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拒絕讀書 http://blog./space.php?uid=43469&do=blog&id=593133 2013年6月1日轉 我少時生長在一個小山村,記得,在讀小學的時候,由于經(jīng)濟比較拮據(jù)的緣由,家里是很少有閑錢買書來讀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里就沒有可供讀的書,印象中家中的土炕抑或擺在地上的櫥柜上總能找到一兩本。這些書大都是跟鄰里借的或者是交換來的,間或也有父親置辦的。由于常年難得有什么新書,加之在鄰里各家之間來回傳讀,經(jīng)過的人手比較多,所以書總是略顯陳舊而有些殘破的模樣。 嚴格意義上來說,書的質量并不怎么高,大多是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評書之類的,什么《岳飛傳》、《楊家將》、《三俠五義》、《水滸傳》、《林海雪原》等等;再就是一些圖文并茂的小人書,大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甚至早前還會有一些線裝的樣板戲之類的帶有曲譜的書籍。那時候雖然識字不多,但這并不影響我對它的閱讀興趣,還是會經(jīng)常把這些書拿在手里有一搭沒一搭地把玩著來閱讀,個中有許多不認識的字,不過也沒關系,只在口中“嗯嗯呀呀”地跳過去,只要能懵懂地明白故事的大體意思也便是樂此不疲了的。父母也并不要求我去讀那些書,我想他們也根本沒想到要讓我多讀點書從中學習點什么,書就在那里。現(xiàn)在想來,也真的不能言說自己從這些書中究竟學過一點什么對自己有益的東西或者產(chǎn)生過什么影響,要說有的話無非是約略知道了這本書大抵講了個什么故事,只對書中的重要人物以及個別的故事情節(jié)依稀能夠記得。只是在這種讀中,自己對書便產(chǎn)生了些許的興味,而且這樣日積月累,所讀的書也便愈發(fā)多了起來。 這便是我小時讀書的大體狀態(tài),不能說當時書是我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它委實是伴著我慢慢成長著的。 現(xiàn)在的小孩子跟我們那個時代是完全不同了的,他們手里的書遠比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要多出許多,而且種類繁雜,無論家里還是學校,都有很多書可供他們拿來閱讀,但他們卻很少去翻閱甚或觸碰它們,很多孩子有著一種對書的生厭感覺,書并不曾離開他們左右,而他們卻遠離了圖書,他們拒絕讀書。 我想,現(xiàn)在的孩子的拒絕讀書因由有很多,恐怕孩子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是罪魁吧!或許有人會指責我在這里為小孩子們開脫,為他們不讀書找一些搪塞的理由,但事實確實是那樣的。雖然我們一直在想辦法為小孩子們減負,但課余真正由他們自主支配的時間又能拿出多少呢?放學回家或者周末他們是不是還有過多的作業(yè)在那里等著他們呢?他們是不是經(jīng)常會處于一種趴在那里一邊寫著作業(yè)還要為明天的考試成績擔心著的焦慮狀態(tài)呢?在這種課余作業(yè)過多,學業(y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再要孩子們稍有閑暇便捧一本書來閱讀,這是不是太難為了孩子們? 更何況對課本知識——無論有用的還是相對毫無學習必要的“死”的知識的學習已經(jīng)充斥了他們的整個生活,占據(jù)了他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你又怎能讓他們不對書產(chǎn)生厭倦和抵觸?畢竟對書的閱讀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寬松和閑適的心境下才是能夠深入其中的,而且這需要一個慢的過程,就像一朵花兒需要雨露的滋養(yǎng),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其開放;小孩子的閱讀也不是能夠依靠外在的強力來推動的,它需要喚醒,就像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棵樹搖動一棵樹。我總認為,真正的閱讀是應該“放養(yǎng)”的,不能沾染了太多的功利,尤其對于小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孩子有沒有時間讀書是一個問題,而他們手里有沒有真正能夠引起他們閱讀興趣和適合他們來閱讀的讀物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從來不懷疑現(xiàn)在的孩子有許多可供他們拿來閱讀的圖書,可供他們選擇的空間是寬泛的,而什么書可以讀,什么書不倡導他們讀這也沒什么固化了的操作標桿。 書籍多了從某個角度而言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也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出現(xiàn)亂“書”漸欲迷人眼的繁榮假象,使得孩子們在眾多圖書面前無所適從,選擇漠視。正如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所言,“書非借不能讀也”,讓孩子們對書保持適度的“饑餓感”我想還是有所必要的,人總是對一些唾手可得的事物不加珍惜,這是共性,小孩子尤甚,所謂“敝帚自珍”,因此我們要避免一種不加選擇多多益善的一股腦兒把書擺在孩子面前的錯誤做法。 那么應該給孩子們選擇一些什么書籍呢?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這里的“適合”是要應了孩子的需要,視孩子的興趣來定,孩子喜歡讀什么樣子的書,就要給他多提供什么樣子的書,作為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不能包辦,不能想當然,因為書的讀者畢竟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那些孩子們。當然在這里有一個大的前提,所謂開卷有益,這里的“卷”本身必須是“有益”的,內(nèi)容必須是健康的和具積極向上引導作用的,這是需要老師和家長為孩子們把好關口的。 在這里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教師、學校、家長乃至社會對孩子閱讀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或者偏離了讀書應有的要義,我們都走入極端或歧途。對教師和學校來說,從純教育理論本身的角度,大家都知道讀書的必要性和對孩子未來成長的好處,這種好處是長遠的,也是隱性的,短期內(nèi)不能看出其意義所在。而對于閱讀,我們的教學目標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對孩子學習階段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都做了要求和推薦,對于閱讀的數(shù)量也有所量化,但目前我們面臨的現(xiàn)狀是這些要求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相應的制度加以約束,更沒有自上而下構建合理的和可操作的檢測評價體系,所以這樣的目標也好,要求也罷,在大多情況下只能作為一種理想化了的擺設,對推動孩子讀書畢竟是作用有限的。 即使有的學校和教師在做著這方面的一些推廣工作,但也還是會受到來自諸方面的干擾和制約。閱讀教學的推廣,短期內(nèi)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科綜合成績,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也必然會受到來自孩子家長的質疑,因為在他們看來,一考定終身的大背景下,讀書不能給孩子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好處,只有考試分數(shù)才是“王道”,讓孩子多讀課外書,是“出力不落好”(這里的“好”當然是得到一個高分的了)的瞎折騰,屬于不務正業(yè)的行為,所以家長不認可,不答應。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下,作為學?;蛘呓處熤荒茉趭A縫中羞羞答答地開展這項工作,根本使不得自己的拳腳。當整個社會都處于一種相對急功近利和盲目亢奮浮躁之中,你又怎么能讓孩子們真正喜歡上閱讀?又如何能使他們養(yǎng)成靜心讀書的習慣和保證讀書的有效性? 沒有書來讀的童年是不完美的,也是很可怕的。讓孩子們不再拒絕讀書,讓他們與書為伴,與書為友,使讀書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行走方式和成長方式,使他們在書的海洋里自由徜徉,自由呼吸,我們必須做些什么,這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職責——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
(2013·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