zhàn)斗準備,扎營時一定使營壘堅固,他特別老成持重,愛護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戰(zhàn)計劃,然后再進行戰(zhàn)斗。他率軍向西來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豐富的飲食讓將士們飽餐,將士們都愿意為他所用。羌軍多次挑戰(zhàn),趙充國堅守不出。漢軍從抓到的羌軍俘虜口中得知,羌人各部首領多次相互責備說:“告訴你不要造反,如今天子派趙將軍率軍前來,趙將軍已然八九十歲了,善于用兵,現(xiàn)在我們就是想一戰(zhàn)而死,辦不到嗎!”最初,、兩部首領靡當派其弟雕庫來報告西部都尉說:“先零部企圖造反。”幾天后,先零部果然造反。雕庫同族的人有不少在先零部中,于是都尉將雕庫留為人質(zhì)。趙充國認為雕庫無罪,便將其放回,讓他轉(zhuǎn)告羌人各部首領說:“大兵前來,只殺有罪之人,請你們自相區(qū)別,不要與有罪者一同去死。天子要我告訴各部羌人,犯法者只要能主動捕殺同黨,就可免罪,仍按功勞大小賜給數(shù)量不同的錢財,并將捕殺之人的妻子兒女和財物全部賜給他。”趙充國打算先以威信招降、及其他被先零部脅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聯(lián)合叛漢的人計劃,等到他們疲憊不堪時,再發(fā)動攻擊。 時上已發(fā)內(nèi)郡兵屯邊者合六萬人矣。酒泉太守辛武賢奏言:“郡兵皆屯備南山,北邊空虛,勢不可久。若至秋冬乃進兵,此虜在境外之冊。今虜朝夕為寇,土地寒苦,漢馬不耐冬,不如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糧,分兵出張掖、酒泉,合擊、在鮮水上者。雖不能盡誅,但奪其畜產(chǎn),虜其妻子,復引兵還,冬復擊之,大兵仍出,虜必震壞。”天子下其書充國,令議之。充國以為:“一馬自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隨而深入,虜即據(jù)前險,守后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為夷狄笑,千載不可復。而武賢以為可奪其畜產(chǎn),虜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計也。先零首為畔逆,他種劫略,故臣愚冊,欲捐、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 此時,漢宣帝已征發(fā)內(nèi)陸郡國的軍隊達六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說:“各郡軍隊都屯扎在南山,使北部邊疆空虛,其勢難以長久。如等到秋冬季節(jié)再出兵,那是敵人遠在邊境之外的策略,如今羌人日夜不停地進行侵擾,當?shù)貧夂蚝?,漢軍馬匹不能過冬,不如在七月上旬,攜帶三十日糧,自張掖、酒泉分路出兵,合擊鮮水之畔的、兩部羌人。雖不能全部剿滅,但可奪其畜產(chǎn),擄其妻子兒女,然后率兵退還,到冬天再次進攻。大軍頻繁出擊,羌人必定震恐。”漢宣帝將辛武賢的奏章交給趙充國,命他發(fā)表意見。趙充國認為:“每匹馬要載負一名戰(zhàn)士三十日的糧食,即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再加上行裝、武器,難以奔馳追擊。敵人必然會估計出我軍進退的時間,稍稍撤退,追逐水草,深入山林。我軍隨之深入,敵人就占據(jù)前方險要,扼守后方通路,斷絕我軍糧道,必使我軍有傷亡危險的憂慮,受到夷狄之人的嘲笑,這種恥辱千 年也無法報復。而辛武賢認為可以擄奪羌人的畜產(chǎn)、妻子兒女等,這怕是一派空話,不是最好的計策。先零為叛逆禍首,其他部族只是被其脅迫,所以,我的計劃是:舍棄、兩部昏昧不明的過失,暫時隱忍不宣,先誅討先零,以震動羌人,他們將會悔過,反過來向善,再赦免其罪,挑選了解他們風俗的優(yōu)秀官吏,前往安撫和解。這才是既能保全部隊,又能獲取勝利、保證邊疆安定的策略。” 天子下其書,公卿議者咸以為“先零兵盛而負、之助,不先破、崐,則先零未可圖也。”上乃拜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即拜酒泉太守武賢為破羌將軍,賜璽書嘉納其冊。以書敕讓充國曰:“今轉(zhuǎn)輸并起,百姓煩擾,將軍將萬余之眾,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爭其畜食,欲至冬,虜皆當畜食,多臧匿山中,依險阻,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歲數(shù)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者!今詔破羌將軍武賢等將兵,以七月?lián)羟?;將軍其引兵并進,勿復有疑!” 漢宣帝將趙充國的奏章交給公卿大臣們討論,大家都認為:“先零兵力強盛,又依仗、的幫助,如不先破、,就不能進攻先零。”于是漢宣帝任命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就地任命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頒賜詔書嘉勉辛武賢的建議,并寫信責備趙棄國說:“如今到處都在向前方輸送軍糧,使百姓受到煩擾,將軍率領大軍一萬余人,不及早利用秋季水草茂盛的時機,爭奪羌人的牲畜、糧食,卻要等到冬季再行出擊,但那時羌人都會積蓄糧食,多數(shù)藏匿于深山之中,據(jù)守險要,而將軍士卒寒苦,手足皸裂,難道會有利嗎!將軍不念國家耗費巨大,只想拖延數(shù)年而取勝,哪位將軍,不愿這樣!現(xiàn)在詔令破羌將軍辛武賢等率兵于七月進擊、,將軍率兵同時出擊,不得再有遲疑!” 充國上書曰:“陛下前幸賜書,欲使人諭,以大軍當至,漢不誅,以解其謀。臣故遣豪雕庫宣天子至德;、之屬皆聞知明詔。今先零羌楊玉阻石山木,候便為寇,羌未有所犯,乃置先零。先擊,釋有罪,誅無辜,起壹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又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今羌欲為敦煌、酒泉寇,宜飭兵馬,練戰(zhàn)士,以須其至。坐得致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fā)之行攻,釋致虜之術而從為虜所致之道,臣愚以為不便。先零羌虜欲為背畔,故與、解仇結約,然其私心不能無恐漢兵至而、背之也。臣愚以為其計常欲先赴、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糧食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適使先零得施德于羌,堅其約,合其黨。虜交堅黨,合精兵二萬余人,迫脅諸小種,附著者稍眾,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如是,虜兵浸多,誅之用力數(shù)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年數(shù),不二三歲而已。于臣之計,行誅先零已,則、之屬不煩兵而服矣。先零已誅而、不服,涉正月?lián)糁?,得計之理,又其時也。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戊申,充國上奏。秋,七月,甲寅,璽書報,從充國計焉。 趙充國上書漢宣帝說:“陛下上次賜我書信,打算派人勸諭部羌人,大軍將會前來,但漢朝并不是要征討他們,以此來瓦解羌人聯(lián)合叛漢的計劃。所以我派部首領雕庫去宣示天子盛德,、兩部羌人都已聽到了天子的明詔。如今先零羌首領楊玉憑借山中樹木巖石自保,并尋機出山騷擾,而羌并無冒犯行為,卻放過有罪的先零,先打無辜的羌,一個部族起來叛亂,卻給兩個部族留下傷害,實在違背陛下原來的計劃!我聽說兵法上講:'不足以進攻的力量,用于防守卻能有余。’又說:'善于打仗的人,能主動引誘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引誘。’如今羌企圖進犯敦煌、酒泉,本應整頓兵馬,訓練士卒,等待敵人前來,坐在那里,用引誘敵人的戰(zhàn)術,以逸擊勞,這才是取勝之道。現(xiàn)在唯恐二郡兵力單薄,不足防守,卻出兵進攻,放棄引誘敵人的戰(zhàn)術,而被敵人所引誘,我認為不利。先零羌打算背叛我朝,所以才與、化解怨仇,締結盟約,但其內(nèi)心深處不能不害怕漢軍一到而、背叛他們。我認為先零時常希望能先為、解救危急,以鞏固他們的聯(lián)盟。先攻羌,先零肯定會援助他們。現(xiàn)在,羌人的馬匹正肥,糧食正多,攻擊他們,恐怕不能造成傷害,而正好使先零有機會施德于羌,鞏固其聯(lián)盟,團結其黨羽。先零鞏固其聯(lián)盟之后,會合精兵二萬余人,脅迫其他弱小部族,歸附者逐漸增多,像莫須部羌人之類的弱小部族,要想脫離其控制就不容易了。果真如此,則羌人兵力逐漸增多,要征討他們,就需增加幾倍的力量,我恐怕國家的憂煩困擾,當以十年計,而不只二三年了。按我的計劃,先誅殺了先零,則、之流不必再勞煩軍隊,就可順服。如先零已經(jīng)誅殺,而、等仍不肯屈服,等到明年正月再攻擊他們,則不但合理,而且適時?,F(xiàn)在進兵,實在看不到有什么利益!”戊申(二十八日),趙充國奏聞朝廷。秋季,七月甲寅(初五),漢宣帝頒賜詔書,采納趙充國的計劃。 充國乃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崐,道厄狹;充國徐行驅(qū)之?;蛟唬?span lang="EN-US">“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shù)百,降及斬首五百余人。虜馬、牛、羊十萬余頭,車四千余兩。兵至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豪靡忘使人來言:“愿得還復故地。”充國以聞,未報。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諭種人。護軍以下皆爭之曰:“此反虜,不可擅遣!”充國曰:“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語未卒,璽書報,令靡忘以贖論。后竟不煩兵而下。 于是趙充國率兵進抵先零地區(qū)。羌人屯兵已久,戒備松懈,忽見漢軍大兵來到,慌忙拋棄車馬輜重,企圖渡過湟水,道路狹窄,趙充國率軍緩緩前行,驅(qū)趕羌軍。有人對趙充國說:“要取得戰(zhàn)果,推進速度不宜遲緩。”趙充國說:“這是走投無路的敵兵,不可逼迫太急。緩慢追擊,他們只逃跑不回頭;逼迫太急,則回頭死戰(zhàn)。”各位軍校都說:“有理。”羌人掉入水中淹死數(shù)百人,投降及被漢軍所殺達五百余人,漢軍繳獲馬、牛、羊十萬余頭,車四千余輛。漢軍行至地,趙充國下令不得焚燒羌人村落,不得在羌人耕地中牧馬。羌聽說后,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打我們!”其首領靡忘派人前來對趙充國說:“希望能讓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趙充國上奏朝廷,未得到回音。靡忘親自前來歸降,趙充國賜其飲食,派他回去告諭本部羌人。護軍及以下將領都說:“靡忘是國家叛逆,不能擅自放走!”趙充國說:“你們都只是為了文墨之便,自我營護,并不忠心為國家著想!”話未講完,詔書來到,命靡忘將功贖罪。后羌終于未用兵而平定。 上詔破羌、強弩將軍詣屯所,以十二月與充國合,進擊先零。時羌降者萬余人矣,充國度其必壞,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充國子中郎將懼,使客諫充國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將,以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即利與病,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嘆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shù)弥潦切?!往者舉可先行羌者,吾舉辛武賢;丞相御史復白遣義渠安國,竟沮敗羌。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糴三百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耿中丞請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義渠再使,且費其半。失此二冊,羌人致敢為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今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后,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 漢宣帝下詔書命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率兵前往趙充國屯兵之處,于十二月與趙充國會合,進攻先零。當時,羌人投降漢軍已一萬有余了,趙充國估計羌人肯定要失敗,打算撤除騎兵,以步兵在當?shù)赝蛪ㄊl(wèi),等待羌人因自身疲憊而敗亡。奏章寫好,還未上奏,恰于此時接到漢宣帝命其進兵的詔書。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感到害怕,便讓幕僚去勸趙充國說:“假如出兵會損兵折將,傾覆國家,將軍堅持己見,防守不出也還可以。而如果只是利與弊的區(qū)別,又有什么可爭執(zhí)的呢?一旦違背了皇上之意,派御史前來責問,將軍本身不能自保,又怎能保證國家的安全!”趙充國嘆息說:“這話是多么不忠!若是原來就采納我的意見,羌人能發(fā)展到這一步嗎!當初,推薦先去西羌巡行的人選,我推薦了辛武賢;而丞相、御史又奏請皇上,派義渠安國前去,結果敗壞了大事。金城、湟中地區(qū)谷價一斛八錢,我曾對司農(nóng)中丞耿壽昌說:'只要我們購買三百萬斛谷物儲備,羌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了。’而耿壽昌請求購買一百萬斛,實際只得四十萬斛而已,義渠安國再次出行,又用去一半。這兩項計劃都未實現(xiàn),才使羌人敢于叛逆。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今戰(zhàn)事長期不能結束,如果四方蠻夷突然動搖,借機相繼起兵造反,即使高明的人也無法收拾,豈只是羌人值得憂慮!我誓死也要堅持我的意見,皇上圣明,可以向他陳述我的忠言。” 遂上屯田奏曰:“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所用糧谷、茭稿,調(diào)度甚廣,難久不解,徭役不息,恐生他變,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且羌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壞敗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萬余枚,在水次。臣愿罷騎兵,留步兵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處,冰解漕下,繕鄉(xiāng)亭,浚溝渠,治湟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田事出,賦人三十畝;至四月草生,發(fā)郡騎及屬國胡騎各千,就草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崐,益積畜,省大費。今大司農(nóng)所轉(zhuǎn)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 于是,趙充國上書請求屯田說:“我率領的將士、馬牛食用的糧食、草料須大范圍地從各處征調(diào),羌亂長久不能解除,則徭役不會止息,又恐發(fā)生其他變故,為陛下增加憂慮,確實不是朝廷克敵制勝的上策。況且,對羌人之叛,用智謀瓦解較易,用武力鎮(zhèn)壓則較難,所以我認為進攻不是上策!據(jù)估計,從臨羌向東至浩,羌人舊有的私田和公田,民眾沒有開墾的荒地,約有二千頃以上,其間驛站多數(shù)頹壞。我以前曾派士卒入山,砍伐林木六萬余株,存于湟水之濱。我建議:撤除騎兵,留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別屯駐在要害地區(qū),待到河水解凍,木材順流而下,正好用來修繕鄉(xiāng)亭,疏浚溝渠,在湟以西建造橋梁七十座,使至鮮水一帶的道路暢通。明年春耕時,每名屯田兵卒分給三十畝土地;到四月草木長出后,征調(diào)郡屬騎兵和屬國胡人騎兵各一千,到草地為屯田者充當警衛(wèi)。屯田收獲的糧食,運入金城郡,增加積蓄,節(jié)省大量費用?,F(xiàn)在大司農(nóng)運來的糧食,足夠一萬人一年所食,謹呈上屯田區(qū)劃及需用器具清冊。” 上報曰:“即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 漢宣帝下詔詢問趙充國說:“如按照將軍的計劃,羌人叛亂當何時可以剿滅?戰(zhàn)事當何時能夠結束?仔細研究出最佳方案,再次上奏!” 充國上狀曰:“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zhàn)。'百戰(zhàn)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羌虜瓦解,前后降者萬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nóng)業(yè),三也。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以閑暇時,下先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墮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無經(jīng)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內(nèi)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shù)贸碎g之勢,九也。又亡驚動河南大使生他變之憂,十也。治隍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伸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詔采擇!” 趙充國上奏說:“我聽說,帝王的軍隊,應當不受什么損失就能取得勝利,所以重視謀略,輕視拚殺。《孫子兵法》說:'百戰(zhàn)百勝,并非高手中的高手,所以應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等待可以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蠻夷外族的習俗雖與我們禮義之邦有所不同,但希望能躲避危害,爭取有利,愛護親屬,懼怕死亡,則與我們一樣?,F(xiàn)在,羌人喪失了他們肥美的土地和茂盛的牧草,逃到遙遠的荒山野地,為自己的寄身之地而發(fā)愁,骨肉離心,人人都產(chǎn)生了背叛之念。而此時陛下班師罷兵,留下萬人屯田,順應天時,利用地利,等待戰(zhàn)勝羌人的機會。羌人雖未立即剿滅,然可望于一年之內(nèi)結束戰(zhàn)事。羌人已在迅速瓦解之中,前后共有一萬七百余人投降,接受我方勸告,回去說服自己的同伴不再與朝廷為敵的共有七十批,這些人恰是瓦解羌人的工具。我謹歸納了不出兵而留兵屯田的十二項有益之處:九位步兵指揮官和萬名官兵留此屯田,進行戰(zhàn)備,耕田積糧,威德并行,此其一。因屯田而排斥羌人,不讓他們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使其部眾貧困破敗,以促成羌人相互背叛的趨勢,此其二。居民得以一同耕作,不破壞農(nóng)業(yè),此其三。騎兵,包括戰(zhàn)馬一個月的食用,能夠屯田士兵維持一年,撤除騎兵可節(jié)省大量費用,此其四。春天來臨,調(diào)集士卒,順黃河和湟水將糧食運到臨羌,向羌人顯示威力,這是后世御敵的資本,此其五。農(nóng)閑時,將以前砍伐的木材運來,修繕驛站,將物資輸入金城,此其六。如果現(xiàn)在出兵,冒險而無必勝把握;暫不出兵,則使叛逆羌人流竄于風寒之地,遭受霜露、瘟疫、凍傷的災患,我們則坐著得到必勝的機會,此其七??梢员苊庠庥鲭U阻、深入追擊和將士死傷的損害,此其八。對內(nèi)不使朝廷的崐威嚴受到損害,對外不給羌人以可乘之機,此其九。又不會驚動黃河南岸大部落而產(chǎn)生新的事變,增加陛下之憂,此其十。修建隍中的橋梁,使至鮮水的道路暢通,以控制西域,揚威千里之外,使軍隊從此經(jīng)過如同經(jīng)過自家的床頭一般容易,此其十一。大費用既已節(jié)省,便可不征發(fā)徭役,以防止出現(xiàn)預想不到的變故,此其十二。留兵屯田可得此十二項便利,出兵攻擊則失此十二項便利,請陛下英明抉擇!” 上復賜報曰:“兵決可期月而望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人民,將何以止之?將軍孰計復奏!” 漢宣帝再次回復說:“你說可望于一年之中結束戰(zhàn)事,是說今年冬季嗎?還是何時?難道你不考慮羌人聽說我們撤除騎兵,會集結精銳,攻襲騷擾屯田兵卒和道路上的守軍,再次殺掠百姓,我們將用什么來制止?將軍深入思考后再次上奏。” 充國復奏曰:“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畔還者不絕。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數(shù)千人,虜數(shù)以大眾攻之而不能害。今騎兵雖罷,虜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亦不敢將其累重,還歸故地。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zhàn)而自破之冊也。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聞戰(zhàn)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但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內(nèi)自罷敝,貶重以自損,非所以示蠻夷也。又大兵一出,還不可復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復更發(fā)也。臣愚以為不便。臣竊自惟念:奉詔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后咎余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趙充國再次上奏說:“我聽說,軍事行動以謀略為根本,所以多算勝于少算。先零羌之精兵,如今剩下不過七八千人,喪失了原有的土地,分散于遠離家鄉(xiāng)的地區(qū),挨餓受凍,不斷有人叛逃回家。我認為他們崩潰敗亡的時間可望以日月計算,最遠在明年春天,所以說可望于一年中結束戰(zhàn)事。我看到,北部邊疆自敦煌直到遼東,共一萬一千五百多里,守衛(wèi)邊塞的官吏和戍卒有數(shù)千人,敵人多次以大兵攻擊,都不能取勝?,F(xiàn)在即使撤除騎兵,而羌人見有屯田戍衛(wèi)的精兵萬人,且從現(xiàn)在開始,到三月底,羌人馬匹瘦弱,必不敢將妻子兒女丟在其他部族,遠涉山河前來侵擾;也不敢將其家屬送還家鄉(xiāng)。這正是我預計他們必將就地瓦解,不戰(zhàn)自破而制定的策略。至于羌人小規(guī)模的侵擾擄掠,偶爾殺傷百姓,原本就無法立刻禁絕。我聽說,打仗如無必勝的把握,就不能輕易與敵人交手;進攻如無必取的把握,就不能輕易勞師動眾。如果發(fā)兵出擊,即使不能滅亡先零,但能禁絕羌人小規(guī)模的侵擾活動,則可以出兵。如果今天同樣不能禁絕,卻放棄坐而取勝的機會,采取危險的行動,到底得不到好處,還白白使自己內(nèi)部疲憊、破敗,貶低國家威嚴而損害自己,不能這樣對付蠻夷外族。再者大兵一出,返回時便不可再留,而湟中又不能無人戍守,如果這樣,則徭役又將興起,我認為實無益處。我自己思量,如果尊奉陛下的詔令出塞,率兵遠襲羌人,用盡天子的精兵,將車馬、甲胄散落在山野之中,即使立不下尺寸之功,也能茍且避免嫌疑,過后還能不負責任,不受指責。然而,這些個人的好處卻是對陛下的不忠,不是明主和國家之福!”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詔詰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必可用也。”上于是報充國,嘉納之;亦以破羌、強弩將軍數(shù)言當擊,以是兩從其計,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出擊。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 趙充國每次上奏,漢宣帝都給公卿大臣討論研究。開始,認為趙充國意見正確的人為十分之三,后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更增至十分之八。漢宣帝詰問開始不同意趙充國意見的人為什么改變觀點,這些人都叩首承認自己原來的意見不對。丞相魏相說:“我對軍事上的利害關系不了解,后將軍趙充國曾多次崐籌劃軍事方略,他的意見通常都很正確,我擔保他的計劃一定行得通。”于是漢宣帝回復趙充國,嘉勉并采納了趙充國的計劃,又因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多次建議進兵攻擊,所以也同時批準,下詔命兩將軍與中郎將趙率部出擊。許延壽出擊羌人,招降四千余人;辛武賢斬首二千級;趙斬首及招降也有二千余人;而趙充國又招降了五千余人。漢宣帝下詔罷兵,只留下趙充國在當?shù)刎撠熗吞锸聞铡?span lang="EN-US"> [6]大司農(nóng)朱邑卒。上以其循吏,閔惜之,詔賜其子黃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6]大司農(nóng)朱邑去世。漢宣帝因他是個奉職守法的官吏,感到憐惜,下詔賜其子黃金一百斤,作為祭祀之用。 [7]是歲,前將軍、龍侯韓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7]這一年,漢宣帝任命前將軍、龍侯韓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8]丁令比三歲鈔盜匈奴,殺略數(shù)千人。匈奴遣萬余騎往擊之,無所得。 [8]丁令國連續(xù)三年出兵劫掠匈奴,殺死及擄掠數(shù)千人。匈奴派遣騎兵一萬余人前去攻擊丁令國,但沒有收獲。 二年(辛酉、前60) 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 [1]春,正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 [1]春季,正月,因有鳳凰飛集長安,并有甘露降落,所以大赦天下。 [2]夏,五月,趙充國奏言:“羌本可五萬人軍,凡斬首七千六百級,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餓死者五六千人,定計遺脫與煎鞏、黃羝俱亡者不過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詭必得,請罷屯兵!”奏可。充國振旅而還。 [2]夏季,五月,趙充國上奏說:“羌人部眾和軍隊本約五萬人,前后被斬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三萬一千二百人,在黃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餓死的有五六千人,計算起來,剩下跟隨其首領煎鞏、黃羝一起逃亡的不過四千人?,F(xiàn)已歸降的羌人首領靡忘等自己保證可以擒獲這些人,所以我請求罷除屯田部隊。”漢宣帝批準所奏。趙充國整頓部隊返回。 所善浩星賜迎說充國曰:“眾人皆以破羌、強弩出擊,多斬首、生降,虜以破壞。然有識者以為虜勢窮困,兵雖不出,即自服矣。將軍即見,宜歸功于二將軍出擊,非愚臣所及。如此,將軍計未失也。”充國曰:“吾年老矣,爵位已極,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壹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誰當復言之者!”卒以其意對。上然其計,罷遣辛武賢歸酒泉太守,官充國復為后將軍。 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前往迎接趙充國,對他說:“大家都認為破羌、強弩二將軍率兵出擊,多有斬獲、招降,所以才使羌人敗亡。然而,有見識的人則認為羌人已到窮途末路,即使不發(fā)兵出擊,也會很快自行投降。將軍見到皇上時,應歸功于破羌、強弩二位將軍率兵出擊,你自己并不能與之相比。這樣做對你并無什么損失。”趙充國說:“我年歲大了,爵位也到頭了,豈能為避免夸耀一時功勞的嫌疑而欺騙皇上!軍事措施是國家大事,應當為后人立下榜樣。我如不利用自己的余生專為皇上明白分析軍事上的利害,一旦去世,誰能再對皇上說這些呢!”終于將自己的想法奏明漢宣帝。漢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免除辛武賢破羌將軍職務,派其仍回酒泉太守原任。趙充國恢復了后將軍職務。 秋,羌若零、離留、且種、庫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首,及諸豪弟澤、陽雕、良、靡忘皆帥煎鞏、黃羝之屬四千余人降。漢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余皆為侯、為君。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秋季,羌人若零、離留、且種、庫共同將先零首領猶非、楊玉斬殺。羌人各部首領弟澤、陽雕、良、靡忘都分別率領煎鞏、黃羝所屬四千余人歸降漢朝。漢宣帝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其他人都被封侯、封君。開始設置金城屬國,安置歸降的羌人。 詔舉可護羌校尉者。時充國病,四府舉辛武賢小弟湯。充國遽起,奏:“湯使酒,不可典蠻夷。不如湯兄臨眾。”時湯已拜受節(jié),有詔更用臨眾。后臨眾病免,五府復舉湯。湯數(shù)醉酗羌人,羌人反畔,卒如充國之言。辛武賢深恨充國,上書告中郎泄省中語,下吏,自殺。 漢宣帝下詔命保舉能夠擔任護羌校尉一職的官員。此時趙充國正在生病,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共同保舉辛武賢的小弟弟辛湯。趙充國聽說后崐,急忙從病床上起來,上奏說:“辛湯酗酒任性,不能派他負責蠻夷事務,不如派辛湯的哥哥辛臨眾擔任此職。”此時辛湯已拜受了護羌校尉的印信和皇帝符節(jié),漢宣帝下詔,命改任辛臨眾。后辛臨眾因病免職,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再次保舉辛湯。辛湯多次在酒醉之后虐待羌人,使羌人再度反叛,到底同趙充國預料的一樣。辛武賢深恨趙充國,上書朝廷,告發(fā)趙充國之子中郎將趙泄露中樞機密,趙被交付獄吏審訊,自殺而死。 [3]司隸校尉魏郡蓋寬饒,剛直公清,數(shù)干犯上意。時上方用刑法,任中書官,寬饒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術不行,以刑余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圣。”書奏,上以為寬饒怨謗,下其書中二千石。時執(zhí)金吾議,以為“寬饒旨意欲求禪,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傷寬饒忠直憂國,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上書訟寬饒曰:“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奸邪為之不起。司隸校尉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jié)之義;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職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與。上書陳國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從大夫之后,官以諫為名,不敢不言!”上不聽。九月,下寬饒吏;寬饒引佩刀自剄北闕下,眾莫不憐之。 [3]司隸校尉魏郡人蓋寬饒剛直清正,數(shù)次昌犯漢宣帝。此時,漢宣帝正注重刑法事務,信任由宦官擔任的中書官。蓋寬饒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說:“如今圣賢之道逐漸衰微,儒家經(jīng)術難以推行,把宦官當作周公、召公,把法律當作《詩經(jīng)》、《尚書》。”又引用《易傳》說:“五帝將天下視為公有,三王將天下視為私有。視為私有則傳給子孫,視為公有則傳給圣賢。”奏章呈上,漢宣帝認為蓋寬饒惡意誹謗,將其奏章交中二千石官員處理。當時,執(zhí)金吾認為:“蓋寬饒是想讓皇上將皇位禪讓給他,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憐憫感傷蓋寬饒忠直憂國,因議論國事辭不達意而遭文墨之吏詆毀陷害,于是上書為蓋寬饒鳴冤說:“我聽說,山中有猛獸,人們因此而不敢去摘采野菜;國家有忠臣,奸邪之輩因此而不敢抬頭。司隸校尉蓋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jié)之義;上無陛下親屬許、史兩家的庇護,下無作為皇家近侍的金、張兩家的支持;而身負監(jiān)察職責,秉公行事,所以仇人多而朋友少。他上書陳述對國事的意見,卻被有關官員彈劾,處以死刑。我有幸能跟隨在各位大夫之后,身為諫官,不敢不說出自己的看法!”漢宣帝不聽。九月,蓋寬饒被交付獄吏審判。蓋寬饒用佩刀自刎于未央宮北門之下。人們無不憐惜。 [4]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將十余萬騎旁塞獵。欲入邊為寇。未至,會其民題除渠堂亡降漢言狀,漢以為言兵鹿奚鹿盧侯,而遣后將軍趙充國將兵四萬萬余騎屯緣邊九郡備虜。月余,單于病歐血,因不敢入,還去,即罷兵。乃使題王都犁胡次等入漢請和親,未報。會單于死。虛閭權渠單于始立,而黜顓渠閼氏。顓渠閼氏即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右賢王會龍城而去。顓渠閼氏語以單于病甚,且勿遠。后數(shù)日,單于死,用事貴人郝宿王刑未央使人召諸王,未至,顓渠閼氏與其弟左大將且渠都隆奇謀,立右賢王為握衍朐單于。握衍朐單于者,烏維單于耳孫也。 [4]匈奴虛閭權渠單于率領十幾萬騎兵沿漢朝邊塞進行圍獵,企圖侵入漢境擄掠。大軍到達之前,正好有一個名叫題除渠堂的匈奴人逃到漢朝來歸降,將此事報告漢朝,漢宣帝封他為“言兵鹿奚鹿盧侯”,并派后將軍趙充國率騎兵四萬余人屯駐于沿邊九郡以防備匈奴。一個多月之后,單于身患吐血之病,因而不敢入侵漢境,于是返回,隨即罷兵。匈奴又派題王都犁胡次等來到漢朝,請求和親,尚未得到答復,單于去世。虛閭權渠單于初即位時,貶黜了顓渠閼氏,顓渠閼氏便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右賢王參加龍城大會后離去,顓渠閼氏告訴他單于病重,暫時不要遠離。幾天后,單于去世,掌權的貴族郝宿王刑未央派人召諸王前來,尚未到達,顓渠閼氏與其弟左大將且渠都隆奇商議,立右賢王為握衍朐單于。握衍朐單于是烏維單于的曾孫。 握衍朐單于立,兇惡,殺刑未央等而任用都隆奇,又盡免虛閭權渠子弟近親而自以其子弟代之。虛閭權渠單于子稽侯既不得立,亡歸妻父烏禪幕。烏禪幕者,本康居、烏孫間小國,數(shù)見侵暴,率其眾數(shù)千人降匈奴,狐鹿姑單于以其弟子日逐王姊妻之,使長其眾,居右地。日逐王先賢撣,其父左賢王當為單于,讓狐鹿姑單于,狐鹿姑單于許立之。國人以故頗言日逐王當為單于。日逐王素與握衍朐單于有隙,即帥其眾欲降漢,使人至渠犁,與騎都尉鄭吉崐相聞。吉發(fā)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口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隨吉至河曲,頗有亡者,吉追斬之,遂將詣京師。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握衍朐單于即位后,兇惡殘暴,殺死刑未央等人,任用且渠都隆奇,又將虛閭權渠單于的子弟近親全部罷免,用自己的子弟代替。虛閭權渠單于的兒子稽侯未能當上單于,逃到岳父烏禪幕那里。烏禪幕本為康居、烏孫之間一個小國的國王,因多次受到侵略,便率其眾數(shù)千人歸降匈奴,狐鹿姑單于將自己弟弟之子日逐王的姐姐嫁給烏禪幕為妻,命其統(tǒng)領原來的部眾,居住在西部地區(qū)。日逐王先賢撣的父親左賢王本當為單于,而讓位給狐鹿姑單于,狐鹿姑單于曾許諾將來再傳位給左賢王,因而匈奴人大都說日逐王先賢撣應當做單于。日逐王平時就與握衍朐單于有矛盾,便打算率其眾歸降漢朝。他派人前往渠犁,與騎都尉鄭吉取得聯(lián)系。鄭吉征發(fā)渠犁、龜茲等國五萬人前往迎接日逐王率領的一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跟隨鄭吉來到河曲。途中有很多人逃亡,鄭吉派人追殺了他們,于是帶領日逐王等來到京師長安。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上封吉為安遠侯。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治烏壘城,去關陽二千七百余里。匈奴益弱,不敢爭西域,僮仆都尉由此罷。都護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不可者誅伐之,漢之號令班西域矣。 鄭吉攻破了車師國,招降了日逐王,威震西域,于是兼管車師以西的西域北路,所以號稱“都護”。漢朝設置都護一職,即從鄭吉開始。漢宣帝封鄭吉為安遠侯。鄭吉于是在西域中部設立幕府,修筑烏壘城,離陽關二千七百余里。匈奴愈發(fā)衰弱,不敢與漢朝爭奪西域,從此便取消統(tǒng)治西域的僮仆都尉。漢西域都護負責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動靜,如發(fā)生事變,則奏聞朝廷,能安撫則安撫,不能安撫便進行討伐,從而使?jié)h朝的號令得以頒布于整個西域。 握衍朐單于更立其從兄薄胥堂為日逐王。 握衍朐單于改立其堂兄薄胥堂為日逐王。 [5]烏孫昆彌翁歸靡因長羅侯?;萆蠒?span lang="EN-US">“愿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詔下公卿議。大鴻臚蕭望之以為:“烏孫絕域,變故難保,不可許。”上美烏孫新立大功,又重絕故業(yè),乃以烏孫主解憂弟相夫為公主,盛為資送而遣之,使?;菟椭炼鼗汀N闯鋈?,聞翁歸靡死,烏孫貴人共從本約立岑娶子泥靡為昆彌,號狂王,常惠上書:“愿留少主敦煌。”惠馳至烏孫,責讓不立元貴靡為昆彌,還迎少主。事下公卿,望之復以“烏孫持兩端,難約結。今少主以元貴靡不立而還,信無負于夷狄,中國之福也。少主不止,繇役將興。”天子從之,征還少主。 [5]烏孫昆彌王翁歸靡通過長羅侯?;萆蠒鴿h朝廷說:“愿以漢朝外孫元貴靡為繼承人,希望能讓他再娶漢公主為妻,結成兩代婚姻,與匈奴斷絕關系。”漢宣帝下詔命公卿大臣商議此事。大鴻臚蕭望之認為:“烏孫在極為遙遠的地方,難保不發(fā)生變故,不能答應。”漢宣帝贊賞烏孫新立大功,又毅然斷絕了與匈奴的老關系,便封烏孫公主劉解憂的妹妹劉相夫為公主,賜給她豐厚的嫁妝,命她嫁往烏孫,派?;葑o送她到敦煌。尚未出塞,聽說翁歸靡去世,烏孫貴族共同依從原來的約定,立岑娶之子泥靡為昆彌王,號稱“狂王”。于是常惠上書說:“希望將少公主暫時留在敦煌。”?;葳s到烏孫,責問為何不立元貴靡為昆彌王,并宣稱,如不立元貴靡,則將少公主接回長安。漢宣帝命公卿大臣商議此事,蕭望之再次提出:“烏孫騎墻動搖,難以約束結交。如今少公主因元貴靡未被立為單于而回,并沒有對不起夷狄,而是我國之福。少公主如不回來,又將興起徭役。”漢宣帝接受了蕭望之的意見,召還少公主。 三年(壬戌、前59) 三年(壬戌,公元前59年) [1]春,三月,丙辰,高平憲侯魏相薨。夏,四月,戊辰,丙吉為丞相。吉上寬大,好禮讓,不親小事;時人以為知大體。 [1]春季,三月丙辰(十六日),高平侯魏相去世。夏季,四月戊辰(疑誤),丙吉被任命為丞相。丙吉崇尚寬大,講究禮讓,一般小事并不過問,當時人認為他識大體。 [2]秋,七月,甲子,大鴻臚蕭望之為御史大夫。 [2]秋季,七月甲子(二十六日),大鴻臚蕭望之被任命為御史大夫。 [3]八月,詔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無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 [3]八月,漢宣帝下詔書說:“官吏如不清廉公正,國家就不能得到治理。現(xiàn)在低級官吏的事務繁忙,而薪俸卻很微薄,若想不讓他們侵奪、敲詐百姓,實在很難!從今以后,百石以下官吏增加俸祿十分之五。 [4]是歲,東郡太守韓延壽為左馮翊。始,延壽為潁川太守,潁川承趙廣漢構會吏民之后,俗多怨仇。延壽改更,教以禮讓;召故老,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古禮,不得過法。百姓遵用其教。賣偶車馬、下里偽物者,棄之市道。黃霸代延壽居潁川,霸因其跡而大治。延壽為吏,上禮義,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賢士,以禮待,用廣謀議,納諫爭;表孝弟有行,修治學官,春秋鄉(xiāng)射,陳鐘鼓、管弦,盛升降、揖讓;及都試講武,設斧、旌旗,習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賦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會為大事。吏民敬畏,趨鄉(xiāng)之。又置正、五長,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閭里阡陌有非常,吏輒聞知,奸人不敢入界。其始若煩,后吏無追捕之苦,民無棰楚之憂,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約誓明?;蚱圬撝?,延壽痛自刻責:“豈其負之,何以至此!”吏聞者自傷悔,其縣尉至自刺死。及門下掾自剄,人救不殊,延壽涕泣,遣吏醫(yī)治視,厚復其家。在東郡三歲,令行禁止,斷獄大減,由是入為馮翊。 [4]這一年,東郡太守韓延壽被任命為左馮翊。當初,韓延壽擔任潁川太守時,潁川郡在前任太守趙廣漢鼓勵人民相互告發(fā)之后,民間多結怨仇。韓延壽改變作法,教導百姓們講究禮讓,又征召年紀大、閱歷豐的長者,與他們共同研究、決定嫁娶、喪葬、祭祀的禮儀,基本上依照古禮,不許超過規(guī)定。百姓們都遵從韓延壽的教導。凡販賣紙車紙馬以及其他陪葬用的各種假器物者,將其物品沒收,拋棄于街市之上。后黃霸代韓延壽為潁川太守,繼續(xù)遵循韓延壽的方法,將潁川治理得非常出色。韓延壽為官,崇尚禮義,愛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請當?shù)刭t士,以禮相待,以廣泛地聽取建議,采納他們的批評意見。韓延壽還注意表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行高尚之人,修建地方公立學校。每年春秋兩季,都要進行古代的“鄉(xiāng)射”之禮,用比賽射箭的辦法選拔人才。屆時,賽場上陳列鐘鼓、管弦,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上下賽場時,都相互作揖禮讓。到每年檢閱地方武裝的“都試”舉行時,在考場上設置斧、旌旗,命將士們演練騎馬射箭之事。修理城池,收取賦稅,都于事前明白布告日期,把按期集合作為一件大事。官吏和百姓非常敬服畏懼,都奔走前往。又在民間設置“正”、“伍長”等管理人員,督率百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禁止收留奸邪之人,街巷、村落之中如有不尋常之事發(fā)生,官吏立即就會聞知,所以奸邪之人不敢進入韓延壽管轄地界。開始時,各項事務似乎有些繁瑣,但后來官吏卻因此而不受追捕盜寇之苦,百姓也因此而不必擔憂遭受杖責,所以都感到安全便利。對待下級官吏,既施以十分深厚恩德,又加以嚴格約束。如有人欺瞞、辜負韓延壽,韓延壽就痛切自責:“難道我有什么事對不起他,否則他怎會如此!”屬下聽說后,都深自愧悔,其所屬某縣尉甚至因此而自殺。有一位門下官吏也因此而自刎,被人救活,韓延壽感動得流下眼淚,派官吏和醫(yī)生探視醫(yī)治,并大大地減免他家的賦稅徭役。韓延壽在東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刑獄大為減少,因此而調(diào)入京師任左馮翊。 延壽出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太傷之,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咎在馮翊,當先退!”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一縣莫知所為,令、丞、嗇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謝,愿以田相移,終死不敢復爭??ぶ徐ㄈ?,莫不傳相敕厲,不敢犯。延壽恩信周遍二十四縣,莫敢以辭訟自言者。推其至誠,吏民不忍欺紿。 韓延壽出外巡視各縣,來到高陵縣,百姓中有兩兄弟,因爭奪田產(chǎn)而相互控告,分別向韓延壽申訴。韓延壽為此深感悲傷,說道:“我有幸被擺在左馮翊這一職位上,是全郡的表率,而今卻不能宣明教化,致使民間出現(xiàn)親骨肉因爭奪產(chǎn)業(yè)而相互控告的事,既傷風化,又使賢德的地方長官及嗇夫、三老、孝弟等民間鄉(xiāng)官蒙受恥辱,過錯在我,我應首先退下。”當天就自稱有病,不再崐處理公事,躺在客舍中閉門思過。全縣官員見韓延壽如此,都不知如何是好,縣令、縣丞、嗇夫、三老也都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等待處罰。于是訴訟的兩兄弟同宗族的人相互責備,兩兄弟也深自悔恨,都自己剃去頭發(fā),袒露身體,前來謝罪,表示愿將土地讓給對方,終生不敢再爭。全郡上下一片和睦,都傳播此事,互相告誡勸勉,不敢犯同樣的錯誤。韓延壽的恩德威信遍及所屬二十四縣,無人敢自己挑起訴訟爭端。韓延壽以至誠待人,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騙他。 [5]匈奴單于又殺先賢撣兩弟;烏禪幕請之,不聽,心恚。其后左奧王死,單于自立其小子為奧王,留庭。奧貴人共立故奧王子為王,與俱東徙。單于右丞相將萬騎往擊之。失亡數(shù)千人,不勝。 [5]匈奴單于又殺死先賢撣的兩個弟弟。烏禪幕為其求情,遭到單于拒絕,因此心懷怨恨。后匈奴左奧王去世,單于立自己的小兒子為奧王,留居王庭。奧部落貴族共同擁立已故奧王之子為王,同他一起率部眾向東遷徙。單于派右丞相率騎兵萬人前往追擊,損失數(shù)千人,未能取勝。
來自: 黃土高坡種樹人 > 《《資治通鑒》》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樂成侯許延壽
神爵元年(前61年),漢宣帝任命他為強弩將軍,與后將軍趙充國率軍攻打西羌。而羌人部隊先后兩次失利,內(nèi)部恐懼就產(chǎn)生了紛爭,各部落豪杰之間相互責備,他們從心里就害怕漢軍主帥趙充國用兵韜略,羌人一...
華夏風云五千年之漢宣帝10
可羌人陸陸續(xù)續(xù)的也有一萬多人向漢軍投降了。慢慢的降服羌人了。所以我已經(jīng)下令讓破羌將軍去給你當個副手。讓破羌將軍和強弩將軍帶兵就可以了。羌人的事情能鬧到這樣的地步嗎。以前皇帝讓推舉巡視羌人...
綱鑒易知錄 綱鑒易知錄卷十六
綱鑒易知錄 綱鑒易知錄卷十六綱鑒易知錄卷十六.綱 六月,以魏相為丞相,丙吉為御史大夫。綱 以蕭望之為平原太守,復征入守少府。綱 匈奴擾車師田者,詔鄭吉還屯渠犂。綱 以潁川太守黃霸守京兆尹,...
歷史怎么遺忘他!中國第一個開啟“天下世界秩序”的千古大帝
二是使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附大漢。公元前60年,匈奴內(nèi)訌,其在西域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日逐王歸附漢朝,西域成為漢朝的勢力范圍,原來日逐王...
一黑到底:名將李廣與趙充國誰的“胸圍”更大?
一黑到底:名將李廣與趙充國誰的“胸圍”更大?對于衛(wèi)青的堅持,李廣很不服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象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
(3)漢宣帝傳(五到八)
漢宣帝下令征選有能力治理的官員,丞相、御史舉薦前昌邑國郎中令龔遂,漢宣帝任命龔遂為勃??ぬ?。先零羌人(羌族部落之一,原居牧于...
姜還是老的辣,西漢七旬老將兵不血刃平叛西羌!
姜還是老的辣,西漢七旬老將兵不血刃平叛西羌!等自己這頭陣營安穩(wěn)了,趙充國又把以前都尉扣留的羌人俘虜放掉,讓他回去給羌人送信,說...
趙充國平定西羌(資治通鑒卷一四六之四)
趙充國平定西羌(資治通鑒卷一四六之四)他召集各位軍校、司馬,對他們說道:“我知道羌人不懂用兵之法了。假如羌人派兵數(shù)千守住四望峽,我軍怎么進得去呢?。ㄎ嶂继敳荒転楸?!漢軍從抓到的羌軍俘...
夜讀西漢(四):不戰(zhàn)潰敵的趙充國與牢獄天子漢宣帝的民主政風
漢宣帝聞之,以問充國,對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shù)相攻擊,勢不一也。往三十余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