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于現(xiàn)在的排比修辭方法。 1.用典。用典分為兩類,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句。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個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意在豐富詩歌的意蘊,促使人聯(lián)想與想象。
2.聯(lián)想。由一事物聯(lián)系到與之相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構成一個典型意象。 3.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jīng)過聯(lián)想、推斷、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4.襯托。指的是以乙襯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5.渲染。對環(huán)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與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6.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8.抑揚。抑揚分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 9.首尾照應。對前面所寫的內容作必要的回答或呼應,恰當運用這種方法能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10.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 11.側面描寫。對主要描寫對象的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使主要描寫對象更鮮明,更突出。 12.借景抒情。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著一字,全然寄寓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fā)感情。 1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4.寓意于象。詩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單位是意象。古代詩歌習慣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觀情思,而且千百年來形成了一種寓“意”于“象”的表現(xiàn)手法。古代詩人喜歡用月亮寄托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用夕陽、白云表達無窮的思緒,用杜鵑表示動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歡拿松、梅、竹、菊當作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寫悲秋,用芭蕉寫愁腸,用芳草喻離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暫;還喜歡借長亭敘惜別,借西樓抒愁思,借折柳寫送別。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三種。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即事抒懷。描寫方式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有白描、烘托、渲染。寫景詩常用表達技巧有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樂襯哀,上下(或遠近、俯仰、時空、聲色、視聽)結合。其他表達技巧有抑揚、對寫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