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學習中國古代繪畫理論時發(fā)現(xiàn):中國畫潑墨山水技法始于唐代,而不是現(xiàn)代繪畫大師張大千原創(chuàng)。得出此結(jié)論的證據(jù),見于唐代著名畫家、收藏家、鑒賞家、理論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文字信息,原文是:“古人畫云未為臻妙,若能沾濕綃素,點綴輕粉,縱口吹之,謂之吹云?!贝说锰炖恚m曰妙解,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如山水家有潑墨,亦不謂之畫,不堪仿效。張彥遠在文中不僅如實記載了當時山水畫已從國畫中分科的狀況,而且大力弘揚“用筆作畫”的主流繪畫,否認無筆蹤痕跡的作品,封殺當時的“潑墨”畫,使善于“潑墨”繪畫技法的畫家暗無天日。 目前社會廣為流傳的《榮寶齋畫譜》(山水部分張大千繪)序言中說:“ 張大千先生的山水畫多姿多彩,自早期至晚年他都善于融匯、變法,故其各階段的創(chuàng)作均得以‘日新又新’。他到后期所創(chuàng)的‘潑彩’山水,極為精湛而奇絕,洋洋大觀而法度嚴謹,充分顯示了他的氣魄與汲取古今中外繪畫菁英的升華?!薄吨袊敶嫾覉D典名家卷張大千》開篇導言中說:“大千先生的摹古只是過程,變法才是目標。他的巔峰時期是他一生的最后20年,其創(chuàng)新形成的潑墨、潑彩新風貌,無疑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他所創(chuàng)造的畫風影響了幾代中國畫家。”另外,在經(jīng)全國中小學生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美術》第17冊教科書中所說:“現(xiàn)代畫家張大千在晚年銳意創(chuàng)新,常作潑墨潑彩畫,讓大片墨彩自由流動,然后稍加點染,似真似幻,朦朧蘊藉,面目一新。”請注意前面下劃線的這些文字,所發(fā)言論極為不準確,誤認為“潑墨”繪畫技法就是張大千所創(chuàng)。應更正為:張大千在繼承傳統(tǒng)繪畫的基礎上,賦予了“潑墨”繪畫的新生命,創(chuàng)造出了色塊與線條結(jié)合繪畫的藝術高峰。張彥遠的這段文字還告訴人們:在唐代時,我國已經(jīng)有了“潑墨”繪畫,已經(jīng)有了用塊面和色塊表現(xiàn)物體的繪畫技法,唐代的繪畫與西方美術技法毫無關系,也就是說,用塊面表現(xiàn)物體的繪畫技法本身就是中國古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繪畫技法,而不是西方繪畫技法。 張彥遠(815—907年)中國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補闕、祠部員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書名畫甚豐,精于鑒賞,擅長書畫。擁有大量的古今字畫佳作,幾乎可以與皇室的收藏媲美。在這種家庭文化的氛圍中,使張彥遠在書法及繪畫方面,尤其是在書畫理論和書畫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彩箋詩集》等。 由于張彥遠出身相門,收藏古書畫量巨大,見識廣泛,鑒賞能力高深,藝術品評言論享有權(quán)威至尊,在否認“潑墨”山水畫時沒有列舉具體的畫家姓名和作品名稱,當然也不會收藏“潑墨”山水畫作品,因為張彥遠斬釘截鐵的抨擊“潑墨”山水畫,用權(quán)封殺“潑墨”繪畫,說明唐代的“潑墨”山水畫已經(jīng)在社會上露面或流傳,至少他在地下文化中流傳。 在國畫中,墨分五色(即焦、黑、濃、淡、青),墨也是色彩。所謂國畫也就是中國水墨畫的簡稱。張彥遠所說的“潑墨”其實也包含“潑彩”的意思。因為,墨也是黑的色彩,“潑墨”也就是“潑彩”。既然唐代都有了“潑墨”繪畫技法,怎么能說千年以后的某個畫家創(chuàng)造了“潑墨”繪畫技法呢?因此,說張大千晚年所創(chuàng)“潑彩”山水是不準確的,只能說張大千豐富了“潑墨”繪畫技法,將“潑墨”畫推向了藝術巔峰。 當然,掌握“潑墨”繪畫技法要立足于把握豐厚的傳統(tǒng)繪畫技法的基礎上,才能力挽狂瀾,否則就難于掌控“潑墨”游戲,使任意流淌的墨跡掌控人的藝術思想,那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不見筆蹤,故不謂之畫”了。張大千的成功之處,不僅是“潑墨”繪畫里“見有筆蹤”,而且他是臨摹古畫高手,他的大部作品中的點線或皴法,都源于對傳統(tǒng)點線或皴法的研究、使用和提煉。他賦予“潑墨”繪畫的藝術新生,敢與張彥遠較勁,將酷愛“潑墨”繪畫的人群解放了出來,也是張大千對社會的藝術貢獻。
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共10卷,采掇自古論書百篇,收錄了自東漢至唐代元和年間各家的書法理論文字,著錄了大量書法名跡,采掇宏富,編輯精審,許多有關書法的記述著作,均賴此書以存留,是目前研究中國書法史和書法理論的重要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