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這么多年來,我先后在股份制銀行、私企﹑事業(yè)單位工作過,現在在一家大型國企的人力資源部擔任要職。由于工作的性質,我接觸到了許多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的人,在目睹了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時,我也常進行著自我反思,并考慮著未來的發(fā)展道路。 大學生就業(yè)難已經成為了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在我從事人力資源工作以來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以至于很多人都會有這么一個疑惑:知識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 對此我的回答是: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知識僅僅只是能夠改變命運而已,它并不能扭轉命運,扭轉命運要靠智慧。智慧來自于對知識的思考與總結。比如我們大家都是工廠里的工人,凡人往往只是依照所學的知識以及現有的操作程序來按部就班地干活,而智者想的是如何干才能提高效率,生產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書本上所說的工廠管理方法有哪些是值得吸取的,有哪些是不適用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干了一輩子還是個工人,而有些人卻可以從工人一直干到廠長?!?/span> 所以我們要常做有心人,不要被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煩惱蒙蔽了原本智慧的心靈,以至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接下來,我想以一個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身份來闡述對于職業(yè)發(fā)展的看法。 其實我覺得人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認知水平,為什么有很多聰明絕頂,能力超群的人在經歷了輝煌后又迅速的跌入谷底?其根本原因是認知上的偏差。比如說他對關系的定義。 關系的核心是什么?是人。而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今天都還是朋友,沒準明天就成了敵人,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當然了,父母是可靠的,但父母也有老去的一天吧,到時候你靠誰去?人只能靠自己,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你指望從別人的身上得到好處,可你有沒有想過,別人還指望從你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好處呢。再看看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的簡歷,不難發(fā)現他們幾乎都是平民出生,經受了許多磨難之后才擁有此番成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關系也不例外。就拿我的一位朋友來說,之前放棄了很好的出國留學機會,靠他爸爸的關系進入到效益非常好的事業(yè)單位。后來由于老爸退休,他也淪為了普通員工,至今碌碌無為。只能在這時哀嘆,埋怨自己當時的不該靠關系享安逸。不通過努力而通過關系得來的是沒有價值的,所以當你看到某個人靠關系進了好單位時,你不要去羨慕他嫉妒他,相反你還真要替他擔心,因為他不會珍惜這份工作,所以也就不會干得好。這樣的例子我見得太多了。。。 說完了社會關系,下面再來談談學歷。 我敢說現在絕大多數讀研的人不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而是為了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可問題是當他們畢業(yè)時,卻發(fā)現好工作依然難找。那些看似收入高的工作都是以高付出為代價的,實在稱不上是好工作。 其實,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到研究生,幾乎都是在被動的接受著知識,而很少去主動的思考,學來學去都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符合那些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要考得好就是學得好,漸漸地也就忘記了“思考”,淪為沒有主見、沒有主見、缺乏創(chuàng)造性一族。反觀我所認識的幾個企業(yè)家,學歷不高,他們所掌握的知識都是有價值的,因為那都是經過自身的實踐與思考得來的。正如我前面所說,扭轉命運要靠智慧,而智慧來自于對知識的思考與總結。 我經常發(fā)現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本科學歷的人常常后悔當初應該去讀個研究生,因為有了這個頭銜才會有升職的空間﹑加薪的可能以及跳槽的資本。而研究生學歷的人常常后悔不該讀研,因為他們覺得在花費了時間與精力拿到了碩士學位后,就業(yè)情況卻并沒有他們預想的那么美好。 我覺得他們都是把學歷與職業(yè)發(fā)展劃上了等號。就像對待讀研,如果你抱著一個混學歷的態(tài)度,那么最終吃虧的一定是你自己。如果你認為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可以增長自己的智慧,可以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那么你就去讀,將來你一定會勝任許多技術含量高的工作。 下面我要談論的話題是考證熱。 現在職場上的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考各種各樣的證書。 我有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去年報名參加了一個理財方面的資格認證考試,在考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在認認真真的復習著。有天我無意中翻了下他的那些復習資料,看到里面講的都是些很復雜的數學模型與數學公式,比如像什么期權定價模型﹑投資最優(yōu)化模型等等。于是我便問他:“你平時幫別人理財,用得著這么高深的概念嗎?” 他回答:“肯定用不著了?!薄?/span> 是啊,既然用不著干嘛還要學呢?因為那是考試的內容。所以他學這些東西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等考試一結束便會忘得干干凈凈。 所以我覺得這完全是在做無用功,是對時間與精力的一種浪費。也許有人會反駁:“雖然學這些東西沒什么用,但至少可以通過考試拿到職業(yè)資格認證?!薄?/span> 好了,那我就得問問你,除了收獲到一個證書外你還收獲到了什么,或許你會回答:“我多少還是學到了一些東西”。那我得遺憾的告訴你:考試資料上的那些東西大多不適用于我們目前的金融市場,那都是國外人提出的理論。他們的金融市場是以規(guī)則為主導的,而我們的金融市場是以人為主導的。人能夠用數學模型和數學公式來分析嗎? 所以我的觀點是:與其辛辛苦苦的學習那些考試資料,還不如輕輕松松的看些財經評論﹑財經新聞,保證收獲更大。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就會慢慢發(fā)現,證書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想要獲得成功必須依靠自身內在的東西,說得明白點,就是自身的智慧。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有一個外形不規(guī)則的玻璃容器,需要測量它的容積。張三會用高等數學,立體幾何等各方面的知識來對它進行測算;而李四則會用很簡單的辦法:先把容器里倒?jié)M水,再將這些水倒入量筒中,水面上顯示的刻度即是它的容積。 張三是靠知識解決問題,李四是靠智慧解決問題。顯然,靠智慧解決問題更有效率。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張三根本就沒有用心,他缺乏智慧。我見過太多的像張三那樣的人,只知道一味的苦學加蠻干,而從不用心思考。所以即便是他有一大堆的資格證書別人也不會重用他,因為他干不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