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span>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國政治哲學(xué)的一個大原則。自孟子提出這個觀念以后,中國歷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為政治的大原則。 而孟子在這里,就更加強(qiáng)調(diào)失去大同世界理想、失去王道精神以后的政治,都只是假借仁義的“霸道”而已。但是他為霸業(yè)下了一個定義——霸業(yè)必須具備一個強(qiáng)大的力量來行使治權(quán)。然而,縱使是一個具有強(qiáng)大力量的政權(quán),要想圖強(qiáng)稱霸,還是要假借仁義之名,利用仁義做它的號召。換言之,霸道的政權(quán)、霸道的君主、霸道的大國,如果不借仁義為名,還是不行,不能成為霸。歷史上這類事例很多,一定要兩者摻和來用,雖然有政權(quán)、有實(shí)力,但也還要借助仁義這塊招牌。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再為王道下一個定義,“以德行仁者王”,以最高的道德政治為中心來施行仁政,就是“王道”。而以道德為基礎(chǔ)的仁政,則不在乎土地是否廣大,人民是否眾多,武力是否強(qiáng)大,經(jīng)濟(jì)是否雄厚等問題了。他并且舉出歷史的例子作說明。這里要注意,引申孟子的思想,姑且裁定堯、舜、禹三代是上古最純粹的、不著意的、本然而行的王道。他在這里所舉的,是后世所稱道的吊民伐罪——有所為而為的王道的代表。然而這一典型,也往往被后世假借而利用。 他說,像商湯開始起來的時候,領(lǐng)土只有七十里;而周文王在開始建國的時候,領(lǐng)土也不過百里而已。幅員如此之小,他們卻能夠?qū)嵭腥收?,因?yàn)樗麄儗?shí)行之初并不是企圖擴(kuò)大領(lǐng)土,成為大國,也沒有其他的野心。那是以一個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動力,所以不需要假借一個大國的力量去行使仁政。 孟子更進(jìn)一步引申王道精神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后世的霸道以權(quán)力、武力去征服別人、懾服別人,而在表面上被征服、懾服的那些人,內(nèi)心并沒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這種征服者。實(shí)際上,只是因?yàn)樽约毫α坎患?,無法對抗,只好投降,作出服從的表示而已。 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你比別人狠,比別人能干,比別人有錢有勢,別人只有聽你的,只好對你好了。譬如說你是一個有錢的老板,你公司里的職員因?yàn)橐蚰泐I(lǐng)薪水,只好聽你的,但是他心里不服你,也不一定佩服你。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span> 孟子又提出另一面:“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來服人的,是使別人內(nèi)心高興、心甘情愿去服從他,這就是王道。像孔子,只是一個平民老百姓,既無財又無勢,什么都沒有,自己還一度落魄到?jīng)]有飯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這些忠誠耿耿的學(xué)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著這位老師,連餓飯的時候都跟著老師一起餓飯。因?yàn)榭鬃拥男摒B(yǎng)、道德使他們衷心地敬仰,故而服從他,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精神。 《孟子與公孫丑》 --------------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崩献诱f,以無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業(yè)也要以之為最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學(xué),也是最高的謀略。 中國的歷史,是講究無事取天下的,堯、舜、禹可以說是如此,禹以后商湯、文、武、周公、孔子,歷代的圣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說到孔子,雖然他沒有取天下,不過他取了另一個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稱為素王。素王是沒有土地的皇帝,換言之,他是文化王國的帝王,在文化王國中,他號令數(shù)千年,甚至可以號令萬代。這樣取天下,是歷史上取天下的標(biāo)準(zhǔn),也就是以無事來取天下。 “無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謀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為的功業(yè)來取天下。所要求的,僅是自己內(nèi)在的圣人之道。雖眾望之所歸,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學(xué)道,學(xué)習(xí)如何完成一個圣人之道。 所謂學(xué)道,學(xué)圣人之道,當(dāng)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種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則是道德行為內(nèi)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業(yè)打下來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漢以后的中國歷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們在歷史哲學(xué)上,可以用兩個觀點(diǎn)來看,三代以上所謂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戰(zhàn)功取天下。秦漢以后必須有功在人間,尤其是戰(zhàn)功,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漢以后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講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當(dāng)時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為什么又說這樣是“不足以取天下”呢?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哲學(xué)的特點(diǎn),正如孟子所提過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到秦漢以后,以戰(zhàn)功而統(tǒng)一國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號召,實(shí)際上是霸道。“以力假人者霸”,就是以戰(zhàn)功使人不能不服從。老子所講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個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學(xué),也就是政治道德。 《老子他說》 ---------------- 中國有句古話,“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簡簡單單十二個字,就把中國歷史文化“王道”和“霸道”的界別說得一清二楚了。假定三代以上,在唐堯、虞舜時代的政治。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三代以下,尤其在東周以后,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治權(quán)。在古漢語中的“假”字,不完全當(dāng)作真假的假,假當(dāng)作“借”字用。所謂“以力假仁”的意思,是說,雖然都是用權(quán)力來統(tǒng)治,但也必須借重仁義之道來作號召。 我們講到這里,必須要了解,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文化不同的各個國家民族之間,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納外族歸附移民,不記宿仇,沒有種族歧視的成見,除了中華民族,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因?yàn)橹袊幕緛碛小巴醯乐翁煜隆钡膫鹘y(tǒng),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義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華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實(shí)行了人類大同的理念,早已泯除種族歧視的狹隘胸襟。例如在這以后的唐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國的歷史事實(shí),都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作用。 就以歷史的事實(shí)為證明,中華民族從來不肯侵略他人,不是以強(qiáng)權(quán)當(dāng)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謙讓”,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禮侵凌,加以感化而融歸于整體“人道”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紀(jì)初,南朝梁武帝的時代,印度佛教的禪宗達(dá)摩祖師,決定要“東渡”中國傳法。別人問他為什么一定要去中國,他說:“震旦有大乘氣象?!睋Q言之,所謂“大乘氣象”,就正如佛說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國,確然具有慈悲(仁義)的精神?!版镀拧笔氰笠?,它的意義,是說“難忍能忍”的“堪忍”的精神。 《原本大學(xué)微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