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2013·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李豐,字安國,故衛(wèi)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后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初,明帝在東宮,豐在文學中。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笔菚r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于吳越邪?”后轉騎都尉、給事中。帝崩后,為永寧太仆,以名過其實,能用少也。 正始中,遷侍中尚書仆射。豐在臺省,常多托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臥,如是數歲。初,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豐弟翼及偉,仕數歲間,并歷郡守,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及司馬宣王久病,偉為二千石,荒于酒,亂新平、扶風二郡而豐不召,眾人以為恃寵。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于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其意以為豐雖外示清凈,而內圖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誅爽,住車闕下,與豐相聞,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終后,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或指向豐。豐雖知此非顯選,而自以連婚國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辭,遂奏用之。豐為中書二歲,帝比每獨召與語,不知所說。景王知其議己,請豐,豐不以實告,乃殺之。其事秘。 豐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韜雖尚公主,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時得賜錢帛,輒以外施親族;及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節(jié)選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其父不愿其然 B.及即尊位 C.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 D.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 〖試題解讀〗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然”是“這樣”的意思,古文中常出現,如《勸學》中有“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的句子。B.“及”是“等到”“到了……的時候”的意思,在古文中出現的頻率也很高,如《項羽本紀》中有“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的句子。C.“制”,句中將“制”理解成“節(jié)制”,顯然不合語境,結合下文,應解釋為“制度”。D.“誡”是個常用詞,古文中既可理解成“告誡”,也可以理解成“警告”?!熬妗边@一義項至今還保留在一些詞語中,如“誡勉”?! 〈鸢福篊。 〖參考譯文〗 李豐,字安國,是以前衛(wèi)尉李義的兒子。黃初年間,憑借父親的關系被征召隨軍。當初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年紀在十七八歲,在鄴下有品行純潔的名聲,善于品評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稱頌,沒有不重視他的。后來隨軍到許昌,聲譽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親不愿意他這樣,于是讓他閉門,命令他斷絕同客人往來。起初,明帝還是太子,李豐是文學侍從。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吳國一個投降的人,問他:“你在江東聽說中原地區(qū)的名士是誰呢”?投降的人回答說:“聽說有個叫李安國的人。”當時李豐擔任黃門郎,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明帝說:“李豐的名字竟然在吳越廣為傳揚嗎?”后來李豐轉任騎都尉、給事中。明帝死后,李豐擔任永寧太仆,因為他的名聲超過了他的實際才能,能夠被任用的機會很少。 正始年間,李豐升任侍中尚書仆射。李豐在臺省,經常假稱有病,當時臺省的制度,有病滿一百天應當停止俸祿。李豐稱病不滿幾十天,就暫時復出工作,不久又稱病休養(yǎng),像這樣達幾年。起初,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李豐的弟弟李翼及李偉,做官幾年之間,都擔任郡守。李豐曾經在眾人面前公開告誡兩個弟弟。等到宣王司馬懿長久生病,李偉擔任二千石的官職,沉溺于酒中,使新平、扶風二郡的治理混亂,而李豐卻放任不管,眾人認為他這是依仗得寵而不問事。 曹爽專權,李豐在曹爽、宣王司馬懿兩派之間態(tài)度曖昧,李豐似乎沒有什么偏心,所以當時有毀謗他的文字說:“曹爽的權勢如開水一樣熱,太傅父子的氣勢如漿水一樣冷,李豐兄弟如游動的光。”它的意思是認為李豐雖然對外表現出無欲無求,而內心卻有所圖謀,就好像游光一樣。等到宣王司馬懿上奏誅殺曹爽,把車停在宮闕之下,把情況告訴李豐,李豐害怕,立即嚇得大氣不敢出,腿腳像粘在地上邁不動步了。 到了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征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有人提出李豐。李豐雖然知道這不是顯要的職位,但自認為同國君聯姻,想依附皇上,就伏地謝恩沒有推辭,于是大將軍上奏朝廷任用他。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皇帝接連單獨召見他與他說話,不知說的什么。景王知道他們議論自己,請求李豐(告訴他情況),李豐不以實情相告,景王就殺掉了他。這件事做得很隱秘。 李豐當官前后經歷兩代皇帝,不把家產放在心上,仰仗俸祿生活而已。李韜雖然娶了公主,李豐經常約束命令他不得侵占奪取財物,不時地得到皇上賞賜的錢帛,就用來送給親族;如果是得到賞賜的宮人,別人大多送給自己的子弟,而李豐都把他們給自己的那些外甥。等到他死后,有關部門登記他的家產,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物。
江蘇省《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淺易”指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能夠基本讀懂的程度。 1.識記 A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內容,名篇篇目見“附錄Ⅰ”。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辨析文句意義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鑒賞評價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其他體裁的作品。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江蘇省《考試說明》在“古代詩文閱讀”的“理解”能力層級所列的四個考點,本單元涉及兩個: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三層意思:其一,“理解”一詞體現文言文“閱讀”方面的要求,告訴我們不考對詞義的死記硬背,不在名詞術語上做文章,而是著眼全篇,根據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見”告訴我們,所考內容為文言文中出現頻率較高或中學教材中經常涉及的實詞,而不考那些生僻難懂的;其三,“文中”說明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體現出來的,而不是單純字典的釋義,須結合語境作判別。具體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偏義、活用等語言現象。課改前《教學大綱》所列必須掌握的120個常見實詞(見《附錄》),可作為我們復習的范圍。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有三個要點:著眼于“理解”,立足于“常見”,側重于“用法”?!霸谖闹械挠梅ā笔窍鄬τ谠谠~典中的用法而言的,這里大致表現為常見用法。所謂“用法”,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虛詞的詞性,二是虛詞的語法作用,三是虛詞與現代漢語語詞的對應關系。 尤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2014年《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常見文言虛詞增加了“乎”“也”“者”,達18個。這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參見本書“附錄”。備考中,除了必須熟記這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還要注意兼詞和復音虛詞。
Ⅰ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考點透視命題范圍:江蘇卷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也涉及雙音節(jié)詞;以一詞多義為主,同時涉及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的考查??疾閷ο蠖酁槌R姵S迷~,即附錄中所舉的120個實詞,這提醒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要注意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此外,近年也偶有生僻詞出現,比如,2009年的“魁壘”,2010年的“容止”,2011年的“戢”“蠲”,這類詞語的詞義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 命題方式:高考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體現在選擇題(實詞釋義正誤判斷)和翻譯題上。 設誤特點: 1.不辨詞義:主要是針對一詞多義的現象,命題者常常用以“甲義項”代替“乙義項”的方式設置錯誤。 2.忽略活用:命題者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象,用活用前的詞義解釋它,設置答題陷阱。 3.以今釋古:命題者常借用以今義釋古義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實詞的掌握情況,這種設誤角度多針對古今異義詞而言。 4.不看語法:命題者常常會通過故意忽略詞間搭配,造成詞性錯誤的方式命題。 典題例析例1:(2010·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 歐陽修 慶歷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來自吳興,出其哭內之詩而悲曰:“吾妻謝氏亡矣?!必の乙糟懚嵫?。予未暇作。 居一歲中,書七八至,未嘗不以謝氏銘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賓客謝濤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為時聞人,而世顯榮。謝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歸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殮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然謝氏怡然處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飲食器皿,雖不及豐侈,而必精以旨;其衣無故新,而浣濯縫紉必潔以完;所至官舍雖卑陋,而庭宇灑掃必肅以嚴;其平居語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窮于世久矣,其出而幸與賢士大夫游而樂,入則見吾妻之怡怡而忘其憂,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嘗與士大夫語,謝氏多從戶屏竊聽之,間則盡能商榷其人才能賢否,及時事之得失,皆有條理。吾官吳興,或自外醉而歸,必問曰:'今日孰與飲而樂乎?’聞其賢者也則悅;否,則嘆曰:'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邪?’是歲南方旱,仰見飛蝗而嘆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盜賊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為婦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貧而不困者,其性識明而知道理多類此。嗚呼!其生也迫吾之貧,而歿也又無以厚焉,謂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為可貴;歿而得此,庶幾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請銘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銘? (選自《歐陽修全集》,有刪節(jié))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年二十以歸吾 B.其平居語言容止 C.謂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幾以慰其魂 〖思維導引〗A.“歸”釋為“出嫁”,現代漢語不常見,但為其基本義項,中學教材有“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歸有光《項脊軒志》),代入文中亦可通。B.“容止”應為并列式語素構成的合成詞。容,儀容;止,舉止。不單指形貌。C.“著”有“明顯,顯出”“寫作”“登記”等意,將“彰顯”代入原文可推斷意思正確。D.“庶幾”有“差不多”意思,表可能;也有“但愿”的意思,表希望。結合語境來看,此處作“希望”講符合文意?! 〈鸢福築。 〖參考譯文〗 慶歷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從吳興來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詩作,并悲傷地說:“我的妻子謝氏死了?!闭埼覍懸黄怪俱憗戆苍崴N耶敃r沒有空閑寫作。 過了一年,他寫了七八封書信來,書信中沒有不提到給謝氏寫墓志銘的,并且說:“我妻子是已故太子賓客謝濤的女兒、謝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當時都是很有名望的人,并且世家榮耀。謝氏生在一個富盛的家族,她20歲嫁給了我,總共過了17年就去世了。死的那天晚上,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棺,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謝氏卻安適自在(不嫌棄),治理家庭,有她一貫的辦法。家里的飲食器皿,雖然不是很多,但(飯菜)一定做得精細又美味;我們的衣服不論舊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凈凈,并縫補得整整齊齊;居住的房舍雖然簡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灑水清掃得干凈整潔;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悅從容。我一世貧窮由來已久,外出時有幸能與賢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樂,回家又能見到我妻子的淡靜怡然從而忘掉煩憂,讓我不因為財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慮,這是妻子對我的幫助吧。我經常與士大夫交談,謝氏多從屏風后悄悄聽我們談話,過后,她對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壞以及時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評價,都評說得有條有理。我在吳興做官,有時從外面喝醉了回來,她一定會問:'今天和誰飲酒這么快樂呢?’聽說是與賢能的人飲酒,就高興;如果不是,就感嘆道:'您所交往的都是當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現在竟與這種人喝酒取樂了?’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頭看見飛蝗而感嘆說:'如今西夏的戰(zhàn)爭威脅還沒有解除,天下蒼生賦稅很重、生活困難,盜賊又在江淮地區(qū)出來作亂,而且天又大旱、飛蝗災害又來。我作為婦人,死了還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她能安然面對貧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原因,是她見識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像這樣。哎!她一生受我貧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沒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顯她的不朽。而且她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貴的;死后能得到這樣的墓志銘,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靈魂,而且彌補我的悲痛。這是我多次向您請求為她寫墓志銘的原因啊?!毕襁@種情況,我能忍心不寫嗎? 例2:(2011·江蘇卷第5題,文本《陳公弼傳》見第75頁)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縣大聳 B.以公少年易之 C.甲不能戢士 D.轉運使調里胥米而蠲其役 〖思維導引〗A.“聳”是個常用詞,詞語中就有“聳動”“聳人聽聞”,其義項為“震驚”,解釋準確。B.“易”是個多義詞,有“更換”的意思,但結合前后文來看,“侮法粥獄”的人是名叫曾腆的老吏,陳公弼擔任縣令,老吏怎能“更換”他呢?顯然不合邏輯,因此這里的“易”應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如《高祖本紀》中有“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其中的“易”也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C.“戢”有“收斂”的意思,句中由這一義項引申為“約束”。D.“蠲”這個詞雖然不常見,但我們將“免除”這一義項代入原文理解,意思通順,可以推測其正確。 答案:B。 解題指津首先,豐富的積累是解答好文言文實詞題的根本,我們應該通過理解、記憶教材中出現的重要實詞的意義,不斷充實自己的詞匯倉庫。要特別關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和偏義復詞等幾種語言現象,對常見易誤的詞義應重點記憶,對次常用意義應勤翻字典整理記憶。 其次,對陌生詞語學會推斷至關重要。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據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來判斷。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實用的方法: ①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如“典題例析”例2B項。 ②課文遷移法。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想,充分調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如“典題例析”例1A項。 ③結構分析推斷法。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呈現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情況。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跬”與“小”對應,從“足”即可大致推斷為小步(實為“半步”);再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對應,均指“潰軍”;再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中,“用”“以”對應,均為“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中,“腰”與“戴”對應,可推斷“腰”用作動詞“佩”。 ④成語聯想推斷法。不少成語源自古籍,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語,借助我們熟知的成語,對閱讀材料中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作推斷或印證,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如從成語“日薄西山”中“薄”的含義,可推知“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和“義薄云天”中的“薄”,均為“迫近、接近”的意思。 Ⅱ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考點透視命題范圍:江蘇《考試說明》明確要求考生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這18個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常見意義和用法。 命題方式:一是單獨命題,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二是在整體閱讀尤其是翻譯題中有所涉及。自2007年后江蘇卷就沒有針對虛詞單獨命題。 典題例析例1:(2013·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 送丁琰序 [宋]曾 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huán)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或黜或罷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xiāng),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xiāng)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庇种湟厝?,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本文有刪節(jié))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思維導引〗考生對選項涉及的四句課內句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熟悉的,可以較準確地判斷。再結合文意,A項“材且良”的“且”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皆且為所虜”的“且”是“將要”的意思。B項兩個“也”均為助詞,用在句中舒緩語氣。C項前一個“則”是連詞,表承接,可翻譯為“就”;后一個“則”也是連詞,表轉折,可翻譯為“卻”。D項前一個“之”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后一個“之”是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鸢福築 〖參考譯文〗 太守和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離得最近又特別重要,這是顯而易見的。我曾經(這樣)評價當今的太守和縣令:治理千里之州的州官,一個一個地數,沒有一個是賢良太守,治理百里的縣官,環(huán)視一圈,找不到一個賢良縣令。這致使天子和大臣時常憂慮這些,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強對太守和縣令的考核與監(jiān)察,用來約束懲治他們(不賢官吏)。或被降職,或被罷免,被處理的地方官一個接一個。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下達詔書,選定朝臣,讓他們分別薦舉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擔任太守或縣令。每回舉薦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來考察,推究那才干品行確實能勝任的人,到最終也沒有見到過。舉薦已經是這個樣子了,憑借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私下里估計那些人有誰真該被舉薦,最終也沒有見到過。我還擔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聞與所見的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賢明而又享有名聲與地位并且所聞所見也特別廣博的人請教,從他那里詢問那些人有誰真該被舉薦,可也一直沒有見到過。難道說天底下有人才原本就是非常虛妄的,還是上天壓根就沒在當今降生下人才呢? 這讓天子和大臣們擔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來防備這種弊端。法律條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難道今天離古代已遠,治理天下最終沒有辦法了嗎?古人有學校,有師友的交往,有相關部門的考評,因而獎勵懲罰從鄉(xiāng)里開始及于天下,施教詳盡到如此地步。士人有圣人的學說,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為人才并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賢人多。賢人多,那么從公卿大夫開始,到管理牛羊糧倉的這些小官的人選,都是適宜的,難道會缺乏掌管千里之州郡、百里之縣的長官嗎?他們?yōu)楣偈┱y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處事嚴明,他們招致天下的人才,難道不多嗎?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如今,學校、師友、賞罰的方法跟古代相比已經變樣了,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廣它并且要在鄉(xiāng)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行不通了。人愚笨,卻沒有士來教就只能愚笨下去!可以通過教育使他賢能的,到最后誰來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賢人少。賢人少,那么從公卿大夫開始,到管理牛羊糧倉的這些小官的人選,經常不足,難道僅僅是太守縣令人選不足嗎?所以對人才的索求沒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細密,卻都不足以用來治理好天下,那原因都是這樣造成的啊。唉!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蘇州人丁琰輔佐縣令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詢問南城的縣令,縣令說:“丁琰輔佐我才這樣太平?!蔽矣衷儐柲铣堑陌傩?,百姓沒有不樂于稱道丁琰的?,F在丁琰要去淮陰做縣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薦舉用他。對于縣令這一職位而言,是得到人才了。假如丁琰能一如既往地推廣這顆愛民勤政的心,能在這里得到信任,能不在別的地方得到信任嗎? 請求我寫文章的人很多,(我)都拒絕而不給他們寫。唯獨丁琰即將赴任,沒有求我寫文章,但我卻樂于寫出自己前面議及的觀點來送給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勵他,并且勉勵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例2:(2012·江蘇卷第8題,文本《伯父墓表》見第88頁)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 (3)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 〖思維導引〗(1)中的第一個“之”在這里作助詞,翻譯為“的”;第二個“之”作代詞,代指蘇渙;“以”作介詞講,可翻譯為“把”。(2)中的“以”也作介詞講,翻譯為“作為”,“于”在這里當介詞“比”講,“賢于言事官”即“于言事官賢”,翻譯時應調整語序。(3)中的“之”作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也”作語氣助詞,可不譯?! ⒖即鸢福?1)(王蒙正)了解蘇渙的賢能,降低身份以禮相待,把郡里的事務托付給他?!?2)你作為一個縣令能夠這樣,比言事的官員好多了! (3)你們才能趕不上別人,姑且學習我少犯錯誤就可以了。 解題指津在文言文翻譯中,虛詞的含義和虛詞引起的特殊句式的考查依然十分重要,個別虛詞的含義被設為采分點;另外,古漢語特殊句式中,定語或狀語的倒裝常由虛詞引起,翻譯成現代漢語時,須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而這也常是高考的采分點。 那么,我們如何快速、準確地判別其意義和用法呢?具體來說,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①詞性界定法。首先根據語法特點,辨明詞類。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②語境推斷法。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但其意義實際上已被語境明確限定,因此也可“因文釋詞”。另外,許多虛詞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比如語氣助詞“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表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表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表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的句式和語氣“息息相關”的。 ③位置分析法。文言虛詞有的用在句首,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助表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則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④結構推斷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辭手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文言虛詞的詞義和用法。 ⑤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標志,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像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等,可幫助你快速答題。
板塊一 文言實詞 1.與“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钡摹皭邸币饬x相同的一項是( ) A.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B.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C.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 D.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愛”都是“吝嗇、愛惜”的意思。A.疼愛,指對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C.顧惜;D.愛慕、羨慕。) 2.與“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安”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既來之,則安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C.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D.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安”都是“安逸、安樂”的意思。A.使……安定;B.安穩(wěn);D.疑問副詞,哪里、怎么。) 3.與“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的“被”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B.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C.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 D.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chuàng)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被”都是“遭受、蒙受”的意思。A.表被動;B.穿著;C.披散、散開。) 4.與“尤倍重于三十年前”的“倍”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B.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右倍山陵,前左水澤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倍”都是“加倍”的意思。A.倍數;C.同“背”,違背、背叛;D.同“背”,背靠。) 5.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本”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B.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本”都是“根本、基礎、本源”的意思。A.草木的根;B.稿本;C.推究、考察。) 6.與“鄙人不知忌諱”的“鄙”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B.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C.敢竭鄙誠,恭疏短引 D.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鄙”都是“自稱的謙詞”。A.輕視、看不起;B.庸俗、淺陋;D.把……當作邊邑。) 7.與“棄甲曳兵而走”的“兵”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B.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 C.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 D.未戰(zhàn)而先見敗征,此可謂知兵乎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兵”都是“武器、兵器”的意思。A.戰(zhàn)爭;C.士卒;D.兵法。) A. 答案 A (均為動詞“生病、患病”。B.憂慮、擔心/困苦;C.名詞,疾病/缺點、弊??;D.生病/疲勞。) 9.與“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的“察”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C.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察”都是“觀察、仔細看”的意思。A.考察;B.舉薦、選拔;D.看得清。) 10.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①上朝;②朝廷;③通“增”,增加;④表示出乎意料,相當于“竟、簡直”。) 11.與“魯君與之一乘車”的“乘”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B.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C.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D.若夫乘天地之正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乘”都是“量詞,一車四馬的合稱”的意思。A.趁著;B.騎、駕馭、駕車;D.順應。)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③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④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C (①②均為副詞,確實、的確;③連詞,表假設,如果;④真心誠意。) 13.與“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的“除”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B.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C.趙王掃除自迎,執(zhí)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D.為漢家除殘去穢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除”都是“任命、授職”的意思。A.修治、整理;C.臺階;D.清除、去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①推辭;②找托詞、找借口;③帶領,使……跟從;④通“縱”,合縱的盟約。) 15.與“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钡摹按币饬x相同的一項是( ) A.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 B.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 C.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殆”都是“幾乎、接近于”的意思。B.危險;C.大概、恐怕;D.疑惑。) 16.下列句中“當”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D (均為“應當”的意思。A.對著、面對/擋住,遮擋;B.通“倘”,假如、如果/對等,比得上;C.掌管、主持/占據、把守。) 17.下列句中“道”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道理”的意思。B.主張、學說/風尚、傳統;C.途徑、方法/說、講;D.通“導”,引導/動詞,取道、經過。) 18.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B (①得意、滿足;②通“德”,感恩、感激;③④均為“估計、推測”的意思。) 19.與“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的“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B.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C.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人非生而知之者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非”都是“不是”的意思。A.非難,責怪;B.違背;C.錯誤的、不對的。) 20.與“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yè)”的“復”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 B.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C.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D.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復”都是“恢復”的意思。A.免除賦稅徭役;B.回答、答復;D.再,又。) 21.下列句中“負”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背負”的意思。A.辜負、對不起/承受、承擔;C.依恃、憑仗/違背、背棄;D.使……承擔/敗、失敗。) 22.與“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B.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C.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D.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蓋”都是連詞,表推測原因,“大概由于、因為、原因是”的意思。A.車蓋或傘蓋;B.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D.發(fā)語詞,放在句首,可不譯。) 23.下列句中“故”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D (均為“與'新’相對”的意思。A.緣故、原因/變故、事故;B.舊交情/過去、從前;C.衰老/特意。) 24.下列句中“固”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本來”的意思。B.堅固/堅決;C.固執(zhí)、頑固/使……穩(wěn)固、鞏固;D.確實,實在/究竟、到底。) 25.與“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的“顧”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B.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 D.相如顧召趙御史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顧”都是“但是、只是、不過”的意思。A.看望、拜訪;B.顧念、顧惜;D.回頭、回頭看。) 26.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①周代諸侯以及漢以后侯王的封地;②國都、京城;③出嫁、嫁;④歸向、歸附。) 27.與“求!無乃爾是過與”的“過”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B.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C.一日,大母過余曰 D.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過”都是“責備”的意思。A.過失、過錯;C.探望、看望;D.超過。) 28.與“此三者,吾遺恨也”的“恨”意義相同的一項( ) A.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B.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C.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D.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恨”都是“遺憾”的意思。A.怨恨、仇恨;C.怨恨;D.怨恨。) 29.下列句中“疾”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憎惡”的意思。B.強、猛烈/快、急速;C.痛心/速、捷;D.患病、生病/痛苦、疾苦。) 30.下列句中“及”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C (均為“趕得上、比得上”的意思。A.到、至/涉及、關聯;B.追上、趕上/等到;D.接近/連詞,表并列,和。) 31.與“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的“即”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D.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即”都是“立即、就”的意思。B.副詞,就是;C.介詞,表時間,“當、就在”;D.走近、接近。) 32.與“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的“既”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既來之,則安之 B.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C.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D.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既”都是副詞,“已經”“……以后”的意思。A.既然;C.盡、完;D.副詞,和“而”連用,不久。) 33.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的“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B.乃以吳叔為假王,監(jiān)諸將以西擊滎陽 C.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假”都是“憑借、借助”的意思。A.借;B.臨時的、代理的;C.假裝。) 34.下列句中“間”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C (均為“從小路、抄小路”的意思。A.期間、年間/離間;B.參與/中間,當中;D.間或、有時/悄悄地,秘密地。) 35.下列句中“見”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表被動,“被”。A.會見/看見,看到;C.用在動詞前,相當于“我”“自己”/同“現”,出現、顯露;D.謁見、拜見/召見、接見。) 36.與“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的“解”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信乃解其縛,東鄉(xiāng)坐,西鄉(xiāng)對,師事之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D.殺數人,故虜益解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解”都是“解開,脫去”的意思。B.解釋、解答;C.撤退、離散;D.通“懈”,松懈、懈怠。) 37.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的“就”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B.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 C.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D.金就礪則利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就”都是“完成”的意思。A.赴任;C.受、接受;D.靠近、接近。) 38.下列句中“舉”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全、都、整個”的意思。B.舉出、提出/舉起、抬起;C.推薦、選拔/拿、拿來、用;D.發(fā)動、興起/攻占、攻取,此處為被動,被攻占。) 39.與“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的“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C.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絕”都是“斷絕”的意思。A.與世隔絕的;C.橫渡;D.絕交。) 40.與“眾不能堪,抶而仆之”的“堪”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C.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D.可堪回首,一片神鴉社鼓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堪”都是“經得起、忍受”的意思。B.可以、能夠;C.勝任;D.能夠。) 41.與“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的“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鄭伯克段于鄢 B.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 C.克己復禮為仁 D.三納之而未克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克”都是“能夠、勝任”的意思。A.戰(zhàn)勝、攻克;C.克制、約束;D.完成、成功。) 42.與“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的“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舉類邇而見義遠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為類 C.佛印絕類彌勒 D.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類”都是“類似、好像”的意思。A.事例;B.同類;D.種類。) 43.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①哀憐、同情;②可惜;③滿、遍;④越、更加。) 44.與“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的“莫”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B.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C.“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D.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莫”都是否定性無定指代詞,“沒有誰、沒有人”的意思。A.沒有;B.不;D.同“幕”,幕府。) 45.與“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的“內”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B.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C.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D.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內”都是通“納”,“接納、讓……進入、放進”的意思。B.內部,常指國內、朝廷內;C.內室,指家里;D.內在的。) 46.與“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期”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 B.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C.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D.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期”都是“規(guī)定的時日、期限”的意思。A.約定;B.周期,指一周年;D.注定。) 47.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B.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C.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D.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奇”都是“特異、罕見、優(yōu)異、卓越”的意思。A.杰出的;C.余數、零頭;D.命運不好、運氣不好。) 48.與“不韋遷蜀,世傳《呂覽》”的“遷”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B.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C.頃襄王怒而遷之 D.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遷”都是“貶謫、放逐”的意思。A.變化、變動;B.升官、提拔;D.遷移、轉移。) 49.與“璧有瑕,請指示王”的“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B.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C.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D.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請”都是表敬副詞,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請讓我、請允許我”。B.問候;C.請示;D.請求別人做某事。) 50.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窮”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入深林,窮回溪 B.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C.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D.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窮”都是“不得志、不顯貴”的意思。A.動詞,窮盡、走遍;C.困窘、處于困境;D.窮盡、完結。) 51.與“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的“去”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B.為漢家除殘去穢 C.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D.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去”都是“距離”的意思。A.過去的;B.去掉、除掉;C.離開。) 52.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①勉勵、獎勵;②勸說、勸導;③使退、擊退;④退后、退卻。) 53.下列句中“如”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往、到……去”的意思。A.及、比得上/遵從、依照;C.連詞,或者/如同、好像;D.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的樣子”/連詞,假如。) 54.下列句中“善”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D (均為“擅長、精通”的意思。A.友好地、好好地/交好、與……友善;B.好/做好、處理好;C.善行/好、正確。) 55.與“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的“少”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B.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C.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D.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少”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B.輕視;C.時間短、不久;D.年少的人。) 56.與“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的“涉”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B.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載 C.(陳)球少涉儒學,善律令 D.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涉”都是“渡、渡過”的意思。A.進入、到;B.經歷;C.涉獵、學習。) 57.下列句中“勝”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盡”的意思。A.戰(zhàn)勝、取勝/勝利;C.勝過、超過/盛大的;D.經得住、能承擔/美好的、優(yōu)美的。) 58.與“默而識之”的“識”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 B.而今識盡愁滋味 C.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少有 D.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識”都通“志”,“記、記住”的意思。A.通“幟”,標志、記號;B.體會、了解;D.認識、知道。) 59.與“臣愿奉璧往使”的“使”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B.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 C.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D.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使”都是“出使”的意思。A.派遣;C.假使;D.使者。) 60.與“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是”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B.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C.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是”都是“此、這、這個、這樣”。A.判斷動詞,是;C.正確、對的;D.賓語前置的標志。) 61.與“而彼且奚適也”的“適”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B.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C.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D.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適”都是“往、到……去”的意思。B.出嫁;C.恰巧、正好;D.剛才、剛剛。) 62.與“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的“書”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退論書策以舒其憤 B.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C.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 D.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書”都是“信、書信”的意思。A.著作;C.記錄、記載;D.寫字、書法。) 63.與“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的“孰”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B.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C.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D.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孰”都是“仔細、周詳”的意思。A.誰;B.與……相比,哪一個;C.通“熟”,莊稼成熟、豐收。) 64.下列句中“屬”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連接、連續(xù)”的意思。A.隸屬、歸屬于/親屬;C.勸請、邀/類、等輩;D.寫作、撰寫/通“囑”,請托、囑托。) 65.下列句中“數”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C (均為“多次、屢次”的意思,讀shuò。A.表不確定的數目,幾、幾個/命運、天數;B.技藝/計算;D.責備、列舉罪狀,讀shǔ/密、細密,讀cù。) 66.與“秦伯說,與鄭人盟”的“說”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D.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說”都通“悅”,“高興、喜悅”的意思。B.通“脫”,解脫;C.文體的一種;D.勸說、說服,讀shuì。) 67.與“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的“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B.子路率爾而對曰 C.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率”都是“帶領、率領”的意思。A.全都;B.輕率;C.大抵、一般。) 68.與“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的“私”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B.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font> C.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私”都是“私下、暗中、秘密”的意思。A.親信、心腹;C.個人的、自己的;D.偏愛。) 69.與“素善留侯張良”的“素”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B.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C.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 D.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素”都是“一向、平素、向來”的意思。A.樸素、質樸、未加修飾的;B.預先;C.白色的。) 70.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D (①熱水、沸水;②通“燙”,用熱水焐、溫使之熱;③眼淚;④動詞,流淚。) 71.與“徒以吾兩人在也”的“徒”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B.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C.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D.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徒”都是“只、僅僅”的意思。A.黨徒、同類或同一派別的人;B.跟從的人、隨從;D.空、白白地。) 72.下列句中“亡”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C (均為“逃亡、逃跑”的意思。A.丟失、失去、損失/敗兵、逃跑的敵兵;B.使滅亡、滅掉/死;D.通“無”,沒有、不能/外出、不在。) 73.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C (①②均為動詞,“稱王”的意思;③望日,農歷每月十五日;④怨恨、責怪。) 74.下列句中“微”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D (均為“如果沒有”的意思。A.微妙、深奧/暗中、秘密地、偷偷地;B.巧妙地/卑賤、地位低下;C.稍微、略微/衰敗、衰微、衰弱。) 75.與“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危”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B.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D.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倍际恰案摺钡囊馑肌.端正;B.危險、危急;C.不穩(wěn)、不安全。) 76.與“死亦我所惡”的“惡”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B.若夫乘天地之正,……,彼且惡乎待哉 C.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 D.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惡”都是“討厭、憎惡、不喜歡”的意思。A.嫉妒;B.疑問代詞,何、什么;D.惡人、壞人。) 77.下列句中“相”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D (均為“輔助、輔佐”的意思。A.看相/相貌;B.扶助盲人的人/共同、一起;C.互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78.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的“謝”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乃令張良留謝 B.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C.樊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D.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謝”都是“認錯、道歉”的意思。A.辭別、告辭;C.感謝、謝恩;D.凋謝、衰亡。) 79.與“??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的“信”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B.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C.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D.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信”都是“的確、確實”的意思。A.誠信的;B.隨便、隨意;D.相信,信任。) 80.下列句中“行”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品行、行為”的意思。B.實行、施行、遵行/經歷;C.做、從事/前往、去;D.五行/行走。) 81.下列句中“修”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長”的意思。A.整治、修理、維修/修建;C.善、美好/致,表達;D.實行、采取某種措施來加強/編纂、編寫。) 82.與“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的“許”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潭中魚可百許頭 B.“吾與汝畢力平險……可乎?”雜然相許 C.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D.且君嘗為晉君賜,許君焦、瑕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許”都是“答應、應允”的意思。A.表示大約的數量;B.贊同、贊許、同意;C.處所、地方。) 83.與“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的“陽”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B.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寇)準心知二人謀,乃陽裝不知 D.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陽”都是“山的南坡”的意思。B.太陽、日光;C.通“佯”,假裝、表面上;D.溫暖。) 84.與“張良出,要項伯”的“要”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B.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C.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D.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要”都是“邀請”的意思。A.相約;B.總括、概括;D.重要、關鍵。) 85.下列句中“遺”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遺留、剩余”的意思。A.離開、脫離/舍棄、拋棄、遺漏;C.給予、饋贈/寄、送(信);D.遺失、丟失、損失/排泄。) 86.下列句中“幸”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期望、希冀”的意思。B.僥幸/幸運;C.寵愛、寵幸/表希望;D.幸虧/特指封建時代皇帝去某處。) 87.與“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的“易”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B.以亂易整,不武 C.其次易服受辱 D.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答案 B (例句和B項中的“易”都是“替代、取代”的意思。A.輕視;C.換、換上;D.改變。) 88.與“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的“陰”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B.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C.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D.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陰”都是“暗中、暗地里、秘密地”的意思。A.山的北坡、水的南岸;B.陰影、樹陰;D.陰暗。) 89.與“太子日造門下”的“造”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初三日夕,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 B.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 C.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D.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造”都是“往、到……去”的意思。B.建立;C.制定;D.時代、年。) 90.與“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的“再”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B.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D.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再”都是“兩次”的意思。A.表示一個動作發(fā)生在另一個動作結束之后;B.第二次;C.重復、再現。) 91.下列句中“知”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通“智”,“智慧、明智、聰明”的意思。B.知道、懂得/知識;C.了解/管、過問;D.主持、掌管/知覺,這里指視覺。) 92.下列句中“致”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D (均為“傳達、表達”的意思。A.到、達到/送達、送到、送來;B.招致、引來/取得、得到;C.情趣、意志/得到。) 93.下列句中“質”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典當、抵押、做人質”的意思。B.質疑、詢問/通“锧”,殺人時做墊子用的砧板;C.正、剛剛/質樸、樸實、缺乏文采;D.質地、底子/通“贄”,指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 94.下列句中“治”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治理得好、太平安定,與'亂’相對”的意思。A.懲處、治罪/治理、管理;C.對付/訓練、部署;D.講求/醫(yī)治。) 95.下列句中“興”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A (均為“興起、產生”的意思。B.起來、起身/興致、情趣;C.動、發(fā)動/振興、使……興盛;D.興盛、昌盛/引起、引發(fā)。) 96.與“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族”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族庖月更刀,折也 B.雖然,每至于族,……怵然為戒 C.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D.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答案 D (例句和D項中的“族”都是“滅族、刑及全族”的意思。A.眾、群、一般的;B.交錯聚結之處;C.類。) 97.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C (①②均為“終于、終究、最后”的意思;③眾、各;④兼詞,相當于“之于”。) 98.與“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的“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罵逆賊當死 B.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 C.二人相憎而欲相賊也 D.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 答案 C (例句和C項中的“賊”都是“害、傷害、殘害”的意思。A.作亂、叛國等危害國家的人;B.強盜;D.狠毒。) 99.與“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的“走”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B.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C.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D.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答案 A (例句和A項中的“走”都是“疾行、跑”的意思。B.逃跑;C.趨向或延伸;D.謙辭,相當于“仆人”。) 100.下列句中“坐”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答案 B (均為“因為、由于”的意思。A.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做“坐”/徒然、空;C.因犯……罪/“坐”同“座”,座位;D.入罪、判罪、定罪、獲罪/堅守、守定。) 板塊二 文言虛詞 指出下列句中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而 ①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③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④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棄甲曳兵而走 ⑦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 ⑧某所,而母立于茲 ⑨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參考答案 ①連詞,表轉折,卻?!、谶B詞,表承接,就。?、圻B詞,表轉折,卻?!、苓B詞,表因果,因而。?、葸B詞,表并列,不譯?!、捱B詞,表修飾,表方式或狀態(tài)。?、哌B詞,表修飾,地。?、啻~,通“爾”,你,你的。?、徇B詞,表遞進,而且?!、膺B詞,表假設,如果。 2.何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②之二蟲又何知 ③其間旦暮聞何物 ④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⑤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⑥今日之事何如 ⑦如太行王屋何 ⑧不然,籍何以至此 ⑨何不改此度 參考答案?、僖蓡柎~,作謂語,為什么。?、谝蓡柎~,作賓語,什么?!、垡蓡柎~,作定語,什么。?、芤蓡柛痹~,為什么、怎么?!、菀蓡柛痹~,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這樣?!、抟蓡柛痹~,怎么樣或怎么辦?!、吖潭ńY構,加強反詰語氣,把……怎么樣、怎么?!、嘟橘e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為什么、怎么?!、嵋蓡柛痹~,為什么。 3.乎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⑥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⑦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⑧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參考答案?、僦~,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嗎”。?、谥~,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呢”?!、壑~,表測度或商量語氣,相當于“吧”。?、苤~,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萁樵~,相當于“于”,表示動作的對象,對?!、藿樵~,相當于“于”,在……方面。?、呓樵~,相當于“于”,表示比較,比?!、嘈稳菰~詞尾,……的樣子。 4.乃 ①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④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⑤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⑥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參考答案 ①副詞,表順承,就?!、诟痹~,表轉折,竟然、卻?!、鄹痹~,表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才、只、僅僅。?、芨痹~,表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條件,才?!、莞痹~,加強判斷,是、就是、原來是。?、薮~,你,你的。 5.其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 ②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③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④則或咎其欲出者 ⑤其一犬坐于前 ⑥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⑦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⑧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⑨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春與秋其代序 參考答案?、俚谌朔Q代詞,他。?、诘谝蝗朔Q代詞,自己的。?、壑甘敬~,這、這個?!、苤甘敬~,那、那個、那些。?、葜甘敬~,其中的?!、拚Z氣副詞,表反問,難道?!、哒Z氣副詞,表商量,還是。?、嗾Z氣副詞,表揣測,大概、恐怕、也許?!、嵴Z氣副詞,表期望或祈使,一定、希望、可要?!、膺B詞,表選擇,是……還是……。 ?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 6.且 ①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 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③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⑦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參考答案 ①連詞,表遞進,而且、并且?!、谶B詞,表并列,而且、并且、又?!、圻B詞,表轉折,但是?!、苓B詞,表讓步,尚且?!、莞痹~,將、將要、快要。?、薷痹~,將近、將要?!、吒痹~,姑且、暫且。 7.若 ①吾兒,久不見若影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 ③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④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⑤愿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 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⑦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參考答案 ①第二人稱代詞,你的?!、诘诙朔Q代詞,你們?!、鄞~,表近指,這、這樣、如此等?!、苓B詞,表假設,如果、假如?!、葸B詞,表選擇,或、或者?!、扌稳菰~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tài),……的樣子。?、哌B詞,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至于。 8.所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⑤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參考答案?、僦~,放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的地方?!、谥~,放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詞組,……的東西?!、酆汀盀椤币黄饦嫵伞盀椤钡母袷?,表被動?!、軓鸵籼撛~“所以”,表因果?!、輳鸵籼撛~“所以”,表憑借,用來……的(人)。 9.為 ①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 ②為之奈何 ③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 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⑦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⑧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 ⑨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參考答案?、俳樵~,和“所”一起構成“為……所……”結構,表被動,被?!、诮樵~,表對象,對。?、劢樵~,表對象,替、給。?、芙樵~,表對象,替、給?!、萁樵~,表對象,向?!、抻糜诰湮?,表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呢。?、呓樵~,表被動,被?!、嘟樵~,表原因,因為、因而?!、峤樵~,表目的,為了。 10.焉 ①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②將焉取之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 ④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⑤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 ⑥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⑦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⑧焉用亡鄭以陪鄰 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參考答案?、偌嬖~,相當于“于之”,在這件事上。?、诖~,哪里。?、鄞~,相當于“之”,代老師?!、苤~,表疑問語氣,呢、啊。?、菪稳菰~或副詞詞尾,……的樣子,或不譯?!、拗~,表感嘆語氣,啊。?、咧~,表陳述語氣,了、啊等?!、嘁蓡柎~,哪里、怎么?!、嶂~,句中停頓,不譯。 11.也 ①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④何為其然也 ⑤毋從俱死也 ⑥嗟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參考答案 ①助詞,表判斷語氣?!、谥~,用在句末,表陳述或解釋語氣。 ③助詞,用在句末,表感嘆語氣。?、苤~,用在句末,表疑問語氣?!、葜~,用在句末,表祈使語氣。?、拗~,用在句中,表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 12.以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②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③斧斤以時入山林 ④不賂者以賂者喪 ⑤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⑥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⑦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 ⑧作《師說》以貽之 ⑨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⑩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以嚙人,無御之者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 參考答案 ①介詞,表處置對象,用、拿。?、诮樵~,表憑借,憑借、靠。?、劢樵~,按照?!、芙樵~,表原因,因為、由于?!、萁樵~,表時間,在?!、藿樵~,表對象,和、跟、與?!、哌B詞,表并列,又、而?!、噙B詞,表目的,來?!、徇B詞,表結果,才、得以?!、膺B詞,表修飾,著、地、而。 ?連詞,表假設,如果、假如?!?助詞,表時間,不譯。 13.因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④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⑤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 ⑥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⑦相如因持璧卻立,怒發(fā)上沖冠 參考答案?、俳樵~,表方式或途徑,經由、通過?!、诮樵~,表依據或憑借,憑借、依靠、按照等?!、劢樵~,表時機或條件,趁著、趁機、乘。?、芙樵~,表原因,因為、由于?!、葸B詞,表原因,因為、因此?!、捱B詞,表承接,于是、就?!、吒痹~,于是、就。 14.于 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④故燕王欲結于君 ⑤師不必賢于弟子 ⑥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⑦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⑩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參考答案?、俳樵~,引出處所,在、從等。?、诮樵~,引出時間,在、從、到等?!、劢樵~,引出對象,對、對于?!、芙樵~,引出對象,和、同?!、萁樵~,引出比較對象,比。?、藿樵~,表范圍,在……方面、在……中?!、呓樵~,表原因,因為、由于。?、嘟樵~,表被動,被?!、釓鸵籼撛~“于是”,表承接,同現代漢語?!、鈴鸵籼撛~“于是”,在這個職業(yè)上。 15.與 ①秦伯說,與鄭人盟 ②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③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⑤是誰之過與 參考答案?、俳樵~,表對象,和、同、跟。?、诮樵~,表比較,同……相比?!、劢樵~,表替代,替、給、為?!、苓B詞,表并列,和、同、跟。?、萃ā皻e”,表疑問,吧、呢。 16.則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②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④欲速則不達 ⑤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 ⑥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⑦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參考答案 ①連詞,表并列,加強對比,可不譯。?、谶B詞,表承接,就、便。?、圻B詞,表轉折,卻?!、苓B詞,表轉折,反而?!、葸B詞,表假設,假如、如果。?、捱B詞,表假設的結果,那么?!、吒痹~,表判斷,是、就是。 17.者 ①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③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④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參考答案?、僦~,用在動詞或短語之后,構成名詞性短語,……的東西?!、谥~,用在判斷句主語后,起提頓作用,引出判斷?!、壑~,用在后置的定語后,作定語后置的標志?!、苡迷跁r間詞后面,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萦迷诜穸ㄔ~后面,有假設語氣的作用,……的話。 18.之 ①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是寡人之過也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⑦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參考答案 ①第三人稱代詞,他、他們。?、诘谝蝗朔Q代詞,我?!、壑甘敬~,這?!、芙Y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的?!、萁Y構助詞,補語的標志,得?!、藿Y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呓Y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嘀~,湊足音節(jié),無實義?!、峤Y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10單元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
來自: 海中第一人 > 《2015屆江蘇高三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