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以武器命名,可以想見藥力猛烈。有毒,為治療水腫痰瘀要藥,今人畏懼其毒,只知道開復抽腹水,不敢用此等藥攻之,病人深受折磨。
金銀花
金銀花全身都可入藥,是國務院確定的名貴中藥材之一。
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膽的功能。
臨床應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頭痛咽痛等疾病。
1.抑菌,金銀花對葡萄菌、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2.金銀花能與膽固醇進行中和,從而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
3.流行性感冒、肺炎、冠心病、高血脂等癥。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等效果
蒲公英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結(jié)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
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
應用參考:
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鮮蒲公英搗爛敷患處。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釀1食匙,水煎混合飯后服。
3.癰癤疔瘡: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
青葙
性味歸經(jīng):性微寒,味苦??啵⒑?。歸肝經(jīng)。
主治: 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功效作用:1.清肝明目:主要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目生翳膜,視物昏暗。2.本品還可用于肝火型高血壓。
用法:3-15g。
禁忌:本品清泄肝火之力較強,且能擴散瞳孔,故肝腎陰虛之目疾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虎耳草
性能:辛微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1)中耳炎:鮮草適量,洗凈,搗汁滴耳.
(2)風疹濕癢:鮮草五錢至一兩,煎服.
(3)凍瘡潰爛:鮮草適量,洗凈,搗爛敷患處.
鴨跖草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用于風熱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
水腫尿少、熱不林澀痛、痛腫疔瘡。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鴨跖草一兩、車前草一兩,共搗出汁,加蜜少許,空心服。
2、赤白痢。用鴨跖草煎湯每日服。
3、喉痹。用鴨跖草汁點喉。
4、痔瘡腫痛。用鴨跖草、碧蟬兒花一起,搓軟敷貼患處。
垂盆草 靠水的田間地頭有
性能:
甘淡微酸,涼。能清熱解毒,消癰腫、利尿,解蛇毒.
主治用法:
大火燙傷,癰腫瘡瘍、毒蛇咬傷、癌腫:鮮草一至四兩,洗凈,搗汁服.干品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鮮草適量,洗凈,搗汁敷患處
燈籠草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相信大家小時候經(jīng)常采食
性能:酸平.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jié).
主治用法:
(1)咽喉腫痛,肺癰,腮線炎.
(2)小便不利,血尿.
以上病癥用量三至五錢,煎服.
(3)牙齦腫痛:鮮草洗凈,搗爛,浸醋含漱.
(4)天皰瘡:鮮全草洗凈,搗汁涂敷患處.
<注>此藥有收縮子宮作用,孕婦忌用
馬齒莧(xian) 我們?nèi)照战兴涷撇?
煎劑對各種類型的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某些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其注射液對子宮平滑肌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其所含之鉀鹽有一定的降血壓效果。
食用馬齒莧可增強腸蠕動及利尿等。
人參
蒼耳子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散風濕,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黃芩
馬蘭
也是一種常見的野菜。又名:馬蘭頭、階前菊、雞兒腸、紅梗菜等。菊科馬蘭屬。藥用全草。性涼,味辛。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jīng)。涼血,清熱,利濕,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創(chuàng)傷出血,瘧疾,黃疸,水腫,淋濁,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蛇咬傷。
薺菜
是一種最常見的野菜,既可炒食、涼拌,又可作餃子餡。又名:護生草、香田薺、攬鼓菜等。十字花科薺菜屬。藥用全草。性平,味甘。入手少陰、太陰、足厥陰三經(jīng)。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經(jīng)過多,目赤疼痛。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搗敷或搗汁點用。
小薊
野菜之一。又名:刺兒菜、貓薊、刺蘿卜、刀菜、野紅花等。菊科薊屬。藥用全草或根。性涼,味甘。入肝、脾二經(jīng)。涼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chuàng)傷出血,疔瘡,癰毒。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選方:1、舌上出血,兼治大衄:鮮葉一握,搗,絞取汁,以酒半盞調(diào)服。如無生汁,只搗干者為末,冷水調(diào)下三錢匕。 2、治陰癢:小薊煎湯,日洗3次。 《中藥大辭典》242頁 見下圖
水芹菜
野菜之一。傘形科水芹菜屬。藥用全草。性涼,味辛。平肝,解表,透疹。治麻疹初起,高血壓,失眠。如自己采摘,須注意另有一種毒芹,植株粗壯,一般生長分散,而水芹菜則在水邊或濕地成片生長。《中藥大辭典》532頁見下圖:
羊蹄草
野菜之一。又名:一點紅、紫背草、葉下紅、野芥蘭等。菊科一點紅屬。藥用全草。性涼,味苦。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痢疾,腹瀉,便血,水腫,腸癰,目赤,喉蛾,疔瘡,腫毒。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5~8錢(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宜忌:孕婦慎用。選方:1、赤白痢癥遠年便血:羊蹄草和豬精肉煎湯服之。 2、腸炎、腹瀉:羊蹄草,番桃葉各四兩,加水適量,煎成1200毫升,每日二次,每次50毫升。 3、水腫:鮮羊蹄草、燈心草各二兩,水煎 ,飯前服,日二次。 4、乳癰初起:鮮羊蹄草一握,加紅糖共搗爛,加熱敷貼。 5、無名腫毒、對口瘡:鮮蹄草一握,加紅糖搗爛敷貼,日換二次。 6、指疔:鮮羊蹄草加砂糖搗爛敷。 7、喉蛾:鮮羊蹄草三兩,水煎,頻頻含咽。 8、小兒疳積:羊蹄草根三錢,蒸瘦豬肉吃。 《中藥大辭典》970頁 見下圖:
粉苞苣
野菜之一。又名:細葉苦菜。菊科苦荬菜屬。藥用全草。性微寒,味苦。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治黃疸型肝炎,結(jié)膜炎,癤腫。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吨兴幋筠o典》1953頁 見下圖:
假茼蒿:野菜之一。又名:野茼蒿、冬風菜、**菜。菊科三七屬。藥用全草。性平,味辛。行氣,利尿,健脾消腫,清熱解毒。治感冒發(fā)熱,痢疾,腸炎,尿路感染,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乳腺炎。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中藥大辭典》2183頁 見下圖:
酢漿草
(這里指黃花酢漿草),別名:三葉酸草、醋母草,鵓鴣酸等。酢漿草科酢漿草屬。藥用全草。性寒,味酸。入手陽明、太陽經(jīng)。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消腫,解毒。治泄瀉,痢疾,黃疸,淋病,赤白帶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疔瘡,癰腫,疥癬,痔疾,脫肛,跌打損傷,湯火傷。
卷耳
中藥名:婆婆指甲菜,別名:瓜子草,高腳鼠耳草。石竹科卷耳屬。藥用全草。味甘。清小便熱癥。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5~6錢。外用:搗敷。
漆姑草
別名:珍珠草、地松。石竹科漆姑草屬。藥用全草。性涼,味苦辛。治漆瘡,禿瘡,癰腫,瘰疬,齲齒,小兒乳積,跌打內(nèi)傷。
粟米草
中藥名:地麻黃,別名:地杉樹,鴨腳瓜子草。番杏科粟米草屬。藥用全草。性平,味淡微澀。清熱解毒。治腹痛泄瀉,皮膚熱癥,火眼。
繁縷
別名:鵝兒腸菜、鵝餛飩、狗蚤菜。石竹科繁縷屬。藥用莖、葉。性平,味甘微咸?;钛?,去瘀,下乳,催生。治產(chǎn)后瘀滯腹痛,乳汁不多,暑熱嘔吐,腸癰,淋病,惡瘡腫毒,跌打損傷。
通泉草
中藥名:綠蘭花,別名:虎仔草、石淋草、膿泡藥。玄參科通泉草屬。性涼,味微甜,無毒。藥用全草。消炎,解毒。治癰疽疔腫,燙傷。選方:一、治癰疽瘡腫:干通泉草,研細末,冷水調(diào)敷患處,一日一換。二、治疔瘡:干通泉草、木槿花葉共搗爛,沖淘米水服。三、治湯、火燙傷:鮮草搗爛絞汁,用凈棉花蘸漬患處,頻頻漬抹效?!吨兴幋筠o典》2275頁 見下圖:
波斯婆婆納,
中藥名:腎子草,別名:燈籠草、波斯水苦荬。玄參科婆婆納屬。性平,味辛苦、咸。藥用全草。解熱毒,治腎虛,療風濕。選方:一、治腎虛:燈籠草一兩,燉肉吃。二、治疥瘡:燈籠草煎水洗。三、治風濕疼痛:燈籠草一兩,煮酒溫服。四、治久瘧:燈籠草一兩,臭常山一錢,煎水服。五、治小兒陰囊腫大:燈籠草三兩,煎水熏洗患處?!吨兴幋筠o典》1339頁 見下圖:
豆蔻
艾草
刺蒺藜
疏肝熄風、行瘀去滯。能解郁、明目、止癢,其他用為降壓(水浸液能降低麻醉動物的血壓)、鎮(zhèn)靜。臨床觀察認為可能還有抗過敏作用。
子仁
原著《中藥大全》柏子仁的記載:柏子仁為較常用中藥。始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來源:為柏科植物常綠色喬木側(cè)柏的干燥成熟種仁。野生或栽培。
紫云英
別稱: 翹搖、紅花草、草子等
藜
藥用價值 性味甘、平,微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幼苗可作野菜食用,有人食后在日照下裸露皮膚部分即發(fā)生浮腫及出血等炎癥,局部有刺癢、腫脹及麻木感,少數(shù)重者可產(chǎn)生水皰,甚至并發(fā)感染和潰爛,患者有低熱、頭痛、疲乏無力、胸悶及食欲不振等輕微癥狀。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殺蟲。治痢疾,腹瀉,濕瘡癢疹,毒蟲咬傷。
苘實
拼音名 Qǐnɡ Shí
別名 頃麻子(《產(chǎn)乳集驗方》),茼麻子(《圣濟總錄》),空麻子(《江蘇植藥志》),磨盤樹子(《江西民間草藥》)。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苘麻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干后,打下種子,篩去果皮及雜質(zhì),貯藏于干燥處。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四川、河南、江蘇、湖北。此外,安徽、山西、河北、湖南等地亦產(chǎn)。性狀 干燥種子呈三角形或卵狀扁腎形,一端較尖,長徑3.5~6毫米,短徑2.5~4.5毫米,厚1.1~2毫米。表面暗褐色或灰褐色,有不明顯的稀疏短毛。腎形凹陷處有線形的種臍,淡棕色。種皮堅硬,剝落后可見胚根圓柱形,下端漸尖,子葉心形,兩片重疊,然后再折曲。氣微味淡。以籽粒飽滿、無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成份 含油15~17%,其中58%為亞油酸。
性味 《唐本草》:"味苦,平,無毒。"
功效與作用 治赤白痢疾,眼翳,癰腫,瘰疬。 ①《唐本草》:"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吞一枚,破癰腫。" ②《綱目》:"主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散劑。
附方 ①治赤白?。喉暵樽右粌?。炒令香熟為末,以蜜漿下一錢,不過再服。(《產(chǎn)乳集驗方》) ②治目生翳膜,久不愈者:苘實,上一味為末,取豮豬肝薄切,裹藥中令相著,緩火炙肝熟為散,臨臥陳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一法釅醋為丸,每服二十丸。一法取苘實肉囊蒸一次,**為末,或散或蜜丸,溫水下。(《圣濟總錄》棘實散) ③治瘰疬:茼麻果實連殼研末,每用二至三錢(小兒減量),以豆腐干一塊切開,將藥末夾置豆腐干內(nèi),水煎,以湯內(nèi)服,以豆腐干貼患處。如無果實,可用苘麻幼苗(約五寸高上下)二至三株,作為一劑,同豆腐煮,服用法同上。(《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麻疹:苘麻子二至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備注 本品在市場上大多作冬葵子用??細v代《本草》中冬葵子、苘麻子各有專條,功用亦不相同。參見"冬葵子"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