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蒙(1308-1385),吳興人,字書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是趙孟頫的外孫。畫風以王維、董源、巨
然為宗,但能自立面目。
《具區(qū)林屋圖》:紙本、設色,縱68.7厘米,橫42.5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具區(qū)是古時太湖的舊稱,這件
畫作描繪了江蘇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瓏的洞壑,層疊的山石,繁密的樹林,錯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滿了整幅畫面,大膽地擺脫了自然景色的拘囿。全圖除了溪流之外,幾乎被山石、林木、茅舍填充的沒有空隙,這種飽滿的構(gòu)圖方式在古代繪畫作品中極為罕見,開辟出國畫構(gòu)圖之奇境。圖中山石用“牛毛皴”與“解索皴”干筆皴擦而成,多曲折旋轉(zhuǎn)之筆,以突出太湖山石特有的質(zhì)感,樹葉則用墨與色直接點染而成,丹崖碧樹,一派秋日山水景色。
臺灣《具區(qū)林屋圖》古畫郵票
元·王蒙《具區(qū)林屋圖》原畫
(2)倪瓚(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居士、云林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博古好學,
家雄于財,工詩畫,畫山水意境幽深。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為“元四家”。
《漁莊秋霽圖》:紙本,水墨,縱96厘米,橫47厘米,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此圖寫太湖一角晴秋傍晚的山光水色,
湖水浩渺,遙接逶迤山脈。近處小丘上有嘉樹五株,參差錯落。疏筆乾墨,精心勾皴,筆法方中參圓,簡中寓繁,給人與耐人尋味的筆墨意趣。
2011-29《無錫亞洲國際郵展紀念》小型張
元·倪瓚《漁莊秋霽圖》原畫
《虞山林壑圖》:軸、紙本、墨筆,縱94.6厘米,橫34.9厘米,現(xiàn)藏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此畫仍取一河兩岸
式構(gòu)圖,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遠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畫風較其典型作品繁密,與其盛年所作
《漁莊秋霽圖》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此圖坡石皴擦善用干筆,風格渾穆。 幾內(nèi)亞比紹2011《中國歷史-元》小型張邊紙·倪瓚·虞山林壑圖局部
倪瓚《虞山林壑圖》原畫
(3)盛懋(生卒不詳),字子昭,臨安人。懋承家學,善畫人物、山水、花鳥,早年并得畫家陳琳指點,畫山
石多用披麻皴與解索皴,筆法精整,設色明麗。
《秋林高士圖》:絹本,水墨淺設色,縱135.3厘米,橫59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景物分前后兩層,
前方畫一碎石疊積的水岸,生長著幾叢瘦勁的樹木,枯枝挺立。其后一條平靜而寬闊的河水,水邊葦草叢生,在微風中蕩漾。畫家取景造物精細具體,整體姿態(tài)生動自然,前方叢樹轉(zhuǎn)折多姿,疏密交錯。筆法精勁,細而不碎,墨色變化豐富微妙,跡簡而意足。
科特迪瓦2011年《臺北故宮藏畫》小型張邊紙·元·盛懋《秋林高士圖》
元·盛懋《秋林高士圖》原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