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湯 漢·張仲景《傷寒論》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主治】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方論選萃】 明·許宏:陽明者,為胃之土。其色黃。若發(fā)熱汗出者。為熱氣得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上汗出,齊頸而還,乃熱氣不得越也??曙嬎疂{者,乃熱甚于胃,津液內(nèi)瘀,結(jié)為黃也。故用茵陳為君,能治黃;梔子為臣,梔能治黃,寒以治熱也;以大黃為佐使,以下泄瘀熱,而除其黃也(《金鏡內(nèi)臺方議》)。 明·吳又可: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今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除小腸屈曲之火,瘀熱既除,小便自利,當以發(fā)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原在膀胱,乃系胃家穢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為本。是以大黃為專功,山梔次之,茵陳又次也。設去大黃二服山梔、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或用茵陳五苓,不惟不退黃,小便間亦難利(《瘟疫論》)。 清·章楠:陽明本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而渴,則其熱從外越。水由汗泄矣!若三焦氣閉,經(jīng)絡不通,而身無汗,小便不利,則濕熱瘀滯,隨胃氣上蒸而頭汗出,其經(jīng)氣不通,故頸以下無汗,濕火郁蒸,身必發(fā)黃。此亦屬胃之陽黃證,故以茵陳蒿湯主之也(《傷寒論集注》)。 清·柯韻伯:陽明多汗,此為里實表虛,反無汗,是表里俱實矣。表實則發(fā)黃,里實則腹?jié)M。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與麻黃連翹證同,然彼屬太陽,因誤下而太陽未散,熱雖里而未深,故口不渴,腹不滿,仍當汗解;此屬陽明,未經(jīng)汗下,而津液已亡,故腹?jié)M,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瘀熱在里,非汗吐所宜矣。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瘀熱在里,非汗吐所宜矣。身無汗,小便不利,不得用白虎,瘀熱發(fā)黃,內(nèi)無津液,不得用五苓,故制茵陳湯以佐梔子、承氣之所不及也……茵陳稟北方之色,經(jīng)冬不凋,受霜承雪,故能除熱邪留結(jié);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調(diào)胃實,令一身內(nèi)外之瘀熱悉從小便出,腹?jié)M無減而津液無傷,此茵陳湯為陽明利水之妙劑也(《傷寒來蘇集》)。 清·錢潢:茵陳性雖微寒,而能治濕熱黃疸,及傷寒滯熱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梔子苦寒瀉三焦火,除胃熱時疾黃疸,通小便,解消渴,心煩懊惱,郁熱結(jié)氣,更入血分;大黃苦寒下泄,逐邪熱,通腸胃。三者皆能×濕熱,去郁滯,故為陽明發(fā)黃之首劑云(《傷寒論集注》)。 【近代驗證】 例一 高德治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案(選自《傷寒論方醫(yī)案選編》) 曹某某,男,31歲,工人。住院號20840 患者于六天前突然上腹部脹悶不舒,飲食減少,發(fā)熱38℃以上,曾在本單位醫(yī)務室治療,因服西藥即泛泛欲吐,故來院門診,發(fā)現(xiàn)鞏膜及皮膚呈黃色,小便顏色似膿茶色,脘悶泛嘔,頭脹不思飲食,大便3日未解,囑住院治療。 體檢: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鞏膜黃染,心肺正常,腹部柔軟,肝肋下三橫指,舌苔膩帶黃。 化驗檢查:黃疸指數(shù)75單位……凡登氏試驗直接陽性,尿膽色素陽性,尿膽元陽性。 中醫(yī)診斷:陽黃。 西醫(yī)診斷:傳染性肝炎(黃疸型) 治療經(jīng)過:此證屬熱重于濕之陽黃,采用茵陳蒿湯合梔子柏皮湯加味。服一劑后,大便得通。如法加減,治療一星期后,遍身黃染大減,脘悶泛惡亦舒,黃疸指數(shù)減為10單位,照原方去大黃,加重淡滲藥品,繼續(xù)服藥10天后,身黃目黃退凈,肝腫消退一橫指。改進黨參、白術(shù)、當歸、白芍調(diào)理痊愈。 例二 高德治急黃(亞急性肝壞死、肝昏迷)(選自《傷寒論方醫(yī)案選編》) 劉某某,男,39歲,漁民,1975年10月13日就診。 患者于就診前20天,在舟山群島捕魚出現(xiàn)疲乏、食欲不振、尿黃。曾赴當?shù)乜h醫(yī)院就診,經(jīng)肝功能檢查,黃疸指數(shù)12單位,谷丙轉(zhuǎn)氨酶20單位,擬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即在某某醫(y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曾用保肝和支持療法,并服中藥20余劑,病情未見好轉(zhuǎn),繼而出現(xiàn)腹水、昏迷。經(jīng)各種急救處理并輸血,仍未見效,病情危重,出院返家,回家后急來我院求治。 檢查:T37.0℃,P110此/分,R24次/分,神志昏迷,鞏膜深度黃染,舌苔黑而濁膩。心肺未見異常,腹部膨脹,有移動性濁音,肝觸不到,肝濁音界在右季肋上1.5cm,全身皮膚深度黃染,見蜘蛛痣及肝掌。 患者帶回的最后一次肝功能化驗報告:黃疸指數(shù)80單位,凡登白直接反應陽性,麝濁25單位,鋅濁27單位,總蛋白7.58克%,白蛋白3.5克%,谷丙轉(zhuǎn)氨酶372單位。 西醫(yī)診斷:亞急性肝壞死、肝昏迷。中醫(yī)辨證、陽黃、急黃。治以解毒、清熱、化濕。急投大劑茵陳蒿湯合梔子柏皮湯化裁。 茵陳100克 大黃24克 梔子18克 黃柏18克 水煎,每日二劑。 10月14日,上方服后,當天連續(xù)排大便3次,色黑狀如糊,量約一痰盂。小便不行,色赤如皂角汁狀。腹部稍軟,神志略清醒,口干索飲,仍循前法。 10月23日,服藥2天后不省人事,能進流質(zhì)和半流質(zhì)飲食,能問答對話。又服藥8天,脈轉(zhuǎn)緩和,黃疸減退,腹水明顯減退,能自行坐臥,每日下午排黑便2次?!瓕⒃剿幜繙p其半,日服一劑。…… 11月3日:黃疸基本消退,小便清長,腹水減退,精神好轉(zhuǎn),食欲轉(zhuǎn)佳,能食干飯,自行在室內(nèi)慢步。至此病勢已去八九,正在恢復階段,若再用苦寒,恐傷脾胃,即將上方藥量再減其半,并加銀花,丹參,白芍,澤瀉,茯苓,甘草。然后用丹梔逍遙散加茵陳,同時配合保肝西藥以調(diào)理善后……全療程38天,病告痊愈。 1976年1月10日肝功能復查正常,同年7月竟能出海捕魚,隨訪至今,身體健康。 【按語】 疸因濕熱,由陽明胃熱熾盛,太陰濕濁氤氳而發(fā)。有濕重于熱,熱重于濕,濕熱并重,濕熱并輕之辯。茵陳蒿湯,茵陳味苦性微寒,專治濕熱黃疸,及傷寒瘀熱發(fā)黃,山梔味苦性寒,性能屈曲下行,清三焦浮游之火,大黃味苦性寒,瀉火解毒,推陳致新。合而成方,以為清火利濕退黃之用,然必熱重于濕者,始為合柏?,F(xiàn)今用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