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溫膽湯與痰飲 傳統(tǒng)理論認為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類 型,中醫(yī)學對“ 痰"的認識主要是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形成病因包括外感六淫,或七情六淫,或飲食不節(jié),或肺、脾、腎、肝及三焦的功能失調等凡是能引起津液代謝的致病因素。 外傷感染后膿性分泌物應屬于痰,但言其與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似乎牽強。所以有 形之痰飲皆為水液代謝障礙所引起值得商榷。無形之痰飲也不一定全因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痰飲本意有水液,但到了后來有很多推測在里面,許多并不和水液代謝有關。一方面強調有無形之痰飲,另一方面強調痰飲是病理產物,這兩者似乎有些矛盾。因以唯物主義觀點講,產物肯定有形。其實我們可以推測,之所以說痰飲是一種病理產物,就是強調痰飲是病態(tài)表現,而且還強調痰對人體有后續(xù)的不良影響,至于痰飲到底是什么、是怎樣形成的、以什么形式存在則往往不能確定。用“ 水液代謝障礙’ ’ 、“ 病理’ ’ “ 產物"等現代語言表述的痰證概念,有些讓人費解,不利于大家對中醫(yī)痰飲病的學習和理解。 痰飲的特點有: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廣泛而變化多 端等。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對痰飲病的定義,即具有氣血阻滯、水液代謝異常、心神蒙蔽、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的病癥往往為痰證。如果這些特點都具有,這肯定是標準的痰飲證,如果這些特點不全部出現,也有些是痰飲病,如有時僅僅根據昏迷或病癥變化多端就判斷為痰飲證。 綜上分析,痰飲出現表示人體處于不正常狀態(tài),水液代謝異常對于判斷痰飲病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但臨床上往往根據患者是否有氣血阻滯、水液代謝異常、心神蒙蔽、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等特點,來判斷其是否患痰飲病。 溫膽湯可以治療許多截然對立的癥狀或疾病,如便秘與腹瀉、苔滑與苔燥、體胖與 體瘦、苔膩與苔薄等。這些看似矛盾的病癥為何用溫膽湯均可以治療呢?最常見醫(yī)家以溫膽湯擅長治療痰飲病來解釋。 《金匱要略》言“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一,這是治療廣義痰飲病的總原則。溫藥和之,即是振奮脾胃陽氣,使陽旺飲消,在溫補的同時,佐以調理氣機,使邪有去路。這種治療方法,當以調補為主、祛邪為輔,治病求本,以振奮脾胃運化機能為主要目標,藥性比較柔和。 既然溫膽湯為治療痰飲病最有代表性的方劑之一,理應符合“ 溫藥和之"的立方原 則。從其方藥上分析,也正可理氣和胃,溫運中陽。此方治療痰飲,多靠脾胃運化,不像直接用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等利水。痰飲病,大抵可分為津液無以化生,或體內津液分布不均兩種類型。溫膽湯治療痰飲病之津液無以化生,則可以促進脾胃運化,繼而津液生成輸布;治療痰飲病之津液分布不均,則運化消除痰飲。所以不可簡單地說溫膽湯為化痰飲之劑。正因此方能令身體器官機能恢復,所以才產生生物體所具有的雙向調節(jié)功能,這就是中醫(yī)往往能夠達到某些“ 奇特” 效果的原因,也正體現了治病求本 的中醫(yī)思維。辯證的講,矛盾的存在肯定有其道理,我們不應只看到矛盾的每一部分,更應尋找產生矛盾的原因。 需要指出,胃偏向于對飲食的腐熟吸收,脾則涉及到飲食吸收后的再分配甚至機體整體代謝,胃強調有形,脾強調無形。脾主運化不僅僅是針對飲食,其也包括身體自我康復能力,如對有形之痰( 如壞死組織) 的吸收代謝。 ①半夏小議 在《集驗方》、《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四部醫(yī)書中,治療足少陽經證的方劑中,如《集驗》溫膽湯、《三因》溫膽湯、千里流水湯方與瀉膽湯,四方中只有半夏均出現,可推測半夏為溫膽湯之君藥,是足少陽經藥。 《傷寒論》第96條小柴胡湯的加減法中有“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的條文,一般解釋為,此處木火內郁,進而影響燥熱氣盛,津氣受傷,所以去半夏辛燥,加入人參、瓜蔞根甘苦涼潤,以清熱生津。另有醫(yī)家指出血證、口渴、自汗禁用半夏。口渴者、自汗者、血證者真的不能用半夏? 本研究古代醫(yī)案部分口渴癥狀占7.6%( 包括口渴、口渴不欲飲) ,這些口渴多出現于嘔吐、腹瀉、發(fā)汗、用下藥引起津液丟失的情況下,另外也有因痰飲阻隔津不上承而口渴者??梢娙缟峡诳屎妥院怪朔脺啬憸粌H沒有副反應,而且癥狀有所好轉。同樣在產后血虛及崩漏后血虛,都有用溫膽湯治療者。 《金匱要略》麥門冬湯,由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組成,臨床上可以治療肺胃陰虛、虛氣上逆表現出的口渴,咽喉干燥,舌紅少苔,脈虛數等癥狀?!秱摗分袢~石膏湯,由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半升組成,可以清熱生津,益氣和胃,臨床上治療溫病、傷寒、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表現出的心胸煩悶,身熱多汗,口干喜飲,氣逆欲嘔,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等癥狀。另外,竹葉石膏湯有時可以用于治療糖尿病口渴屬胃熱陰傷者。《金匱要略》溫經湯,由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芍藥二兩、川芎二兩、人參二兩、桂枝二兩、阿膠二兩、牡丹皮二兩、生姜二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麥門冬一升組成,可以治療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表現出的漏下不止,月經不調,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入暮發(fā)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等癥狀??梢?,口渴、汗出、血證均有用半夏者。且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半夏用量達半升或一升,可謂量大。這一點其實古代醫(yī)家早有分析。李世珍在《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 七卷》中講:“ 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汪昂在《醫(yī)方集解· 潤燥之劑第十三》中言:“ 半夏亦脾胃藥,能燥能潤,以能行水故燥,以味辛故潤也;仲景治咽痛不眠,皆屢用之,今人率以為燥而疑之,則誤矣。 半夏為溫性無疑,《傷寒論》為中醫(yī)之經典,且諸家多次提及,不可不重視。但具體如何運用半夏,一要看病情,如濕熱或暑濕之口渴,或痰飲氣滯津不上承之口渴,當可以用半夏調理氣機、化痰飲,從而改善口渴癥狀;二要看用藥配伍,熱性口渴可以加竹葉、黃連、梔子、石膏等,胃陰不足可以加粳米、麥門冬等,氣陰兩虛可以用人參、五味子等,血虛加當歸、芍藥、川芎等。上面舉的三首方劑半夏用量雖大,但組方中麥門冬量更大,且有其他藥物相伍,值得學習。綜上,如果不重視前人有關半夏禁忌的提示,臨床上可能會出現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應用以及如何應用半夏。醫(yī)學的發(fā)展需要我們的研究更加細致、更加精確,這不是簡單的提示或總結能代替的。 關于半夏的制法。生半夏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誤食生半夏引起中毒者,表現 癥狀主要為口腔和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惡心等胃部不適、胸前壓迫感。這些癥狀輕可以自己恢復,如果重可以服用生姜。從臨床上看,如煎煮達到一定時間,不會發(fā)生此副反應。在處方中選用生半夏,用量l O ~40g之間,水沸后只要文火再煎30分鐘,未見有不良反應者。 半夏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沒有交代制法?!锻馀_秘要》中交代半夏要洗,當為水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交代要“ 湯洗‘’,目的是去滑。從上面可以看到,溫膽湯中半夏最初都用生半夏,不必炮制。《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有數十首湯劑中含有半夏,治療疾病較為廣泛。其中半夏或者直接入湯劑,或者水洗后入湯劑,表明均為生半夏入藥。 半夏的劑量最多達到兩升,相當于現代劑量40~500g之間。而這些方劑中有十余首不與姜配伍,可見姜的運用主要還是著眼于辨證治療,不能用制約半夏毒性所能解釋。從反面講,生半夏入煎劑,是相當安全的。 半夏后逐漸有姜半夏、法半夏、竹瀝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用法,加工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制約半夏的毒性,二是改變半夏藥性和功效。清半夏以燥濕化痰為主;姜半夏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法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竹瀝半夏適于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閉中風不語;半夏曲化濕健脾,消食止瀉??陀^上講,半夏的各種制法為臨床用藥提供了方便。 2. 溫膽湯方證的鑒別 如何區(qū)別選用功效相近的方劑,對提高療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對溫膽湯類似 方進行簡要的鑒別。 小半夏加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藥組成,功能和胃止嘔,引水下行,可治療停飲上逆而引起的惡心嘔吐、心悸、眩暈等癥。本方較溫膽湯來講,藥味少而功效專,主要在于祛邪,臨床上單味藥用量宜大。 橘皮竹茹湯出自《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組成為橘皮、竹茹、大棗、參、生姜、甘草。本方相較于溫膽湯,少半夏、枳殼、茯苓三味藥,多一味人參,橘皮、竹茹、生姜、大棗、甘草的用量較大,因此祛除痰飲效稍差,而補益脾胃之力強,可治療呃逆證屬胃虛有熱者,癥見呃逆有聲,虛煩不安,手足心熱,脈虛數,舌紅少津,口干,氣虛乏力等。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小柴胡湯治療的病癥也十分廣泛。在醫(yī)家運用溫膽湯經驗時,發(fā)現在治療膽痛、嘔吐、汗吐下后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時,常會有小柴胡湯方證與溫膽湯證的鑒別。小柴胡湯方中柴胡為少陽經之正藥,配合黃芩,善于發(fā)散外邪,配合人參而更加適合于體虛之發(fā)熱、嘔吐,處方整體以和解少陽為主,和中有補。溫膽湯發(fā)散外邪之力差,而理氣化痰安神之效優(yōu),整體以調和膽胃為主,補瀉兼施。臨床應根據有無外邪、津液虛損程度、痰濕狀態(tài)、氣機差異、病變臟腑等情況進行鑒別。 竹葉石膏湯出自《傷寒論》,由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甘草、粳米組 成。治療虛煩、發(fā)熱、多汗時,容易發(fā)生竹葉石膏湯證與溫膽湯證的鑒別。 竹葉石膏湯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為君,人參、麥門冬益氣養(yǎng)陰為臣,半夏降逆止嘔 為佐,甘草、粳米調養(yǎng)胃氣為使,功效為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本方適用于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表現為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而溫膽湯治療精神癥狀突出,特別是膽虛者,理氣化痰效佳,治療偏實證。 二陳湯出自《大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為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原方在煎藥 時加入生姜和烏梅)。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相對于溫膽湯,少枳殼、竹茹、生姜、大棗,其理氣、清熱、通便、除煩功效稍差,臨床上可以根據病情進行調整。而溫膽湯更適于氣實痰搏者。 六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 術、大棗、生姜。相對于溫膽湯,此方少枳實、竹茹,而多人參、白術,益氣健脾之力強,而理氣清熱之效差,因此適合于脾胃氣虛、虛寒、兼痰濕證者,表現為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惡心嘔吐、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膩、脈虛等。 黃連溫膽湯出自《六因條辨》,即溫膽湯去大棗加黃連而成,適合于溫膽湯證有熱 象,表現出痰黃粘稠、身熱、心煩、口干、口苦、舌紅、苔黃、小便黃、大便粘滯或干結、脈滑數等癥狀者。 十味溫膽湯出自《醫(yī)世得效方》卷八,由半夏、枳實、陳皮、白茯苓、酸棗仁( 微 炒) 、大遠志( 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 、北五味子、熟地黃( 切,酒炒) 、條參、粉草、生姜、大棗組成,為溫膽湯去竹茹加熟地、酸棗仁、遠志、人參、五味子而成,本方益氣養(yǎng)心、安神益智之效增強,適合于虛多邪少、神志不寧者,可用于傷寒觸驚發(fā)狂而經清肝膽瀉痰火后者,也更適于治療體虛之人的夢遺、四肢浮腫、自汗等癥狀。 參胡溫膽湯出自《傷寒全生集》卷四,由人參、茯苓、柴胡、橘紅、枳實、半夏、 甘草、生姜、大棗組成,為溫膽湯去陳皮、竹茹,加人參、柴胡而成。本方更適于傷寒少陽證,可治療傷寒過經不解,虛煩不得眠者,擅長治療體虛或汗吐下過甚而引起的虛嘔或痞悶。 竹茹溫膽湯出自《扶壽精方》,由柴胡、枳實、半夏、竹茹、陳皮、茯苓、桔梗、香附、甘草、人參、麥門冬、黃連、生姜、大棗組成,為溫膽湯加柴胡、桔梗、香附、人參、麥門冬、黃連而成,本方清熱散邪、調理氣機的功效明顯加強,適用于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悸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加減溫膽湯出自《萬病回春》卷二,由茯神、半夏、陳皮、枳實、當歸、酸棗仁、 山梔、竹茹、人參、白術、麥門冬、朱砂、黃連、竹瀝、甘草、生姜、大棗、烏梅組成,為溫膽湯加當歸、酸棗仁、山梔子、人參、白術、麥門冬、朱砂、黃連、竹瀝、烏梅,本方清熱化痰、安神定志、益氣養(yǎng)血的作用明顯加強,適合治療精神癥狀突出的病癥,可表現出痰躁( 痰火作熱煩躁) 、痰話( 痰火作熱驚惕不安、錯語失神) 、驚惕失志、神不守 舍等癥狀。 滌痰湯出自《奇效良方》,由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南星、半夏、竹茹、枳實、石菖蒲、生姜組成,為溫膽湯去陳皮、大棗,加人參、石菖蒲、膽南星而成,本方滌痰開竅作用加強,適合用于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語而兼有氣弱脾虛者。 蒿芩清膽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由青蒿、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 芩、生枳殼、陳廣皮、碧玉散組成,為溫膽湯去生姜、大棗,加青蒿腦、黃芩、滑石、青黛而成,此方清膽利濕化痰之效加強,適合用于少陽熱盛、痰濕內阻之證,癥見寒熱往來、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胸脅脹痛、舌紅苔膩、脈濡數或弦數等。 清心溫膽湯出自《古今醫(yī)鑒》卷七,由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白術、石 菖蒲、姜黃連、白芍、當歸、香附、麥門冬、川芎、人參、遠志、甘草、生姜組成,為溫膽湯去枳實、大棗,加白術、石菖蒲、黃連、白芍、當歸、香附、麥門冬、川芎、人參、遠志而成,本方藥味較多而補益作用增強,功效為平肝解郁、清火化痰、益心生血,按照古代經驗可以治療多種癇證。 劑量 ①小劑量處方:半夏l O g,竹茹6g,陳皮l O g,枳實10g( 枳殼6g) ,茯苓15g,甘草3g,生姜3g,紅棗l O g。 ②中等劑量處方:半夏15g,竹茹10g,陳皮15g,枳實15g( 枳殼12g) ,茯苓15g,甘草6g,生姜6g,紅棗15g。 ③大劑量處方:半夏20g,竹茹15g,陳皮20g,枳實30g( 枳殼30g) ,茯苓20g,甘草6g,生姜10g,紅棗20g。 古代重視服藥細節(jié),認為最宜食前服用或食遠服用溫膽湯,而且是溫服??崭狗?,也許是因藥液能直接作用于胃腸表面,更有針對性,調節(jié)胃腸微環(huán)境,提高其功能。溫服湯藥可避免對胃腸的刺激,另可推動其在體內吸收運化。除此另外,脾胃虛弱之人服用藥湯不宜太多,可煎濃或多分幾次服用。 (1)溫膽湯組成之藥多平和,如果病癥較重,應加大相應藥物藥量,或要適當加味,或選用其他方藥。如火熱邪盛宜涼,加石膏、黃芩、黃連、梔子、黃柏之類藥物。如真陰內奪引起的失眠、驚恐,理應味厚固陰、甘緩和陽、息內風,不可單用溫膽湯。 (2)外感后有外邪,一般當先祛除外邪,用麻黃、桂枝、紫蘇、柴胡、葛根之類。如果邪不太盛,而失眠、驚恐、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突出,可用溫膽湯合用疏散外邪之藥,里外同治。 (3)半夏可以根據情況選用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瀝半夏等,如果選用生半夏煎煮時間不宜太短。如果出現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和麻辣感,胃部不適、惡心及胸前壓迫感等癥狀,可以服用生姜煎劑或生姜搗汁服用。 (4)關于枳實,脾胃極虛者一般不用此藥,以防破氣。大便利者,一般也不用。胃腸虛寒而腹瀉者,更不能用。但臨床情況比較復雜,如有熱結旁流者,雖承氣湯尤可用,所以熱利有時可用枳殼或枳實。脾胃極虛但是腸胃存有形之積滯,也可應據情況果斷選用,此時當注意藥物配伍,或有形之積滯消除后立即轉方。根據經驗,有些患者,服用溫膽湯后大便可能變稀或不成形,且次數增多,以服藥第l 劑后最為常見,通常3~7劑后其大便可恢復正常。此反應是一種正常反應,有利于暢通氣機和祛除痰濕病邪。有此反應的患者多感覺到氣機暢通、舒服,舌苔也明顯變薄。大便溏稀、次數增多是諸藥協同作 用的結果,但枳實是主要原因。減少枳實用量或不用,該反應則明顯減少。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少量枳殼代替枳實,或干脆不用。 (5)有些患者藥后會覺得胃脘或胸腹部氣機走竄、脹悶、疼痛,持續(xù)數分鐘至一小時,之后胃部較前順暢,原有不適癥狀減輕。大多數患者開始的第1~3劑反應明顯,連續(xù)服用3~7劑之后,癥狀可自行緩解。如果反應強烈,可以減少枳實、陳皮、半夏的量。 (6)有個別患者服用溫膽湯后會出現口苦口干,這主要是處方中理氣化痰藥溫燥傷津所致,如果是痰濕中阻,津液不能上承所致,一般不須處理,連服l ~3劑后,痰濕漸化,津液輸布暢通,口干逐漸減輕。個別口干癥狀嚴重者,可以少量多次飲溫水,以潤其口咽,切忌改弦更張,投之大隊的滋陰藥物,膩滯而助痰濕。對于舌苔膩而干,津液確實受傷者,可在方中加天花粉、淡竹葉、蘆根、白茅根等既可生津,又不助濕的藥物,或以天花粉易半夏。 1. 溫膽湯醫(yī)案藥物加減 (1)病毒性心肌炎:黃連、石菖蒲、太子參、五味子、龍齒、丹參、瓜蔞、遠志、苦參、大青葉、蒲公英、黃芪。 (2)抽動.穢語綜合征:黃連、膽南星、佛手、菊花、鉤藤、龍骨、牡蠣、石菖蒲、遠志、梔子、全蝎、大黃。 (3)中風:大黃、桃仁、紅花、地龍、蜈蚣、僵蠶、膽南星、茺蔚子、丹參、雞血藤、水蛭、石菖蒲、郁金、天麻、天竺黃、黃柏、橘紅、川芎。 (4)出血性中風:黃連、石菖蒲、膽南星、天竺黃、生大黃、鉤藤、夏枯草、羚羊角、郁金。 (5)中風后遺癥:川貝母、薏苡仁、鉤藤、懷牛膝、黃連、郁金、黃芪、遠志、白術、地龍、天竺黃、僵蠶、白茅根、丹參 (6)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黃芩、郁金、五味子、太子參、珍珠母、浮小麥、黃連、川斷、代赭石、菊花、枸杞子、龜板、石菖蒲、橘紅、龍膽草、葛根,或合半夏白術天麻湯。 (7)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黃連、梔子、大黃、芒硝、龍骨、牡蠣、酸棗仁、丹參、石菖蒲、郁金、厚樸、連翹、黃芩、白芍、小麥、大棗、姜。 (8)膽石癥:柴胡、郁金、黃芩、雞內金、金錢草、香附、厚樸、蘇梗、白術、神曲 (9)膽汁反流性胃炎:黃連、吳茱萸、蒲公英、連翹、柴胡、厚樸、萊菔子。 (10)發(fā)熱或低熱:荊芥穗、夏枯草、銀柴胡、太子參、生姜、青蒿、黃芩、大黃、膽南星、滑石、佩蘭、柴胡、蘆根、連翹、車前子。 (11)癲癇:全蝎、白僵蠶、黃連、石菖蒲、膽南星、鉤藤、川貝、天麻、大黃、磁石、龍骨、生地、遠志、郁金、牡蠣。 (12)多汗癥:黃連、酸棗仁、浮小麥、澤瀉、連翹、山楂、六曲、牡蠣、黃柏、滑石、麻黃根、黃芩、蘇葉、杏仁、厚樸、龍膽草,或合玉屏風散。 (13)呃逆:厚樸、代赭石、郁金、姜、棗、香櫞、佛手、白芍、瓜蔞、枇杷葉、黃連、焦三仙、旋覆花、柿蒂、丁香。 (14)兒童恐怖癥:竹葉、酸棗仁:黃連。 (15)耳鳴:黃連、遠志、石菖蒲、郁金、磁石、膽南星、焦三仙、龍骨、天麻、鉤藤、蟬衣。 (16)房性早搏:麥門冬、五味子、丹參、黨參、酸棗仁、夜交藤、黃連、黃芩、苦參、柴胡、牡蠣、遠志。 (17)肺炎:蘇子、萊菔子、薏苡仁、桑白皮、黃芩、蒼術,或合麻杏石甘湯。 (18)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或口腔潰瘍:膽南星、蒼術、薏苡仁、黃連、升麻、通草。 (19)腹瀉:桂枝、白術、柴胡、白芍、白頭翁、蒲公英。 (20)感冒:白寇、薏苡仁、砂仁、黃芩、青蒿、麻黃、杏仁、生姜、大棗、桑葉、菊花、薄荷、葛根、秦艽、桔梗、萊菔子、蘇葉、膽南星、瓜蔞、桑白皮。 (21)感冒后失音:石菖蒲、蟬蛻、丹參、桔梗、川貝母、麻黃、玄參、附子、細辛、枸杞子。 (22)高血壓?。恒^藤、郁金、川牛膝、黃芩、瓜蔞皮、石決明、白芍、薤白、天麻、石菖蒲、黃連、茺蔚子、梔子、厚樸、蒼術、川楝子、元參、葛根、菊花、龍骨、澤瀉。 (23)更年期綜合征:黃芩、黃連、柴胡、香附、石菖蒲、合歡皮、浮小麥、天麻、瓜蔞皮、肉桂、丹參、大棗、小麥、郁金。 (24)冠心病:五靈脂、蒲黃、丹參、石菖蒲、瓜蔞、薤白、川芎、琥珀、生姜、麥芽、檀香、山楂、郁金、天花粉、麥門冬、酸棗仁、遠志、厚樸、蒼術、桂枝、三七、黃連、杏仁、降香、黨參、黃芪、當歸、紅花、膽南星、川貝、豨薟草、五爪龍、梔子、苦參、白 術、水蛭、土鱉蟲、生大黃等。 (25)黃疸:茵陳、柴胡、生姜、板藍根、丹參、梔子。 (26)焦慮癥:麥門冬、黃芩、黃連、龍骨、牡蠣、膽南星、郁金、石菖蒲、酸棗仁、夜交藤、合歡皮、浮小麥。 (27)經期嘔吐:黃芩、生姜、黃連、麥門冬、鮮蘆根、香附、金鈴子。 (28)精神分裂癥:郁金、黃連、膽南星、丹皮、遠志、琥珀、珍珠母、浮小麥、川貝、石菖蒲、礞石、菊花、白蒺藜、麥門冬、代赭石、酸棗仁、磁石、生鐵落、大黃、柴胡、梔子、芒硝、鉤藤、白芍、朱砂、天竺黃、知母、藿香、葛根、薏苡仁、夜交藤、香附、竹瀝、木香、合歡皮、大棗、小麥、龍骨、牡蠣。 (29)頸椎病:天麻、澤瀉、白術、鉤藤、梔子、防風、黃芪、川芎、秦艽、當歸、葛根、白芍、桃仁。 (30)咳嗽:雞內金、地龍、麻黃、杏仁、蒼術、赤芍、膽南星、桔梗、前胡。 (31)恐懼癥:石菖蒲、酸棗仁、麥芽、大棗、遠志、竹葉、磁石、黃連、龍骨、牡蠣、膽南星、黃連、龍齒、琥珀。 (32)老年性癡呆:石菖蒲、麥芽、膽南星、遠志、郁金、砂仁、黨參。 (33)鏈霉素毒性反應:天麻、鉤藤、天竺黃、梔子、澤瀉、黃芩、夏枯草、僵蠶、黃芩。 (34)膽囊炎:黃芩、黃連、制大黃、厚樸、柴胡、延胡索、夜交藤。 (35)慢性淺表性胃炎:黃連、枇杷葉、金錢草、瓦楞子、旋覆花、代赭石、梔子、佛手、木香、烏賊骨、白術、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吳茱萸、蘆根、蒲公英、柴胡、瓜蔞、旋覆花、代赭石、北沙參、白芍、石斛、火麻仁、厚樸、砂仁、藿香、萊菔子。 (36)慢性腎功能衰竭:黃連、生姜、焦山楂、焦神曲、蒼術、白術、石菖蒲、佩蘭、砂仁、桃仁、黃芩、當歸、益母草、車前子,或合己椒藶黃丸、生脈飲。 (37)慢性咽炎:桔梗、山豆根、射干、黃連、馬勃、柴胡、白芍、合歡皮、生麥芽、郁金、厚樸、枇杷葉、蘇葉。 (38)慢性支氣管炎:桑白皮、瓜蔞、膽南星、當歸、生姜、杏仁、蒼術、桔梗、白芥子、黃芩、黃連、蘇子、葶藶子、大黃、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麻黃、僵蠶、浙貝母、魚腥草。 (39)梅尼埃病:石菖蒲、遠志、天麻、川芎、白術、蒼耳子、澤瀉、黃連、橘絡、生姜、佩蘭、車前子、牛膝、桂枝、代赭石、鉤藤、白蒺藜、膽南星、磁石、丹參、酸棗仁、郁金、合歡皮、藿香、丹皮、遠志、地龍、夏枯草、大黃、當歸、神曲、蒼術、升麻、白豆蔻、珍珠母、蔓荊子、菊花、白芍、仙鶴草、石決明、砂仁、旋覆花。 (40)腦梗死或腦血栓形成: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生大黃、石菖蒲、地龍、毛冬青、僵蠶、鉤藤、膽南星、黃連、丹參、天竺黃。 (41)腦外傷后綜合癥:黃連、石菖蒲、郁金、川芎、膽南星、僵蠶、遠志、天麻、龍骨、牡蠣、礞石、大黃、酸棗仁。 (42)嘔吐:黃連、蘇葉、佩蘭、生姜、梔子、旋覆花、吳茱萸、香附、郁金、白術、麥門冬 (43)偏頭痛:川芎、地龍、菊花、蔓荊子、黃芩、紅花、天麻、蜈蚣、白術、鉤藤、夜交藤、白芷、天竺黃、膽南星、赤芍、僵蠶、龍膽草、白蒺藜。 (44)妊娠嘔吐:蘇梗、石斛、麥門冬、黃連、黃芩、枇杷葉、白蒺藜、砂仁、蒼術、蘇子、伏龍肝、黨參、生姜、大棗、香附、菊花、蘇葉、柴胡。 (45)神經官能癥:遠志、酸棗仁、鉤藤、石菖蒲、丹參、龍骨、牡蠣、旋覆花、山楂、黃連、麥芽、厚樸、石菖蒲、六一散、酸棗仁、五味子、黃連、合歡皮、夜交藤、柴胡、黨參、麥門冬、黃芩、郁金、大黃、小麥、大棗、黃芪。 (46)神經衰弱:黃連、梔子、酸棗仁、夏枯草、秫米、石菖蒲、遠志、柴胡、郁金、遠志、合歡皮、香附、厚樸、龍齒、柏子仁、百合。 (47)神經性嘔吐:旋覆花、代赭石、郁金、萊菔子、香附、白術、酸棗仁、山梔子、黃連、木通。 (48)失眠:百合、麥門冬、生地、酸棗仁、龍膽草、石菖蒲、當歸、白芍、夜交藤、黃連、知母、川芎、合歡皮、朱砂、菊花、黃芩、珍珠母、琥珀、龍齒、遠志、龍骨、牡蠣、山梔子、柴胡、瓜蔞、香附、郁金、麥芽、連翹、秫米、大黃、朱砂、薤白、山楂、萊菔子、 五味子、夏枯草、羚羊角、柏子仁、鉤藤、丹參、肉桂、膽南星、燈芯草、淡竹葉、澤瀉、藿香、磁石、蓮子心、薏苡仁。 (49)室性早搏:丹參、琥珀、三七、夜交藤、遠志、合歡皮、生薏仁、苦參、柴胡、黃芩、桂枝、蘇梗、益智仁。 (50)嗜睡癥:石菖蒲、川芎、甘松、柴胡、白芍、知母、夜交藤、龍骨、牡蠣、天竺黃、酸棗仁、磁石、郁金、黨參、黃連、浮小麥、琥珀、大棗。 (51)糖尿?。焊鸶?、天花粉、知母、佩蘭、山藥、梔子、萊菔子、黃連、枸杞子、蒼術。 (52)特發(fā)性水腫:生薏仁、厚樸、大腹皮、冬瓜皮、淫羊藿、白術、益母草、生姜、大棗 (53)頭痛:菊花、黃連、天麻、澤瀉、僵蠶、川芎、石菖蒲、遠志、磁石、蔓荊子、白蒺藜、黃芩、鉤藤、桃仁、白芷、梔子、丹參、葛根、潼蒺藜、杏仁、蒼術、酸棗仁、代赭石、百合。 (54)胃神經官能癥:香附、青皮、佛手、藿香、代赭石、柴胡、郁金、生姜、大棗、川貝、厚樸。 (55)心悸:黃連、夜交藤、龍骨、牡蠣、夏枯草、天竺黃、五靈脂、蒲黃、郁金、石菖蒲、梔子、砂仁。 (56)心臟神經官能癥:柴胡、黃芩、小麥、合歡皮、瓜蔞、生地、杏仁、檀香、石菖蒲、黃連、遠志、丹參、郁金、黨參。 (57)眩暈:瓜蔞、薤白、珍珠母、牡蠣、黃芩、黃連、天麻、蘇梗、龍膽草、鉤藤、石決明、白芍、制大黃、柴胡、郁金、射干、丹參、當歸、肉桂、川芎、蔓荊子、白術、菊花、夏枯草、大黃、澤瀉、草決明、藿香、佩蘭、石菖蒲、生地、酸棗仁、磁石、蒼術、黃芪、 青皮、枸杞子、車前草、白蔻仁、橘紅、丹皮、遠志、梔子、地龍、刺蒺藜、代赭石、牛膝、天竺黃、荷葉、生姜、白蒺藜、砂仁。 (58)咽異感癥:厚樸、蘇梗、蘇葉、生姜、枇杷葉、貝母、瓜蔞、柴胡、黃芩、香附、黃連、夜交藤、龍齒、遠志、石菖蒲、天花粉、大黃。 (59)厭食:雞內金、山楂、焦三仙、隔山消。 (60)抑郁癥:龍骨、牡蠣、浮小麥、柴胡、黃芩、石菖蒲、遠志、郁金、大黃、合歡皮、川芎、夜交藤、龍膽草、酸棗仁、代赭石、黃連、川楝子、膽南星、香附、細辛、當歸,或合越鞠丸。 (61)癔癥:龍骨、牡蠣、鉤藤、白僵蠶、五味子、遠志、柴胡、郁金、當歸、白芍、生地、酸棗仁、柏子仁、香附、浮小麥、大棗、石菖蒲、膽南星、黃連、蘇梗、合歡皮、石決明、赤芍、龍齒。 (62)有機磷農藥中毒后遺癥:天麻、鉤藤、僵蠶、黃連、黃芩、珍珠母、遠志、柴胡、香附、川芎、浮小麥、大棗。 (63)支氣管哮喘:黨參、白芥子、蘇子、杏仁、萊菔子、葶藶子、地龍、麻黃、代赭石、旋覆花、連翹、黃芩、薄荷、黃連、牛蒡子、瓜蔞、魚腥草、皂莢、牡荊子、七葉一枝花、 桃仁、紅花、桔梗、膽南星、沉香。 2. 溫膽湯主治疾病 溫膽湯可治療的病種非常多,綜合如下: (1)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失眠癥、緊張性頭痛、精神分裂癥、頸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外傷后綜合征、神經官能癥( 包括抑郁癥、焦慮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強迫癥、軀體化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胃神經官能癥) 、癲癇、血管神經性頭痛、一過性腦缺血、一氧化碳中毒遲發(fā)腦病、抽動一穢語綜合征、多動癥、感冒性眩暈、孤獨癥、酒精依賴綜合征、老年性癡呆、偏頭痛、周期性精神病、神經性嘔吐、睡行癥、癔病、恐懼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兒童恐怖癥、散發(fā)性腦炎、嗜睡癥、低鉀性周期性麻痹、急性應激反應、夢魘、男性勃起障礙、帕金森氏病、外展神經性麻痹、習慣性陰部摩擦癥、血管性癡呆、夜驚癥、眨眼癥、重癥肌無力、喜笑癥、視神經脊髓炎、外傷性頭痛、發(fā)作性睡病、腦積水、抽動癥、不安腿綜合征、冷感癥、適應障礙等,其中以失眠癥、精神分裂癥、癲癇、各種神經官能癥最多。 (2)消化系統(tǒng)疾病膽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炎( 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有H p陽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 、非糜爛性反流病、酒精性肝病、膽心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膽囊炎、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藥物性肝損害、脂肪肝、口腔潰瘍( 包括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胃竇炎( 包括中度萎縮性胃竇炎活動期) 、便秘、膽結石、膽囊炎、十二指腸球炎、多發(fā)性胃息肉、腹瀉、重癥肝炎頑固性嘔吐、慢性肝炎、亞急性重癥肝炎、黃疸型肝炎( 包括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功能紊亂、胃腸型感冒、胃潰瘍、結腸不完全梗阻、慢性腸炎、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次全切術后腸粘連等,各種胃炎為多,而其中又以膽汁反流性胃炎最多。 (3)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中風( 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恢復期、中風后呃逆、中風后肺部感染、中風后假性球麻痹、中風急性期睡眠障礙、中風先兆癥、中風后遺癥) 、冠心病( 包括冠心病心絞痛) 、心肌炎( 包括病毒性心肌炎) 、室性早搏、肥胖性高血壓病、雙側基底節(jié)腔隙樣腦梗塞、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狹窄、主動脈關閉不全、心功能代償期、心房纖顫、風心病、心力衰竭、室性心動過速、心肌缺血、心肌 梗死、高血壓病、竇性心律不齊、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PCI術后、精索靜脈曲張、預激綜合征,其中以中風、冠心病、各種心律不齊最多。 (4)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咽異感癥、支氣管哮喘、咽炎( 包括慢性咽炎) 、支氣管炎( 包括慢 性支氣管炎伴感染、細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急性支氣管炎)、聲帶息肉、睡眠低通氣、感冒、感冒致失音、肺炎(包括間質性肺炎、大葉性肺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肺炎) 、鼻息肉、肥厚性鼻炎、副鼻竇炎、急性喉炎、節(jié)律性腭咽喉部肌陣攣、滲出性胸膜炎,其中以咽異感癥、支氣管哮喘、各種支氣管炎、各種肺炎較多。 (5)耳和乳突疾病梅尼埃病、耳鳴耳聾、耳廓麻木、突發(fā)性耳聾等,絕大多數為梅尼埃病。 (6)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 包括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 、更年期綜合征、卵巢囊腫、男性更年期綜合征、尿道綜合征、性早熟、遺尿、遺精、急性腎功能衰竭、子宮頸糜爛、尿路感染、月經失調、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不育癥、不孕癥、痛經、習慣性流產,其中以慢性腎功能衰竭最多。 (7)內分泌、營養(yǎng)和代謝疾病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 包括單純性肥胖癥) 、男性乳房發(fā)育、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糖尿病酮癥、糖尿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8)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結締組織疾病骨質增生、關節(jié)痛、腰痛、腿痛、頸椎病、關節(jié)痛、混合結締組織病急性期等,病例均較少。 (9)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痤瘡、皮炎( 包括神經性皮炎) 、瘙癢癥、脫發(fā)( 包括局限性脫發(fā))、膿皰瘡、色汗癥等,病例均較少。 (10)妊娠、分娩和產褥期疾病主要為妊娠嘔吐。 (11)損傷、中毒及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有機磷農藥中毒( 包括有機磷農藥中毒后遺癥) 、特發(fā)性水腫、鏈霉素毒性反應、急性魚膽中毒、頭部損傷、腹部挫傷、雷電擊傷綜合征等,病例均較少。 (12)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變態(tài)反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生殖器皰疹、敗血癥、病毒性腦炎、病毒性腦炎后遺癥、類赫氏反應、淋巴結核等,病例均較少。 (13)腫瘤科疾病主要為腫瘤化療后嘔吐。 (14)眼和附器疾病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病變、近視、青光眼、弱視、眼干綜合征、玻璃體混濁、失明等,病例均較少。 癥狀、體征和臨床與實驗室所見異常,不可類于他處者,占的比例也較大,說明溫 膽湯臨床應用的復雜性。 3. 溫膽湯的來源和功效 關于溫膽湯來源的討論,主要涉及到四部醫(yī)書《集驗方》、《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方》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集驗方》作者為姚僧垣,生于齊永元元年( 公元499年) ,卒于隋開皇三年( 公元 583年) ,歷經南齊、梁、北魏、北周及隋五個朝代。因主要生活于北周,故稱其為北周人。其書早佚,但多散載于唐、宋諸方藥書之中。 《備急千金要方》為唐朝孫思邈所著,簡稱《千金方》,又名《千金要方》,成書于652年,其中記載: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蹙不能起,僵仆,目 黃,失精琉院,名日膽虛寒也。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 半夏竹茹枳實( 各二兩) 橘皮( 三兩) 生姜( 四兩) 甘草( 一兩) 上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膽寒,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夫.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干頭痛,灑灑惡寒,脅痛,名日膽實熱也。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千里流水湯方。 半夏宿姜( 各三兩) 黃芩( 一兩) 生地黃( 五兩) 遠志茯苓( 各二兩) 米( 一升) 上八味哎咀,以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千余,澄清,取九升煮藥,取 三升半,分三服。 從上可以看到,膽實熱證和膽虛寒證并列在一起,均為治療足少陽經證,從病癥和 治療上都應該相互對照。膽虛寒證左手關上脈為陽虛,而其治療的癥狀“ 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蹙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為虛證萎證,同時治療“ 大病后虛煩不得眠。而膽實熱證左手關上脈為陽實,治療癥狀為“ 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干頭痛,灑灑惡寒,脅痛’’,為太陽少陽兩經合病,同時治療“ 精神不守,為實證。從脈的表現和癥狀表現上講,兩者從病性上是相對的。 膽實熱證中要用千里流水湯瀉熱,膽虛寒證可以對照分析。 膽虛寒的治療處方,去掉了黃芩、生地等清熱藥,加入竹茹和枳殼,可見清熱作用明顯下降;去掉了遠志、米等安神藥,可見相比于膽實熱證癥狀要輕;加入枳殼和橘皮,理氣作用加強;加入姜棗,而調理脾胃,平和藥性。內經中有“ 治痿獨取陽明"之述,此處同樣強調溫運脾胃。 大病后出現虛煩不得眠,這種虛煩當有虛熱或陽不入陰。溫膽湯能夠治療虛熱嗎? 能同時治療虛熱或虛寒的兩種不同病證嗎?這種矛盾的出現,反證了溫膽湯藥性柔和,寒熱不顯,重在調理。當然也證明膽虛寒同樣也寒熱不顯。 《外臺秘要》為唐朝王燾所撰,為陜西省眉縣人,大約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 755年。《外臺》卷十七記載:病源大病之后,腑臟尚虛,榮衛(wèi)未和,故生冷熱。陰氣虛,衛(wèi)氣獨行于陽,不入陰,故不得眠.若心煩而不得睡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臥者,膽冷也。( 出第三卷 中).《集驗》溫膽湯,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五卷中。 此處《集驗》溫膽湯與上文溫膽湯處方相同,治療均為“ 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在此 治療病證為膽寒或膽冷,且鑒別病證為心熱,所以立方本意肯定要用溫性或熱性藥。《備急千金要方》在《集驗方》之后,治療的病癥從“ 膽冷或“ 膽寒變?yōu)椤?膽虛寒證, 這當是后世醫(yī)家根據臨床進行的修正,證明膽虛寒并不是真正的寒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宋代醫(yī)家陳言( 字無擇,號鶴溪道人) 所著,成書于1174 年?!度驑O一病證方論》卷八肝膽經虛實寒熱證治節(jié)記載:瀉膽湯治膽實熱,反灑灑惡寒,腹中氣滿,脅下硬,口苦咽干,頭疼,不欲食. 半夏三兩( 湯洗,去滑)生地黃五兩酸棗仁二兩半黃芩一兩遠志( 去心,姜汁合炒)茯苓各二兩甘草( 炙) 一兩 右判散,長流水一斗,糯米一升,煮蟹眼沸,揚二三干遍,澄清,每用二盞,抄藥 四錢,姜七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關于溫膽湯中“ 溫‘’的含義,醫(yī)家分歧較大。①有從膽性喜溫而言者?!夺t(yī)方考》 言:“ 膽,甲木也,為陽中之少陽,其性以溫為常候,故日溫膽。②有從治療方藥不過于苦寒而言者?!督{雪園古方選注》言:“ 溫膽湯,……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用二陳專和中焦胃氣,復以竹茹清上焦之熱,枳實泄下焦之熱,治三焦而不及于膽者,以膽為生氣所從出,不得以苦寒直傷之也。命之日溫,無過泄之戒辭。③有言膽和為膽溫,和即溫者,而膽和的狀態(tài)是通過用涼藥而達到的?!豆沤衩t(yī)方論》:“ 膽為中正之官,清凈之腑,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郁,蓋東方 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三焦平而少陽平,三焦正而少陽正,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若膽家真畏寒而怯,屬命門之火衰,當與乙癸同源而治矣?!稌r方歌括》言:“ 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加竹茹以清腸上之虛熱,枳實以除三焦之痰壅。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若膽家真寒而怯,宜用龍牡桂枝湯加附子之類。"《張氏醫(yī)通》言:“ 膽之不溫,由于胃之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凈之府,所以陽氣不能條暢而失溫和之性。故用二陳之辛溫以溫陽滌涎,涎聚則脾郁,故加枳實,竹茹以化胃熱也?!夺t(yī)方論》言:“ 膽為清凈之府,又氣血皆少之經。痰火擾之,則膽熱而諸病叢生矣。溫膽者,非因膽寒而與為溫之也,正欲其溫而不熱, 守其清靜之故常。方中用二陳、竹茹即是此意。"④有認為溫膽即根據膽的性質,以達到其升發(fā)的作用者?!吨t齋醫(yī)學講稿》言:“ 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熱為目的,亦非肝病 方。因膽附于肝,其性溫而主升發(fā)之氣,肝氣郁滯,則膽氣不舒,從而不能疏土,出現胸悶、嘔惡等癥狀。胃氣愈逆則膽氣愈郁,用和降胃氣治標,間接使膽氣舒展,肝氣亦得緩和。所以本方稱為溫膽,是根據膽的性質,以期達到升發(fā)的作用,與溫脾、溫腎等的溫字意義完全不同。"⑤有言溫膽即根據膽的性質,以達其春氣溫和之意?!冻煞奖阕x》言:“ 此方純以二陳、竹茹、枳實、生姜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中并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為甲木,常欲得其春氣溫和之意耳。⑥有認為方中部分藥物為溫,可導痰止嘔而言?!夺t(yī)方集解》言:“ 橘、半、生姜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枳實破滯;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 上述六種觀點無實質性矛盾,大家均從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和闡述,都有一定的道理。選方用藥應該根據患者病情,不可過于寒涼或溫燥,治療時間不可超出所需療程,最終是要達到膽和的狀態(tài),以發(fā)揮其升發(fā)溫和之作用。 溫膽湯原方藥性柔和,并無明顯寒熱。從方藥上進行分析:半夏降逆、和胃、止嘔、燥濕、化痰、滌飲;竹茹降逆、止嘔、化痰、清胃脘之熱、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除煩;枳殼破積、泄熱、除三焦之痰壅;生姜降逆、和胃、止嘔、祛飲、散郁、兼制半夏之毒;茯苓安神、健脾、滲濕,可致中焦之清氣;甘草緩逆、益脾、和胃、協調諸藥;陳皮理氣、消滯、降逆、除涎;大棗調和脾胃;陳皮、半夏、生姜為偏于溫,溫中陽而滌涎化飲;枳實、竹茹偏于涼,清熱理 氣,破積開郁。所以本方溫涼兼進、補瀉兼施、祛邪養(yǎng)正,藥性不溫不燥,調和為主,有理氣化痰,調和膽胃,健脾安神之效,適用于膽胃失和、氣郁痰搏、脾不健運所致諸癥。 1. 方劑藥物統(tǒng)計分析 半夏一般要姜制,如果痰飲多或驚恐甚者加大用量,若口中煩渴者或燥渴去半夏。半夏經常用于體虛或大病后,如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如渴或胃陰虛則可以加入粳米、麥門冬、糯米,如熱則可以加石膏、竹葉或加大竹茹量。陳皮藥性柔和,和胃化 痰。如果有用枳殼,或患者痰熱較重,或腸胃不虛,則可以不用陳皮。一般用生姜而不用干姜,有時用姜汁,重在止嘔、祛痰、和胃。如無水飲停滯于胃腸,無嘔吐,無 外感,可不用生姜。如虛寒下利,則用干姜代替生姜,可以在處方中加肉桂、附子之類。 方劑中絕大多數用枳實,而少用枳殼,選擇用麥麩炒,以柔和藥性。枳殼一般不用于有腹瀉者。枳殼和陳皮相比,枳殼偏涼,理氣清濕熱的作用較強,陳皮偏溫和胃、燥痰更宜。如無胸悶、腹脹、痰多等氣滯痰多之象,可用枳殼,如病癥較輕也可用陳皮代替。竹茹性微寒,一般用于胃熱嘔吐、胸悶、煩躁、痰熱咳嗽、驚恐失眠、肝膽濕熱、妊娠惡阻、中風痰迷。如果無熱象,甚則為寒象,方中可以不用竹茹,如果熱象嚴重、神志昏蒙或痰話者可以加大竹茹用量,甚至用竹瀝或天竺黃代替竹茹,可以同時加入黃連、石菖蒲、朱砂等藥。大棗一般用于脾胃虛弱或有驚悸之人,并能調和藥性。但大棗對治療痰飲無直接作用,也有醫(yī)家不太重視用大棗,而用其他補虛安神之藥代替。 溫膽湯治療濕熱氤氳之病,此時當汗出而熱不退,身不大熱但有低熱,心煩而欲嘔 吐,可根據情況加入蘆根、石膏、知母、白芍等藥,體虛驚悸不寐可加人參或黨參、 遠志、五味子、酸棗仁。黨參益氣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五味子生津斂汗,并有安神之功;酸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熟地滋陰補血;人參益氣,可以治療汗下后驚悸。若因寒犯胃,氣郁而呃者,則此方為宜。朱砂治療驚恐發(fā)狂,肝膽濕熱。秫米、糯米治療胃陰虛而不眠。 汗下后不解,嘔而痞悶,或虛煩不眠,肉瞤筋惕者,可以用人參、酸棗仁、五味子、熟地。 傷寒遷延,日數多,而熱不退,出現嘔吐、失眠、多夢、神亂、驚悸、煩躁、痰多, 可加柴胡、黃芩、人參、桔梗、麥門冬、黃連等。口中煩渴,去半夏,加麥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 表熱未除,加柴胡。里急后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術、煨干姜,去枳實。表里俱大熱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煩躁虛驚,加當歸、生地、梔子、遠志,調朱砂末。 心中顛倒懊憹者,加梔子、烏梅。妊娠惡阻因于胃熱,有嘔吐、心中煩、喜冷飲者,加麥門冬、蘆根、黃芩。小兒口渴、陰冷、吐酸、身熱唇紅、小便赤者可加黃連、燈心草、麥門冬。痰躁(痰火作熱煩躁)、痰話(痰火作熱驚惕不安、錯語失神),驚惕失志、神不守舍,可加大黃連用量、加朱砂、竹瀝、山梔子。小兒或虛人感寒而有痙攣、身振者,不用竹茹等涼藥,可以加紫蘇、防風;如果熱入少陽可以加柴胡,不用竹茹而加黃芩。精神癡呆,悲喜交加、哭笑無常、驚悸失眠、失神可用石菖蒲、遠志、竹瀝。奔豚可加桂枝。濕熱之象,目黃、遺精、浮腫等可加萆薢。精神煩躁、不眠、驚悸等精神癥狀不管寒熱虛實都可加酸棗仁。思慮過多、氣滯、抑郁悲觀,可以用香附。容易驚恐而有痰涎,可以用鉤藤。女性經閉或血虛身振,可以根據情況加當歸、川芎、白芍、地黃。痰膩作眩,可以加天麻,可加重半夏用量。痰氣火并結于胸腹,胸悶、干嘔、吐酸,可用蘇子、厚樸、黃芩、黃連。心悸怔忡屬心血虛,或肝血虛,或胃陰虛,無寒象,而有輕微陰虛火旺,可以用人參、茯神、遠志、朱砂、石斛、生地、麥門冬、酸棗仁、五味子、柏子仁。汗吐下后胃脘部虛痞、嘔吐可以用人參,呃逆連連更要用人參,身熱不退、寒熱往來也可考慮用人參。 2. 溫膽湯運用概述 溫膽湯治療的病癥有:不寐、夢寐不安、驚悸、怔忡、短氣、四肢浮腫、自汗、食欲不振、煩躁(含虛煩)、寒熱往來、咯痰、便秘、譫語、癲狂、癇、惡心、嘔吐、口苦、流涎、遺精、肉瞤筋惕、胸悶、疲倦乏力、下利、眩暈、咽痛、膽痛、呃逆、驚風( 包括小兒驚風)、咳嗽、汗吐下后調理、癆證、萎證、目疾、閉經、子懸、妊娠惡阻、腹脹、夢魘、昏冒、斑疹、濕溫、濕熱、濕火、傷暑、伏邪、冬溫、白瘩、咯血、瘧、失志、痰厥、中風、類中風、癲癇、郁證、喑啞、帶下、潮熱、嗜臥。男子小便不利、心痛、胸背痛、膈噎、健忘、胸脅痛、肝寒、面青、脫營、卑慊、太息、筋縮、痘、便濁、耳鳴、心下悸、多疑等癥。 溫膽湯傾向于治療痰飲引起的上述諸多病證,相較二陳湯治療偏于氣實脈盛者。 因驚悸而生諸證,可用溫膽湯,或與金銀同煎,竹茹則隨其寒熱虛實而定。 溫膽湯治傷寒后及一切病后虛煩,夜睡不寧者兼心膽虛怯,食前服,適合熱服,不 效加遠志、五味子、酸棗仁。痰躁,痰話,驚惕失神,神不守舍,屬痰熱證,可用溫膽湯加黃連、竹瀝;心虛加人參、酸棗仁??谠锷喔扇グ胂模又?、麥門冬、五味、花粉、生地。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術。心內煩熱加黃連、黃芩、山梔子、麥門冬。表熱未清加柴胡。內實心煩加黑梔子。嘔則以人參代竹茹。血虛加當歸、白芍。頭眩身搖加白術。 咽痛加桔梗。安神可以加茯神、朱砂、烏梅、竹瀝、龍眼肉。定神志,沒有心煩、熱象,可以不加竹茹,用遠志、酸棗仁。傷寒寒熱,特別是下利瘥后勞復者去枳殼。食欲不振,體虛者,有時要去枳殼,去其消克。形氣俱虛,或因汗、吐、下后及氣虛者,均加人參。 十味溫膽湯( 溫膽湯加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熟地黃、人參) 治療病證基本同溫 膽湯,同時兼治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患者虛多邪少,本方更善于治療夢遺、驚惕。膽寒肝熱,煩悶不寧加竹茹、白芍,如痰熱更盛加黃芩。 參胡溫膽湯( 溫膽湯去竹茹、陳皮,加人參、柴胡) 治傷寒汗下后,寒熱往來,嘔 而痞悶、虛煩不眠,用人參、柴胡治療少陽之嘔,人參擅長治療虛嘔或汗下過多而體虛且效快。 竹茹溫膽湯( 溫膽湯加柴胡、桔梗、黃連、人參、香附、麥門冬) 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悸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加減溫膽湯( 茯神換溫膽湯中茯苓,加山梔、白術、黃連、麥門冬、當歸、酸棗仁、人參、烏梅、竹瀝、朱砂) 專治膽虛驚疑,如人將捕,神不守舍。 3. 各論 (不寐) 溫膽湯最擅長的為膽虛,驚悸不寐者,眠而精魂散亂,異夢驚悸者,溫膽湯最適合。 若虛煩不得眠,兼見少陽口苦、嘔涎、驚悸證者,可用溫膽湯。 大病后或凡汗下后虛煩不得眠者,有痰飲可用溫膽湯,或加秫米;驚悸不寧者,屬 心氣虛,加酸棗仁、遠志,或合酸棗仁湯,去川芎;體虛、脈弱用參胡溫膽湯,或加味溫膽湯,加人參、茯神、遠志;觸事易驚,夢寐不安者,屬余熱挾痰,可加黃連、石菖蒲、膽南星、梔子、知母、旋覆花、橘紅等: 有痰在膽經,神不守舍,亦令不寐,痰者用溫膽湯減竹茹一半,加膽南星、炒酸棗 仁,或同下青靈丹。 不寐,痰火旺而血少,有痰在心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者,溫膽湯加酸棗仁、竹瀝、姜汁。 婦人肥盛,郁結痰火,濁氣痰火擾之則不寐,溫膽湯用豬膽汁、炒半夏曲,加柴胡、炒酸棗仁。 不寐,由膽火郁熱,口苦心煩,可選溫膽湯加橘紅、桑葉、丹皮、山梔、鉤藤。 無邪但痰盛之不寐,或失眠由心膽俱怯,觸事易驚,營血不足,可用十味溫膽湯( 溫膽湯加人參、熟地、酸棗仁、遠志、五味)。 不寐,伴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可選溫膽湯或加味溫膽湯。 不寐,屬痰滯,可用溫膽湯加膽南星、酸棗仁、雄黃末。 不寐,有時可用溫膽湯化痰,或加入犀角、羚羊角、龜板、虎睛、琥珀、龍齒、珍珠。 (傷寒勞復) 大病瘥后,血氣津液未復,余熱未盡,若因勞動再發(fā)熱,舌紅淡或微有白苔,身發(fā) 熱,肢體疲倦,懶于言語,或自汗出,神志雖清,沉迷欲睡,飲食無味,可用參胡溫膽湯( 人參、柴胡、茯苓、枳實、橘紅、半夏、甘草、姜、棗) ,或加酸棗仁、遠志。 (傷寒遷延不愈) 傷寒遷延不愈,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痰多,可用竹茹溫膽湯( 溫 膽湯加柴胡、桔梗、黃連、人參、香附、麥門冬、姜、棗) ,竹茹、甘草應量大。 過經不解,虛煩不眠,熱不甚盛,可用溫膽湯加人參、柴胡。 (瘴瘧) 瘴疾日久或瘴止后虛煩不眠,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不祥或異象,?;笠共话矊嬚撸捎脺啬憸?,大便利者不可服用溫膽湯。 疫瘧,屬客忤初起,寒熱日作,間有譫語,夜多惡夢時或躁擾,心悸膽怯,舌苔淡白,間挾淡灰,脈乍大乍小而乍數乍疏者,先予蘇合香丸除邪,后予溫膽湯加減。( 淡竹茹、姜半夏、炒廣皮、辰茯神、青龍齒、牡蠣、桂枝、炙甘草、紫金片) 。 瘧愈后尚不嗜食,大便難,脘中欠爽或大便不通,可加瓜蔞仁、杏仁、白芍、枳實 汁。 瘧邪痰飲盛,煩熱,神昏,發(fā)狂,譫語發(fā)斑,脈弦滑者,可用溫膽湯合小陷胸湯加 薤白。 溫膽湯治瘧邪,痰多濁稠,或嘔吐清水,耳鳴耳聾者,可用溫膽湯去甘草,加瓜蔞實、荷梗、碧玉散。 (咳嗽) 痰證咳嗽后期調理可用溫膽湯。 (咳血) 咳血,口苦、頭痛、面頰紅、多怒、兩脅痛,屬于肝火犯肺,可用溫膽湯加青皮、 白芥子、柴胡、山梔;若肝火橫決、怒逆者加姜黃、大黃。 (小兒咳喘) 小兒咳喘,屬痰實或氣痰交搏,可用溫膽湯去竹茹,加防風,如防風溫膽湯。 (類傷寒 ) 傷寒狀痰證,初起便胸膈滿悶,寸口脈浮,發(fā)熱憎寒,惡風自汗,氣上沖咽,不能喘息,頭不疼,項不強,右脈數而左脈平,如無熱用溫膽湯。 傷寒夾驚,如脈弦而作嘔者,溫膽湯加鉤藤、姜和大棗,看情況是否去竹茹。 (下后) 下之后定神志,可用溫膽湯或加酸棗仁,后續(xù)可用太乙保生丹、聚寶丹、蟬蝎散繼續(xù)調理,防止復發(fā)。 傷寒內實,大熱通利之后,開始不能直接用四君子湯等補劑,防止白術等藥溫而閉 氣,可以用溫膽湯或二陳湯加前胡。 (飲食癥) 若飲食不甘,口苦不寐,屬膽熱乘脾者,加味溫膽湯去熟地,加丹皮、山梔、桑葉、生酸棗仁。 膽熱,可參考選用溫膽湯加人參、遠志、酸棗仁、熟地,如十味溫膽湯。 因思傷脾者,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無力,不能食或偏食,可用溫膽湯。 (子懸) 治因驚而發(fā)子懸( 脹滿嘔逆) ,可用溫膽湯加黃連,或加姜汁益元散。 (惡阻證治) 熱阻惡食,喜冷飲,心煩悶,溫膽湯加黃芩、黃連、蘆根、麥門冬、生姜。 (產后諸?。?/P> 產后不語者,用溫膽湯加石菖蒲汁。 婦體素肥,產后氣郁生涎,時或昏冒,可用溫膽湯調理。 產后血少,怔忡,惡夢,臥不寧,精神恍惚,可用十昧溫膽湯。 (潮熱) 潮熱,心煩,睡不寧,可用溫膽湯。 寒熱潮熱,或日晡發(fā)熱,可用參胡溫膽湯加芩連。 (驚悸、怔忡) 驚悸,因事有所大驚,心虛膽怯所致,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或 自汗,宜溫膽湯,嘔則以人參代竹茹。眠多異夢,隨即驚覺,溫膽湯加酸棗仁、蓮子肉、以金銀煎下,十四友丸或鎮(zhèn)心丹、遠志丸、酒調妙香散、琥珀養(yǎng)心丹、定志丸。 怔忡,痰結,可用溫膽湯。汗吐下后,正氣虛而悸不得臥,可用溫膽湯。 神志病如驚風、癲狂,或者吐下之后神衰脈弱、心膽虛怯、語言不定,可用補心湯 合溫膽湯,即溫膽湯加人參、當歸、龍齒、桔梗、桂心、黃芪、遠志。 驚悸因痰火者,時作時止,可用溫膽湯,可加黃連、生地、茯神、酸棗仁、歸身、遠志。 臥多驚魘,口中有聲,溫膽湯送服遠志丸。 驚傷膽,神亂不定,過則怔忡失志,邪少虛多,可用十味溫膽湯。 驚悸屬痰火而驚惕不眠,兼氣虛者,宜清痰火并補虛,溫膽湯加人參、地黃、酸棗 仁、黃連、山梔、麥門冬、朱砂、烏梅、竹瀝。 怔忡因痰火,時作時止,可用參胡溫膽湯,火盛則可用溫膽湯加炒黃連、山梔、當歸、貝母。 膽經有痰,膽火上越而驚者,可用溫膽湯加龍骨、牛黃、酸棗仁、琥珀、柴胡、白 芍。 溫熱新瘥,觸事易驚,夢寐不安者,屬余熱挾痰,可用竹茹、黃連、石菖蒲、半夏、膽南星、梔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紅等。 (虛煩、煩躁) 肥人虛煩,不眠,不飲,屬痰,可選溫膽湯。 虛煩,微惡寒發(fā)熱,心煩,不寐,氣逆欲吐,頭身不痛,可用溫膽湯加知母、麥門 冬,或溫膽湯加麥門冬、生地。 虛煩,頭昏口燥,心內煩躁,無外熱,或大病后津液枯竭,煩而有渴者,溫膽湯或 加麥門冬、生地。 大汗后虛煩兼痰者,可表現為失眠,痰多,惡夢,夢多,驚悸,可用溫膽湯加減。 脈虛細,可用十味溫膽湯;發(fā)熱痞悶,脈虛而嘔者,可選參胡溫膽湯,或加酸棗仁。 傷寒病后虛煩,竹葉石膏湯為主方,若天大寒,可用十昧溫膽湯代替。 傷寒,煩躁發(fā)熱,舌燥,口渴,妄言,屬心包絡火盛,可用溫膽湯加川連、鉤藤、 淡竹葉;兼痰,加天竺黃、川貝母;心氣虛而躁煩,不寧不寐,左寸脈虛小,可加茯神、 遠志、酸棗仁、丹參補心安神。甚者加朱砂、金箔之類,虛甚加人參。 外熱內煩,上渴下利,或嘔或痞或痛,可用溫膽湯加入黃連,枳殼或可去。 (嘔吐、呃逆) 如受驚傷膽者,善嘔,可用溫膽湯 吐逆,吐為痰或痰食,脈寸滑,可用溫膽湯 氣上逆,煩熱,胸滿,嘔吐,若驚悸不眠,可用溫膽湯。 呃因于痰飲者,其聲緩勻,且吞酸面澤而脈滑,可用溫膽湯。 久吐傷胃,溫膽湯加清火藥配人參以扶胃氣,然后徐進米飲。 因痰氣壅滯胃口,食不下而作嘔者,可用溫膽湯去甘草,加姜汁、瓜蔞。 吐青綠苦沫,屬膽汁外溢,可用溫膽湯加吳萸、干姜、蒼術. 嘔傷胃津,熱邪乘胃,食入即吐者,應辛涼化痰,可用溫膽湯加石斛、山梔,或用 溫膽湯去甘草加山梔、豆豉、姜汁。 胃虛有火,呃逆而渴,舌苔微黃,可以用溫膽湯去枳實,加姜汁、炙枇杷葉。 痰飲有火,嘔吐、微渴、咳嗽、舌苔淡紅而鮮或帶微白者,為痰飲兼胃火,可以用 溫膽湯加枇杷葉、山梔子。 嘔吐惡心,屬肝犯胃,可用溫膽湯合左金丸。 (昏冒) 傷寒后昏冒,如果脈弱、血氣空虛,可用十味溫膽湯;如伴有寒熱往來、日晡所發(fā) 熱,可用參胡溫膽湯加黃芩、黃連。 (耳聾) 耳聾多恐,屬肝虛者,可用溫膽湯下養(yǎng)正丹。 溫熱癥身涼后,尚有耳鳴耳聾等癥,屬邪留于膽經,可用溫膽湯加石菖蒲、通草、 鉤藤、柴胡、菊花、荷葉等。 溫膽湯治療瘧邪,嘔吐清水或痰多濁稠,耳鳴耳聾者,可用溫膽湯去甘草,加瓜蔞實、荷梗、碧玉散。 (健忘) 健忘、怔忡、驚悸屬心血不足,挾痰者,可用溫膽湯,可倍茯苓,加天竺黃、竹瀝。 痰證之精神恍惚、健忘,可用溫膽湯合金箔鎮(zhèn)心丸。 (太息) 因驚嚇而太息者,可用溫膽湯。 (笑) 獨言獨笑,屬痰多氣郁,可用溫膽湯降滌擾心涎沫。 (怒氣) 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可用溫膽湯。 (郁證、多思慮、失志、憂) 逍遙散、溫膽湯、越鞠丸加減可以治療諸郁證。 郁證之人不一定時有可悲之事,只是心中不快,或強顏歡笑,郁結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后發(fā)熱,或煩悶作渴,加嘔,或困臥如癡,向里坐,亦喜向暗處,或變?yōu)樘撉?,或脈沉而澀,飲食喜靜,胸背痛,或變嗝噎,氣滿腹脹等證,婦人經水極少,或為墮胎,崩帶虛勞等證,男子小便點滴,治療可用溫膽湯或加味溫膽湯( 溫膽湯去竹茹,加香附、人參、柴胡、麥門冬、桔梗)。 傷神不睡者,思慮即引起怔忡失志者,可用十味溫膽湯。 間有虛勞下部冷,思慮勞心虛者,可用十味溫膽湯。 憂思傷脾,不思飲食者,可用溫膽湯,對全不食者效更佳。 有所求不遂,或過縱自悔,噓嗟夜語,若有所失,獨語書空,宜溫膽湯加人參、柏 子仁為丸,朱砂為衣,或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為湯劑,或加味溫膽湯( 溫膽湯加香附、橘紅、人參、柴胡、麥門冬、桔梗) ,或同服定志丸,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也有不用竹茹者。 (癲狂) 癲狂或由驚恐而發(fā),如心藏虛損,氣血不足,可用清心溫膽湯( 溫膽湯加石菖蒲、 當歸、芍藥、黃連、麥門冬、香附、白術、人參),痰熱用溫膽湯加清熱藥,或調下飛礬。 治因驚而發(fā)癲狂,可先用蒿芩清膽湯調下許氏驚氣丸,后用十味溫膽湯( 溫膽湯加 黨參、麥門冬、熟地、遠志、辰茯神) 善后。 有治療因恐而狂,神擾語妄,先用膽南星、川連等泄降痰火,同時服白金丸,再以清心溫膽湯安神定志。 (癇) 癇證者,可以溫膽湯主之,如五癇宜攻痰者,可以丹礬丸主之。 其因驚發(fā)癇者,可用溫膽湯加竹瀝、膽南星,如直視吐沫,可加羚羊角、鉤藤、天 麻、丹皮、連翹、膽南星、竹瀝、橘紅、前胡。 癇病日久,心臟氣血不足,清心溫膽湯( 溫膽湯去竹茹,加竹茹、白術、石菖蒲一 錢、黃連、白芍、當歸、香附、麥門冬、川芎、人參、遠志) 。 (譫語、鄭聲) 譫語鄭聲本有實虛之不同,如果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fā)躁,或反發(fā)熱而妄言者,此為陰格陽之譫語,可以用溫膽湯合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 神志失常,癲狂,譫語,有熱者可加黃連、梔子、竹瀝、茯神、朱砂、烏梅、酸棗仁,體虛加白術、麥門冬,血虛加當歸。 (眉棱骨痛)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屬痰厥,可服溫膽湯。 (痘) 痘,血寒,顏色灰慘,血凝不活,面青,腹脅脹滿,筋縮,嘔清水,或瀉青菜色,可用溫膽湯。 (心下悸) 心下悸者,可用溫膽湯,火盛者加黃連。 (濕氣) 濕氣飲停胸膈,胸膈悶痛、心煩、干嘔、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舌苔黃膩,屬飲熱并重,濕熱與氣互結者,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滲,可用黃連溫膽湯。 (溫?。?/P> 溫病過程中,或病后,嘔惡煩悶不得寐,可用瀉心湯溫膽湯。 肺受溫邪,氣病有不傳血分,邪之不傳營者,不傳心包,未歸陽明,獨留三焦,可 用溫膽湯之走泄。 (濕熱、濕火、濕溫) 濕熱病天氣,病脾土,見證多胸痞脘悶、不饑、不食、不便,或大便溏滑,或濕郁化熱,走入肌肉,發(fā)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或漸次化熱,舌苔黃滑,口干而不多飲。已化熱者,宜苦辛淡清,用溫膽湯,發(fā)黃,酌加茵陳、黃柏、梔子之類。 濕而化火,宜苦辛淡清法,可用黃連溫膽湯,重加茵陳及梔柏、絳礬丸。 病濕溫濕熱,當從三焦分治,中焦宜苦降辛通,可用黃連溫膽湯。 苔雖白而不燥,或渴喜熱飲者,邪雖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可用黃連溫膽湯。 濕熱證,嘔吐清水或痰多,身熱口渴,濕熱內留,而木火上逆,屬濕熱挾痰飲,可 用溫膽湯加瓜蔞、碧玉散等。 溫熱脾虛者,又或舌苔黃膩,屬中焦氣分被濕熱熏蒸,法宜苦辛開化,清中必兼益 氣生液,可用參胡溫膽湯。 (伏暑) 暑濕與食滯郁蒸,誤進寒涼,苔黃痞滿,嘔惡便阻,應投辛通苦降之劑,溫膽湯或 加黃連、黃芩、大黃、瓜蔞,此后如果便解但痞悶,溫膽湯隨癥加減。 伏暑惡寒發(fā)熱,時有時無,或輕或重,舌白脈大,此暑挾濕粘膩,宜用溫膽湯加杏 仁、通草、青蒿、黃芩等味,通胃泄邪也。 (冬溫) 冬溫吐瀉傷胃陽,而神昏,脈軟無熱,食欲不振,可用人參溫膽湯;若煩熱舌干, 胃陰損甚,應加麥門冬、西洋參、粳米、桑葉、骨皮、石斛等甘涼濡潤之品。 (傷暑) 傷暑汗出,而不大熱,舌黃膩,煩悶欲嘔,屬衛(wèi)分已解,但邪阻肺胃,氣分未清,可用黃連溫膽湯。 傷暑初起,惡寒發(fā)熱,咳逆氣喘,因素有痰飲而傷暑,可用溫膽湯合蘇子降氣湯。 中暑吐瀉并發(fā),若瀉止而吐猶未止,乃邪在中焦,可用黃連溫膽湯。 暑熱不解,灼干胃津,舌紅鮮澤而口渴,食入即嘔,可用溫膽湯去枳實、甘草,加梔豉、石斛。 (燥氣) 津液聚于胸膈為痰,阻結氣分,正在心下硬痛,法宜苦辛通降,可選溫膽湯。 (伏邪) 伏邪治療如需補瀉兼施,則可以用十味溫膽湯,善后歸芍二陳湯,加谷芽、神曲。 (白痦) 白痦未見,發(fā)熱身痛,面色晦滯,舌苔點膩,胸脘不爽,嘔惡便溏,脈大而緩,屬 濕熱蘊蒸,可用黃連溫膽湯,亦應加杏仁、瓜萎皮、通草、豆卷等通泄三焦。 (遺精) 古代也比較重視遺精,一般強調是夢遺,心不寧、日有所思而得者。 遺精因日有所思,可用十味溫膽湯( 溫膽湯去竹茹加熟地、熟地、炒酸棗仁、遠志、五味子。 夢遺因肝熱膽寒,或時心悸,心不寧,可用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遠志、蓮肉、 酸棗仁、茯神,或同服玉華白丹、固陽丸,也有不去竹茹者。 精滑,肢腫,食少,心虛煩悶,坐臥不安,脈左關遲,屬肝寒,可用溫膽湯。 不寐屬肝經有痰,或有多疑不得眠如狂,可用溫膽湯加酸棗仁。 (膽痛) 膽痛伴有胸膈脅肋痛、口苦、善太息、振寒,用溫膽湯。 (面青) 面青而滑潤,屬膽腑氣怯者,用十味溫膽湯去枳實,加酒煎服。 (驚風) 小兒驚風癥寒熱不明時可用溫膽湯去竹茹,加蘇葉、防風,如防風溫膽湯。 小兒驚風病勢已減,神志未定或有痰飲證,可用溫膽湯調理。 溫膽湯可做急驚風后續(xù)調理,可以防止復發(fā)。 溫膽湯藥性溫和而不燥,著眼點在于治療驚風這一精神癥狀,如果有明顯寒熱可以 適當加減,竹茹不是必用藥,可加蘇葉、防風、酸棗仁、全蝎、大驚丸、小驚丸、定志丸、蝎餅、全蝎。 |
|
來自: 中醫(yī)傳播館2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