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祿山攻入潼關(guān),唐玄宗于7月12日決定放棄長安逃亡四川。路上無人接洽,十分辛苦。第三天駐入馬嵬驛(今陜西興平)。保護皇帝的禁衛(wèi)軍無糧,陳玄禮對將士進行煽動:“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為楊國忠割剝甿庶、朝野怨尤,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眾將怨恨都發(fā)泄到楊國忠身上,請殺楊氏兄妹。因此發(fā)生兵變,楊國忠逃進西門內(nèi),士兵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楊國忠死后士兵將館驛圍住,要求唐玄宗殺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以防止日后報復。唐玄宗迫于情勢危急,不得不命令高力士將楊貴妃縊死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方才穩(wěn)住軍心。 潼關(guān)是京城長安的門戶,那里形勢險要,道路狹窄。唐玄宗派大將哥舒翰帶領(lǐng)重兵把守。叛將崔乾祐在潼關(guān)外屯兵半年,沒法打進去。潼關(guān)的守軍每天晚上在烽火臺燒起一把火,作為平安的信號。關(guān)里的烽火臺接到信號,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傳到長安,讓長安人民放心。 叛軍攻不進潼關(guān),但是關(guān)里的唐王朝內(nèi)部卻鬧起矛盾來。哥舒翰主張堅守潼關(guān),等待時機;郭子儀、李光弼也從河北前線給唐玄宗上奏章,他們請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祿山的老巢范陽;要潼關(guān)守軍千萬不要出關(guān)。但是,宰相楊國忠卻反對這樣做。有人對楊國忠說:“現(xiàn)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勝了,回到長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睏顕易约褐浪@個宰相最不得人心,聽了這番話,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說潼關(guān)外的叛軍已經(jīng)不堪一擊,哥舒翰守在潼關(guān)按兵不動,會喪失殲滅叛軍的時機?;栌沟奶菩诼犘艞顕业脑挘佣B三派使者到潼關(guān),逼哥舒翰帶兵出潼關(guān)。
潼關(guān)一失守,關(guān)內(nèi)就沒險可守。從潼關(guān)到長安之間的一些地方官員和守兵,都紛紛放棄城逃走。開始,哥舒翰還派人到長安告急。后來,告急的文書中斷;晚上,烽火臺上的“平安火”也見不到了。到這時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勢危急,著急起來,要楊國忠想辦法。 這樣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馬嵬驛(在今陜西興平縣西,嵬,音wēi)隨行的將士又餓又疲勞,實在忍不住了。他們心思越想越氣,好好的長安呆不住,弄得到處流亡,受盡辛苦。他們認為,這全是受了奸相楊國忠的累,這筆帳得向楊國忠算。 經(jīng)過這場兵變,唐玄宗像驚弓之鳥一樣,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當?shù)匕傩胀炝粝聛碇鞒殖?。李亨從馬嵬驛一路收拾殘余的隊伍北上,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位,這就是唐肅宗。 表面上看來是一場士兵嘩變,實質(zhì)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的一場爭權(quán)斗爭。太子李亨自天寶五載(746年)遭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打擊后,極為孤立;楊國忠任宰相后,又連遭傾軋;安祿山叛亂時,玄宗本想讓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未成事實;后又棄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楊國忠勢力的控制下就更無出頭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謀,借機除掉了楊國忠。 756年,安祿山大軍西進,唐軍守將哥舒翰雖組織了強有力的抵抗,但最后還是失敗,叛軍直逼都城長安。玄宗見勢不妙,連夜帶著楊貴妃姐妹和皇子皇孫們奔蜀,禁軍將領(lǐng)陳玄禮、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楊國忠護衛(wèi)在左右,大家亂作一團,急急地朝蜀中逃命。途經(jīng)馬嵬驛時,饑餓疲乏的禁軍將士發(fā)動了一場軍事動亂,他們要求玄宗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兩人,否則大家都不走了。玄宗在禁軍們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殺掉楊家兄妹,這一歷史事件史稱馬嵬驛兵變。不過在關(guān)于誰是兵變幕后主謀的問題上,大家出現(xiàn)了分歧。那么到底是誰在煽動士兵們發(fā)動兵變 楊貴妃的美,眾所周知,與其它三大美人不同的是,她是比較胖的,有一句話叫“燕瘦環(huán)肥”,說的就是楊玉環(huán)是個胖美人。唐代的審美比較別具一格,以胖為美,我們看唐代的壁畫、雕塑,人物都是很豐滿的,沒有太瘦的。但唐朝真的不喜歡苗條一點的么?記得小時候看過一篇文章,說是唐玄宗下詔選女子進宮,其中有一條要求就是身材要苗條一些,忘了確切的用詞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用的不是豐滿,由此可見,唐朝不單是以胖為美,只要是美的,不管胖瘦都能接受,這也比較符合唐兼容并蓄的特點。所以,其它朝代的美女到了唐朝,也不會失業(yè),照樣可以很風光。 好了,閑話不多說。要唐玄宗殺楊貴妃,確實是一件殘酷的事情。玄宗側(cè)首站立的那會兒,柔腸寸斷,苦不堪言。但玄宗與貴妃的愛情,真的像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那樣,那么纏綿悱惻么?非也非也?!吧夏嗣κ恳F妃于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彼麄兩x死別的場面沒有那么夸張,連個抱頭痛哭都沒有,而且楊貴妃死后,玄宗還大大方方的叫陳玄禮等人“入視之”,核對一下身份。這里似乎有問題,為什么還要核對身份呢?如果說是大臣信不過皇帝,認為皇帝會做假,那也實在有點大不敬。究竟,陳玄禮等人有沒有這樣去看過楊貴妃的遺體呢?如果有,他們看到的,是不是真的楊貴妃呢?再引申一下,楊貴妃有沒有真的命喪馬嵬? 首先,我覺得史官記載此事,從行文來看,并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主觀傾向。這位史官沒有與陳玄禮等人一個鼻孔撒氣,否則就該把陳玄禮的行為再上升一個臺階,并且將這個人也抬高一下,但實際上陳玄禮甚至沒有個人的獨立傳記,只是作為“附”才在《舊唐書》中出現(xiàn)一下。另一方面,一般來講,都是為尊者諱,從玄宗這個角度來說是不該記下這件有損皇帝顏面的事的,從兩唐書來看,也確實未曾記載,但到了司馬光的時候,就與唐朝的皇帝無關(guān)了,可以大膽的直書其事。所以這樣說來,這件事應(yīng)該確是發(fā)生過的,不過就像史書中所寫,是玄宗主動讓陳玄禮去看,否則,陳玄禮等人也不好提出這個要求??计湫膽B(tài),大概也是為了平息禍亂,否則只怕自身難保。但又有問題,那就是,既然兩唐書沒記此事,司馬光又是依何而言呢?去查通鑒考異,這里沒有相關(guān)記錄,沒說是取自哪里。從《唐國史補》這些唐代筆記來看,和兩唐書所記大同小異,至于核對身份,未曾提到--麻煩了,莫非是司馬光老人家自己杜撰出來的?不過我們一般情況下還是應(yīng)該相信史家之筆的,因為他們手中掌握的史料絕對遠遠多于我們。像司馬遷記下的商朝,由于現(xiàn)存史料匱乏,因此后來甚至有人懷疑究竟有沒有那個遠古的青銅時代。但安陽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有些上面有類似“甲、乙、丙、丁”這樣的天干,人們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太丁、太甲、中丁這樣的字,這些正是商王的名字,由此印證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 唐朝當然沒有甲骨文這些東西來作印證了,能參考的也就是墓志銘這些東西。楊貴妃的墓雖然還在,但似乎并未有什么特別的石碑,有的也只是和史書上記載差不多。至于泰陵(就是玄宗的陵墓)里面,或許有這樣的東西,但泰陵并未打開,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從我個人來講,我寧可相信通鑒的記法。玄宗讓陳玄禮等人去看楊貴妃的尸體,其實想想也是順理成章的。馬嵬驛不是皇宮,往日極聽話的士兵們現(xiàn)在是在嘩變,玄宗還有什么理由來耍他那皇帝派頭?如果能耍,貴妃就不會死了,而且在玄宗第一次讓士兵回去時,他們就該出去了,結(jié)果呢?結(jié)果就是,玄宗很清楚他無力挽回局面。因此,應(yīng)將士們的要求殺了人,但只派個人去跟他們說“貴妃已死”顯然并不能打消他們的疑慮,只有讓他們看到尸體,才有說服力。比如學校收學費(由于前兩天剛?cè)ソ诲X,所以深有體會),收完之后會給一張收據(jù),表示已收了錢。雖然大不相同(交錢的學生像是被迫殺楊貴妃的玄宗,而學校則像是陳玄禮,不過出示證據(jù)角色換成了學校,如果類比一下的話,就像是陳玄禮拿出筆來寫了張證明書:今確認楊貴妃已死),但本質(zhì)是一樣的,都得有確鑿的證據(jù)才行。 既然陳玄禮看到了楊貴妃的尸體,那么楊貴妃的生死之謎是否就這樣解開了呢?也不盡然。我們都知道,縊死的人死相都不怎么好看,眼往上翻,然后還吐著舌頭,我們俗稱吊死鬼的這種東西往往都是這樣一副形象。無獨有偶,有一次看到一部外國電影中,絞死的人們也都是這樣子。但也有不伸出舌頭的,《洗冤集錄》中有一段:“若勒喉上,即口閉,牙關(guān)緊,舌抵齒不出;若勒喉下,則口開,舌尖出齒門二分至三分?!逼鋵嵨覀冏约耗檬衷囍找幌伦约海ǚ判?,自己用手絕勒不死自己的,這已經(jīng)經(jīng)過我的同學親身驗證,不過她也只是好奇,可沒什么想不開的),如果放在位置偏喉的上部,舌頭確實不好出來,如果放在下面,則有種想咳嗽的感覺,那舌頭離出來就不遠了。所以,可憐花容月貌的楊貴妃,死后相貌有沒有這么慘,完全取決于高力士繩子勒的位置。但分析一下,若是人工拿繩索勒的話,位置多半應(yīng)該靠下,或是靠中間,而上吊的人由于重力,位置應(yīng)該多靠上才是--奇怪為什么吊死鬼的形象多是吐舌頭的,不過我們不是研究上吊,還是回到楊貴妃這里來吧。繩索與喉的位置我們現(xiàn)在確定是在中間或者下面,在下面的話只怕貴妃死后的確是那樣子了,若是在中間,則又取決于她是否有保持自己美好形象的毅力,如果堅持下來了,也有可能是不吐舌頭的。但無論如何,人死后肯定都好看不了,楊玉環(huán)固然相貌可以羞花,卻也無法擺脫自然規(guī)律,而且一來年齡也不小了,肯定已沒有十幾年前的動人,二來死前必然受到驚嚇。所以,尸體的面貌若是這個樣子,只怕并不好確認那就是楊貴妃,只要找一個也是非常美貌而且有些像楊貴妃的后宮中人(這也不難,只要有點像即可),照樣可以掉包。這么一想,玄宗大方的讓陳玄禮來看尸體就顯得有點可疑了。至于陳玄禮是否能認出那是不是真的楊貴妃,也很難說,就算有疑點也不敢提出,皇帝讓他來看已經(jīng)是相當?shù)臎]面子了,難道還要再給玄宗臉上剝層皮么? 雖然玄宗確實有造假的可能,哪怕真能蒙混過關(guān)也行啊。但我真的不相信后人所說,楊貴妃是到了日本。此說如果要找證據(jù)的話,可以上溯到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這幾句中提到的那座海上仙山,有人就懷疑是日本。其實白居易這首詩,很多地方都有詩人的想象成分,還有他刻意美化楊貴妃的地方,比如隱去她曾為壽王之妻,所以這樣的詩歌并不能作為信史。法學上,一個證人只要說了一句謊話,那么他的其它證詞也全部無效(因為無法判定他究竟說了多少謊話),因此我們已知有了一處偽案的《長恨歌》,決不能拿來作楊貴妃到日本的文字證據(jù)。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它文字上的證據(jù)呢?不知道,至少在中國是沒有了。日本的記法可能不同,但只怕牽強附會的成分較多?,F(xiàn)在很多日本女子,堅定的宣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后人(奇怪,難道不從父系要從母系?),這就更加牽強,同時也更加的不可信了。日本人為什么要這么編呢?其實日本對于唐朝是很崇拜的,若唐朝有一位十分美麗的皇妃到了他們那里,在他們來看當然是蓬篳生輝。而且白居易的詩在日本流傳也很廣,說不定他們就是看了《長恨歌》之后才產(chǎn)生的這種說法。其實楊貴妃也不是第一個到日本的人了(鑒真那樣主動去的不算),比如黑澤明名作《亂》中就提到妲己去了日本,而日本流傳的百鬼夜行中,有些鬼神是來自于中國的《山海經(jīng)》。有了這么多“前輩”,楊貴妃的出國也就不稀奇了(不過唐朝出國可沒這么流行)。有人替楊貴妃把出國路線都找好了,說是她從周至的儻駱道出發(fā)的。這只能說是有了結(jié)果之后尋找出來的途徑,譬如告訴你一加上一個數(shù),結(jié)果是二,那么自然能找出另一個數(shù)是一;預(yù)定結(jié)果是楊貴妃沒死,那么自然能找著一條逃生之路??傊也幌嘈艞钯F妃還活著的說法,要知道,被勒完之后再蘇醒的可能性太低了,以至于真有人這么醒過來,全世界都會當作新聞,我就曾在報紙上看到某國一名囚犯,絞刑之后又醒過來,倒把執(zhí)法人員嚇的不輕。楊貴妃沒有死,只是善良人們的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而且不排除這件事有“名人效應(yīng)”. 好了,正題似乎說完了,那下面讓我們休閑一下,討論討論李隆基與楊貴妃那千古流傳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前面說了,他們之間的愛情很可能沒有這么轟轟烈烈。史家的筆記得比較無情,玄宗除了猶豫不忍之外,也沒什么特別的表現(xiàn),當然這也許是史家不愿多記這些兒女情長的東西,另一方面,歷史上皇帝與后妃之間的愛情,本就沒什么特別好看之處,少數(shù)幾個或許還有流傳價值。李、楊二人的愛情算是典型一例,所以唐有白居易歌長恨,元有白樸嘆梧桐雨,清則有洪升詠長生殿,經(jīng)過文人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美化升華,玄宗簡直就是情圣一般。但一個基本的事實,真正的情圣,應(yīng)是寧愿自己死,也不忍心讓愛人去死的吧。玄宗說到底還是皇帝,而且是一位曾經(jīng)很有為的皇帝,也是曾經(jīng)發(fā)動過政變的皇帝,沒有什么割舍不下,雖然心痛,但再讓他選擇一次,仍然是這樣的結(jié)果。雖然沒有達到這種高度,玄宗之寵楊貴妃,在歷史上也屬罕見了,雖然他曾次把楊貴妃遣送回家,但后來又接回到宮中,起作用的當然不僅是楊玉環(huán)的美貌,如果單是那樣,當她三十多歲時就快人老珠黃了,玄宗本可以再找其它美貌女子,但是沒有,無論怎么說,僅以最低標準來看,十幾年的夫妻總也總會有些感情。 可憐“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楊貴妃傳說是被縊死在一棵梨樹之下。六月的梨樹上面,或許結(jié)了一些小梨了,但相信誰也無心去注意樹上,因為樹下的人兒更像是“梨花一枝春帶雨”,可嘆卻是“君王掩面救不得”……楊貴妃死時年齡是三十六歲,也有說是三十八歲,無論是哪個年齡,都還很年輕,很可惜。所以,自古紅顏多薄命,看來說的一點也沒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