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 life慢生活2014-06-23 陶時光 慢生活五式定義 一式 慢食:細嚼慢咽,為我們的味蕾尋找美味; 二式 慢旅行:雙腳踩在路上,時刻感受自然,會有一種真實的存在感; 三式 慢書:看一段,丟開,再接著看,中間會多了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四式 慢運動:柔韌、平衡、松弛,而非強壯、劇烈、爆發(fā),這才是都市人運動之目的; 五式 慢愛:一次充滿著未知因素的探險,每一次心跳,每一次接觸,都可成追憶。 “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懶惰,而是讓速度的指標“撤退”,讓生活變得細致。這是相對于當前社會匆匆忙忙的快節(jié)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種生活方式,這里的“慢”是一種意境,一種回歸自然、輕松和諧的意境。 什么是慢生活? “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更不是懶惰,而是讓速度的指標“撤退”,讓生活變得細致。這是相對于當前社會匆匆忙忙的快節(jié)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種生活方式,這里的“慢”是一種意境,一種回歸自然、輕松和諧的意境。 早在1986年,意大利記者卡洛·佩特里尼就發(fā)起了“慢餐運動”。他宣稱:“城市的快節(jié)奏生活正以生產力的名義扭曲我們的生命和環(huán)境,我們要以慢慢吃為開始,反抗快節(jié)奏的生活?!痹谶@之后,“慢食”風潮從歐洲開始席卷全球,并由此發(fā)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發(fā)展時代的人們:請慢下來,留心身邊的美好。 2005年,又是意大利人,62歲的貢蒂賈尼成立了“慢生活藝術組織”,倡議人們減慢生活節(jié)奏。2007年2月19日,這個組織在米蘭舉辦了首個“世界慢生活日”。之后,貢蒂賈尼每年都會在世界大城市中選擇一個開展活動,此前的幾年分別是米蘭、紐約和東京,而中國上海則成為了今年的“世界慢生活日”主場。 無獨有偶,2010年10月,隨著世界“慢城”聯盟主席皮艾爾·喬治·奧利維地來滬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樂活論壇,“慢城”這個概念在樂活人士、環(huán)保人士圈內引起熱議。而中國江蘇省高淳縣有望被正式授予“慢城”稱號,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 “慢城”是一種放慢生活節(jié)奏的城市形態(tài),是指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zhèn)、村莊或社區(qū),它們反污染,反噪聲,支持都市綠化,支持綠色能源,支持傳統手工方法作業(yè),沒有快餐區(qū)和大型超市。從1999年起源至今,全球24個國家有了135個“慢城”誕生。 為什么要過慢生活? 當從大自然中獲得的野趣和閑情逸致離我們越來越遠,當過勞死、抑郁癥開始籠罩職場陰魂不散。這些都不得不讓我們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 約翰·列儂曾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p> 調查顯示,90%的中國大城市白領因忙碌而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對于健康,古代醫(yī)學已有箴言:“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币会樢娧刂赋觯航】档暮诵木褪怯H近自然,順應自然。 中國當代學者林語堂,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化的最佳傳承者之一。他崇尚“自由和淡泊”以及“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林語堂寫到:“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yōu)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從他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大自然中的草木、土壤對于林語堂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當初林語堂寫這本書,目的是想把閑適的東方哲學介紹給當時忙碌的西方人,希望他們能從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解脫出來。 然而,短短幾十年,情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人跳出了快生活的桎梏,而中國人卻開始為了賬單、房子而忙碌。發(fā)展節(jié)奏過快,諸多負面問題也初露端倪,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資源過度消耗,環(huán)境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城市化發(fā)展太快,城市的房價產生了巨大泡沫;社會進入“汽車化”太快,一些大城市似乎一夜之間就變得擁堵不堪,空氣質量受到威脅,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能源的緊張。 圣者有言:欲速則不達。所有的這一切弊端,都可以成為我們要慢下來的充足理由。 如何讓生活慢下來? 是時候停下腳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享受親情、愛情、友情的美好,享受樹木、花朵、云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藝術、旅行、讀書等精神上的補給。 將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是實現慢生活的一個途徑。 中國人大都喜歡陶淵明這個人,盡管他沒當過大官,更沒什么錢,除了一本薄薄的詩集和幾篇零星散文外,在文學歷史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他的田園詩中所描繪的內容至今仍為人們所向往?!傲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痹谒膫魇烂鳌短一ㄔ从洝防?,因為大自然的田園風光如此之美,人的心情變得從容淡然,竟然連時間都忘記了,不知今昔是何世。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書中提問:“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他感慨道:“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調中游手好閑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里去啦?他們隨著鄉(xiāng)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從他的疑問中,我們不難看出大自然對悠閑生活的重要性。 想想古時候,雖然沒有汽車、高樓、空調,但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屈原可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杜甫雖然窮,但住的地方“風含翠筱娟娟凈,雨浥紅蕖細細香”。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清的,山是綠的,所以荷爾德林說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時下的中國,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種不容分說的形勢,一種躲避不開的潮流。有許多人在緊張的工作背景下,飲食“快餐化”了,娛樂“快餐化”了,閱讀“快餐化”了,甚至連感情也在“8分鐘聚會”、“閃婚”等概念下被“快餐化”了。 事實上,伴隨“慢生活”理念的影響,一些人逐漸明白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著名的安永管理咨詢公司就建議職員不要在周末上網查郵件,日本豐田公司則不再允許員工把當年年假推遲到來年。在北京798藝術區(qū),有一家“熊貓慢遞”店,專門提供信件投遞服務。但是,它不講究“快”,強調的是“慢”:投遞的時間由寄信人自己決定,可以是1個月后、1年后,甚至10年后或者更晚。慢遞小店開張后,已經有兩萬多封信被鄭重地托付在這里,等待著投遞它們的那個特定日期的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