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老子西升經(jīng)》全文語譯

 浮云感悟港灣 2015-01-30
 

 

       《老子西升經(jīng)》全文語譯:

           作者: 王忠文老師

(譯文原稿)

卷上
序言..《西升經(jīng)》,作者不詳,全稱《老子西升經(jīng)》 。 晉葛洪《神仙傳》中提到此 經(jīng),故該經(jīng)約成書于魏晉之間。書中講老子西升,開道竺干,號古先生,善入無 為,不始不終,綿綿永存。該經(jīng)對宇宙本體問題和形神問題亦有論述 ,幷繼承老 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為樓觀道士所重 。《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收宋陳景元《西升經(jīng)集注》六卷,洞神部本文類收宋徽宗御注《西升經(jīng)》三卷;經(jīng)文均為三十九章,但文字不完全相同。

《西升經(jīng)》是老子傳道關(guān)尹子記事弘道之作,此經(jīng)內(nèi)載,純系修真心法,凡超凡入圣之法訣,均指授無遺,平實簡要,毫無其他丹經(jīng)術(shù)語,將大道輪廓及內(nèi)蘊精華,一一和盤托出,可作升仙入圣之寶藏。

本經(jīng)的全文語譯,主要是依據(jù)合陽子馬炳文道長所著的《西升經(jīng)淺釋》一書,原書長約兩百余頁,語譯本濃縮精華,僅六十多頁。《西升經(jīng)》可視作是《道德經(jīng)》姐妹篇或中本的《道德經(jīng)》,故也在2007年5月26日開始,每逢星期六晚間講解一章,每講約半小時。有志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者,應(yīng)參照此經(jīng),以明道法深義之所在。

2007年6月2日


卷 上
  西升章第一

原文:老君西升,開道竺干;號古先生,善入無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
語譯:太上道祖從中華東去,西出函谷關(guān),打算到天竺國去弘道利生;以古先生為號,善于晉入自然無為之境;道祖與道同體,無有終結(jié)和開始,無盡期無止盡的永恒存在,綿綿不絕。

原文:是以升,就道經(jīng)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見氣,齋待遇賓,為說道德,列以二篇。
語譯:太上道祖移動法駕往西順道而去,將至函谷關(guān),關(guān)主尹喜早幾天就看到紫氣東來,知悉有大圣人將度關(guān)前來,于是尹喜齋戒沐浴,誠心等待貴賓的到來,果然得遇道祖。于是,尹喜請道祖入關(guān),請求開始大道真諦,道祖有感必應(yīng),在關(guān)中寫下《道德經(jīng)》,也完成了《西升經(jīng)》這部道祖在關(guān)中的第二本著作。

原文:告以道要,云道自然;行者能得,聞?wù)吣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聞;是故談,以言相然?br>語譯:道祖借著這部寶典,告訴尹喜修道的根本,在于“道法自然”。若能認(rèn)真修行,皆能得道成真;有機緣得聞大道者,也能明理宣化。真正明道者,對大道不妄加描述;對大道夸大其詞者反而對大道一無所知;所以說談話者,是借著音聲來互相傳達(dá)的;也就是意味著談?wù)摚墙柚哉Z來讓彼此理解的。

原文:不知道者,以言相煩;不聞不言,不知所由然。
語譯:不知尋根探源的人,往往以言語互相比個高低,而令人厭煩不已。如果先進(jìn)入道者不立言使后進(jìn)聞道,那后進(jìn)又怎能明白真假。

原文:譬如知音者,識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語譯:這好比樂師用弦音發(fā)出聲音,使聽眾憑借弦音而能識別音色;樂音之妙,聽到怡情悅性處,其中奧妙,只能心領(lǐng)神會,而無法吐之于口;大道深廣而妙用無窮,因而修道之士在道果未成時,個中內(nèi)修境界,不能對外說出。

原文:識音聲悲,抑音內(nèi)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語譯:修道之士聽聞?wù)婪ㄒ?,回顧前塵,感慨良多,怎不失聲痛哭!因此,修道應(yīng)返求諸己,使內(nèi)心清靜祥和,與道合一。修道有成者,透過心口去講道度眾,言皆合理成章,無心之心,不言之言,真理自然寓乎其中。


  道深章第二
原文:老君曰:道深甚奧,虛無之淵;子雖聞道,心不微丹;所以然者何,書不盡言。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道化生先天一氣,奧妙難測,萬物皆從此而出,足見大道淵深。你(尹喜)雖然聽聞大道,但若只停留在聞道而不能與道契合,一切就于事無補了。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書中記載,不能盡善盡美的闡明大道細(xì)微之處。

原文:著經(jīng)處文,學(xué)以相然;子當(dāng)寶之,內(nèi)念思惟;自然之道,不與子期。
語譯:把大道的行徑,寫成經(jīng)文,是希望后學(xué)知大道根本,進(jìn)而證道。你應(yīng)當(dāng)珍惜修道的可貴,仔細(xì)思量我對你說的講道內(nèi)容。大道的運行,是不會停下來等待任何人的,你應(yīng)當(dāng)趕快學(xué)道,勿與自然大道脫節(jié)絕源。

原文:喜則稽首再拜:敢問學(xué)之奈何。
語譯:尹喜聽到老君淳淳善誘的開示,連忙叩頭拜謝,幷請問如何學(xué)道才算正當(dāng)。


  善為章第三
原文:老君曰:善為書術(shù)者,必綏其文;善論達(dá)其事者,必通其言。勉而勤之,得道矣。
語譯:太上道祖說:真正懂得著書方法的人,一定要先把文字弄妥,使文字沒有毛病。以文字言語表達(dá)某事的時候,說者要說得清清楚楚,聽者要確知他說的是什么而明白其中真意。勸勉勤學(xué),有望得道。

原文:為正無處,正自歸之;不受于邪,邪氣自去;所謂無為,道自然助。
語譯:正宗大道的道體,不著于相,自然居于天下的正位。不受外邪的誘惑,道心堅定,邪氣自然消散離去。所以說,我心清靜無為,自然道氣來歸,助我修真。

原文:不善于祠,鬼神避之;不勞于神,受命無期;無進(jìn)無退,誰與為謀;為是致是,非自然哉。
語譯:沒有好好的祭祀祠堂,鬼神會避而遠(yuǎn)之。不胡思亂想,元神泰然安居,全身氣血和暢,永生之壽無有止期。修至還丹之妙,進(jìn)無所進(jìn),退無所退,神合高真,不做古今第二人想了。修正道而福佑萬靈,道全德備,自然可獲正果,這完全是自然道律的定規(guī)。

原文:喜則稽首:今聞命矣。
語譯:尹喜聽聞道祖訓(xùn)示,叩頭謝恩說:“弟子今日得聞?wù)蓝苄悦p修。”


  慎行章第四
原文:老君曰:慎而行之,寶而懷之。吾將遠(yuǎn)逝,不期自會。
語譯:道祖告訴尹喜說:“希望你能把握對你所說的大道真諦,慎重的行持,宛如珍寶的藏在內(nèi)心深處,從此善自修煉,成就大道。我如今要到遙遠(yuǎn)的地方去了,有機緣的話,自然有相會之期?!?br>
原文:尹喜受言誠深,則于關(guān)稱疾棄位,獨處空閑之室,恬淡思道,歸志守一,極虛本無,剖析乙密;觀縷妙言,內(nèi)意不出;誦文萬遍,精誠思徹;行真歸身,能通其玄;論無極之原,故能致神仙。
譯文:尹喜接受道祖訓(xùn)示,內(nèi)心加深警誡,待道祖出關(guān)西行后,便托詞養(yǎng)病辭去關(guān)令的職位,拋棄名位利祿,獨居在空房之內(nèi),修持真道。內(nèi)心無欲清靜,凝聚精氣神,立志恒一不變,內(nèi)心一塵不染。探求大道虛無的本體,剖析太上所開示的法訣,窮天地萬物之理去悟本尋源。窮究道祖所開示的大道微妙之言,揣摩神會于心,外想不入,內(nèi)想不出,念不出總持門。誦讀《道德經(jīng)》萬遍,反復(fù)參悟,精誠所至,思入風(fēng)云,道通天地。關(guān)令修道通真,神與道合,通玄達(dá)妙,萬有還元,境智雙融。探究無極的本源,所以能得道成真。


  道象章第五
原文:老君曰:道象無形端,恍惚亡若存。譬如種木未生,不見枝葉根;合會地水風(fēng)火,四時氣往緣;氣為生者地,聚合凝稍堅;味異行不等,甘苦辛堿酸;氣行有多少,強弱果不均。同出異名色,各自生意因。
語譯:大道是沒有形象和端倪的,必須萬念放下,神氣合一,然后漸漸會于玄關(guān)一竅中,進(jìn)一步充沛于周身,再進(jìn)一步與天地精神相互往來,最后能達(dá)致與道合真。好比尚未有形的萌芽發(fā)生于大地土壤之中,當(dāng)樹木的種子埋藏在土壤之時,既無根苗,又無樹葉。當(dāng)?shù)厮痫L(fēng)四大聚會,合成有機體的地球,而生育萬物,春夏秋冬的四時之氣運行,周而復(fù)始,此往彼來,生滅不已。道為萬有的出生根源,萬物初生,必由于柔弱,及其死亡,必由于剛強。有形之質(zhì),出自于無形之氣,此為生之本;及其形質(zhì)堅大,不能返于柔弱再與道氣合一,乃為死之源。甘苦辛堿酸等五味由無行之氣化生,而五行的形神也因其稟賦不同而造成其質(zhì)味的差異。萬物成形因其受氣有清濁的不同,因而由五行之氣所形成的果實也有強弱大小的千態(tài)萬狀,因而造物幷不均衡。萬物雖同出于先天一氣,但因其稟賦有錯綜復(fù)雜的不同,所以名色各有差異,而良善與邪惡也因意念殊生而化現(xiàn)。

原文:從是異性行,而有受形身;含養(yǎng)陰陽道,隨所依為親;生道非一類,一切人非人;本出于虛無,感激生精神。
譯文:因萬物受氣之初其性各異,而化作了千態(tài)萬狀不同形勢體態(tài)之身。萬物為陰陽之道所含養(yǎng)而得成形,因此成形之物,各依現(xiàn)有形體而認(rèn)此形體為其可依可靠的至親。陰陽變通,化生類別不同的萬物,能全得五行之氣及性者的為人,不全的為物,因此萬物的內(nèi)蘊及形成也因而分歧不一。萬物本源于虛無,陰陽相互動蕩而生育精神,精神散則為光為電,結(jié)合而成形成質(zhì)。

原文:譬如起音者,掇弦手動傳;宮商角征羽,口氣呼吸元。身口意為本,道出上首元;本靜在虛靜,故曰道自然;五音所動搖,遂與樂色連。
譯文:萬物的生育,靜而生動,好比用手彈弦,五音因手指之動而發(fā)出美妙的樂音。宮商角征羽,是物種不同樂器所發(fā)出來的聲調(diào),樂器的發(fā)音,由于手與口之用,所以手為聲本而口味音元。

原文:散陽以為明,布?xì)獬闪?;從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去本而就末,散樸以澆淳;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譯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與外界各種不同的事物與境界接觸,才有知見之明。此乃由于內(nèi)蘊的陽和道氣,散布所致。由于道氣從六根向外散布,所以人類失掉了道體而有生有死,精華消失則死,重秉道氣又生。大道化生萬物,初散而化為仁義,再散而化為奸貪,因此世風(fēng)日下,而失掉淳厚樸實之風(fēng)。有生有死是大道渾厚的常態(tài),人類應(yīng)從生死無窮之苦,而悟真常的大道,以期與道合真。


  生道章第六
原文:老君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至于萬物生,情行相結(jié)連。
語譯:太上道祖說:讓我來告訴你,大道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其本體是無形無象而完整無缺的大自然。萬物從大道化生之后,個別成長,形成了相互依附而難分難解的情勢。

原文:如壞復(fù)成,如滅復(fù)生;以成五行,陰與陽幷;輾轉(zhuǎn)變化,遂為物精。
語譯:大道充塞與萬有之中,如果此處敗壞,別處重生;這里滅了,那邊又生。大道的太和之氣,一化而生陰陽,再化而生四象五行,五行在蛻變而化生萬物,五行之氣,不順不生,不克不成,生克出自陰陽的匹配、交幷、增減。萬物輾轉(zhuǎn)變化,千態(tài)萬狀,萬物的精華,皆從大道而生。

原文:吾思是道,本出窈冥;愚不別知,自謂適生;子無道眼,安知生靈。
語譯:我思慮大道的根源,原本是出自無象而不可測的太和元精。尚未明白修道重要的世人,不知大道是萬物的根本,忘其本而不知修身養(yǎng)身及晉而]合道,自溺于世間榮辱中,甘于沉淪,以為這樣才是適當(dāng)?shù)纳?。你心中的道眼未開,未能明白天地的元化,以及生本靈根。

原文:天地人物,虛無囊盈;一從無生,同出異名;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誠;當(dāng)與明議,勿與愚爭。
語譯:無邊無際的虛無,可以把天地萬物統(tǒng)統(tǒng)囊括起來。萬物皆從虛無太一的大道所產(chǎn)生,雖然形態(tài)名相各異,然而皆出于惟一不二的根源。是與非之間彼此對立,最重要的是視乎修道人是否能循乎正道而行。抱此“一”字的大道,不分不離,任憑世間千變?nèi)f化,而能巍巍不動不被是非拖入渾水中的人,乃是有智慧有操守的高士。應(yīng)當(dāng)多加親近明師良友,勿與愚癡邪頑之輩爭長論短。
原文:子取正教,勿信邪聽;何以知邪,子為物傾;何以知愚,不察言情;為道問道,為經(jīng)問經(jīng);問不本末,知愚冥冥;但知求福,不知罪嬰;但知養(yǎng)身,不知戮形。

語譯:你應(yīng)該返本還原,真心修習(xí)正道教法,不應(yīng)聽信不知歸根復(fù)命的邪教諸端。要如何才能辨識流毒世間的邪說,即傾覆人身的物欲。那要如何知曉愚癡之輩,此即不明善惡是非,一味盲從,不察事理者。尚未明道者應(yīng)該向過來人虛心問道,更應(yīng)深入研讀丹經(jīng),以經(jīng)印訣。學(xué)道問法者,若不知把本末向高明虛心問個明白,而竟然盲修瞎煉,乃是冥頑不靈的無知愚人。一般的愚人,只知追求世間榮華富貴之福,而不知勞心世事,已傷害天賦本有的嬰兒之性。有些人但知道美酒可以養(yǎng)生,卻不知道這些東西如吃得過多,則可耗傷人的身形而影響人的壽命。

原文:嬰兒之姿,貴養(yǎng)厚敦;忽無就形,知非常生;無履大白,可令永存。
語譯:嬰兒的形態(tài),純善至真,在母胎中,接受天地純厚敦仁之氣的涵養(yǎng)所致。修道有成者,從虛無中化現(xiàn)諸般妙有形體,此絕非一般無德無修之輩所能辦到的。不要太過顯露自身的聰明和異能,守黑涵德,心存虛無,則能永久保持無上智慧與宏慈大仁。

原文:有何妙意,乃欲相傾;父子恩深,不足相聽,勿復(fù)噭慨,遠(yuǎn)近笑人;掩惡揚善,君子所宗。
語譯:上述所說的不要太過聰明外露,有何微妙的含意?此因自恃聰明,將會被物欲所傾覆。試思:成道之人,就算是父子之間,也不敢私相傳授,更何況是不誠不堅不信不德的外人。修道之士不可喧囂逞強,更不應(yīng)妄議幷譏笑別人的修行程度如何。稱贊別人的好,莫說他人的是非,這是盛德君子份內(nèi)應(yīng)做的事。


  邪正章第七
原文:老君曰:邪教正言,悉應(yīng)自然;故有兇吉,應(yīng)行種根;如有如受,種核見分。
語譯:太上道祖說:教誨之言有邪有正,,一切皆是為之在己,成之于自然,所以有善惡的果報,修道之士應(yīng)行正道而廣種善根。吾人受生之初,當(dāng)其動念含精結(jié)氣成形之際,其中質(zhì)量之分,有如不同的種子及核實埋入土中,而后所產(chǎn)生的苗類有所差異的道理相似。

原文:道別于是,言有偽真;偽道養(yǎng)形,真道養(yǎng)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飛形,幷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
語譯:無形無象的大道,大同而有別于眾異,本體真常,獨立周行,涵養(yǎng)無盡天地,化育無盡眾生。諸師所說之法,各執(zhí)其言,學(xué)者應(yīng)當(dāng)以《道德經(jīng)》五千言和本部《西升經(jīng)》以辨真?zhèn)?。虛偽的假道只能以外在的食物滋養(yǎng)肉體,而真實的正道才能長養(yǎng)元神,令之與道合真。元神能與大道相通,修至和光同塵之際,如使之存,能顯現(xiàn)而成就萬有,如使之亡,剎那間即可返虛入渾。元神與道相通,因而具有移山飛形的無上神通。形體是由物質(zhì)所凝結(jié)而成,有生有滅,終歸化為灰土,屆時又如何辨別原有的形體呢!

原文: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思,愁毒憂煩;吾拘于身,知為大患;觀古視今,誰能形完;吾尚白首,衰老熟年。
語譯:有了形體,便有耳以聽,有目以色,也成為招致罪過的處所。有鼻以嗅香,有口以嘗味,對于求之不得的美味和香氣,便會心生埋怨。此身終歸難脫由生而死化為灰土的結(jié)局,實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饑渴寒溫,時刻均有需求。還有人的意念終日替形體設(shè)想,因而百憂苦其心,萬事勞其形。吾人的性靈,被困在形體這個無形監(jiān)獄中,無法解脫,實為最大的禍患之本??v觀古往今來,誰能逃脫此身化為灰土的毀滅之?dāng)?shù)?我尚化現(xiàn)為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吾人如不能內(nèi)藏至寶,又何以延年不衰!

原文:吾本棄俗,厭離世間;抱元守一,過度神仙。
語譯:我原本厭棄世間的紛擾,忘形無心,融入己身于無形的大道中,永駐先天境界,而與渾雜紛亂的世間相遠(yuǎn)離。把自己的元精元氣元神合而為一,進(jìn)而與大自然的精氣神合真,便可由神仙而過度升入無形的大道中。

原文:子未能守,但坐榮官;子能不動,神靈得安;子能捐欲,舉事能全;子能無為,知子志堅。
語譯:太上道祖告誡關(guān)尹子說:你尚不知道去修習(xí)抱元守一的功夫,仍在世俗之列,不過只是得享虛榮的官吏而已。你如果能勘破有形的物質(zhì),做到內(nèi)心不動,自然精華結(jié)而不散,而自身的神光靈性也可修至平安泰和。你如果進(jìn)而能捐棄私欲,自然大害摒除而內(nèi)心清靜,用此大公無私的清靜心,去處理萬事,自然不謀而合情合理,使萬事周全無缺。你如果真能做到人欲凈盡,順此流行的天理而全無為之功,可知你的道心大志已經(jīng)是堅定無比的了。

原文:今為子說,露見敷陳;散析剖判,真?zhèn)蝿e分;子當(dāng)諦受,重道因勤。
語譯:我如今把學(xué)道方面事理的真實及虛偽之處顯示出來、說個明白、幫你把疑結(jié)解開、再進(jìn)而把問題的癥結(jié)加以剖析決斷,如此則有助于你辨識真實和虛偽之道。你能明辨真?zhèn)问欠呛?,?yīng)當(dāng)對于大道信受尊重,殷切修習(xí)。

原文:道為明出,經(jīng)為學(xué)先;授與能行,不擇富貧;教化與樂,非有疏親;取其能行,文與其人;學(xué)爾教爾,不失道真。
語譯:大道是萬有本源,修道之士應(yīng)返本還原,順乎自然,明乎此理,便應(yīng)依教奉行。至于已證圣成真的上仙,為后學(xué)留下的經(jīng)典,內(nèi)涵大道的輪廓及入道的途徑,應(yīng)先研讀經(jīng)典,再去問道修證。凡能修真行道者,上真必授與道法心要,此種傳道授訣,不以貧窮或富貴的身份來做抉擇。只要真心奉道、安分樂道之士,上真將樂施教化,毫無遠(yuǎn)近親疏之分。無上道法及靈文丹經(jīng),上真必?fù)衲苤苄杏泻肴檀笾?,存心慈善的載道之器的人,才能接受真?zhèn)饕粤诵扌械拇笫隆L系雷娓嬖V關(guān)尹子:因為你至誠學(xué)道,所以我才推心教導(dǎo),希望你心誠不二,修道成真,不負(fù)天賜。


天地章第八
原文:老君曰:天地與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虛無之始端;仿佛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語譯:太上道祖說:天地人物,皆是大道的元始本體所化生,雖具有不同的形象,然其中皆潛藏先天的精華。這一切都是出自于白茫茫的無涯元氣(太素),還有其上的無色無物的元始祖神境界(無),更上的尚有清虛無比的元始至精境界(虛)。此三者的開始和肇端,皆源自于無形的大道。萬物秉道氣而成形,個體中均有先天的精華神光隱藏于內(nèi)而各成其性命,精微玄妙而難以窺測。

原文:譬如萬里坑,下有淡流泉;視之甚濁微,徹見底沙難;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終逝者,不見其靈魂;淳陰共和合,陽不能顯分。
語譯:綿延甚長的萬里坑之中,下有流泉,從上面看起來,雖是一條渾濁的小水道,然而想看到水底之沙,卻是一件甚難之事!這種現(xiàn)象,無影無蹤,無跡可尋,好比亡者的靈魂,在其軀殼敗壞后,黯然而逝,不為人見的情況相似。陽動陰靜,靜陰之中,雖然可孕育正陽,但陰陽在混合未分的狀態(tài)中,尚無法分出何者是陽,何者是陰。

原文:過往與甫來,視譬以見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譬如喑啞者,不能傳人言;為聾彈宮商,其人豈能聞;才辯有其智,受教如語傳;自謂通其情,情衷不能丹;是故失生本,安能知道元。
語譯:已往和將來的事,一一擺在眼前,這等來去生滅之事,其中是個怎么樣的道理,如果還不能了然于胸,如果能懂得永恒長存而了生死的途徑呢?這好比不能說話的病人,自己身心一切的感受,只有內(nèi)心知道,而無法告訴別人一樣。這又如同失聰?shù)拿@子,即使名音樂家為他演奏美妙的樂音,他也是完全聽不到半點聲音的。具有辯論才能者,有其急智及伶牙俐齒,以為所接受的教誨只不過是語言之間的傳授,自以為通曉修道的真情實意,殊不知不摒棄機心是無法修習(xí)金丹大道的。如此之故,而喪失長生之本,又怎么能知道先天大道的元始之源呢!


  行道章第九
原文:老君曰:子若行吾道,當(dāng)知上慧源;知亦不獨生,皆須對因緣;各有行宿本,命祿之所聞;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宿世不問學(xué),今復(fù)與失鄰;是以故得失,不樂于道文。
語譯:太上道祖說:你如果能真心誠意修習(xí)我所傳授給你的要道,應(yīng)具有無上的智慧,作為明道的本原,也須知慧智的啟發(fā)不是獨自生成,而是在于師徒之間的機緣而得以傳授修道心法的。一個人的富貴福祿,關(guān)系個人的宿命,道德涵養(yǎng)高的人,注重修為于前,上天自然予以充實其靈源,使其獲得應(yīng)有之福。真正得道者,應(yīng)做到我身即是道身,我心即是道心,與道不分不離;德配天地者,以其從大道所獲得的厚根之德,而能無所不含,無量慈悲,民胞物與。前生前世不知勤學(xué)好問,修習(xí)真道,所以今世又來人世間承受生老病死之苦。今生如依然故我,不知醒悟,誓將沉淪苦海,無法修成正果。因此,大道靈文對于不求修道悟證者,他必不樂于用心研究。

原文:貪欲利榮寵,受施念恩勤;更以財相厚,不哀下窶貧;必復(fù)多嗔恚,無所處定原;學(xué)不得明師,安能解疑難。
語譯:如果喪失清靜心,行為在于貪利獲寵,必然是注重于施恩求報,而且因過于看重財富而厚此薄彼,以致全無救濟(jì)窮苦的慈悲心。念念以利害為計較的人,必然多怒多疑,以致不能安定于心中原來的正位,終日內(nèi)心不得安寧。修學(xué)真道倘若不得明師指引,又怎能解除修行上所面對的疑難呢!

原文:吾道如毫毛,誰當(dāng)能明分;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吾學(xué)無所學(xué),乃能明自然。
語譯:我所說的大道,雖小則一毫之端,亦充滿無窮造化,有誰能明白個中的分際。以道為身的上真,無始以來,降世度人,所歷劫難,有如塵沙之多,在無數(shù)的變更中,均屹立于不變之原。大道開明,化生諸天,覆載之間,動態(tài)不息,生滅變異,修道者應(yīng)善自思維,于浩劫苦難中辛勤修道。我所傳給你的修道要訣,在于學(xué)至無所學(xué),才能窮理盡性以致于命歸到萬物兆端的本體大自然。

原文:華要歸其實,莖葉如本根;為歸道祖首,以知始元端;子當(dāng)無相啟,勿以有相關(guān)。
語譯:修道的返本還原,如同滿樹花朵,歸于一粒種子,又好比莖和葉子,最終要歸本于樹木之根。修道者若能與道合真,便可作為萬有之祖,自然了知天地之始,萬物之元。明白了我之前所說的一切要道,你應(yīng)該打開無相之門,而入道證圣,切莫被有形有相的事物關(guān)鎖,而不能逃出生死圈外。

卷 中

  重告章第十
原文:老君曰:吾重告子,子當(dāng)諦受;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禮以義為謙,施以恩為友;惠以利為先,信以效為首。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重新的告誡于你,你應(yīng)當(dāng)對我所說的修道之法信受奉行。大道以虛無為體而包含萬物的內(nèi)外,萬物秉道氣而生,其中含有至德之性,和合陰陽而成為仁。禮節(jié)以義氣為謙守,布施以恩惠為良友;布惠以利益他人為前提,信用則以實踐為首要。

原文:偽世亦有之,雖有以相誘;是以知世薄,華飾以相拊;言出飛龍前,行在跛鱉后;仁義禮信廢,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財相輔;譬如鏡中影,可見不可?。谎匀珥懼袘?yīng),風(fēng)聲豈可聚;偽世教如此,如是迷來久。
語譯:世風(fēng)日下,人們往往假借真正之名而行虛假之事,為了達(dá)其需求,而使用禮義謙信來互誘互欺。如此緣故,知曉世人華其外衣,掩飾內(nèi)容的非真,而形成了世態(tài)炎涼的刻薄現(xiàn)象。世人談到做善事,說的話比云龍飛天還快,做的事比跛足的鱉走的還慢。世上無知者,不知善加寶藏上天多賦予的道德本性,反而荒廢了對外應(yīng)有的仁心、義氣、禮節(jié)、信用,而心身中通行無阻的道,淵深海量的德,也漸漸荒蕪腐化了,以致不能以道德相互交往,反而越趨于以貨財相為輔助。這好比鏡中所映現(xiàn)的影像,可見而不可?。挥趾帽蕊L(fēng)中傳音,過耳即逝,可聞而不可緒。可見世上偽而不真的教義,五光十色,使正道不彰,迷人亂世,由來已久。

原文:天下之人物,誰獨為常主;迷迷以相傳,輾轉(zhuǎn)相授與;邪偽來入真,虛無象如有;自偽不別真,為貪利往守;非常正復(fù)亡,癡盲持自咎;如木自出火,還復(fù)自燒腐。
語譯:真常大道所孕育的人物,本可長久永存,但卻因人物的多變善更,以致與大道脫節(jié)分離,迷失真道而沉淪于偽道,輾轉(zhuǎn)互相傳授與學(xué)習(xí)的皆非了生脫死的修真之道。邪道偽法足以阻礙真常大道的修習(xí),當(dāng)偽法滲入真道中,以假亂真,虛無的真道便落入形相之中了。以偽道自居為真而不辨真假,皆是貪利而往,因利而守。人之所行,如果違背天律正道,不但無法得到真正的利益,反而足以加速滅亡!此皆起因于不辨真?zhèn)危薨V的盲修瞎練,以致自取其咎。這好比從木中所引發(fā)的火花,足以使此木因自身所發(fā)之火而燒成灰燼!

  圣人之辭章第十一
原文:老君曰:圣人之辭云:道當(dāng)以法觀,如有所生者,故曰為自然。眼見心為動,口則為心言;鼻為通風(fēng)氣,鼻口風(fēng)氣門;喘息為宅命,身壽立息端;譬如谷草木,四時氣往緣;氣別生者死,增減嬴病勤。
語譯:太上道祖說:圣人所說的真道,是從萬物的生滅中勘破色空境界而參悟不生不滅,到了色空了悟之后,寂其心中之法,返觀以合太冥,自然與無上道元交會為一,而果證真常。眼向外視,心機隨之而馳于外。開口可把心中之事表達(dá)而出。鼻的兩孔,外引新鮮空氣進(jìn)入身內(nèi),再把身內(nèi)之氣排泄體外,循環(huán)不息,以維持生命的存在。呼吸之氣的喘動,是身體生存的必須條件。一呼一吸為息,息動則生機勃勃,息住則命散化無,息散則此身不存。這好比植物中的谷類草木,是依賴四時之氣交替為用而得生成的機緣。一旦真氣散盡,生命便到了盡頭。身體的疾病是人身所需的氣引進(jìn)及排出時過量或不足所致。

原文:以是生死有,不如無為安;無為無所行,何緣有咎愆;子不貪身形,不與有為怨。五行不相克,萬物悉可全;萬物無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無明冥,天地常昭然。
語譯:世人因呼吸的斷續(xù)而有生死,倒不如去修煉真息,步入無思無慮的無為之境,心境朗徹,得臻永恒的平安。修真者應(yīng)以無為的清靜心,放下種種妄想,與大道合其符節(jié),到了歸根返本,行無所行的階段,屆時萬法皆空,還有什么休咎罪愆可言呢!你不應(yīng)貪戀外在的身形,而應(yīng)一心學(xué)道,待道成之日,天上人間無別,試問還有什么恩怨呢!五行之間不相互克制,修至有生而無克,便能常清常靜,使萬物永披其澤,以沾道化,悉數(shù)得到周全了。修道之士,透視萬物無常的現(xiàn)象,長成之物也即將滅異,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本沒有黑暗和光明之別,天地?zé)o心而能和合自然而得大道之常。

  觀諸章第十二
原文:老君曰:觀諸次為道,存神于想思;道氣和三光,念身中所治;仿佛象夢寐,神明忽往來;淡泊志無為,念思有想意;自謂定無欲,不知持念異;或氣尚粗盛,自知尚多事;事興則形動,動則外通謀;謀思危之首,危者將不久;不久將欲衰,衰者將不壽。
語譯:太上道祖說:觀察修道的層次,存神是其中重要的功夫。先天元氣與日月星之光,皆是道體中所產(chǎn)生的精華。人心中的意念,為一身之主宰,若能安輔一身的邦國,則可挹取宇宙中的道氣與三光,使自身受益。修煉功夫,必須做到杳冥恍惚,如入夢寐,知覺冥去,不生明覺及分別心,然后才能與天地的精神相溝通而得其降補,自然天人合一。志存清凈虛無,淡泊無為,是入道的必要條件。倘若一念之動,有思有想,攀援不息,立刻性天障蔽,受害無窮。若自認(rèn)已是淡泊無為,入了正定境界,而不知此境僅屬小小的意念境界,始終未能與大道合同。念動必然呼吸喘息,如果念念不止,那正是外事外物緊緊牽動己心。心動則念起,念起則役氣,氣動則形動,有動于中,必有圖謀之事而通于外。經(jīng)常思慮謀計名譽地位財物的人,須知這就是傷害危及他身體的首要原因。如身心受傷害,健康就會維持不久。失去健康則不久將身心虛衰,身心虛衰的人多將不能長壽。

原文:以身觀聲名,物事難可聚;以名聲稱號,必為是所誘;皆坐于貪欲,貪欲為殃咎;貪者為大病,習(xí)貪來已久;合會微漸滋,非針艾所愈。
語譯:當(dāng)觀此身尚不悠久,更何況是身外不實的聲名,世間的萬事萬物,更是虛幻,豈可聚而不散!那些喜歡別人用宣揚名聲的稱呼阿諛自己的人,必定是易為名利所誘惑的人。凡貪身外名利之欲,必然勞形不得長生,可見貪欲會招致罪咎及災(zāi)殃。貪是人類的大病,耳聞目染,成習(xí)已久。貪風(fēng)之熾,病根從微至著,雖有起死金針,愈病奇艾,也無法治好潛在內(nèi)心深處的貪病之根。

原文:還身意所欲,清靜而自守;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有??墒篃o,無??墒褂?。
語譯:修道之士應(yīng)還歸于自身意念的趨向,從而忘形無念,順應(yīng)天然,無欲忘形則凈,無念守神則清,自然道通德凝,返本還原。大而化之的圣人,其所作所行,參贊化育,輔世佐民,其無量慈悲道心,更對凡夫心中的貪慕名利絲毫不感興趣。有與無是相生的,必須由無,才能生出有來,必須由有,才能歸到無去。

  經(jīng)戒章第十三
原文:老君曰:經(jīng)戒所言,法義所推;赫赫興盛,不如微妙;實不如虛,數(shù)不如希;茂多卒夭,疾不如遲;興者必廢,盛者必衰。
語譯:太上道祖說:經(jīng)文戒律所說的,道法教義所推崇的,皆不可一味執(zhí)著,更不可仗恃已通經(jīng)明戒。修道之士,與其妄起機心,以邀一時赫赫的盛名,倒不如守微弱,保真常,通妙道,契自然。實體比不上虛無,因?qū)嶋y容物,虛有海涵。貪求多數(shù)而爛,不如保守少數(shù)而精。若能把數(shù)的起點歸到虛無希夷之中,那便找著大道的源頭了。植物過于茂盛,隨之透盡精華而枯萎之期就將到了。那些快速而耗損的,比不上緩慢而穩(wěn)健的。事物的興盛到了極處,其廢衰之期便會隨之而來。

原文:圣人絕智,而為無所為,言無所言,行無所施,孰能知此。
語譯:大化無名的圣人,守愚藏拙,把智慧深藏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摒棄絕不使用,合于大道的無為而隨機顯現(xiàn)。圣人之言,無心為言,言合天律,代天宣化。圣人之行,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合萬有而一體同運,而實無施者,也無受者。有誰能深知此理呢?

原文:偶不如奇,多不如寡。孰賢難隨,孰仁難可。其義少依。
語譯:形成分裂的相對事理,比不上整體的絕對真理。對修真之士而言,多知多聞倒不如燒制少累。至于他人的賢與不肖,是屬于別人之事,對我了生死的大事,難有幫助,不如退而自修,充實自己的道德。仁風(fēng)義舉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又有誰能真心誠意的去身體力行呢?

原文:能知無知,道之樞機。
語譯:大道的樞機,在于掌握有無的關(guān)鍵。念起于心,知生于腦,神智清明,所以能知。神氣渾融,返虛入渾,還于不知不識,達(dá)致無知階段,即步入先天的大道之源。

原文:空虛滅無,何用仙飛。大道曠蕩,無不制圍。子能明之,所是反非;經(jīng)言審諦,孰之能追。
語譯:修真之士應(yīng)立無上志,證無上果,使空滅成為不空的真空,使無無成為太無的道體,一輪圓滿,包含三千大千世界,細(xì)透無盡塵沙,明貫億天星白,豈不遠(yuǎn)較點點飛仙,來得完善悠久嗎?大道曠闊浩蕩,宇宙時空的一切,無不在大道管制的范圍之內(nèi)。如果達(dá)到無所不明的階段,當(dāng)下消融是非之念,而不再有分別心。經(jīng)中所言實修道的真諦及應(yīng)循的路程,誰能知道順由這條大道,緊步上真之后,而急起直追呢!

  深妙章第十四
原文:老君曰:道言深妙,經(jīng)誡乙密。天地物類,生皆從一。子能明之,為知虛實;子若不照,顯之不別。子志于有,無為所疾;為有所嬰,億載無畢。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道的真實言語,深奧微妙,經(jīng)典戒律,一致嚴(yán)密。天地萬物皆由一元道氣所生。你能夠明白這個事實,則能辨識真實和虛幻。你若不自行返照身心,不信我所說的大道之理,那縱使我說的再顯明,你也不能分別了知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如果你立志追求世上的形色貨利之有,而一味去做有為之事,那就會勞神傷氣,傷害自身無為的道體。倘若自心被世上形形色色的“有”所困,不能脫此枷鎖,那就永無止期的沉淪生死,而沒有完畢的一天。

原文:道言微深,子未能別;撮取于略,戒慎勿失。
語譯:道法玄微深遠(yuǎn),初學(xué)的你未必盡能分別貫徹,但可執(zhí)簡御繁,抱著至簡至易的法訣,謹(jǐn)慎守戒,守而勿失。

原文:先損諸欲,勿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書萬卷,不如守一。
語譯:學(xué)道先要把欲念損之又損,臻于無念,才是正途。修道應(yīng)辛勤,切勿貪享安逸而荒廢時日。修行獨處時,應(yīng)心中無事,念中無念,洗心退藏于密。持有萬卷丹經(jīng),還不如抱元守一。

原文:經(jīng)非不達(dá),中有虛實;言有必?zé)o,子未能別;言無必有,子未能決;但當(dāng)按行,次來次滅。
語譯:上真丹經(jīng)幷非沒有涵蓋通達(dá),而是所蘊含的道理有虛有實,說有則其中含無,你未能加以識別,說無則其中含有,你也未能決斷。但是,一切還是要按師傳口訣去實地修行,惡念起,不管它,惡念自滅;善念起,不管它,善念自融。

原文:道有真?zhèn)?,福有兇吉;罪有公私,明有纖密;占往知來,不如樸質(zhì)。
語譯:道有真實和虛偽之分,而福也有吉祥之福和非福之兇。罪行有公私之別,真相則有纖細(xì)密實的。與其小有積慧,能知過去未來而言人吉兇,倒不如腳踏實地的學(xué)習(xí)如何才能修至樸實真常的境地。

  虛無章第十五
原文:老君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自然是從虛無中產(chǎn)生,從獨一無二的大自然中,產(chǎn)生了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從大道產(chǎn)生先天元氣,叫做一,從一中又產(chǎn)生陰陽而化生天地萬物。

原文:萬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氣化。人有長久之寶,不能守也;而益欲尊榮者,是謂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語譯:在萬物的懷抱中,有不可見聞微妙莫測的先天一氣,可惜卻不能持守之,反而一心只貪求榮華富貴,以致失去生化天地的根本。

  恍惚章第十六
原文:老君曰:虛無恍惚道之根,萬物共本道之元,在己不忘我默焉。
語譯:太上道祖說:混元一氣,至虛而實,恍兮惚兮,是先天大道的根本狀態(tài),是萬物共同的元始之本。圣人默守神氣根源,念念不敢忘道,道心常存,道氣常在。

  生置章第十七
原文:老君曰:生我于虛,置我于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無心,我何知乎。念我未生時,無有身也。直以精氣聚血成我身耳。我身乃神之車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躁動,神即去之。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從虛無中生,當(dāng)長使虛無之氣,源源不絕的續(xù)補有限的形軀;我本是大道之體,應(yīng)當(dāng)返本還原,安置我于真空太元之內(nèi),以復(fù)本來面目。元神能賦予生命,此因靈明元神入主我身,能立天之道而定人體。意識則消耗精氣,能破壞生理機能,縮短吾人的壽命。人的心思意念,是吾人的憂患所在,修真之士應(yīng)心無其心,我不識不知,順道自然。思惟我未生之前,幷沒有此肉體之身,此肉體之由來,乃是由父精母血陰陽二氣交感聚合孕育而成。我們的身體是元神的車輛,是元神的房舍,而身體又是元神的主人。修道應(yīng)保身使之安靜不勞為主,元神才能安住于身內(nèi),否則形勞氣傷,神去身死。

原文:是以圣人無常心者,欲歸初始,反未生也。
語譯:所以,圣人洞悉其中利害,清靜無欲,不以常人之心為心,保持先天所賦予的本源,納入無思無為之天,上合道源,以返未生之初。

原文:人未生時,豈有身乎。無身當(dāng)何憂乎,當(dāng)何欲哉。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與道通也。
語譯:人當(dāng)未生之時,哪有身體?沒有身體,就沒有憂愁,更何來貪欲!所以,能退出紛擾的世間,就能存神養(yǎng)氣,保有先天玄精光耀,只要道氣德體合一,便能與大道相通而無所掛礙。
 

 為道章第十八
原文:老君曰:古之為道者,莫不由自然,故其道常然矣。強然之,即不然矣。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與道反矣。
語譯:太上道祖說:古代修真之士,沒有不以“道法自然”作為修行法則的,所以必可得大道之真常。如果有絲毫勉強,即是人為,而非天然,便失去自然之道,而不能達(dá)到圓成的地步了。這是因為什么緣故呢?乃是人心攀緣萬物,所引致的雜思妄念不斷,以致與清靜無為的自然大道相違背,因而失去長生。

原文:是以橐鑰之器,在其用者,虛實有無,方圓大小,長短廣狹,聽人所為,不與人爭。善人在于天下,譬如橐鑰乎。非與萬物交爭,其德常歸焉。以其虛空,無欲故也。
語譯:所以,鼓風(fēng)吹火的器具或中空通風(fēng)的管子,皆因內(nèi)部空虛,才能有諸般的用途。虛實和有無之間,隨方就圓,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廣或狹,因人們的需要而形成不同的器具,聽人使用,毫無所爭。善人虛心,有如風(fēng)箱,包容一切,不與萬物爭長短高下,所以萬德均集于一身。善人常存虛空包容通達(dá)之量,無欲是道心,而能含攝萬物。

原文:欲者,兇害之根;無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無以輔身也。
語譯:私欲之念是兇殺禍害的根源。虛無是天地的本源??上?,世人昧而不察,不知兇害的根源和大道的本源。圣人深知欲念之害,因而放下妄想新,進(jìn)入無何有之鄉(xiāng),可以輔助自身成道。

原文: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學(xué)之徇異名析同實,得之契同實忘異名。
語譯:故此,懂得修習(xí)我所傳授的真道,可以體會大道一本化萬殊的玄妙之處,以此而知曉天心,盡養(yǎng)元神,修煉性命,通達(dá)造化的玄奇。學(xué)道之人,往往只知求分析不同的異名,而不知務(wù)求大道的真實。得道的人,忘掉了萬物種種不同的名相,而與真實的大道合而為一。

  色身章第十九
原文:老君曰:人皆以聲色滋味為上樂,不知聲色滋味禍之太樸。故圣人不欲,以歸無欲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世人皆以外在的聲音色相和百般滋味為上等的享樂,殊不知這些欲樂對于純樸的道心會帶來禍害。所以,圣人不沉淪于欲望,而歸于虛無空寂的道心。

  道虛章第二十
原文:老君曰:道者,虛無之物。若虛而為實,無而為有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所謂的道,其為虛無的物體。就好像看似虛無而實際存在,表面上好像抽象的沒有而事實上卻是具體的有。

原文:天者,受一氣蕩蕩,而致清氣下,化生于萬物,而形各異焉。
語譯:所謂的天,實際上是從先天]大道的浩蕩之氣化生,天的清氣下降與地氣相合,能化生萬物,而其形體又各自有所差別。

原文:是以圣人者,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亦知天地清靜,皆守一也。故與天地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而后天道盛矣。以制志意而還思慮者也,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遠(yuǎn)者出于無極之外,不能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
語譯:所以,圣人知曉大道為萬有本源,所以清靜無為,納身心性命于大混沌中,以成其道,以養(yǎng)其德,而一切不可名的玄,自然形態(tài)的妙,均和圣人的道德合而為一,以成其道果。也知道天地所以能常保清靜,皆因其安守大自然的一貫系統(tǒng)。所以,圣人的心和上天的心同其光明遠(yuǎn)大,而沒有為自己計較利害得失的念頭,如此看來,圣人是知無所知,無所不知了。圣人洞悉造化,借假修真,后成圣忘形,與道合真。能忘形無心,自然一元默運,天人一體。先天的道氣能制服后天的意志,把所有思想和考慮均回到造化的源頭而返其故鄉(xiāng)。當(dāng)色法二身合一時,萬法皆空,與道常存,誰也不能把他遺去。大道之行,深遠(yuǎn)難測,難窮難盡。得到大道玄妙造化者,近在己身能心領(lǐng)神會,而旁人莫可得見而無所知。

原文:是以君子終日不視不聽,不言不食,內(nèi)知而抱玄。夫欲視亦無所見,欲聽亦無所聞,欲言亦無所道,欲食亦無所味。淡薄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復(fù)歸于無物。若常能清凈無為,氣自復(fù)也。返于未生而無身也,無為養(yǎng)身,形體全也。天地充實,常保年也。
語譯:所以,修道的君子,經(jīng)常關(guān)閉耳目口三寶,不聽、不看、不言、不味,以神馭氣,慧光內(nèi)凝,抱玄合冥。遇到合真后,解除色空有無的枷鎖,視無所見而無所不見,聽無所聞而無所不聞,言無所道而無所不道,食無所味而妙味無窮。空寂的大道,淡泊而無味,已達(dá)無有體之身,縱有山珍海味當(dāng)前,也無心辨其味,而復(fù)歸于得本的無物境界。靈臺無物,身不為欲念所役,自然達(dá)到清靜無為境界,屆時虛無來復(fù),大道營衛(wèi)其身。虛無來復(fù),融合身心,始能返于未生前真面目,而成就無體之體,無身之身。能持守?zé)o為的清靜道,則私欲凈盡,能以道養(yǎng)身,保全形骸。人能無欲無念,晉而與天地精神往來連貫,自然生生不息,長保天年。

  哀人章第二十一
原文:老君曰: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世上的人,只知哀憐他人,而不知哀憐自身,勞神傷氣,徒害己身。其實,哀憐自身,還不如愛惜元神。只知愛惜元神,而不知如何讓元神舍卻短暫的肉身而找到永恒的安居之所,還是不妥當(dāng)?shù)摹Ec其讓元神舍離自身,不如使形神合一,互為含攝,以臻形神俱妙之境。神在身中,真氣自回,形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虛無自然,自可形隨神化,而證永生。


卷 下

  神生章第二十二
原文: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故絕圣棄智,歸無知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萬物的形體是從神蛻化而來,當(dāng)形體交換先天,即形成神體之時。形體沒有得到先天祖神無法自行生成,反之元神若不得形體也無法自行成就。修真之士煉到陽神與形體合一后,長養(yǎng)陽神在玄關(guān)內(nèi),大化混成,渾化無跡,自然形神更加相生相成。元神寄居形體內(nèi),產(chǎn)生智慧,使人明辨善惡,延續(xù)人的生命。而人不知清心寡欲以留存其神,養(yǎng)氣還虛以供養(yǎng)其神,使神既不得安,又不得養(yǎng)。所以,修道之士總是把圣明的心,分割的智,一齊揚棄摒絕,而歸到無知無識,以接受大道的補益和充實。

  常安章第二十三
原文:老君曰:圣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語譯:太上道祖說:圣人時常安住在清靜中,與天地俱安住在無為中,與鬼神合其吉兇于大化之內(nèi)。人心若不能去欲以返清靜,則其人會因心不平而致氣血動蕩不安,如此因一人而致大眾,乃至世界動蕩,不得安寧。
原文:蓋天道減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樸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謂養(yǎng)母。常能愛母,身乃長久。
語譯:天道是損有余以補不足,修道者應(yīng)虛空其心,以補益正智;虛空其身,才能融通造化,守柔守弱,戒強戒滿。欲達(dá)修道的真境界,必須把千思萬慮,損之又損,以至于清純,以恢復(fù)無知無識如孩童尚未啟蒙的混沌階段,再把種種邪智,用先天一氣加以充塞,使之化為正覺。所以,當(dāng)天地尚存之時,天地萬物有賴大道之母以養(yǎng),而其母必賴萬物的化生反哺以奉以養(yǎng),修士能信愛大道,便可得達(dá)到母氣的栽培滋補,此身才能天長地久。

  身心章第二十四
原文:老君曰: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習(xí)至道,必須要徹底做到外身忘形,以虛其身,則萬物樂于親近。必須無欲,則大道中的祥和之氣,才能齊集歸附。

原文:故善養(yǎng)身者,藏身于身而不出也,藏人于人而不見也。
語譯:所以會修道養(yǎng)生的人,先把肉身藏于法身之中,再把法身藏于體內(nèi),終把肉、法二身互攝同納于名情俱無的大道之中。

原文:故君子之治,必先死于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fù)充也。
語譯:所以君子治身的無上方法,必先死其人欲之心,忘其有形之身;有形之身如忘,則身是有道之身,而所居之國則是無形上界。人心既死,法身乃生,法身煉養(yǎng)功成,還歸先天境界,永遠(yuǎn)強盛而不衰亡,身心真元不散,更復(fù)充沛。

原文: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
語譯:如果能知曉真常之道的修習(xí),那就應(yīng)該把以往所做的有害身心靈的種種順行施為,轉(zhuǎn)化為逆行的修習(xí),才能可望有成。蕓蕓眾生縱情聲色,自以為人生百年,轉(zhuǎn)瞬即逝,而及時尋歡作樂。殊不知,這會把天地所賦予的精氣神耗費殆盡,以致壽命枯竭。

原文: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混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yuǎn)之。
語譯:布滿充塞大自然時空中的,皆是大道之體,綿綿不絕,獨立不改,冥冥混混,深不可測。修行者如有分別之知,貪欲之念,親近之想,那就會立刻把一貫的道體,分割而不一貫,而與大道分家了。

原文: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芍^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語譯:所以,得道的圣人,幷非把精神寄托滯留在天下任何名相之上,也非把精神寄托滯留在神鬼之身,更非把精神寄托滯留在萬物當(dāng)中。圣人以清虛道體作身,以無有為己心,如此才能與道合真。

  無思章第二十五
原文:老君曰:智士無思,無慮之變,常空虛無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智慧的人,心性澄明,沒有任何千思萬慮可以變亂他的胸懷。真正的修道者,經(jīng)常保持心中空虛,沒有物欲拘役;順理行事,不事造作,以全其無為;身不躁動,氣不粗暴,以保持恬淡安靜;如此修持其身,則天地與人皆在大道無為而治之中,自然能化育萬物。

原文: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后兵革四起,禍生于內(nèi),國動亂者而民疲勞也。
語譯:人之所以變真成假,化圣為凡,主要是因貪圖享有世間名利恩愛,以快其情欲。因為內(nèi)生貪欲,所以念念動蕩不安,以身之內(nèi),便成為胡越異邦,不能統(tǒng)一安定,禍患皆因內(nèi)心貪念而起。人身是國家,萬民如身內(nèi)氣血細(xì)胞,因為念念不得平息,所以氣血便失其自然循環(huán),被萬念驅(qū)役,而疲勞不堪。

原文: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戟也。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語譯:身體以氣血細(xì)胞為萬民,氣血如沸騰不安,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那么這個身體就快要報廢了。人體內(nèi)的精氣神三寶,是無價至珍,源出無極之中,應(yīng)當(dāng)用無為之功,善加保養(yǎng)及利用。否則方寸一亂,則七情六欲之賊,立即各持斧戟,加害于人,以致于傷生害命。所以說,若你能知大道本來與人同為一體,人能實行無為之功,不起萬念及分別之心,不再分割大道的血脈之源,那時自然萬物歸宗。

  我命章第二十六
原文: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的生命從大道中誕生,若能無欲以養(yǎng)性,取大道自然光氣以修命,性命合一,自然己身生命不再受天地所支配。修道者應(yīng)含眼光,凝耳韻,調(diào)鼻息,冥知覺,使精氣神三寶和合而融歸一無,使精氣化為神光,形神俱入大道之源,而與大道同其悠久無疆。

原文: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
語譯:吾人若能依法得到天地同根的先天道氣,那么大道直接賦予天地的至寶,亦可直接賦予吾人之身。人身得此道氣,守此根本,保而不失,便可漸漸化凡成圣。

原文: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故神人無光,圣人無名。
語譯:不要效法蕓蕓眾生行善事、行仁義、行忠信、行恭敬、行愛欲,而存有求福求名求利之心。只要心無所求,便能清靜,于萬物無害而有利。圣人心無愛染,淡泊恬靜,寂靜無為,所以大道自然歸于圣人身心之中。所以,神人無光而能發(fā)出無量之光,圣人無名而能成就非常之名。

  兵者章第二十七
原文:老君曰:夫兵者,天下之大兇事也。非國之寶,寶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所謂的殺伐斗爭,乃是天底下最大的兇害之事,絕非鎮(zhèn)守國家之寶。(一身之內(nèi),念念生滅,既傷氣血運行,又損心底統(tǒng)一,非身心安泰之寶,必形成傷身促命的大兇。)去惡善添,固然是好,但不如心機不起,念念歸源,寶藏精神而不用,使身心安寧,才是無價之寶。喜用心機,不知藏養(yǎng)精氣神,反而動用精神過度者,必將導(dǎo)致疾病衰老的早日到來,以亡其身的大患。深明耗損弊端的圣人,懷有微妙的道心,抱大樸的道氣,不敢發(fā)動心機,妄起一念,去和天下的眾生去爭高下勝負(fù),以喪失自身的至寶。

原文:是以圣人懷微妙,抱質(zhì)樸,而不敢有為,與天下交爭焉。雖有猛獸,不能據(jù)也;雖有蜂蠆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不能害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圣人一天地之心為心,所以雖有猛獸蜂蛇,及刀兵利刃,皆不能加害成道的圣人,其因在于導(dǎo)體涵蓋萬物而不異于萬物。

  柔弱章第二十八
原文:老君曰:天下柔弱,莫過于氣,氣莫柔弱于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從生者乎。
語譯:太上道祖說:天下間的柔弱,莫過于氣體的柔弱,而氣體的柔弱又比不上道氣無蹤無跡般的柔弱。大道至大至柔,可以包裹天地,微密精細(xì),可以貫穿于任何有形及無形之物。萬物的剛強,必生自于開始的柔弱,可惜大道所生之物,往往得到剛強之質(zhì),而遺忘了柔弱的根本。

原文: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語譯:所以,有以無為母體,無又以虛為母體,虛又以道為母體,而道又以自然為其根本。
  
民之章第二十九
原文:老君曰: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毀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無知的人類之所以輕聲早死,皆是不明大道,自斷生機,以致斷絕通達(dá)大道的命脈。這幷不是天地傷人,也不是鬼神害人。知起則逐物勞形,勞形則精氣神大受損害。

原文: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況于成事而敗之乎。
語譯:所以,從虛無中生出實有,無形生化有形,卻因人亂其心志,動其氣血,勞其形神,而使千秋不朽的道業(yè),毀于自身。

原文: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語譯:人類如想長生久視,必須以慧劍斬斷情絲,使元精不傷;以天心化去人欲,使元神不損。如果縱心猿、放意馬,必然毀傷神氣,擾亂生機,自索自命,造成早死!形shi
 
天下章第三十
原文:老君曰: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xiāng),令意莫在鄉(xiāng);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語譯:太上道祖說:人居天下之內(nèi),不可用意識執(zhí)著于天下事物,而傷天下之和,在國不可獨裁執(zhí)著國事,而傷一國之和;在鄉(xiāng)在家皆不可讓大家強制都聽順你一人的意思,而使家鄉(xiāng)困于一己城府之內(nèi);至于神明在身,決不可把元神化作識神去執(zhí)著,或體會一身的痛癢及氣血脈絡(luò)的如何運行,如此則能成為一位有道之人。

  意微章第三十一
原文:老君曰:患生不意,禍生絲微。善生于惡,利生于害;大生于小,難生于易;高生于下,遠(yuǎn)生于近;外生于內(nèi),貴生于賤;動生于安;盛生于衰;陰生于陽。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道的憂患,在于意若不識,驕慢必生,而致人神交相厭惡。禍患通常都是從不知不覺中生起的。善與惡是相互對待的,應(yīng)知過能改,則惡去而善生。永久的利益,總是從任勞茹苦衷來。壯大的事物也是由微小中產(chǎn)生的。艱難的過程,只要堅持到底,最終都能加以克服。能禮下于人,學(xué)問修養(yǎng)才能有所成就。修道應(yīng)從近處著手,則一切遠(yuǎn)在天外,近在眼前。外在的一切,都源自于內(nèi)在隱藏的力量。貧賤者受盡苦難,自強上進(jìn),才能得到富貴。至安至定之中,必孕育新的生機待時產(chǎn)生,動機如生。修道者起初貧無立錐,及其積練日久,大功告成,則貴高帝王,富甲宇宙。清者動者為陽,濁者靜者為陰,天動地靜,地被天包,天中生地,而變化從此化生。所以,造化的原因,在于無形無名無情的大道,又從有無虛實的相生相成為其功用??偠灾?,體為無,用為有。體為大道,而成絕對的一元;用為萬化,而成對待的多元。至理了然,千變?nèi)f化,自在其中。

  在道章第三十二
原文: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干魚終。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道包含萬有,作育三才,人是萬物之靈,故說:人活在大道中。人雖有賢愚男女的不同,然無處不是大道元和之氣及五行之精貫通充塞,所以說:大道存在于人身中。道化生天地,天地化育萬物,人若得道回歸天地本源,則可左右逢源,有如魚得水之樂,充滿無限生機。人之離道,如同魚之離水。

原文:故圣人自知反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畜常,是謂玄同。
語譯:所以,圣人一概擯棄絕除,使內(nèi)心清靜,無思無慮,忘形養(yǎng)氣,忘氣凝神妄虛歸真。所以說,修士初以丹藥補形之不全以延其年,終以無量神光化度其形而與大道同隱。修至功德圓滿,神滿虛空,體證自然,參贊天地化育,無物不含,無物不歸。修道的人,順天而行,則無為。心中無念,則無事。無為無事,則神不傷;神氣不傷,則國(身體)堅強而萬民(氣血、細(xì)胞)富足,這樣保存大道的元精元神元氣,畜養(yǎng)性命的永恒真常,如此返于太無,自然與玄虛的大道合而為一。

  有國章第三十三
原文:老君曰:有國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載,萬物畜養(yǎng)。金玉重寶,不積留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身如一國,心比元首,無念忘形,藏于先天至深之處,使性命根源,與大道銜接,而固蒂深根。修真之士應(yīng)包容一切,如同天所覆蓋,地所載物,畜養(yǎng)萬物一般。不貪世間金玉之寶,常清常靜,不積不留。

原文: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語譯:有外乎天地的大道給予補給與支持,則能天長地久。不拘謹(jǐn)于自身之所有,養(yǎng)太和道氣于一元之內(nèi),自然壽命長存。所以,品德高尚者一反世俗常態(tài),凡俗之所不尚,尚之;凡俗之所尚,棄之;凡俗之所不樂,樂之;凡俗之所不為,為之;凡俗之所不信,信之,凡俗之所不行,行之。如此則能保元固本,勘破世界萬物,是以道通天地,德被眾生。

  皆有章第三十四
原文:老君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語譯:太上道祖說:大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入,你有我有,大家都有,通乎凡圣,貫乎萬物。萬物亦即由大道所化生,只是萬物不自知罷了,而道獨自居住于萬物之內(nèi)。

原文: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于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語譯:眾人皆因得其神識而生靈明,而自身卻不知其所以然,而神識卻自行生長。一國元首,在順其自然的形勢中,普施恩惠,澤被萬民,不事夸大造作,使萬民在如沐浴春風(fēng)中蒙受元首的德惠而不知不覺,使民富國強。

原文:是故圣人藏神于內(nèi),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而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壽命長也。
語譯:圣人了知元神是生身之本,藏元神于體內(nèi),不識不知,煉成陽神,以化陰魄,使之證圣成仙。得到先天道氣的人,神氣融合,守而不失,自然后天的氣質(zhì),得以保全。身(國)能得道以全其形,自可保其身內(nèi)細(xì)胞(民)不被外邪侵害而能長治久安。玄虛不可名的大道,內(nèi)含無盡大能,充塞身內(nèi),自然長壽延年。

原文:人能徒知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語譯:人能徒然知道天地萬物的存在,而卻不能知其生化根本,返回先天本命而歸于大道,是真正的大大有所不知。

  治身章第三十五
原文: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身的根本之道,應(yīng)當(dāng)實行無念以隱天,實行無念忘形而隱地,進(jìn)而能寂靜居住于萬物的根本,與道合真。有道的圣人,匯通玄元大道,神氣混融,心息相依,守道戒而保全自身。世俗之人染著于無盡的情愛貪欲,如此守身,勢必庫空身亡。圣人與俗人這兩者之間,各有所為以守其身,但守身之物,俗人是用情愛貪欲,而圣人卻是用玄元大道,各有不同的途徑及性質(zhì)存在其中。

  道德章第三十六
原文: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之。夫道非欲于虛,虛自歸之;德非欲于神,神自歸之;天非欲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濁,濁自歸之;濕非欲于水,水自歸之;燥非欲于火,火自歸之;萬物非欲見其形,形自見之;高山大澤非欲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魚鱉蛟龍,魚鱉蛟龍自來歸之。人能虛空無為,非欲于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語譯:太上道祖說:人能無所不通,無所不達(dá),道自歸之。人能無所不包,無所不涵,德自歸之。人能常清常靜,則天地自歸之。水火藏于金木,高山歸于大地,深淵匯于海洋,一切皆各有其歸向之處。修道者若能做到心地純凈,身形俱忘,則元始至精之虛,自然來歸其身,留而煉化,以成圣果。及至欲盡理純,自然光明凈域,呈現(xiàn)眼前,而十方無量神明,自然心心相印,如萬粒荷露,與神相凝,到此便與千真萬圣,合符交節(jié),互通互涵而為一體。天心無欲,固能成其清虛之體。大地?zé)o欲,凡有形有質(zhì)之物,無不一體負(fù)載,從無棄物。潮濕之性雖不是急于需要水,而一切水源卻能因性而分類相聚。天干物燥,水分全失,一火可以燎原,而形成火的世界。萬物幷非需要見到其外在形態(tài),而是原形自行畢露。深山大林,羽毛野獸之類,自然隱身其中,以適其性。深淵河海,有足夠的水,可以容納長養(yǎng)水族而毫無任何需索,所以水族之物,都?xì)w到深淵河海中去了。人如能虛其心,空無其身,不拘小我,涵養(yǎng)大體,量大自然心寬,德大自然福備,則無形的大道,自然歸其載道的大器之中,使之成為有道的高人。從此章各節(jié)來看,萬物之性,物以類聚,豈非符合道法自然的精神嗎?

  善惡章第三十七
原文: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是以圣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fù)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于善人。
語譯:太上道祖說:老百姓的行善惡忠信與否,皆是大道下降于人的有作為的范疇,實不應(yīng)起分別心和拘滯之念。一概不知不著,收斂小慧,而歸于不知不識之天,以成其道,以全其德。修道要從基本做起,必須立善心,行善果,然后元和的善氣自然到來。若心中尚好名好利,自私自大,狂傲非分之想,則將自行招來惡氣,徒害己身。往古的圣人說過:我懷中所藏的東西,是開天辟地的元始大能,而又牢牢堅守的,是長養(yǎng)萬物的大道母氣,此是萬物的宗本,萬物無一不由此而生。我的意念無生滅及分別,所以能與天地合德。修道人怎么安能多事分心,去理會別人的是非善惡呢?天道至公,始終是護(hù)佑善心人的。

  寂意章第三十八
原文: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fù)命也。生生積浸潤,滋酌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益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語譯:太上道祖說:修真之士,崇尚淡泊寂靜。讓心意死去,則人欲不生,漸臻靜定,始入先天,自可丹成復(fù)命。大道生生不息,如能涵養(yǎng)太和,必能道氣浸潤,初得藥而后結(jié)丹,先玉液而后金液,華池神水,凝養(yǎng)圣胎,功夫到此,則一元真氣,滿空流霞,自可釀成鴻蒙之酒,千杯萬杯,任君酌來滋補,飲此仙酒,則先天精華,永遠(yuǎn)留滯其身,年深日久,自然化凡成圣。玄元真氣包裹修士一身上下,得此真氣,沾潤百脈,融洽筋骨,而漸與道合一。

  戒示章第三十九
原文: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長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語譯:太上道祖說:我的賢弟子尹喜啊,我再向你說一遍:古是無始,先生是先天地而生的大道,這個先天地而生的大道,即大家不知而稱為古先生的,就是為師的身體呀!于此可知,太上是以道為身的至高道祖了。我已將五千道德經(jīng)著畢,幷將大道至微之處以及修持法訣傳授給你,大道命脈,將從此延續(xù),現(xiàn)在我要遠(yuǎn)行了,去處即無可名狀的大道之鄉(xiāng),我要神返其處,歸到無名。我將化去有相之身,滅絕形色,返回大道,與道同體,綿綿久遠(yuǎn)的道身,永恒長存。我現(xiàn)在就要走了,也同先圣一樣,返回到惟一不二的大道本原之處。

原文:忽焉不見。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愿神人復(fù)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語譯:太上道祖剛把話說完,忽然形神俱隱。在頃刻間,道祖所住的行館,光明四照,呈現(xiàn)天地玄黃的五色奪目之光,使關(guān)尹子望而更行生起敬信,得知道力不可思議。關(guān)尹子馬上走出天井庭院,向空中叩求,說道:請我?guī)熒袢酥噩F(xiàn)圣體,在傳授弟子一些最重要的法訣,使弟子訥訥個格守玄元的大道,永遠(yuǎn)保而不失。

原文:即仰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shù)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曰: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誡,警見復(fù)隱。
語譯:關(guān)尹子祝求后,仰天而視,只見太上道祖懸坐空中,離地數(shù)十丈高,金光照人,若存若亡,不能辨其是老是少。無限慈憫的太上道祖,有感即應(yīng),便在空中隊關(guān)尹子說:“賢弟子??!我再次告誡于你,希望你能至誠守道。修道需要內(nèi)外渾忘,有無不立,無思無慮,神凝氣聚,如如不動,知白守黑,得一忘一,非一非異。待眾惡消盡,萬善自然來歸,一切功行道德,均在其中。修習(xí)吾道之人,最重要的戒律,實警察時勢,洞悉人身難得,禍福無常,生死可畏,而應(yīng)立志修道?!碧系雷嬲f完后,隨即隱入大道之中,如龍入大海,不見影蹤。

原文: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語譯:關(guān)尹子恭聆太上道法及要戒后,再也看不見了道祖,更不知太上道祖去了哪里,不禁放聲哭泣,涕淚齊下,朝夕追慕太上道祖慈顏,揣摩所得法要,毅然決定托病辭官退隱,從事實地修證。關(guān)尹子從此捐棄萬念,精進(jìn)修道,累盡塵消,自然而然道成德備,宇宙在手,萬化生身,萬事了畢,而成為太上道祖第二代的傳人。關(guān)尹子修道有成后,著有《文始真經(jīng)》,留傳后世,后世稱其為文始真人。



*******************************

得自http://blog.sina.com.cn/daqiwancheng88博主大器晚成88.其QQ為:1023747448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