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門老照片縮略圖
(縮略圖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
前 言
金元明清都城變遷圖:
先數(shù)數(shù)老北京的城門吧,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chǔ)上,於明初改建而成,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遷都北京始,清朝入關(guān)後北京城格局被延用,一直持續(xù)到民國和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直至北京城被基本全部拆除,共歷550年(1420-1970)。在這期間,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變前的480年間,北京城都是完好無損的。作為京師的防禦設(shè)施,一有破損,都及時獲得修葺完好,皇命在焉。
庚子事變的1900年,義和團(tuán)民眾焚燒大柵欄的老德記西藥鋪,沒成想火燒連營,點著了半條前門大街,殃及正陽門箭樓一并燒毀。緊接著八國聯(lián)軍進(jìn)攻北京城,接連炮轟,英法軍轟塌了崇文門箭樓、外城東北角樓,日軍轟塌了朝陽門箭樓,俄軍轟塌了內(nèi)城西北角樓,內(nèi)外城多處城墻、城門、角樓受損。英軍占據(jù)正陽門城樓,由英屬印度兵駐扎,一日生火造飯,不慎點著了城門樓,大前門樓子就這么在庚子事變中沒了?,F(xiàn)在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都是在庚子事變後,於1903年由袁世凱主持重建的,已不是以前的原汁原味了。得到修復(fù)的還有朝陽門箭樓和內(nèi)城東南角樓(留存至今),其他損毀的城樓角樓一直沒能得到修復(fù),并相繼被拆除。
據(jù)《明史》地理志載:“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zhuǎn)曰長安左,西轉(zhuǎn)曰長安右?;食侵庠痪┏牵芩氖謇?。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tǒng)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承),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義),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轉(zhuǎn)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lǐng)州五,縣二十二”。
注:上述《明史》所載,其中有兩處似有誤,一是京城西之北元大都為和義門,彰儀(義)門之稱乃金中都(元廢之,時稱為“舊城”或“南城”)西之北門,不在元大都范圍之內(nèi),民間俗稱也不至於將此門名稱安在和義門上,竊以為應(yīng)為“和義門”;二是宮城“門八”應(yīng)是算上了承天門(天安門)、端門、闕左門和闕右門。
老北京城的“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的內(nèi)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數(shù)量。即
內(nèi)城九門:
安定門——北之東門,元大都安貞門南移
德勝門——北之西門,元大都健德門南移
東直門——東之北門,元大都崇仁門
西直門——西之北門,元大都和義門
朝陽門——東之南門,元大都齊化門
阜成門——西之南門,元大都平則門
崇文門——南之東門,元大都文明門南移,俗稱哈德門、海岱門
宣武門——南之西門,元大都順承門南移
正陽門——南之中門,內(nèi)城正南門。元大都麗正門南移,俗稱前門,北京城中軸線上
外城七門:
東便門——北之東門
西便門——北之西門
廣渠門——東門,俗稱沙窩門
廣安門——西門,明嘉靖年間建成時稱廣寧門,清道光年間避上諱“旻寧”之“寧”,改稱廣安門。此門俗稱彰義門,由南城當(dāng)?shù)匕傩湛诳谙鄠髁似?、八百年。金中都時期(1153-1215)西之北門名彰義門,此方位東西向通衢即彰義門街,街名、城門名一直被老百姓叫到了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現(xiàn)在的廣內(nèi)、廣外就是彰義門街,廣安門(廣寧門)雖是建在了金中都彰義門迤東,不在原位置,但還在這條街上,所以百姓仍叫其為彰義門。
左安門——南之東門,俗稱江擦門
右安門——南之西門,俗稱南西門
永定門——南之中門,外城正南門,北京城中軸線上最南端
皇城四門:
東安門——東門
西安門——西門
地安門——北門,元大都大內(nèi)蕭墻厚載紅門的位置,明朝時稱北安門,俗稱後門,北京城中軸線上。
天安門——南門,明稱承天門,北京城中軸線上。另外有天安門之內(nèi)門端門;天安門之外門中華門,明時為大明門,清時為大清門,民國後改名中華門;以及天安門前東西兩側(cè)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
以上所列應(yīng)該是清朝以後民間形成的意識,算是民俗吧。依《明史》所載,承天門(天安門)、端門應(yīng)屬宮城范疇,而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則是皇城范疇。這樣,皇城就應(yīng)該是六門,宮城也是六門(宮城八門之說應(yīng)是算上了闕左門和闕右門)。
安 定 門
安定門位於北京城內(nèi)城北垣之東,明朝初年明軍攻破元大都後,內(nèi)縮大都北城墻五里修筑北垣,改大都為北平。原大都北之東門安貞門南移修筑為新的北平北之東門,取發(fā)兵蕩寇,凱旋而歸,獲得皇朝家國安定之意,定名為安定門。按照《易經(jīng)》學(xué)說,安定門又稱“豐門”(豐裕之門)。
京城九門中其它七門甕城內(nèi)都建有關(guān)帝廟,唯北垣二門甕城內(nèi)建有真武廟,安定門真武大帝被稱為“安定真武”,在諸門中獨具一格。真武即玄武或元武(宋朝避皇祖諱改稱真武),是鎮(zhèn)守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為保平安,當(dāng)然要鎮(zhèn)守寓意天下太平以德服人的京城北門了。
安定門城樓,樓寬26.4米,深11.5米,下層面闊七間(含廊)31米,檐柱24柱,進(jìn)深16.05米;上層面闊五間25.6米,檐柱16柱,樓高22米,樓連臺通高33.13米。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戧脊走獸7個。券洞門為五伏五券式券頂。城樓內(nèi)兩側(cè)城墻內(nèi)壁修有登城馬道,供守城軍士步行或騎馬上下城墻。
安定門箭樓,位于甕城北端,京城九門箭樓形制基本相同,體量和細(xì)部略有差異。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jìn)深3間,後出抱廈闊五間,連抱廈通進(jìn)深25米,樓連臺通高30米。樓頂為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歇山頂,抱廈頂為獨立單檐歇山頂,樓頂上層後檐中部順坡延伸到覆蓋後抱廈頂正脊。對外的三面墻體上下共設(shè)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兩側(cè)面每排各4孔,後抱廈兩側(cè)面各1孔,總計82孔。
甕城北部呈圓弧狀,東西長68米,南北長62米,甕城辟閘樓門洞一處,位于東側(cè)月墻,閘樓屋頂建筑形式為硬山頂灰筒瓦。閘樓內(nèi)設(shè)千斤閘,外側(cè)墻面開箭窗2排12個。
北京城門城垣的影像資料有限,而大多是洋人所攝,網(wǎng)絡(luò)上所能搜集到的也未見有國家的檔案資料,抑或本就闕如。難道解放以後到全部拆毀之前,城建部門就沒有拍攝或繪制一批北京城門的資料照片和圖紙?要是能拿出來供後人憑吊,也算是功德一件啊。
現(xiàn)就將本人從網(wǎng)路上蒐集到的安定門照片,按大致年代順序并加注釋(當(dāng)然是經(jīng)過了一番考證)羅列於後,以慰思古之念,錯訛之處還望指正。其他城門的照片將陸續(xù)集篇展示。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圖》上的安定門圖
1860,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時攝 [(英籍意大利人,隨軍記者)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0月21日,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時攝 [(英籍意大利人,隨軍記者)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0月21日,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時攝 [(英籍意大利人,隨軍記者)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0月21日,內(nèi)城北垣外護(hù)城河全景圖。圖左遠(yuǎn)處為安定門,右邊是地壇壇墻,護(hù)城河上有攔河水閘 [(英籍意大利人,隨軍記者)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年11月21日,內(nèi)城北垣外,遠(yuǎn)處為安定門(上圖的左半部分) [(英籍意大利人,隨軍記者)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90s,安定門甕城外東北面,清末人們進(jìn)出城的情景。
1898,安定門箭樓,城樓和甕城全景(西北面)。
1900,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
1900s,安定門箭樓(東北面)。
1900s,安定門箭樓下,出城的清兵。
1901,安定門城樓南面(城里) [(日)小川一真]。
1901,安定門箭樓西側(cè)甕城城墻上望城外(護(hù)城河石橋),安定門外關(guān)廂,安外大街??梢姷貕瘔瘔臀鏖T,地壇外廣厚街牌樓 [(日)小川一真]。
1900-1906,安定門城樓東面(城墻上) 。原注釋:A Tower on the Tartar Wall in Peking.
1909,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明信片。
1909,安定門外,這裏曾是元大都城內(nèi)之地,明初北平城北垣南縮五里後,就成了荒郊野外。
1910,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1910,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明信片(照片為清末所攝,明信片是民國二年(1913)寄出)。
1910年前後,安定門東北面全貌,京城北垣城墻、城樓、箭樓、甕城、閘樓、甕城門洞、護(hù)城河橋、護(hù)城河盡收眼底。
1912,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明信片。
1912,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1912,安定門箭樓北面,護(hù)城河橋面上。
1912,安定門箭樓北面,護(hù)城河橋面上(人工上色)。
1915-1917,安定門城樓北面,拆除甕城及閘樓後,開通環(huán)城鐵道。
1915-1917,安定門城樓西北面。
1910s末,安定門箭樓北面,新修的環(huán)城鐵路站房,箭樓下的三開間房屋還是一層。
1910s中後期,安定門箭樓南面,甕城內(nèi)真武廟,環(huán)城鐵路道口。
1917-1919,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原注釋:An Ting Memorial.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東北面),甕城與閘樓已拆除,箭樓城臺留下了一段殘月墻。
192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西北面及護(hù)城河橋。
1921,安定門城樓東北面(城外),從東北向西南拍攝的城樓北側(cè)面,畫面中甕城已經(jīng)拆除,在城樓兩側(cè)城墻上可看到因拆除甕城而修補(bǔ)的痕跡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nèi)真武廟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安定門甕城打通后的東側(cè)甕城斷墻和甕城下的小貨攤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5,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193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北面(箭樓下一層的平房已加高為二層),安定門外關(guān)廂,安外大街。
193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nèi)真武廟。
1930s,安定門箭樓西北面及甕城外護(hù)城河。
1930s,安定門城樓北面(城外)環(huán)城鐵路道口。
1930s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面。
1930s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面進(jìn)入箭樓的大門。
1930s中前期,安定門箭樓南面,抱廈進(jìn)入箭樓的三個大門。
1930s中前期,安定門箭樓內(nèi)部梁架。
1930s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北面。
1930s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面內(nèi)部梁架。
1930s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南面(甕城墻上面)。
1930s中前期,安定門城樓廡座內(nèi)部。
1930s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北角檐角和柱子。
1933,安定門大街。原注釋:Gouyan Dou Lane with view of An ding men.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33,安定門外。原注釋:Street leading to An ding men.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0年前後,安定門內(nèi)大街(日占期,日軍舉行什么活動,日僑在歡呼?)。
1940s,安定門城樓東南面(城裏,這幅照片多被誤辨為阜成門城樓,可能是看城樓下有煤棧,可多數(shù)城門下都有煤棧。其實看二層的檐柱就看出差別來了)。
1946,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1946,安定門遠(yuǎn)眺(由鐘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內(nèi)城東北角樓已無存,可見城里雍和宮,孔廟,國子監(jiān))。原注釋: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安定門遠(yuǎn)眺(由鐘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內(nèi)城東北角樓已無存,可見城里雍和宮,孔廟,國子監(jiān)和東直門外水塔)。原注釋:Bell and Drum Towers. [(德)赫達(dá)·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50s,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nèi)真武廟。
1950s,安定門箭樓西北面,五十年代的安外曾經(jīng)是郊游的好去處。
1950s,安定門箭樓西面,1950年代的安定門外是一脈春水,一片垂柳 [羅哲文]。
1956,安定門外大街,護(hù)城河橋。由箭樓上向北拍攝。
1956,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甕城斷墻)。
1961,安定門及迤東城墻內(nèi)側(cè)。
1969,安定門城樓(東北面)正在拆除中 [羅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