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閱讀與學習《詩詞作法淺說》,我覺得該書無愧于安文江、金敬邁的贊譽。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輔導性,其主要價值表現(xiàn)在: 第一,詩詞的創(chuàng)作,一直給人一種難學難精的感覺?,F(xiàn)代關于詩詞創(chuàng)作的書籍理論性很強,入門者根本無法讀懂?!对娫~作法淺說》關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介紹,文字通俗易懂,填補了現(xiàn)代文壇缺乏詩詞入門讀物的空白,為拓展詩詞創(chuàng)作隊伍作出了重要貢獻。 詩詞是我國的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藝術國粹,是我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一千四百多年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從中唐開始,詩詞水平成為衡量一個文人水平的標尺,詩詞是所有讀書人的必修課。 然而,詩詞這門與音樂密切相關的文學藝術,它不僅要求作者有深湛的文學基礎,能夠以高度凝練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在創(chuàng)作上牽涉到許多深奧的古典音樂理論和古典文學知識,是一門難學難精的學問?,F(xiàn)代文壇中各類關于詩詞寫作的書籍,均無法擺脫理論性強的模式,使絕大多數(shù)的年輕文學愛好者無法把握創(chuàng)作要領和技巧。學習上的困難,導致了詩詞的創(chuàng)作隊伍出現(xiàn)明顯的青黃不接狀況。尤其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在新文化運動的帶動下,新潮文學形式不斷涌現(xiàn),白話文、自由詩、散文、小說等貼近口語的文學形式逐步取代了詩詞在中國文壇的領導地位。解放以后,詩詞逐步走向沒落。不讓更多的青年文學愛好者認識詩詞、創(chuàng)作詩詞,詩詞這一寶貴的中華文化瑰寶,將很快就面臨失傳的危機。 通讀該書,我覺得《詩詞作法淺說》無愧于“金鑰匙”的稱號。 我曾經讀過王力先生的《格律詩詞》一書,在該書中,王老先生以深湛的知識對詩詞的平仄和壓韻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旁征博引,洋洋灑灑數(shù)萬言。但該書對于沒有詩詞功底的我來說,看得十分辛苦,許多內容看了也不明白。 相比之下,小舟先生的《詩詞作法淺說》顯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平仄的介紹上,我所讀過的名家論述,均是長篇大論,而小舟先生在第三節(jié)《關于平仄》中,只用了1800多字就把平仄劃分的原理和方法講得一清二楚。又如,在第五節(jié)《關于詩律與詞譜》中,小舟先生提出了簡明扼要,易讀易懂的“平仄推導方式”。我所看過的名家論述,均把詩句劃分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種句型,然后教初學者根據(jù)格律規(guī)律排列。方法相近,但小舟先生的推導方式顯得簡明扼要,易讀易懂,是解決了初學者死記硬背格律的“金鑰匙”。再如,對于詩詞的創(chuàng)作技巧,小舟先生只用兩萬字左右的篇幅,就生動地介紹了“思想、感情是詩的靈魂”、“詩要用形象思維”、“詩的藝術夸張”、“詩要含蓄婉轉”、“詩貴精不貴多”、“詩詞的開頭和結尾”和“詩詞的鑒賞”七個專題。換了任何一個名家,恐怕任何一個專題也要洋洋灑灑上一萬多的文字。 第二,《詩詞作法淺說》關于“詩詞壓韻韻字采取現(xiàn)代漢語語音”的論點,是對詩詞創(chuàng)作理論的發(fā)展。 《詩詞作法淺說》中對詩詞的壓韻,提出了韻字“采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為準則”的觀點,即壓韻的韻字應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拼音確定。小舟先生的這一觀點,筆者深表贊同。因為,我們讀詩詞是用現(xiàn)代漢語來讀的。詩詞壓韻的藝術價值是為了讓詩詞回環(huán)往復,形成獨特的音律美。隨便找一首詩詞來讀,我們都會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余音裊裊的感覺,這就是詩韻的魅力。 然而,由于讀音的變遷,仍采用古韻往往無法讀出詩詞余音裊裊的韻味。例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名著用現(xiàn)代漢語來讀,怎么也無法感覺到詩歌有壓韻的味道。原因很簡單,韻字“親”和“人”,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分別屬于“因”聲韻和“恩”聲韻,風牛馬不相及,但在平水韻上,兩個字同屬于上平聲的[十一真]韻部??梢?,我們在創(chuàng)作上如果仍采用古韻,部分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雖然符合格律要求,但讀起來將一點兒韻味都沒有。正如小舟先生所說:任何文學形式都要為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正是文學藝術的根本宗旨。在漢字讀音已產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壓韻屏棄平水韻,而以現(xiàn)代漢語拼音為標準,顯得順理成章。 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影響最深遠的平水韻把漢字分為106個韻部,106個韻部又分類成為19個詞韻韻部,由于今音與古音的差別很大,今音相近的字往往不隸屬同一個詩韻韻部,甚至于不隸屬于同一個詞韻韻部,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沿用古韻,我們在創(chuàng)作詩詞時,若不拿著古韻韻部對照,很難分辨兩個近音字,是否同屬于一個古韻韻部。這種拿著古韻韻部去構思韻腳的創(chuàng)作方式,很顯然將抑制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制約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記得,一位喜歡詩詞創(chuàng)作的朋友曾經告訴我,他有時感之所至,構思了幾句好的詩句后,自己十分高興,但往往又擔心回到家里查古韻部時發(fā)現(xiàn),詩句中的韻腳在古韻中不屬于同韻字,不得不對詩句實施“大手術”。而采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來確定韻腳,由于我們普遍熟悉現(xiàn)代漢字的讀音,知道那些字屬于同一個韻部,感之所至,創(chuàng)作時就可自由發(fā)揮了。不過,在這一變革上,我主張仍堅持按古聲分辨平仄。 縱上可見,采用古韻,一方面古音相近今音不同的情況很多,壓韻無法體現(xiàn)其形造詩詞音律美的目的;另一方面抑制了現(xiàn)代人創(chuàng)作的空間。所以,詩詞聲韻向現(xiàn)代漢語過渡,可以弘揚詩詞這一文學形式獨特的藝術特色,改革的價值是顯著的,改革的需要是迫切的。小舟先生的觀點是對詩詞創(chuàng)作理論的發(fā)展,值得深化和推廣。 第三,《詩詞作法淺說》中對一些詩詞的傳統(tǒng)忌戒提出了應該予以突破的建議,這些觀點是進步的,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值得理論界進行討論和接納。 律詩的忌戒很多,如平仄忌失對和失粘,壓韻要戒出韻和重韻,對仗戒雷同和合掌,用字忌重復等等。 小舟先生在第七節(jié)《律詩的忌戒》中,在介紹律詩的各種忌戒過程時,對一些傳統(tǒng)的忌戒提出了突破的建議。例如,在介紹對仗戒雷同(即律詩的第二聯(lián)與第三聯(lián)的音節(jié)要避免相同)時指出:對仗戒雷同是律詩的上乘要求,其實這種忌戒并不算重大毛病,可以突破。在書的前言中小舟先生補充解釋說:一首律詩要組織兩付工整的對聯(lián)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要求兩付對聯(lián)的音節(jié)結構必須不一樣,那難度就更大了,也容易造成表意和對仗形式之間的矛盾。小舟先生還特意列舉了毛澤東的《七律*登廬山》為例:第二聯(lián)(頷聯(lián))“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是2212句式,按忌戒雷同的要求,第三聯(lián)(頸聯(lián))應該采用2221句式,但毛澤東在該律詩的第三聯(lián)中仍然采用了2212句式,“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我很贊同小舟先生的觀點,一些律詩傳統(tǒng)上的忌戒,在追求律詩完美的音律美上,達到了吹毛求紕的地步,在以現(xiàn)代漢語為主導的今天,對這些對律詩音律美不產生重大沖擊,又近乎苛刻的要求,有必要進行一定的突破,為律詩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更廣泛的創(chuàng)作空間。 《詩詞作法淺說》許多觀點的進步性是顯著的,但在學習《詩詞作法淺說》一書的過程中,我認為小舟先生的一些觀點,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最顯著的是《詩詞作法淺說》中關于“詩詞中的平仄應該逐步向現(xiàn)代漢語拼音過渡”(即在平仄分辨上以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第一、第二聲字視為平聲字,其他的歸納為仄聲字)。并倡導老一輩詩詞作者仍采用傳統(tǒng)的平仄劃分方式,而年輕一代詩詞愛好者則以現(xiàn)代漢語拼音來劃分平仄”。小舟先生的觀點最大的優(yōu)點是放寬平仄規(guī)限,方便年輕詩詞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這一觀點得到了金敬邁、楊干華、安文江等名家的贊同。對此,我卻有所保留。 古聲和古韻是詩詞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形式的兩大藝術特色。筆者在前文已明確表示了贊同“在詩韻選擇上,向現(xiàn)代漢語拼音過渡(入聲字除外)”的論點,認為在現(xiàn)代漢語普及化的今天,詩詞壓韻的韻部,應該與時俱進地采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為什么在兩個相近的問題上,筆者支持古韻改革而反對古聲改革呢?從改革的意義上講,我認為古韻有改革的價值和需要,但古聲沒有改革的價值和需要。 首先,古聲改革的迫切性不強,沒有改革的需要。詩詞要分辨平仄,目的是為了讓詩詞在朗讀時有抑揚頓挫的音律美。然而,現(xiàn)代漢語中,許多入聲字被歸納到平聲字中去,古仄今平、古平今仄的例子很多,即使是古人嚴格遵守傳統(tǒng)格律創(chuàng)作的詩詞,用現(xiàn)代漢語來讀,抑揚頓挫的味道已經不強了。至于以今音分辨平仄而創(chuàng)作詩詞,受現(xiàn)代漢語拼音四聲的聲調變化不強還放棄了最具特色的入聲字的影響,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吟頌,抑揚頓挫的音律美味道也不強。 可見,古聲即使進行了改革,在體現(xiàn)詩詞的音律美上,改革的效果并不明顯。從這個角度上講,古聲沒有進行改革的迫切性。因此,我支持古韻改革而不支持古聲改革。 其次,平仄不具備改革的價值。漢字的調與意是相關的,古代漢語中尤其突出,平聲字的字義平和,上、去聲字的字意激昂,而入聲字短促,字意激越,現(xiàn)代漢語拼音調與意之間的關系經過上千年的變革,密切程度已大不如前了。而詩律和詞譜是在古代漢語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文學,因此,詩詞在平仄上必須堅持古聲分辨平仄。因為詩律和詞譜客觀上是歌曲的歌詞,可以唱頌,每一種格式的詩詞,都對應著一種情感格調。例如,讓你用《國際歌》的曲譜創(chuàng)作一首歌頌生活美滿的詞,你肯定唱得不倫不類。同理,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上,作品的情感必須與曲譜格調相對應,創(chuàng)作才會得心應手。格律詩的句式固定,平仄變化不多,詩意與詩律的對應性要弱一點;相比之下,詞意與詞譜格調的對應性十分清晰。隨便翻開一本詞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滿江紅》、《釵頭風》大都是感情激越的作品;《江南好》《浪淘沙》大都是抒情的作品;《沁園春》《念奴嬌》大都是氣勢磅礴的作品……這絕不是巧合,而是詞譜與詞意密切相關的體現(xiàn)。建立這種關系的基礎是古漢語調與意的密切性??梢?,在今音與古音的聲調上發(fā)生了重大變遷,但字意的變遷不大的歷史條件下,如果我們填詞時采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來劃分平仄,按詞譜而填的詞,由于大量的漢字已經出現(xiàn)平仄變異(入聲字變平聲字尤其突出),肯定會造成表意上的混亂,使詞譜無法引導作者抒發(fā)特定的情感,削弱詞譜詩律的音樂性和藝術性。從這個角度上講,古聲改革將帶來詩詞藝術美感上的損失,權衡利弊,沒有改革的價值。 小舟先生倡導老一輩詩詞作者仍采用傳統(tǒng)的平仄劃分方式,而年輕一代詩詞愛好者則以現(xiàn)代漢語拼音來劃分平仄。本意是好的,他是希望通過這種過渡,逐步實現(xiàn)詩詞向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過渡,并吸引更多的人學習詩詞。但筆者認為古音分辨平仄是詩詞音樂特性的基石,這種改革是對詩詞韻律的重大否定,很容易導致詩詞韻律的混亂,這種改革不適宜采用。平仄分辨的困難客觀上令一些初學者望而生畏,妨礙了詩詞發(fā)展速度,但我們沒有理由為了詩詞的發(fā)展而放棄詩詞最寶貴的藝術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