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被古裝劇中那些長發(fā)飄飄的男俠女俠、公子小姐們誤導(dǎo),事實上,當時在大庭廣眾之下披散頭發(fā)的大致只有五種人:少數(shù)民族人氏、道士、囚犯、乞丐或未成年人。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那個世界既沒有沙場,也沒有江湖,更無法和皇族扯上關(guān)系,那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至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得體的普通人。 整日在林中喝酒縱歌、廟堂之上逼力士脫靴都是庶民中的才子才有的特權(quán),如果沒有天賦異稟的才華,還是別向竹林七賢和李白之流學習了,選一個門檻低一點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講衛(wèi)生、懂禮貌就行。事實上,在禮節(jié)繁多且科技不發(fā)達的中國古代,要做到這六個字并不容易。 資料圖:《清明上河圖》所反映出的古代市井生活正是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樣貌。 首先,把自己收拾干凈吧。 幾乎一脫離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意識到了“講衛(wèi)生”的重要性,最直接的實現(xiàn)方式就是“沐浴”。“沐”是洗發(fā),“浴”是洗身,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才算是有修養(yǎng)的文明人。要知道古人都蓄長發(fā),容易藏污納垢,頂著一頭油膩示人可是相當不禮貌的事。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湯王就用青銅浴盆泡澡了。到了先秦時期,皇宮的浴室設(shè)備已經(jīng)相當“現(xiàn)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統(tǒng)一應(yīng)俱全。秦都咸陽一號建筑遺址中就有一間40平方米的豪華浴室,比四星級酒店的標準客房還大,室內(nèi)的水池長3.2米、寬2.7米,池底還有坡度,能讓你舒舒服服地躺著,池邊的壁爐把冬天變成春天,泡完之后還要喝點飲料補水,簡直不能更安逸。 “洗發(fā)水”和“沐浴露”的發(fā)明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蹲髠鳌分芯陀涊d了人們用淘米水洗頭發(fā)的場景。魏晉時代還出現(xiàn)了一種“澡豆”,由豆粉合藥制成,既能去污又能護膚,后世的“藥王”孫思邈稱它“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不過,這東西在當時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輕易接觸不到,因此還鬧過笑話:晉朝王敦娶舞陽公主為妻,出廁,“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請他洗手,出身寒微的他何時見過這種高級貨,竟把澡豆倒入水中一口氣灌下了肚,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出自《世說新語》)。 皇家如此講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臟兮兮地往宮里跑。從漢朝起,官員們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讀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還保留著。 但似乎沒人真的用這個假期來洗澡。看看白居易的這首《沐浴》詩吧—“經(jīng)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馀。”白老先生官至正五品,且是著名詩人、社會名流,都能幾年不洗澡,偶爾洗一次還沾沾自喜于搓掉幾層陳泥、“衰瘦”不少,可見歷史翻了2000多年,洗澡仍然是極少數(shù)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同樣的例子還有刷牙—確切地說是“揩齒”或“剔牙”。三國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金制小牙簽,想來是墓主人生前用以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所用。但直到幾百年后的隋唐時代,清潔口腔的習慣才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工具也相當簡陋:濃茶、鹽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軟的楊枝蘸上鹽當“牙刷”,或者干脆從樹上揪一片嫩樹葉塞進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感謝聰明的宋朝人,用馬尾毛和動物骨頭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雛形,將人們從“手揩牙齒”的原始方法中解脫了出來。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公共浴池,無論讀書人還是商人、手工業(yè)者、士兵、農(nóng)民,花上幾個“湯錢”就能洗個熱水澡,還可以享受各種服務(wù)項目。《樸通事諺解》里就記載了元大都(今北京)某公共浴池的價目表:洗澡5個錢,撓背2個錢,梳頭5個錢,剃頭2個錢,修腳5個錢,全套一共19個錢,堪稱物美價廉。 背后原因不難揣測:在商業(yè)繁榮的宋朝,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個人形象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至此,“講衛(wèi)生”這件事終于從王公貴族的特權(quán),變成了全民追求的體面生活方式。 資料圖:公共浴室的出現(xiàn)在宋朝,在此之前,洗澡也只是一些大戶人家的專屬享受。 不洗澡尚能見人,反正大家都沒這條件和習慣,但亂穿衣就是你的不對了。這可不僅關(guān)乎時不時尚、養(yǎng)不養(yǎng)眼,首要的問題是—別犯法。換句話說,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別僭越。 在物資匱乏的商周時期,差別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著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裝”,貴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絲繡的斧形服飾,就是身份尊貴的標志了。春秋時代,這種上下分開的款式已經(jīng)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像連衣裙一樣、下面垂到腳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來裁剪,象征著每年的12個月,以表達古人對天時的崇敬。但也只有諸侯、士大夫穿得起這種高級服飾,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為了維持統(tǒng)治秩序,衣著等級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觀察衣服的式樣、用料、花紋,就能區(qū)分出官員和庶民。再看顏色,就知道此人官大還是官?。骸耙黄分了钠?,緋(紅色)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保ā睹魇贰ぽ浄罚┰诖酥?,平民百姓若有點小錢,還能買件壓箱底的“深衣”偶爾拿出來當禮服穿穿,當時則是萬萬不可越級的。 但限制再多,也得至少給自己準備兩套衣服,一套素色,一套喜色,才不至于在不同的場合失禮?!都t樓夢》第四十三回就講到賈寶玉先是“遍體純素”到城外水仙庵給金釧兒燒香祭奠,回來后到怡紅院“忙將素衣脫了,自己找了顏色吉服換上”,再去大花廳為鳳姐祝賀生日,這樣才算是“禮數(shù)周全”。 盡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追求時尚,比如發(fā)型。 千萬別被古裝劇中那些長發(fā)飄飄的男俠女俠、公子小姐們誤導(dǎo),事實上,當時在大庭廣眾之下披散頭發(fā)的大致只有五種人:少數(shù)民族人氏、道士、囚犯、乞丐或未成年人。古代女子到15歲就要舉行笄禮,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男子則要在20歲時行弱冠之禮,束起頭發(fā)、戴上帽子,以宣布自己成年了。也就是說,今日的離子燙、大波浪、波波頭在他們的腦袋上完全沒有施展空間。 不過,這也絲毫沒有減少古人對潮流的追求。一個發(fā)髻就貫穿了上下幾千年:漢代婦女常梳“倭墮髻”,北朝婦女則鐘情“十字髻”,唐朝人發(fā)明了“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又出現(xiàn)了“朝天髻”、“同心髻”。時尚文化最發(fā)達的是隋唐時期,女人們?yōu)榱吮M可能多地在頭上插珠寶首飾,紛紛將發(fā)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偽裝濃密的假發(fā)成了社會暢銷品。朝鮮史料中有當年對中國的出口貿(mào)易記錄:“夏四月遣使入唐,獻果下馬一匹,牛黃,人參,美鬈……”其中“鬈”就是假發(fā)。 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濃妝艷抹”的時代,美人們都抹著大大的腮紅,把眉毛畫得闊而短,額頭繪著額黃,雙頰貼滿各種顏色和形狀的面靨,加上絳唇一點,十分華麗。而元和以后“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大概就是今日的“朋克妝”吧。 但你應(yīng)該很難想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男性比女性更愛打扮。他們出門“無不熏衣敷面,傅粉施朱”,高端一點的甚至“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梁朝韓子高就是美男子的代表,“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fā),自然娥眉,見者靡不嘖嘖”,以至于處于亂軍之中,瘋狂砍殺的敵人一見到他,竟然拋掉了手中的兵刃,舍不得傷他一根毫毛。 其他朝代的男人雖然沒這么拼,但也相當注重外形。因為要戴冠、巾、幘、盔等物,發(fā)型的花樣就少多了,于是他們把重心轉(zhuǎn)移到了胡子上。從春秋時期開始,君士們就開始用鑷子修理胡子的形狀,跟今天的修眉差不多。他們還發(fā)明了一種比梳子更密的“棕”,專門用來打理長須美髯。 圖:在古代,出門提親訪友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穿衣梳妝停當,終于可以去拜會朋友了,這才是真正考驗普通人個人風度的時候。 別急,登門之前準備好禮物先。這倒不費什么腦筋,《周禮》早就規(guī)定好了見什么樣的人帶什么樣的禮,“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帝王)執(zhí)皮帛,卿執(zhí)羔,大夫執(zhí)鴈,士執(zhí)雉,庶人執(zhí)鶩,工商執(zhí)雞?!?/p> 普通的讀書人之間以“雉”,也就是野雞為禮物,這是別有深意的。因為雉這種動物奉行一夫一妻制,是守信義的象征,而且必須是死的,以表達“為君致死”之意,盡管活野雞留著能生蛋,煮了吃味道也更好。 不管怎么樣,你現(xiàn)在終于提著禮物來到主人家門口了。不過,如果你是初次登門,很有可能會吃閉門羹—別慌,主人不是要趕你走,正相反,這是在表達恭敬,類似于“哎呀怎么好意思讓您親自屈駕光臨寒舍呢,您還是請回吧,下次我去拜訪您”。 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門口一再懇請,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誠意迎出大門,賓互行拜禮,然后主人三揖從右邊入門,你從左邊進去,在庭中遞上禮物,再經(jīng)過“哎呀哎呀太客氣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個來回,主人終于接過禮物,讓你進屋了。 哦對了,這只野雞最后還是你的。若對方與你身份相當,就會在不久之后回訪,待再次見面的時候把它帶來。若主人的身份比你高,則這次告辭的時候就在門外還給你了。當然,又免不了三推三拒—唉,做個客真累啊。 進了屋也不能輕松。首先,進門請脫鞋,別踩臟了一會兒的坐席。是的,桌椅這兩種現(xiàn)代生活中最基本的家具,出現(xiàn)的時間比你我想象的要晚得多。直到唐宋年間,它們才慢慢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里,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因此室內(nèi)往往滿鋪筵席,脫鞋甚至脫襪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禮節(jié),否則便是對主人不敬。 后果有多嚴重?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有一次齊王生病,名醫(yī)文摯用激怒他的方法為其治病,其中一項就是不脫鞋進室。結(jié)果齊王見文摯“不解屨(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且“登床,履王衣”,勃然大怒,竟下令將他活活烹死。 君子坐席也有許多講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論語·鄉(xiāng)黨》),是指席子的四邊要與墻壁平行—她該不會是個強迫癥患者吧?此外,《禮記》還規(guī)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喪者專席而坐”。 坐的姿勢也不能隨隨便便,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這是一般姿勢,跟老友談天說地無妨;若要向?qū)Ψ奖硎咀鹁矗偷锰鹜尾?,挺直上身,擺出“跽”的恭敬姿態(tài)。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來了一位尊者,還要讓席以表謙卑—唉,做個客真累啊。 要是主人留你吃飯喝酒,更累?;ハ喽Y讓了好一番,座次終于安排好了,開始敬酒。這簡直是一場拉鋸戰(zhàn):主人先敬賓客,賓客還敬主人,主人再敬賓客;然后主人敬介賓(就是賓客請來的賓客),介賓還敬主人;最后主人向眾賓敬酒。 而且,每一輪敬酒之前,主人都要當著眾賓的面進行“盥洗”,洗手、洗杯具。這在后來更像是一項重要的敬酒禮儀,但在先秦時代,卻主要是為了實用功能。盡管當時已經(jīng)有了筷子,但它還沒有成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當從湯中夾菜時才使用,其他情況下則統(tǒng)統(tǒng)直接“動手”,因此,與別人一起吃飯前不洗手也是失禮的行為。 不過,真正風雅的聚會可不只是觥籌交錯,就如同真正的謙謙君子可不只是守著這些繁文縟節(jié)。連西門慶都雇傭了一位文人溫葵軒,在宴飲時陪賓客行酒令、附庸風雅,文人雅士則更需內(nèi)外兼修。不過,這又說來話長了。 01、取水 歷朝歷代的都城都選在水系發(fā)達、河流眾多之地,比如周豐鎬京、秦咸陽城。漢朝定都長安,不僅自然河流豐富,還因地制宜建造了發(fā)達的城市水系網(wǎng)絡(luò),并在后世不斷加以完善,縱橫的河流、溝渠加上合理規(guī)劃的水井,幾乎家家戶戶都臨近水源。 02、生火 最原始的當然是鉆木取火了,稱為“木燧”;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透鏡原理,于是把凹面銅鏡當玉佩似地掛在腰上,隨時取下來聚焦陽光就能點火,這叫“金燧”。到光緒初年又出現(xiàn)了“火鐮”,即一個小皮包內(nèi)放一個鐵刃、一片火石、一團火絨(由艾或紙加硝水制成,易燃),需要時取點火絨放在石片上,用鐵刃敲擊,就能瞬間引火。 03、購物 批發(fā)零售的專業(yè)店鋪,如帛肆、鞋肆、酒肆、書肆等從唐代開始出現(xiàn)。北宋以后,大眾服務(wù)業(yè)日臻完善。就民間看,行醫(yī)賣藥的、箍桶的、掌鞋的、刷腰帶的、補角冠的、修扇子柄的、淘井的、做司儀的……應(yīng)有盡有。 04、娛樂 唐以前,城市分區(qū)規(guī)劃嚴格,宮廷的娛樂活動不容易傳到民間。到北宋時,娛樂活動開始在市井興起。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了大眾娛樂場所—瓦舍。到南宋時,臨安城內(nèi)瓦舍有17處,不但演出的劇種繁多,而且配套服務(wù)齊全:百貨、藥品、算卦、賭博、飲食、剃頭、紙畫、令曲等,應(yīng)有盡有。 05、安居 在北宋以前,城里人的居住區(qū)是嚴格區(qū)分的,不同階層的人分區(qū)而居。宋以后,坊巷制度取消,住房上貧富貴賤的區(qū)域界限打破了。不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講究深宅大院,重門套房,造型華美。房中擺設(shè)也越來越齊全,坐具、臥具、茶幾、桌子、屏風……式樣和用料也越來越講究。到明清時,家具已形成廣式、蘇式、京式等風格流派,并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06、上班 別以為打卡上班是現(xiàn)代的變態(tài)發(fā)明。古代衙門里公務(wù)員的上班時段為:春冬二季,清晨六點簽到;夏秋二季,清晨五點半簽到。如果誰敢無故曠工或遲到,就不是扣點錢那么簡單的事情了,依天數(shù)和情節(jié)輕重,可處以笞刑或徒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