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源出濮陽 張姓是華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億,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張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說河北清河,有的說山西太原,有的說河南濮陽。為了尋清這個問題,本會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兩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討會,進行了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實,確認中華張姓始祖是揮公。揮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陽),帝丘是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張姓源于濮陽,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脈。 揮公陵園 一、史籍及譜牒依據(jù) 我們查閱有關張姓始祖揮公的記載見之于書的有17種之多?!妒辣尽啡眨?“揮作弓,牟夷作矢。”這是今見最早的關于揮的記載?!妒酚洝の宓郾炯o》日: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碧啤ち謱殹对托兆搿吩疲狐S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日: “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鼻濉で〕匦蕖稄埵献遄V·受姓淵源考》: “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吳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揮公出世 夜觀弧星 始作弓箭 改善生活 保護家園 從上述文獻可知,揮為張氏得姓祖,這一觀點,除宋代鄭樵所著《通志》認為解張是張姓始祖外,其他史書均無疑義。但是,揮是黃帝之孫,或是黃帝之子;揮是玄囂青陽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陽氏之子,卻有分歧。我們認為,揮是黃帝之孫、玄囂青陽氏之子。其根據(jù)有二:①《國語·晉語》日: “凡黃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妒酚洝の宓郾炯o·注釋》、《世本》、《大戴禮記》等文獻均有同樣記載。黃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沒有張姓,這說明張姓非黃帝所賜,揮公非黃帝之子,乃黃帝之孫,和帝顓頊是親叔伯兄弟,是同時代人。②當代著名民族源流學家何光岳先生考證,少昊金天氏本東夷族,非黃帝后裔青陽氏,亦就排除了少昊為黃帝之子說,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是比較可信的。 但是,鑒于“揮為黃帝之子或孫”的問題,在歷史上已爭論了幾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獻依據(jù);揮生活在上古傳說時代,后世史書不一致、有爭議,是正常的。所以,我們的態(tài)度是:兩種觀點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異,誰也不能強迫誰改變族譜。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認識會逐步統(tǒng)一的。 陵園大門 二、地望考察 玄囂因何得號青陽氏?這與其封邑有關。我國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為陽”。青陽,即清水之陽(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經(jīng)濮陽。 《讀史方輿紀要》日:“淇水過內黃縣南為白溝,亦日青河?!庇秩眨骸颁克?jīng)內黃、清豐之間,其下流人大河,故瀆今湮?!薄肚皾h書·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內黃縣南?!币陨弦恼f明古清河與淇河、白溝為一河的不同名稱。《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涉淇”即“涉過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頓丘”古邑名,在今濮陽城西、??h境內。從這首古詩也說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另外,濮陽縣城東有清河頭鄉(xiāng),濮陽市區(qū)張儀村、班家、店當一帶的村民,仍稱村北為北清河、村南為南清河。張儀村系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張儀故里,至今村內尚有“張儀祠遺址”。該村有張、尹、李等八姓,只有張姓是老住戶,其他均是遷入戶。據(jù)清光緒二十五年續(xù)修的《李氏族譜》載:“李氏出隴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間,自洪洞遷于開州北王家莊后,自王家莊移居清邑張儀村?!鼻骞饩w年間續(xù)修的《尹氏家譜》載:“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間徙居清邑張儀村?!痹摰貫槭裁捶Q“清邑”?定與古清河流經(jīng)此地有關,很可能就是玄囂的封地“清陽”。“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據(jù)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先生講:“帝丘(今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夷族勢力與黃帝族勢力的交接地區(qū)。因此,黃帝必須在帝丘設防,所以把其子玄囂封于青陽?!庇纱丝芍?,張姓始祖揮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長之后又在帝丘輔佐帝顓頊。由于揮十分聰明英武,他夜觀弧星,折枝彎條,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顓頊部族的戰(zhàn)斗力。弓矢用于狩獵,獵獲的鳥獸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戰(zhàn)爭,打敗了與顓頊爭帝的共工部族,使顓頊統(tǒng)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由于揮公功勛卓著,帝顓頊封其為弓正(亦稱弓長),并賜姓張,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清河橋 有人說,清河在中國境內何止一條?河北、山東、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斷定濮陽的古清河就是玄囂的封邑青陽所在地呢?這是因為濮陽古稱帝丘,顓項建都于此,帝顓頊、帝嚳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這一點是哪個清河也沒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囂封邑青陽所在地,玄囂也因封地青陽而號青陽氏。 揮公坐像 三、當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關于揮為玄囂青陽氏之子的論點,在當今史學界頗具權威性,為研究張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jù)。著名族史專家謝均祥先生經(jīng)過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張姓源于濮陽。他的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歐洲時報》、《河南廣播電視報》等國內外報刊上發(fā)表。 揮公墓 以上論據(jù)充分證明了:揮公即是張姓始祖,因發(fā)明弓矢而得姓,張姓祖根在濮陽,這便是張姓的淵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為姓者,也有因種種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在晉齊鞍之戰(zhàn)中作戰(zhàn)勇猛,戰(zhàn)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為姓,改解姓為張姓。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范雎,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稱張祿,西入秦國,屢次為秦王出謀劃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國名將張遼,原姓聶。漢末黑山起義軍首領張燕,原姓褚。另有少數(shù)民族改姓張的。在當代中國,回、滿、藏、苗等十幾個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張姓人群存在。但這只是支脈,是流,而不是源。 世張懇親大會 四、張姓搬遷 張姓先民是怎樣從得姓地濮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這是個大課題,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夠說清的。現(xiàn)僅就我們的初步考察,談一下我們的看法。 張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遷應是在大禹治水時期。當時,遍地洪水泛濫,中原濮陽地勢低洼,更是一片汪洋。為求生存,先民們只好擇高而居,逃往距離近的高丘或山區(qū),并且在那里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國各地。這次洪水大致發(fā)生在帝顓頊、帝嚳之后的堯、舜時期,也正是揮公得姓之后。起初,堯命顓頊之子鯀治水,而且到過濮陽。至今,濮陽境內仍有“鯀堤”遺跡。明·嘉靖《開州志》(明代濮陽稱開州)卷二,載宋·司馬光《鯀堤》詩日:“東郡(今濮陽)鯀堤古,向來煙火疏。堤封百里遠,生齒萬家余……”可惜,曾在濮陽筑堤治水的鯀,由于方法不對,九年沒有把水治平,被舜殺于羽山。舜又派鯀之子大禹治水。他帶領人民,鑿山開河,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把水治平。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離鄉(xiāng)背井逃避水患。但要問,當時的張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縣,因沒查到確鑿依據(jù),筆者不能妄言。但據(jù)讀史得知,帝顓頊、帝嚳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陽),到帝堯為什么把都城遷到了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帝舜為什么把都城遷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蒲州)?大禹為什么把都城遷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恐怕都與這次大洪水有直接關系。中國地勢的特點, “西北高,東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時代,難怪帝堯、帝舜、大禹均遷都于山西。試想,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和都城都遷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著去嗎?所以,歷來飽受洪水災害的濮陽人,逃避水災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陜西。那個時期,張姓先民從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陽)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遷往各地,或遷回老家濮陽,是比較符合歷史實際的。 張姓郡望分布圖 張姓先民第二次大播遷,當在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在濮陽瓠子堤決口時期。自古人戀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來一部分是肯定的。經(jīng)過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濮陽地區(qū)屬于衛(wèi)國,經(jīng)濟文化都有相當發(fā)展。但到漢代,濮陽人又碰上了黃河瓠子堤決口,淹沒十六郡,濮陽以東盡成澤國,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們沒吃沒喝能不外逃嗎?去哪里?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區(qū)。此后,還有新莽時期公元11年,黃河自治亭(今濮陽)決口,是歷史上黃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陽以東各郡達59年。北宋熙寧十年,黃河自濮陽曹村決口,是歷史上黃河第三次改道,泛郡縣四十五,淹民田30萬頃。有史記載的黃河在濮陽境內的決口達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災、蟲災,每次水旱災害,都迫使先民們離鄉(xiāng)背井,逃往各地。(張清元) 品龍鄉(xiāng)文化,看濮陽發(fā)展。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微信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