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亭碧波
望江
望江縣定名于隋開皇十八年(598 年)。今縣境內古無縣以上政區(qū)設置。作為軍事戰(zhàn)略要地,加強軍事建設,始于東晉在今縣城東10 公里處設大雷戍,以雷池為名。雷池地名家喻戶曉,成語中“毋越雷池一步”就是指此處。這個典故,《通鑒紀事本末》交待得非常清楚。據(jù)載,依仗庾太后權勢的潁川大族中的后兄、中書令庾亮專權,原本疑忌蘇峻、陶侃、祖約,命溫嶠鎮(zhèn)武昌以挾持之。咸和二年(327 年),庾亮征蘇峻入朝,終于逼蘇峻、祖約反晉。歷陽鎮(zhèn)將蘇峻舉兵謀反,進攻晉都建康(今南京市),江州刺史溫嶠聞京師危在旦夕,準備發(fā)兵平叛。庾亮因恐握有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急令溫嶠切勿東進,并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可見雷池的戰(zhàn)守地位。自東晉設大雷戍后,大量駐軍的軍需基地設在附近。其中,為解決兵器和日用器具的冶煉制作場所就集中在今望江縣城,并形成中心,地名因之叫新冶。
東晉末年,平息桓玄之亂后,義熙九年(413年),設晉熙郡,在新冶置新冶縣,為今縣境內設置之始。新冶縣名,乾隆《望江縣志》說:“皖出鐵,有鐵官。今懷西望北有古冶跡,武昌口有煉成墩,漳湖之表煉成畈??椅子、磨叉間有坑礦,縣名新冶,職此之由也?!闭f明新縣緣于新冶鐵官而名。陳太建五年(573 年),置大雷郡(治新冶)。十一年,地入北周。隋代北周后,于開皇三年(583 年),廢大雷郡,留新冶縣。十一年,改新冶為義鄉(xiāng)縣??h名據(jù)乾隆《望江縣志》說:“陳隋間,縣有義士助國平難,隋文帝旌為義鄉(xiāng)?!笔四?,因縣治逼江,而易名望江縣。自此,縣疆域已定,縣名、縣治至今不變。
雷池水岸
懷寧
懷寧自東晉建縣已1500余年。縣境商周歸揚州,春秋隸皖桐,戰(zhàn)國屬吳楚,秦隸九江郡,漢以后為廬江郡之皖縣。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設晉熙郡,以皖縣舊址始建懷寧縣,取永懷安寧之意。縣治梅城(今潛山縣)。南宋嘉定十年移治皖口(今山口鎮(zhèn))。景定元年(1260年)隨安慶府遷宜(今安慶市),府縣同城。與安慶府同治宜城(今安慶市)達650余年,史稱“首府首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府,懷寧縣城亦省垣所在??谷諔?zhàn)爭期間,縣府遷石牌,抗戰(zhàn)勝利復遷安慶。1950年底,市縣分設,從此,定治石牌鎮(zhèn)。2002年,縣城從石牌搬遷到高河。
孔雀遺夢
岳西
岳西縣名由來文獻記載有兩說:一說因山命名。民國25年(1936年)《安徽民政工作紀要》第76至77頁記載:“(二)成立岳西縣治……新縣區(qū)域,適居潛岳之西,即以岳西名縣?!薄皾撛馈敝笣撋教熘?,此說流傳廣泛,符合岳西地理方位,文字記載與建縣同期,足以征信。
另說因人命名。民國37年版《中華年鑒》下冊第779頁記載:“中央為徹底綏靖地方,特將鄂豫皖邊區(qū)之金家寨置為立煌縣,瓦屋嶺置為岳西縣(屬皖省),新集置為經(jīng)扶縣(屬豫省),汪洋店置為禮山縣(屬鄂省),以辦理善后,立煌為表彰衛(wèi)立煌之戰(zhàn)功,岳西為紀念剿共殉職之岳維峻(西峰),而經(jīng)扶則為表彰劉峙之功勛?!痹谰S峻,字西峰,曾任國民二軍軍長、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4師上將師長。民國20年3月,充當蔣介石大別山剿共急先鋒,于禮山縣(今大悟縣)雙橋鎮(zhèn)被紅軍俘獲,后于經(jīng)扶縣(今新縣)新集鎮(zhèn)斃命。岳西峰未曾到過岳西縣境地,岳西也無瓦屋嶺地名,因此以岳西峰之名名縣與今岳西縣無必然聯(lián)系,難以令人置信。但此說流傳頗廣,有老紅軍、歷史教師、地名研究人員多次致函安徽省政府,堅持此說,要求更改岳西縣名。省政府責成本縣調查核實,本縣于1956年、1965年、1985年先后三次組織人員調查。1985年由省地名辦、縣志辦、縣民政局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赴京、滬、寧、鄂、豫、皖及有關縣市檔案、史志部門調查,后以縣志辦人員為主,撰寫詳細的調查報告和《岳西縣名新考》(《安徽史志通訊》1985年第4期發(fā)表)。調查報告和《新考》文章認為,《中華年鑒》中的文字記載存在三個疑點:第一,建縣時間不明確,4縣為3個年份所建,《年鑒》概而述之,略嫌籠統(tǒng);第二,建治地點有出入,岳西無瓦屋嶺,而岳西峰被俘的湖北禮山縣(今大悟縣)雙橋鎮(zhèn)邊有個小地名“瓦屋嶺”,如當年在禮山縣建岳西縣尚無非議,而“漂泊”到今之岳丙建縣,不免有移花接木、似是而非之嫌;第三,取名方法不一致,立煌、經(jīng)扶兩縣均取衛(wèi)立煌、劉峙的名字名縣,而岳西取其姓和字號中一字名縣,這種形式實屬少見。再說,岳西建縣時的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與岳維峻早有仇隙。民國13年,岳維峻率國民二軍于河南一舉殲滅劉鎮(zhèn)華的憨天琨部。15年3月,直奉聯(lián)軍攻擊國民二軍,岳維峻退往陜西,經(jīng)過豫西時,被聯(lián)軍陜甘總司令劉鎮(zhèn)華號稱十萬的鎮(zhèn)嵩軍打得人敗,岳維峻只身逃走,被晉軍俘獲。蔣馮閻大戰(zhàn)之后,岳維峻、劉鎮(zhèn)華雖都改換門庭,投靠蔣介石,但之前雙方摩擦兩年之久,彼此消長,共損兵20萬的夙仇難遣于懷。岳西縣治是在劉鎮(zhèn)華主持下籌劃的,劉鎮(zhèn)華是否同意岳西為紀念岳維峻,是否從中作梗,現(xiàn)不得其詳。因此,以人命名難以定論。調查中發(fā)現(xiàn)《安徽民政工作紀要》中以山命名的記載,文獻時間與建縣同期,比《中華年鑒》早12年,“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可以認定岳西是因“潛岳之西”命名。
1985年8月,縣人民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同意調查報告觀點,認定以山命名來歷,決定不改縣名,后經(jīng)縣人大常委會復議,報告省政府,省政府辦公廳函復,原則同意岳西縣人民政府的報告意見。
司空妙道
桐城
桐城歷史悠久,古稱桐國。早在原始社會,即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悠長歲月中,百里之地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的演進與變革。周置桐國,為楚附庸。秦為舒縣地,隸九江郡。漢魏六朝時期,先后稱舒縣、樅陽縣、陰安縣和呂亭左縣,建置不定,隸屬多變。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稱同安縣。唐至德二年(757)改為桐城縣,隸盛唐郡,此為桐城縣名之始,沿用至今未變。宋代歷屬同安郡、德慶軍、安慶軍。元代屬安慶路。明初屬寧江府,后屬安慶府。清代屬安慶府。民國3年(1914)屬安慶道,17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qū)。1949年2月桐城解放,析東南鄉(xiāng)大部地區(qū)為桐廬(后改為樅陽)縣。1949年7月,桐城民主縣政府改稱桐城縣人民政府,9月改稱桐城縣政府。1950年10月,桐城縣政府改稱桐城縣人民政府。1952年始,隸屬安徽省安慶地區(qū)。1996年8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桐城撤縣設市,仍稱桐城市。
六尺仁巷
潛山
潛山周時屬皖國,漢屬皖縣,晉末屬懷寧縣。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析置潛山縣,因境內潛山(即天柱山)得名。明、清屬安慶府;民國時期,先屬安慶道,后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安慶專區(qū)。1949年4月至建國后的1952年4月,稱皖北行署安慶專區(qū)潛山縣;爾后1971年3月,改稱安徽省安慶專區(qū)潛山縣;又后,至1979年底,改安慶專區(qū)為安慶地區(qū);再后,又改安慶地區(qū)為安慶行署。潛山縣相沿隸屬之,至今未變。
一柱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