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批評電視帶來的壞影響:從一個短短的影像,其中的學者將問題簡單化,認為洋務運動的失敗歸結為它的維護清政府統(tǒng)治性。這是一種電視普遍的現(xiàn)象----簡單化,也就是說看電視會讓人變蠢。舉例于丹的論語新解,看似似乎帶來了新一輪的國學熱,但實質上是又一次的誤解,誤讀經(jīng)典。許云和就認為經(jīng)典還是按原味解得好的,如此才能領悟古人的智慧。固然普及國學,傳承經(jīng)典是重要的,但是簡單化只會放大原形或者是真理更真理,謬誤更謬誤。我們要傳輸《論語》思想,但是要保證是《論語》的本真。 再批評現(xiàn)在的作文,教學的弊端。文字是一種工具,而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布局結構才是骨架,它是由文章中心來決定的。教學不應只注重修辭,不是有幾個排比,比喻就是一篇好文章。 學英語也是一樣,現(xiàn)在都是先背一個一個的單詞,在學一堆艱澀難懂的語法,從不會去整體把握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的整體性。 中醫(yī)的先進性是他們將人體看成是一個整體,而西醫(yī)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只是對癥下藥。在首要的對象面前有一個整體認識的方法,才是本質方法。
同樣歷史也是一個整體,不應該分割來看歷史,不應該是從各個階段來看歷史,無論你將歷史解剖的有多么精細,也不能說明你就真正得了解了歷史。
你怎么看歷史的失敗者呢?通常,我們習慣思維地將失敗者的一切看成是零的結果,一貫以來,“成王敗寇”的思想統(tǒng)治了我們的的思想數(shù)千年。事實上,沒有失敗者的敗北就沒有成功者的成就,沒有前者的奠定就沒有后者的誕生。 “歷史”究竟是什么?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分清“歷史”有兩種,一是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事實,因為已經(jīng)成為過去,所以無人可以改變;一是后來人寫的所謂“歷史”,也就是歷史書之類的東西,二者不可混為一談。人們對于往事所作的描述,必然帶有描述者的利益色彩。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實這所謂的歷史,并不是真歷史,只是“歷史書”之類的東西而已。歷史書可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是任人強奸的妓女,但歷史卻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凝固了的東西,因為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的時空,去改變過去了的事實??甲C就是追尋真實,尋求真相的研究,因為歷史的真相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看“洋務運動”不能只是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因為沒有“洋務運動”就沒有“戊戌變法”,沒有“戊戌變法”就沒有“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統(tǒng)一的。 由一點闡發(fā)到全局上才是讀歷史,而不是自以為地將歷史的各個部分解剖開來,分析清楚就能掌握的。這就像你在大一無論有多么忙碌,等你到了大二才會覺得你的大一是荒廢了的,只有當你驅除置身局部世界時的局限眼光,只有當你站在全局的高階上去看問題,才能更加一針見血,高屋建瓴。
賀說:“洋務運動”其實不應該稱為“洋務運動”,這是“被洋務”,而應該是“夷務運動”,這才更顯得出我們的文化色彩,用“洋務”就顯得俗氣多了。他懷疑“運動”一詞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運動”的傳統(tǒng),明顯是外來詞。
論“中體西用”: “體”與“用”是儒家的一對雙存的概念,準確來說是宋儒的結晶,而不是先秦時期的成果?!绑w”是本質,目的。而“用”是手段,現(xiàn)象。學者們簡單地將“體”認為是三綱五常的儒學學說,這是錯誤的,“三綱五?!笔菍儆诰耦I域,而不是技術領域的,而“洋務運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賀認為“中體西用”本身是沒錯的,只是在于你怎么看待“體”與“用”,以及“中”與“西”的聯(lián)系。 若“中體中用”,那么我們民族將成為印第安人了,變成徹底孤絕于世,何處漂依? 若“西體西用”更是不可能的,想要將一個有幾千年的價值觀根基的民族消滅是不可能的,這如果在早期歷史文明時期才有可能。 若“西體中用”也是妄想,因為沒有什么人真正地了解西方的“體”,更不可能為我所用。就連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未必就能很好的理解中華民族精神,而只是捕風捉影,自以為是。馬克思曾說印度文明是在英國統(tǒng)治后被徹底地同化了,出現(xiàn)了文化斷層,這簡直就是歷史的狹隘性,偏見。他只看到了在英統(tǒng)治時期的印度的變化:原有的工業(yè)制度被徹底摧毀了,建立起新型的資產(chǎn)階級大工廠,摧毀了經(jīng)濟社會結構,不等于就是摧毀了歷史文明,印度此時仍然存在 :種姓制度,婦女歧視等。馬克思高估了社會生產(chǎn)的毀滅性??傊?nbsp;要消滅一個文明,沒有上千的時間是不可能的。 綜述,我們現(xiàn)代處于中西雙體制下,那些鼓吹文明共同性,兼并性的都是垃圾思想,而應該倡導文明的和平相處與交流。像日本的“明治維新”用的是“東洋道德西洋藝”,即“和魂洋才”。 不要因為“洋務運動”的失敗就否定它的全部。 洋務時期的民用工業(yè)的建立其實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對改革者來說,“寓強于富”不重要,“以富求強”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目標。他們不像有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那樣的全社會性,全民參與性。他們不想改變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基礎,只是想用工業(yè)的強大;來補充軍事的不足。 實際的目的是: 1,不想工業(yè)基礎準資產(chǎn)主義化。 2,民用工業(yè)利潤大,市場大,可以很好利用來貼補軍事用資(實際上民用工業(yè)本身就虧空得厲害)。而且工業(yè)產(chǎn)品可以作為軍事補給,聯(lián)系密切。 3,為捍衛(wèi)經(jīng)濟自主權,與洋人爭利。
近代歷史是喜歡標簽化的歷史,很容易將歷史,人物,時間標簽化??谷諔?zhàn)爭時期,日本占領了華北,華東,華中,還一度占領了華南,唯獨沒有插足西北與西南,難道說華北中東的人民為逃避戰(zhàn)亂,就輕易舉家遷離?“安土重遷”是中國人的根系所在,傳統(tǒng)所在,這里不可以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人口遷移相等同起來,歷史背景不一致。所以戰(zhàn)區(qū)里還是有人民,有人民的所在就會有管理的人,所以日本人總會找當?shù)氐拿巳プ鏊麄兊目?。反身而論,對所謂的“漢奸”,除了真正地罪大惡極之人,還有一些被逼無奈之人,他們的家人可全都在日本人手里,雖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可能保住幾個卵不也挺好么?為什么要要求他們犧牲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來保全所謂的“民族氣節(jié)”,“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也挺好?民族氣節(jié)固然重要,但是覺悟不高,又何必強求呢?其實有時的民族氣節(jié)是被大家的“哄搶,哄抬,哄鬧”給逼出來的,不是真正發(fā)自內心的。再者,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人民,一切物質的存在是為了人民,那這樣的犧牲有何必呢?不要妄想站在道德評判的高臺上去審視,貶低別人。對慈禧的全盤否定也是錯誤的,沒有慈禧的支持,洋務運動根本就不可能產(chǎn)生。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社會阻力太大,人們的思想觀念固化,難以更改。 中國的洋務運動早日本的明治維新十幾年,為什么后來卻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給日本? “中”背負得太多了,太保守了,當時的人民觀念水平只有這么高。李鴻章,張之洞并不是不知道徹底改革的重要性,但他們作為一名政治官員,首先的立場是為了保住官位,如果他們想推行徹底的改革,那么必然轟動清的根基,還沒實行就被撤職了。如此說來,“戊戌變法”說得多做的少,而“洋務運動”更實干些。 所以要理解他們的社會保守性,以及自身保守性。想想他們在傳統(tǒng)的三綱五常的儒學教義下成才,飽讀四書五經(jīng),思想的固化與保守是正常的。 陳寅?。簩v史要帶有“同情的了解”。 讀書不是為了挑刺,而是為了增長見識,進而產(chǎn)生“了解之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