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桑一又荊芥原名“假蘇”,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zhèn)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fā)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zhèn)痰、怯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fā)汗,嘔吐。1 植物屬性1.1 植物名稱植物學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 Briq.荊芥 藥材學名:Herba Schizonepetae。 漢語拼音:Jingjie 中文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貓薄荷假蘇、鼠蓂(《本經(jīng)》)、鼠實、姜芥(《吳普本草》)、穩(wěn)齒菜(《滇南本草》)、四棱桿篙(《中藥志》)。 處方名:荊芥荊芥穗炒荊芥 荊芥穗。用武火炒至焦黑色的荊芥,也叫荊芥炭或黑芥穗[1]。黑芥穗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主治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等。 荊芥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個種,多年生草本,株高約30-40cm,主要生長于亞熱帶如臺灣地區(qū)之海拔800m以下的開闊地及荒廢地。作為一種中草藥,其藥用部分為荊芥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風、透疹功效,對過敏性炎癥有較好的療效。 荊芥對氣候、土壤等環(huán)境條件要求不嚴,我國南北各地均可種植。喜溫暖、濕潤氣候。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溫,-2℃以下則會出現(xiàn)凍害。忌干旱與積水,忌連作。種子發(fā)芽適溫為15-20℃。種子壽命為1年。[2] 1.2 主要品種 “荊芥”包括唇形科幾種不同的植物。 荊芥生長圖
1、 荊芥Nepeta cataria 2、裂葉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3、羅勒Ocimum basilicum,在河南亦稱“荊芥”。 1.3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zhì)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zhì),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fā)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荊芥?zhèn)让}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細弱?;ㄐ驗榫蹅銧睿虏康囊干?,上部的組成連續(xù)或間斷的、較疏松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鉆形,細小?;ㄝ嗷〞r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nèi)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長1.5-2毫米,后齒較長,花后花萼增大戍甕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nèi)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nèi)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cè)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nèi)藏,花絲扁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ūP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棱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ㄆ?-9月,果期9-10月。 1.4 產(chǎn)地 產(chǎn)新疆,甘肅,陜西,河南,山西,山東,湖北,貴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多生于宅旁或灌叢中,海拔一般不超過2500米。 1.5 分布 自中南歐經(jīng)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為野生。模式標本采自歐洲。[3] 2 中藥屬性2.1 藥材概述首先本品是一種調(diào)味菜,因其芳香氣味。在菜譜中有清炒荊芥、 荊芥拌黃瓜、荊芥澆汁、荊芥腐竹、荊芥洋蔥(俗稱老虎菜)等。 作為藥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 (Nepeta cataria Linn Sp.) 的干燥地上部分。荊芥為安國地道產(chǎn)品之一,主產(chǎn)于安國及周邊縣市。市場流通的荊芥規(guī)格主要有全荊芥、荊芥咀、荊芥穗,因各自銷售群體不一樣,銷量相對穩(wěn)定。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凇夺t(yī)學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佟毒V目》:入足厥陰經(jīng)氣分。 ?、凇独坠谥扑幮越狻罚喝敕?、肝二經(jīng)。荊芥(5張) ?、邸侗静輩R言》:足厥陰、少陽、陽明經(jīng)。 【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fā)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功效與作用】: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fā)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①《本經(jīng)》: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jié)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fā)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勖显枺寒a(chǎn)后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蕖度杖A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并煎茶,治頭風并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摺侗静輬D經(jīng)》: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唷兜崮媳静荨罚褐蔚驌p傷,并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fā)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帷毒V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產(chǎn)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主產(chǎn)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多系人工栽培。 【成分】:含揮發(fā)油。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發(fā)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于祛風。荊芥 Nepeta cataria注意: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須搶水洗凈,不宜久潤,隨切隨曬,當天曬干,不用火烘烤,否則香味走失,影響藥效。 【性狀】: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zhì)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7mm。花冠多脫落,宿萼鐘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2.2 藥材形狀 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綠色,被短柔毛,體輕質(zhì)硬而脆,斷面纖維狀類白色,中心有白色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卷曲,破碎不全,頂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內(nèi)藏棕黑色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身干,色黃綠、莖細、穗多,無泥雜者為佳。 2.3 采制貯藏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干,前者稱'荊芥穗’,后者稱'荊芥’。放箱內(nèi)或其他容器內(nèi)蓋緊,置干燥處,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結(jié)串。 2.4 炮制加工 原藥去泥屑雜草,切除殘根,搶水洗凈,取出將穗頭朝上豎放,待水瀝干,切0.3-0.5cm段片,曬干。荊芥-中藥材荊芥穗 單用花穗加工入藥,本品芳香氣烈,作用較強,尤擅于疏散頭面之風。 炒荊芥 荊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制后發(fā)散之力緩和。 荊芥炭荊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藥者,亦稱黑荊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3 主治病證 解表散風,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 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于發(fā)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緩和,為發(fā)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對于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 主治感冒寒熱,頭痛,目癢,咽痛,咳嗽,麻疹,風疹,癰瘡,準將,吐血,血塊血,便血,崩漏 ,產(chǎn)后中風、血暈。 4 藥物配伍 1)荊芥配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作用。 2)荊芥配薄荷,一氣一血,可加強解表發(fā)汗之效。 3)荊芥配僵蠶,祛風解表,治濕勝帶下等癥。 4)荊芥配白礬,祛風化痰之效增強,用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 5)荊芥配石膏,治風熱頭痛。 6)荊芥配槐花炭,祛風止血,用治腸風下血。 7)荊芥配升麻炭,升清陽,止出血。 8)荊芥配大黃,清熱通便。 5 生藥鑒定 盆栽荊芥圖干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海,上部多分技;長45—90厘米,直徑3—5 毫米;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zhì)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卷曲,破碎不全;質(zhì)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nèi)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同屬植物裂葉荊芥 Schizoncpeta multifda(L.) Briq.,東北等地亦作荊芥使用。裂葉荊芥的形態(tài)與上種相似,唯葉的最終裂片較寬,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穗較大而疏;苞片卵圓形,帶藍紫色;花冠藍紫色,比萼片長1/2。顯微鑒定:粉末:黃棕色。
①腺鱗頭部類圓形,8-13細胞,直徑22-108μm,柄單細胞,極短,內(nèi)含鮮黃色或棕色 物。
②小腺毛頭部1-2細胞,直徑16-27μm,柄短,單細胞。 ③非腺毛1-6細胞,長67-810μm,中部稍窄,基部直徑22-45μm,壁稍厚,上部細胞具細小疣狀突起,下部1-2細胞有角質(zhì)縱條紋。
④莖表皮細胞垂周壁薄,平直;氣孔直軸式。
⑤葉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有氣孔及毛茸。
⑥花粉粒近環(huán)形,直徑27-31μm,具6溝,外壁具網(wǎng)狀雕紋。
⑦果皮表皮(粘液層)細胞斷面觀類方形或類長方形,壁粘液化,胞腔小,不規(guī)則分枝,內(nèi)含淡棕色物,其下色素層細胞有的向上嵌于表皮細胞間;表面觀類多角形或圓多角形,壁粘液質(zhì)化,留下含棕色物的胞腔,小形色素細胞群散列于表皮組織間。
⑧果皮石細胞斷面觀1列,類長方形或類方形,界限不甚清楚,壁厚,有裂紋,胞腔星狀,解離后細胞有多數(shù)參差不齊的分枝;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狀彎曲,紋孔稀疏。此外,有果皮色素細胞,種皮細胞,導管,纖維。 6 食用方法生姜粥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荊芥 中醫(yī)學資料中記載,荊芥是一種草本植物,含有薄荷酮物質(zhì),能辛溫解表,發(fā)汗祛風,主要用于治療感冒初期的怕冷、發(fā)熱、鼻塞、頭痛等癥。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理療科主治醫(yī)師歐陽頎介紹,之所以加入生姜,是因為生姜入肺經(jīng)脾,能祛寒發(fā)汗,兩者結(jié)合,效果會更好一些,粥消化快,以助藥力。 制作荊芥生姜粥 準備鮮荊芥8克(或者干荊芥5克,一般藥店有賣),淡豆豉6克,薄荷3克,粳米70克,生姜10克。制作這道荊芥生姜粥,首先要在砂鍋里放適量的水,然后將粳米洗好放入鍋里,攪拌均勻,就像平常煮粥那樣用大火煮,煮的過程中要不時地攪拌,以免粘鍋,粥煮到八成熟之后,改用小火繼續(xù)煮。隨后在另一個砂鍋中放水,倒入薄荷、豆豉、荊芥、生姜,大火煎煮6分鐘。然后將煮好的湯汁去渣,倒入已煮熟的粥鍋里,用小火再煮9分鐘。最后就是按自己的口味,在煮好的粥里加入適量的白糖,攪拌均勻,一道荊芥生姜粥就做好了。荊芥 值得提醒的是,煮荊芥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荊芥中含有一種薄荷銅的揮發(fā)油成分,治感冒主要靠的就是它,如果煎煮的時間太長,荊芥里的薄荷銅就容易揮發(fā)完了,這樣就會使這道藥膳的功效大打折扣。 荊芥生姜粥適用 只適合風寒感冒的病人,患風熱感冒的人是不能夠喝的,否則會助長熱勢,加重病情。風寒感冒最典型的特征,第一是特別怕冷,第二是發(fā)燒并不厲害,第三是流清鼻涕,第四就是沒有很明顯的上火癥狀。而風熱感冒恰恰相反,病人經(jīng)常是怕熱不怕冷,流的是濁鼻涕或黃鼻涕,而且還會出現(xiàn)嗓子疼、咽喉疼的癥狀 7 現(xiàn)代研究7.1 主要成分荊芥含揮發(fā)油1.8%,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消旋薄荷酮,少量成分為右旋檸檬烯(d-Limonene).揮發(fā)油中尚含有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3-辛酮(3-Octanone)、對聚傘花烯(p-Cymene)、3-辛醇(3-Octanol)、1-辛烯-3-醇(1-Octen-3-ol)、異薄荷酮(Isomenthone)、l-異薄荷酮(l-Isomenthone) 、3-甲基環(huán)己酮(3-Me- thylcyclohexanone)、β-欖香烯(β-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β-葎草烯(β-Humulene)、胡薄荷酮(Pulegone)、異胡薄荷酮(Isopuleg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堿烯酮(Piperitenone)等. 荊芥穗中分離出荊芥甙(Schizonepeto- side)A、B、C、D、E以及荊芥醇(Schizonol)、荊芥二醇(Schizonodiol)等單萜類化合物.亦分離出芹黃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 side)、黃色黃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 glucoside)、橙皮甙(Hesperidin)、香葉木素(Diosmetin)、橙皮素(Hesperetin)和黃色黃素(Luteolin)等黃酮類成分. 荊芥的花梗中分離出三個新的苯并呋喃類化合物,均有抗感染活性. 7.2 化學鑒定 取荊芥全草揮發(fā)油2滴,置小試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硫酸試劑2滴,振搖混勻,溶液顯淡紅色(檢查胡薄荷酮)。 7.3 含量測定 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60%(ml/g)。 7.4 成品鑒別 (1) 本品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 細胞,直徑96~112μm;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 ~ 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內(nèi)果皮石細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維直徑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狀。 ?。?) 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時時振搖,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揮散至1ml ,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荊芥對照藥材0.8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7.5 藥理作用 1. 抗菌和抗炎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 荊芥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此外,對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人型結(jié)核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荊芥煎劑及荊芥與防風混合煎劑均有明顯抑制小鼠耳郭腫脹作用,混合煎劑比單煎效果好.荊芥對醋酸引起的炎癥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2. 解熱鎮(zhèn)痛作用 荊芥煎劑具有解熱鎮(zhèn)痛作用,用傷寒混合菌苗使家兔發(fā)熱,給予裂葉荊芥煎劑或乙醇浸劑 2g/kg 灌胃,發(fā)現(xiàn)有微弱的解熱作用.荊芥的鎮(zhèn)痛作用以d-薄荷酮為代表,用d-薄荷酮100mg/kg給小鼠灌胃,能抑制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yīng).其強度與氨基比林相當.荊芥 3. 止血作用 生品荊芥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則使出血時間縮短72.6%;生品荊芥使凝血時間縮短30%,而荊芥炭縮短77.7%,即荊芥經(jīng)炒炭后有止血作用.有報告指出,荊芥炭混懸液和荊芥炭揮發(fā)油乳劑均有明顯的止血作用,且與劑量相關(guān).但荊芥炭水煎劑及提出揮發(fā)油后的荊芥炭水煎劑,均未見明顯的止血作用.報告者認為,臨床上使用荊芥炭治療各種出血疾病時,應(yīng)以散劑內(nèi)服為佳.亦有報告指出,荊芥炭脂溶性提取物的止血作用是通過體內(nèi)促凝血、抗纖溶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而實現(xiàn)的. 4. 其他作用 實驗表明: 荊芥油能降低正常大鼠體溫;亦有鎮(zhèn)靜作用,荊芥油(0.5ml/kg)給兔灌胃,可見其活動減少,四肢肌肉略有松弛. 荊芥油能明顯延長乙酰膽堿和組胺混合液對豚鼠致喘的潛伏期,減少發(fā)生抽搐的動物數(shù);亦能對抗乙酰膽堿或組胺引起的豚鼠氣管平滑肌收縮;尚有祛痰作用. 荊芥水煎劑對兔離體十二指腸平滑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摘錄】《中國藥典》 8 臨床應(yīng)用 1、治療皮膚瘙癢癥:取凈荊芥穗一兩,碾為細面,過篩后裝入紗布袋內(nèi),均勻地撒布患處(如范圍廣,可分片進行),然后用手掌來回反復的揉搓,磨擦至手掌與患部發(fā)生熱感為度。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病,輕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2、荊芥有發(fā)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常與防風相需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目赤咽痛等癥,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fā),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yīng)用。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荊芥炒炭應(yīng)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癥,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荊芥 3、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于止血。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癥;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癥;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荊芥與紫蘇均能發(fā)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而荊芥祛風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