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 阿華頭
作者簡介: 金宇澄,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吳江黎里,1969年赴黑龍江農(nóng)場務農(nóng)。1977年回滬。1988年起任《上海文學》雜志編輯、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編審,198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中短篇集《迷夜》、隨筆集《洗牌年代》,主編《城市地圖》、《飄泊在紅海洋:我的大串聯(lián)》等。現(xiàn)任《上海文學》常務副主編。
《繁花》簡介: 本書是用上海方言寫成的長篇小說,用大量人物對話的形式描述了分別出身資本家家庭、軍人家庭、工人家庭的三個普通上海市民的成長經(jīng)歷,時間從“文革”前到2000年后,登場人物眾多,敘事在時空里頻繁交替,展現(xiàn)了上海錯綜復雜的局面。 這是一部有關上海的地域小說的典范之作, 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 這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輻射廣泛,處處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敘事在兩個時空里頻繁交替,傳奇迭生,延伸了關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錯綜復雜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諷,咄咄逼人的漫畫,暗藏上海的時尚與流行;昨日的遺漏,或是明天的啟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來,一曲終了,人猶未散。 作者的寫作,有著話本式的傳統(tǒng),經(jīng)由作者的講述,一衣一飯的瑣屑,皆有了情致;市井與俗世的庸常,亦隱含著意義;對日常世界的從容還原,更是曲處能直,密處能疏。他把傳統(tǒng)資源、方言敘事、現(xiàn)代精神匯聚于一爐,為小說如何講述中國生活創(chuàng)造了新的典范。
一、閱讀《繁花》的兩個月過程 閱讀《繁花》,是一個由困惑到糾結、由糾結到理解、由理解到欣喜的過程。這個過程,我用了整整兩個月。 不說文學巨匠茅盾先生的《子夜》,就是建國以來,描寫上海的長篇小說也是不少的,印象中有艾明之的《浮沉》、《火種》,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葉辛的《上海日記》、《孽債》,王安憶的《長恨歌》,以及新近出版的管新生的《工人》,我們仿佛已經(jīng)習慣了,看這些用北方話寫上海,內(nèi)容非常正宗的上海小說?,F(xiàn)在,冷不丁來了一部別出心裁的《繁花》,說真的,最初的感覺是非常困惑。 首先是覺得小說里面人物,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不多,大都是亂七八糟的;其次,是小說里面的偷情的事體特別多,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阿拉上海人特別歡喜軋姘頭;第三是小說里面的飯局特別多,似乎上海人的吃頭勢特別結棍。第四,是小說的散點塊狀結構,而且是只有逗號與句號,一逗到底的大塊文字,讀起來很是吃力。 但隨著逐漸進入作者特設的語境,生動的敘述,鮮活的故事讓我欲罷不能。漸漸地,我開始喜歡作者的筆法與故事了。作者的行文基本用短句,沒有心理描寫,而且善于用動詞,文字的張力很是突出。
二、關于《繁花》的人物與小說傳統(tǒng)的回歸 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慢慢地,我開始體悟到,實在不是作者離經(jīng)叛道,而是我們的小說已經(jīng)走得太遠,作者只是在努力回歸傳統(tǒng)罷了。一直以來,我們賦予文學太多的功能,什么都要由文學來擔當。文學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jīng)忘記了什么是它自己。其實,文學是人學。文學不只是表現(xiàn)高、大、全或者高、大、上的工具,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的結果,只能夠是千人一面、味同嚼蠟。所謂亂七八糟的人,其實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正是文學最需要去書寫的對象。事實上,并不因為莫泊桑寫了《羊脂球》,屠格涅夫?qū)懥恕镀蜇ぁ?,左拉寫了《娜娜》,他們就顯得低俗。 《繁花》在某種意義上,很是符合《漢書·藝文志》中所記載的“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的最初定義?!斗被ā吠耆兜袅擞布釉谖膶W身上種種不堪的重負。既寫六十年代以來歷史變遷的縮影,更寫九十年代飲食男女之間爭風吃醋、勾引偷情的諸種事體,顛覆了讀者的審美慣性。 《繁花》生動記錄了30多年間上海這一座城市真實的生活世相。“文革”前后的底層生活暗流涌動,有滋有味;90年代聲色犬馬,流水席間觥籌交錯,活色生香?!斗被ā防锏臅r空再現(xiàn),以六七十年代與九十年代兩條交錯的故事線為敘事經(jīng)緯,由滬生、阿寶和小毛三個主角來回穿梭于“上只角”和“下只角”,展現(xiàn)大上海的全景景觀。這些人物雖不像19世紀末的文士那么頹廢,紙醉金迷于煙花酒肆,也無非是帶點狡猾的蕓蕓眾生,體現(xiàn)了世俗的沉浮。 《繁花》里的男女老少,身上印刻著土改、公私合營、人民公社到“文革”各種革命風浪留下的深刻烙印,他們?nèi)粘I钪悬c點滴滴的欲望,如漏網(wǎng)之魚,在夾縫里存活與掙扎。直至開放時代全民下海,阿寶做上老總,滬生當上律師,陶陶賣大閘蟹、蘭蘭去香港、李李去澳門,所謂蝦有蝦路,蟹有蟹路,盡顯浮世的虛榮與創(chuàng)傷。
三、關于《繁花》的語言 《繁花》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滬語小說,作者用改良了金體上海話,既照顧了北方讀者,又讓江南讀者看《繁花》有一種親近感。其實,上海話狹義地講,指的是上海中心城區(qū)的方言。如果真的用狹義的上海話去寫,《繁花》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繁花》用滬語的內(nèi)在邏輯去解釋從六十年代到新世紀初的大歷史和私人生活史,用語言本身的力量去判斷生活的美丑對錯。《繁花》沒有說教意味,不借作者之手去懲罰任何罪行,也沒讓任何人物站在道德標桿上。
四、關于《繁花》的一逗到底
至于《繁花》的一逗到底,我想,只要讀者進入了作者的語境,應該不會成為閱讀的障礙。要知道,金宇澄是以半年的時間,寫下三十五萬字的《繁花》的,小說最早是放在網(wǎng)絡論壇上連載的,而且每天更新。后來,到了最瘋狂的時候,每天不想上班不想吃飯不想睡覺,下班第一件事就是飛奔回家更新小說,一天寫六千字。因此,我們也不必過于苛求作者,既是語言學家又是作家的,除了葉圣陶畢竟再難尋覓。一般來講,語言學家是很少寫出好小說的。再說,作者自成一體寫作風格,已經(jīng)很協(xié)調(diào)地與其表達的內(nèi)容熔鑄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五、關于《繁花》里的男歡女愛 全篇小說上百位人物,罕有修得美滿婚姻的例子。《繁花》的重頭戲是男歡女愛,從中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于世俗人性與藝術的把握。尤其是九十年代敘事展示日常生活及私密空間,對于欲望的赤裸描寫,可以說是很老到的筆法,在性愛的要緊關頭轉換成文學的魅力。相較于賣魚女人和賣蛋男人偷情這樣的“低俗小說”,整篇小說中顯得最真摯最細膩的感情,則是工人階級小毛和海員妻子銀鳳的偷情。在作者的娓娓展開下,這段婚外情成了血肉有情之品。 作者又是這樣寫銀鳳對與小毛這段關系的分寸:“銀鳳說,我曉得小毛,喜歡大妹妹。小毛說,不可能的。銀鳳嘆氣說,這是應該的。小毛不響。銀鳳說,小毛將來,會交女朋友,結婚,但每個月,最好看姐姐一次,最好是兩三次。小毛不響。”
六、關于《繁花》的飯局 有人這樣評論繁花:讀《繁花》,讀懂它的部分我覺得像《紅樓夢》,沒有讀懂它的那部分我覺得就是《金瓶梅》。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就是說,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食色性也”,最早出現(xiàn)在《孟子》中孟子與告子的對話中,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這本是古代先賢對人的天性的一種尊重。所以,《繁花》讓小說回歸到人性主題的開掘,無可非議。可以這樣說,誰也沒有像《繁花》那樣寫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在日常瑣細中寫出了所在地的質(zhì)感、廣角視域與歷史氣息。 其實,《繁花》以人生須臾不離的吃飯穿衣作為鋪墊,貫穿著一條世俗的“紅線”:愛欲之情,在兩條交錯的故事線上徐徐展開。在六七十年代的物質(zhì)匱乏時代,被壓抑的欲望處于閃爍、渴求與掙扎的形態(tài),因此作者在追蹤其跌宕起伏的曲線中,常常有隨著對歷史的反思。而到九十年代,欲望從潘多拉之盒里掉了出來,向錢看成為一統(tǒng)的視線,赤裸追逐欲望的實現(xiàn)成為新的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意識形態(tài)。九十年代敘事中弄堂和地名不再那么重要,它們連同往昔的記憶在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茶室、咖啡館、飯店、酒吧、舞廳、K房、夜總會,它們星羅棋布,改變了城市地貌和世俗心態(tài),于是,飯桌成為集生意與休閑、感情與權謀的中心舞臺。走筆至此,姑口占四句作小結:《繁花》朵朵為誰開,流水宴席何時散,鴛鴦蝴蝶已是顛,敢問今夕是何年?
七、關于《繁花》“很忙” 在去年歲末的各項文學評獎之中,金宇澄的《繁花》如卷殘云,囊括了所有的榮譽,金宇澄不得不忙于全國各地拿獎,人們笑稱《繁花》“很忙”,同仁們笑言金宇澄是“拿獎拿到手軟”。《繁花》的“很忙”,折射出當下長篇小說的尷尬。去年一年出版4798部長篇小說,受到讀者歡迎的卻乏善可陳。其實,在現(xiàn)代中國小說的 “日常生活”遭到“革命”的排斥以后,不買賬的讀者同樣排斥不好看的教科書式的小說。要知道,小說要好看,耐讀。這是讀者對小說最基本的要求。 一部小說,不可能讓所有讀者都喜歡。用著名文學評論家夏衍先生的話來說:一部作品,褒貶各半,就是成功。更何況《繁花》當選中國小說學會評選出的“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排行榜榜首;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的“2013年中國好書”榜第一名;2013年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小說家”獎。 賈平凹說:金宇澄在《繁花》里面就絮絮叨叨講了幾十年的時代,我把它稱為世態(tài)人情的博物館,從文革時期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整個上海的狀況,人是怎么吃飯的,穿衣服的,談生意的,交女朋友的等等,他都在他的小說里面有非常細致的描述,所以說,他是記錄了一個時代,一座城市。 毫無疑問,金宇澄的《繁花》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阿華頭2014年8月28日晚上第二稿于上海楊樹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