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是井岡山革命斗爭初期,紅軍游擊戰(zhàn)的基本原則。這個“十六字訣”,是誰最先提出來的?
檔案出版社于1988年3月出版的《中國革命史辭典》,對此是這樣記載的:
中國工農紅軍創(chuàng)立初期,由于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為適應當時的形勢,1928年5月毛澤東總結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zhàn)初期的作戰(zhàn)經驗,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開始形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zhàn)的基本原則。
?。保梗梗材辏对?,廣西人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大辭典》記載:“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在1929年4月5日為中共紅四軍前委起草的給中央的信中提出來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十六字訣”是朱德首先總結概括的。馮建輝撰寫的《我國游擊戰(zhàn)術十六字訣產生的歷史資料與分析》一文,就是這樣記述的。
其實,“十六字訣”最早不是毛澤東、也不是朱德首先總結概括的,而是由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員、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贛東北特委書記張世熙首先提出來的。
張世熙(1894~1929),江西萬安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6月任中共江西萬安縣委書記,11月參與領導萬安農民暴動成功,建立了縣工農政權,影響甚大。1928年6月,他作為江西黨代表之一,出席在蘇聯(lián)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同年7月12日,應邀到列寧格勒參加共產國際會議。
據(jù)1986年《軍史資料》第4期記載,張世熙在共產國際列寧格勒大會上做了題為《萬安工農斗爭及1927年至1928年3月大暴動經過情形》的長篇報告,其中提到萬安暴動后,“與敵人搏戰(zhàn)的策略是'堅壁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的游擊戰(zhàn)術。
?。保梗玻鼓辏丛拢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委起草《紅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其中寫道:我們3年來從斗爭中所得的戰(zhàn)術,真是與古今中外的戰(zhàn)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zhàn)術,群眾斗爭的發(fā)展是一天天擴大的,任何強大的敵力是奈何我們不得的。我們用的戰(zhàn)術就是游擊的戰(zhàn)術,大要說來是“分兵以發(fā)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薄皵尺M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薄@種戰(zhàn)術正如打網(wǎng),要隨時打開,又要隨時收攏,打開以爭取群眾,收攏以應付敵人。
從毛澤東論述的游擊戰(zhàn)術的“十六字訣”與張世熙總結概括的游擊戰(zhàn)術來看,在文字的表述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其含義是基本相同的。
然而從其提出的時間來說,張世熙提出“十六字訣”比毛澤東早10個月,因此,應被視為是最先提出“十六字訣”的人。
“十六字訣”,雖然是張世熙首先提出來的,但毛澤東、朱德等對總結概括和完善“十六字訣”,無疑都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顯然,“十六字訣”的提出和形成,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軍事家和廣大指戰(zhàn)員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紅軍豐富的軍事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