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音響愛好者和愛樂者,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豐富的想像力,這才使他們能借助音響器材安坐家中欣賞大師演繹世界名曲,其樂融融。但也常使他們在媒介的導引下,一擲千金。既然“發(fā)燒友”不是專家,甚至玩了十數(shù)年而對音樂的重放還是一竅不通,老是換器材,總找不到目標似的,就難怪很多廠家生產出那么些不濟事的東西,還有人說好,再加現(xiàn)代廣告手段一些似是而非的說道,也就有人上鉤了。 在音響這個領域,事實上存在著種種誤會和困惑,究其原因還是“發(fā)燒友”對電聲技術基礎理論的欠缺。在音質評價中也有著不少誤會,如在聲音中缺少了些中頻,反有人說是“柔和”;聲音中缺少了低頻,也就是低頻不足或相位滯后,有人說是“速度快”;把太多而缺少分析力的低音說成有“音樂味”;沒有泛音或泛音過少說成“干凈”、“分析力高”、“定位好”;把低頻量少或高頻強化,誤以為“分析力高”等等,殊不知那種頻率響應和相位不正確的聲音恰恰就是沒有了音樂味,豈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一個極為典型的誤會是認為高分析力和柔和度不能共存,究其實質是前述將高頻突出誤以為是分析力高之故。須知分析力是對整個聲頻范圍而言,不論高、中、低頻均在其內,可見分析力越好,音樂的細節(jié)越多,只會使柔和度提高。那種由于高頻的強化而使音樂細節(jié)比較顯現(xiàn)的假分析力,聲音比較粗糙,容易使聆聽者疲勞,當然不會有好的柔和度了。 當然以主觀聽音感受憑空亂造形容詞,置音質評價規(guī)范用語于不顧,更增加了此道中的混亂??梢?,音響“發(fā)燒”不能忽視相關知識的汲取,以免聽到風就是雨,既貽笑大方,又誤人子弟。 為了作出正確的音質評價結果,必須排除個人對器材品牌、聲譽和價格的偏見,要以客觀的立場進行聆聽。比較評價器材時一定要在相同音量下進行,誤差不能超出0.2dB,音量的差異將導致錯誤的結論,因為較大的音量會使人感到有較多的低音和高音,比較明亮,更富有細節(jié),動態(tài)較大。AB比較一定要掌握先聽A,再聽B,重復聽A的順序,這樣可以糾正在比較時產生的第一印象誤差。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音樂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