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改變我們的行走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一)

 謙卑筑夢 2014-05-24
 

第四章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具體說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學科領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聯(lián)系:第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第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可和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因此,妥善處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既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課題,又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性的課題。

據此,我們在綜合實踐與其他學科整合的實踐中,既注意保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獨立性(即不是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去為其他學科教學服務),又考慮其他學科教學的需要,找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其他學科共同的價值追求,強調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注重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一節(jié)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策略

一、挖掘和利用學科教材資源的策略

新課程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都包含于各個學科的課程目標。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并強調提倡實踐性學習、活動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因此,新課程的各科教材中都編入了一些合作活動、實踐探究的教學案例,充分利用這些案例開展具有學科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十分有效的策略。

二、運用學科知識、技能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策略

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能力的支持,那么將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等運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之中,能使綜合實踐活動更有效、更流暢。比如,語文學科中的應用文教學、新聞類等課文的學習等為學生撰寫實踐方案、掌握與人溝通交流技巧、撰寫總結報告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數學學科中的統(tǒng)計分析、自然學科中的實驗方法、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辨證思想等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實踐與研究的科學方法……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問題情景遷移到學科教學的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問題情景為學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組織和利用這些來自學生親自實踐經歷而生成的問題情景,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策略,也是達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方法之一。比如,它為語文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生生活素材,它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問題的產生、呈現(xiàn)、解決的過程,它使學科教學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和體現(xiàn)鮮明的時代特色……

第二節(jié)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一、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一)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基礎

1.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天然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從工具性角度來看,人的交際需要學生的親自實踐。從人文性角度來講,學生一接觸到語言文字,就要接觸思想感情,這也需要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和閱讀感受。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特點,語文學習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1)語文學習需要在廣度上綜合,以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全息兼容性。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2)語文學習需要在長度上綜合,以體現(xiàn)語文學習伴隨人生的終身性。學生的語文學習既非從踏進學校才開始,也不會因跨出學校而結束。(3)語文學習需要在深度上綜合,以體現(xiàn)語文學習化育人格的修身性。語文學習對學習者來說,不僅在于滿足日常生活、交際、交流的需要,還在于憑借語言文字進入人類文明的殿堂汲取營養(yǎng),在于把握人生定位、生活價值和生存方式,在于完善人性、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2.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實踐對于語文的重要性

語文新課標中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又說:“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的問題。”

3.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體現(xiàn)了課程綜合化的課改目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稱語文新課標)與以往相比有了較大的突破,其突出表現(xiàn)之一,就是設置了“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在綜合性活動中學習語文,培養(yǎng)綜合素質,獲得整體發(fā)展,因此,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特點十分吻合,都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1)綜合性。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表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和語文能力的整體提高,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知、情、意、行的和諧發(fā)展。

(2)實踐性。綜合性學習超越了書本學習和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和親身經歷,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強調通過實踐活動來達成綜合性學習的目標。

(3)開放性。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開放(不局限于教室、校園)、時間開放(不局限于課堂)、內容(內容不局限于課本)、學習方式開放(倡導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體驗式學習、感悟式學習、綜合性學習、實踐性學習)。

(4)生成性。綜合性學習的價值就體現(xiàn)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斷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斷發(fā)展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5)自主性。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活動,教師雖然自始至終提供幫助和指導,但絕非包辦替代。學生在自主性活動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展示特長,進而養(yǎng)成主體意識、獨立人格和對集體、社會的責任感。

綜合性學習的設置,集中體現(xiàn)了關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新理念,體現(xiàn)了課程綜合化的課改目標。

4.語文新教材為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綱版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體現(xiàn)了新教材構建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的意圖,具有三大特點:(1)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2)加強語文學習的綜合性。(3)加強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性。

語文新教材的這三大特點意味著,語文課本為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資源。

(二)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幾個方面

  1.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上的整合

由于語文的外延幾乎就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課程資源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幾乎完全相通。凡是可以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一般也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

(1)從語文學習資源中開發(fā)。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的主要媒體中開發(fā),如語文課本、影視網絡、課外讀物、鄉(xiāng)土教材等??梢詮恼Z文學習的場所中開發(fā),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德育基地等。

(2)從生活實踐中開發(fā)。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需要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語文學習的過程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

(3)從學校、社區(qū)資源中開發(fā)。學校、社區(qū)的資源特色,可以體現(xiàn)為綜合性學習的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

(4)從科技文化活動及社會事件中開發(fā)。把科技文化活動(包括節(jié)慶活動)和社會事件納入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視野,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合作態(tài)度和社會化程度。

(5)從本校本地的各類人群中開發(fā)。即將各式各樣的“人”當作活的資源。

2.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語文教學設計上的整合

(1)綜合實踐活動與拼音識字教學的整合

我們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教學漢語拼音,通過各種各樣新穎有趣的內容和形式吸引學生,調動了小學生學習拼音漢字的積極性,實現(xiàn)了多元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材料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薄皾h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睘榱遂柟唐匆艉蜐h字,我們常常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既有益于拼音識字教學,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探究意識、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如:

1.撲克游戲

拼音撲克:學生學了聲母、韻母后,可以做這樣的游戲:指導學生在撲克牌上寫上聲母、韻母,每兩個學生一組,各拿一種牌,游戲時同時各出一張牌,誰先拼出由兩張牌組成的音節(jié),這兩張牌就歸誰。最后,看誰手里的撲克牌多,誰就贏了。

識字撲克:制作一組撲克牌,牌上寫字,可以兩兩組合成詞。然后兩名學生一人一疊,游戲時輪流先出一張牌,對方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比如20秒內)出牌組詞,否則將罰牌一張。一輪玩下來之后手中牌多者為勝。

2.找朋友

把教室里的一些物品,像黑板、桌子等用拼音的形式寫成音節(jié)或生字卡片,拿到卡片先拼一拼卡片上的音節(jié)或讀一讀上面的生字,然后一邊唱著“找朋友”的兒歌,一邊幫拼音、生字卡片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把音節(jié)、生字卡片貼在相應的物品上。

3.郵遞員送信

讓學生當郵遞員,運用所學的拼音方法,把寫有某個音節(jié)的信,送到規(guī)定的地方。比如,可以在信封上寫上本班同學的名字或是名字的拼音,讓小郵遞員拼一拼或讀一讀,然后把信準確地送到同學的手中,看誰送得又快又準。

4.招聘輔導員

創(chuàng)設一個招聘現(xiàn)場,請小學生模仿老師教學漢語拼音、漢字的方法,教其他的小朋友學拼音、漢字。最后,評出最受同學們喜愛的小老師,擔任班上的拼音、識字輔導員。

5.編兒歌

編兒歌、順口溜來學習拼音、漢字。學習a、o、e時,教學重點是a、o、e的發(fā)音和四聲,教學的難點是e的發(fā)音及a、o、e的第二聲和第三聲。本課就可以將a、o、e的發(fā)音方法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如張大嘴巴a a a,攏圓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 e。還可以根據聲調符號的形狀和a、o、e四聲的讀法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學習a、o、e的四聲。如汽車平走ā ā ā,汽車上坡á á á,汽車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車下坡à à à。

6.拼音和漢字迷宮

設計迷宮,按正確的路線可以“走”出一句完整通順的句子或句子拼音。

……

在拼音、識字教學中,由于采用了多種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動腦、動手、動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興趣,使他們覺得學拼音和漢字是輕松的、快樂的。上面這些活動本身還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選題,如《低年級學生拼音或識字學習游戲方法》,孩子們通過調查、采訪、討論總結出一些學習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創(chuàng)編出各種活動。

(2)綜合實踐活動與聽說訓練的整合

聽說能力是人際交流的基本能力。在“稍縱即逝”的談話過程中,說話人要有迅速組織內部言語的能力,并按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進行清晰、明確、快速的編碼,然后通過發(fā)音器官輸出,通過空氣或器械等進行傳遞,到達聽話人一方;而聽話人則要迅速地通過聽覺器官接受信息,并進行解碼。聽說訓練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

①聽說訓練課中學到的交往禮儀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

  學生在開展綜合綜合實踐活動時,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必須掌握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這可以在聽說訓練中習得。

如看圖聽說訓練——《借書》:

教學的重點是在看圖說一段連貫的話時學會使用借書和還書時的禮貌用語,并在今后的實際生活中運用。在教學時我們首先出示四幅圖,讓學生整體感知圖意,明白四幅圖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揭題并提出本次聽說訓練的要求,接著讓學生逐幅看圖,練習借書還書時應該說的話。最后,讓學生實際練習,全班學生動起來,各自拿著書去借去還,使借書還書時的禮貌用語得到進一步的落實。進而可以創(chuàng)設買東西、問路等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用禮貌用語與人交流。會聽會說這些禮貌語之后,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問路時他就能用上禮貌語問到路;采訪時用禮貌用語讓別人愉悅地接受你的訪談;討論時極有禮貌老師與同學更樂于與你交換意見,同時也會收獲真誠的意見和建議……

又如《聽廣播》的訓練

培養(yǎng)學生集中注意力,邊聽邊記要點的習慣,初步學會聽懂兒童廣播。這種方法在我們開展活動中采訪、討論時就會用到。孩子們在聽說訓練課上掌握了方法之后,采訪工作做起來就得心應手。

②綜合實踐活動為聽說訓練提供素材。

孩子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如個人主義、不守紀律、忽視安全等,針對這些問題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可以設計成聽說訓練的內容。如有的老師設計了《活動中的安全》聽說訓練:

先讓孩子們看多媒體,畫面上是拍攝到的不安全的場景(過馬路說說笑笑,不注意兩邊車輛;在河邊采集標本赤足涉水等)然后再讓孩子說說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再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剛才圖中的小朋友這樣走路安全嗎?為什么不安全?馬路上車來人往很熱鬧,我們走路時要注意什么呢?你平時是怎樣走路的?怎樣走路才安全?到河邊活動要注意什么?最后讓孩子們把安全知識編成童謠讀熟記牢。

這樣做,既體現(xiàn)了口語交際課本身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訓練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更體現(xiàn)了語文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教學的特色。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有賴于學生敢說敢做敢想,而語文的聽說也要求學生們會想會聽會說,在這一點上這兩門學科是相通的。所以在教學時把兩門學科的教學資源整合,體現(xiàn)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語文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就如比翼鳥,一起發(fā)展,我們的孩子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綜合實踐的探究能力增強。

(3)綜合實踐活動與閱讀教學的整合

從生活意義的角度審視文本,其實文本都是作者的生活體驗、見識與感悟訴諸文字的表達,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探究閱讀教學的本源,是在尋求生活的理解與自我理解,是實踐性的交流對話和參與行為,是一種開放性的構建與創(chuàng)造,更是凝聚生命情致的創(chuàng)作!三年來,我們以課本為依托,在實踐活動中還原生活場景,在還原生活場景中體驗生活意蘊,在體驗生活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促使學生在自主合作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切實提高了收集、分析、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

①文本為綜合實踐提供了任務背景

    小學和初中的課文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可以穿越時空界線,引進鮮活的富有時代感的實踐活動形式,整體構建起大課堂的任務背景。

△圍繞寫人文章的活動。

課本中有許多寫人的文章,或反映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或贊美人物美好情懷。學過這些文章后,有的年級就開展了“七嘴八舌話名人”活動。利用綜合實踐課讓學生收集、整理名人故事、讀人物傳記。然后在班級里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對名人說長道短,明辨是非,并互相影響?;蛘叻纸M召開一次讀書交流會,組內每位成員介紹一篇自己讀過的人物傳記。要求言簡意賅,切中要領,并簡要談談自己對傳記中人物的看法。課內文章的學習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而活動又促成了學生對文章中人物更全面、理性和辨證的認識。

△圍繞寫景文章的活動。

寫景文章中那些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為學生展開廣告策劃和導游解說活動提供了很好的文字范例。廣告已日益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互聯(lián)網、網絡、電視、報紙,各種媒介離開廣告似乎無法生存,景點宣傳也需要廣而告之。在寫景文章學習之后,學生模擬成為“廣告人”,課堂成為“廣告公司”,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就演化成為廣告策劃。許多景點有著人們不易察覺的神秘,不為常人所知的傳奇故事,但導游可以告訴我們??痛畬в谓庹f是學習寫景文后常用的活動方式。從基礎目標來看,可以讓學生在某種動力支持下更主動地、有意識地去研讀課文。從發(fā)展性目標來看,導游不僅僅是在導風景,更是一種流暢的語言表達與景色的天人合一,更是以景點作為溝通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橋梁。

△圍繞關注生活的活動。

新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貼近現(xiàn)代生活,關心社會熱點。例如八年級的“人與自然”單元。在學習這一單元后,有教師就引導學生以“關注自然”為主題做了一期校園電視訪談節(jié)目。同學們各有分工,有主持人,有特約嘉賓,有聽眾。他們分別準備自己的談話內容。主持人要準備話題;嘉賓儼然是專家的角色,要準備相當專業(yè)的資料;聽眾也要準備提問。這樣的活動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時代,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

②實踐性活動轉變了課堂學習方式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引入實踐性學習的理念,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地學習,使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多地轉化成為了學生的自身要求,并使學生日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知識,在不斷的實踐探究中獲得了個性的發(fā)展,也切實提高了學生收集、分析、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訓練語感,加強情感體驗,從而轉變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

△動作演繹幫助感受情意。

動作演繹是讓學生即興用肢體語言來表演課文中用語言描述的動作,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成形象的表情、身姿、活動?!扒閯佑谥卸斡谕狻?,在動作體驗中,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更是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涉及認知領域、情意領域、身體運動領域。外在的動作往往就是心靈的表白,聰明人能夠通過動作看到動作后面的東西,在動作演繹中感受來自文本的那份內在情意。所以在低年級學生學習表示動作的詞語時,我們總是引導學生通過動作來進行形象化的詮釋。

△角色體驗促進生命成長。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活動形式就是角色體驗,例如分角色朗讀和演課本劇等等。角色體驗的生命力是強大的!體驗使學生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師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認識、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這是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學生一旦進入角色體驗,便會產生真實的感受。

△在體驗探究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生活,為了構建人生的生活方式,為了實現(xiàn)人的生命價值。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的體驗,更重視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會做事,在借鑒比較中學會生存,在放飛思緒中豐富想象生活,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生命奠基。如在教學中抓住文本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接觸、碰撞、交流,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詞句作用,更豐富地體驗生活的意蘊。

(4)綜合實踐活動與寫作教學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實情感。”“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蔽覀冊趯嵺`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把現(xiàn)實生活和自己的內心生活結合起來進行寫作,或者帶著個人的體驗寫出現(xiàn)實生活,或是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寫出個人的心理活動。這樣,學生就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能夠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能夠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從而寫出自己的個性。

①綜合實踐活動為寫作提供了內容

寫作文就是要讓學生注意體驗生活,能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領悟生活。缺乏了生活體驗,作文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雖然學生天天有生活經歷,可往往就發(fā)現(xiàn)不了作文的材料。這是因為學生缺乏對生活體驗的品位,缺乏對生活現(xiàn)實的觀察,缺乏觀察生活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也就缺乏了觀察生活的敏感性。因此,我們注重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有意識地思考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感悟生活入手,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找尋生活的本真,使學生的作文最大限度地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以此達到“真實地寫,寫真實生活”的目的,最終使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與自然、社會生活的真實和諧統(tǒng)一。例如嚴美萍老師在母親節(jié)這天給學生布置了“給媽媽洗一次腳”的活動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教師的用心:力求通過活動讓學生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特定的日子里做該做而在平時忽略了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這次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第二天到校后交流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媽媽,他們對母親對母愛有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反思,抓住典型生活、有特點的生活進行課堂交流。例如給媽媽洗腳的交流會上,有同學說:“媽媽剛開始時不讓我洗,等我說是作業(yè)以后,才勉強同意我?guī)退础!崩蠋焼l(fā):“媽媽為什么不讓你洗?”生:“媽媽怕我累。”師:“媽媽為什么又讓你洗?”生:“媽媽怕我完不成作業(yè)挨批評”。師:“媽媽考慮問題總是站在誰一邊?”生:“站在我這邊考慮。”……在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真諦,在思考中提升生活的品質,構建理想的精神支撐?;顒又校瑢W生是一個活生生的充滿靈性的人,在隨后相關的問題和文章中,他們往往都是盡情傾訴心底中生命的律動,正視自己的愛憎,學生個體的情感得到了完全的體現(xiàn),表達了他們獨特而又真實的內心感受。

②綜合實踐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

綜合實踐活動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生成性原則,它打破了老師的預設和灌輸,注重在活動過程中自我養(yǎng)成的興趣、主題、形式和內容等,注重學生不斷構建自我整個精神世界,而且生成后研究的課題往往是出于學生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大大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綜合實踐活動交織著學生的情感、個性和思考,以及在實施之中靈感的突現(xiàn),這樣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才是一種審美意義上的作文,一種對學生發(fā)展有益的作文。經歷了這樣的實踐活動,即便一時拿不出好的作品,但是體現(xiàn)了活動行為和體驗實踐的目標取向。如上面所述“給母親洗腳”的活動中,“學會表達孝心”、“感受母愛親情”的活動目標實現(xiàn)與否,不在于教師給予了多少,而在于學生體驗到多少。而不斷的實踐體驗將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們寫出筆觸細膩、血肉豐滿的作品。

③實踐豐富了作文的表現(xiàn)形式。

圍繞每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都要用到很多的應用文體。首先是活動計劃和調查問卷;在調查過程中還要接觸到介紹信、考查記錄和調查分析表;工作后期要寫調查報告和調查體會。如果需要還要向社會發(fā)倡議書,還要制作幻燈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在活動中邊學邊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掌握起來也特別快。一般來說一個活動結束,同學們都能熟練應用以上文體了。

④寫作提升生活的意義

在記錄生活時,關鍵是以怎樣的筆觸,真實地刻畫,使筆下的人、物、情符合客觀存在,不走樣、不走神,達到再現(xiàn)生活的目的。請看王佳怡同學活動體驗、交流后寫的《給媽媽洗腳》:

今天是母親節(jié),老師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yè),那就是給媽媽洗一次腳。聽了這個作業(yè),教室里響起一片哄笑聲。

一路上我都在想,我該怎么完成這項作業(yè)呢?長這么大,都是媽媽給我洗腳的,都是她養(yǎng)育我成長,給了我最多的關懷和溫暖,我總得為她做一件事吧。

決心已定,晚飯之后,我拿來毛巾和洗腳水,再搬來一把椅子,一切準備就緒。家人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我。我直起身子,雙手扶著媽媽請她坐在椅子上,甜甜地說:“媽媽,我來給您洗腳?!眿寢層H切地摸著我的頭說:“真是好孩子!”我慢慢地洗著媽媽的腳,不禁深深感到媽媽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我感覺我的眼睛濕潤了???,媽媽的腳趾有點變形,腳底長了幾塊繭,硬邦邦的??吹綃寢尩哪_是這個樣子,我感到又慚愧又激動。慚愧的是:以前媽媽批評我時,我總有點不服氣,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激動的是:媽媽從小把我養(yǎng)大,今天終于輪到我為媽媽做事了。

這時,我突然覺得,媽媽的雙腳是那么溫暖,我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許多許多。

要想讓學生寫出好的作文,在寫作的過程中豐富情感體驗,就要拓展作文時空,加強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的融合與溝通,實現(xiàn)課堂作文與真實生活的鏈接,使學生感悟到每時每刻的生活都是作文的組成部分,而作文有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生活的一種需要,生活通過作文來提高品質。

(5)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模式多樣,但是和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教學設計,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則:

①在學習目標上,不單追求智育目標,而且特別注重興趣愛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促成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②在學習內容上,不拘泥于語文學科內部,而是關注科學、人文、自然、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xiàn)實、未來等各個領域。

③在方法途徑上,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運用各種學習方法與手段(包括綜合學習、實踐學習、探究式學習、發(fā)現(xiàn)學習以及小組合作、獨立探究等多種方法手段)。注重在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

下面是李晶老師的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教學設計:

綜合性學習——馬的世界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馬的成語、歷史故事,理解馬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傾聽及準確地表情達意的能力。

2.欣賞有關馬的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3.團隊合作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資料以及整合資料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難點:

組織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課:

教師講述唐代詩人孟郊的故事,導入新課:唐代詩人孟郊考中進士后,欣喜若狂,激動地吟出了“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千古佳句。此時,馬和主人同享著成功的歡欣。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馬和人類如影隨形,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

二、掌握關于馬的成語。

1.請學生分成兩大組,比賽說有關馬的成語。

2.展示課件,集中學習關于馬的成語。

快馬加鞭  一馬平川   汗馬功勞  龍馬精神    一馬當先   馬不停蹄

天馬行空   單槍匹馬  兵荒馬亂   車水馬龍   害群之馬   老馬識途

懸崖勒馬   馬革裹尸   馬首是瞻  人仰馬翻   駑馬十駕   千軍萬馬   青梅竹馬   犬馬之勞  蛛絲馬跡   塞翁失馬   戎馬生涯   指鹿為馬

按圖索驥   金戈鐵馬  走馬觀花   招兵買馬   戎馬倥傯   厲兵秣馬

3.請學生說出部分成語的含義。

4.請學生結合課件所示成語及自己收集的成語加以補充。

5.請學生選取分別選取一個關于馬的成語造句。

三、組織討論:

1.提問:有關馬的成語中“褒多貶少”,說明什么問題?

說明人們大多喜歡馬、贊揚馬。

2.提問:馬有哪些令人喜愛的精神品質呢?

忠誠、善良、英勇無畏、豪邁

四、講述關于馬的故事。

1.提問:你所知道的歷史上的名馬有哪些?

烏騅馬:在項羽烏江自刎之后,它縱身烏江,殉主了。

赤兔馬:在關羽被害之后,拒食草料,郁郁而終。

白龍馬:徒步十萬八千里,歷經重重磨難才修成正果。

2.學生具體講述關于馬的故事。

伯樂相馬     車水馬龍     殺馬毀車  盲人瞎馬  指鹿為馬 

九方皋相馬   千金買馬骨   田忌賽馬  按圖索驥  秦瓊賣馬

3.教師補充一些關于馬的典故。

白馬馱經相傳東漢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經,印度僧人竺法蘭、摩騰用白馬載佛經至洛陽,后在洛陽建白馬寺,為中國佛寺之始。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清丘逢甲《歲暮雜感》詩之一:“黃犀入貢非今日,白馬馱經異昔時?!?/span>

白馬青絲:南朝梁普通年間,有童謠說;“青絲白把壽陽來?!焙髞砗罹芭褋y,果然乘白馬,兵都穿著青衣。見《梁書·侯景傳》。后以"“白馬青絲”指叛亂。

第二課時

一、導課:

提問: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擅長畫馬的畫家是哪位?

徐悲鴻

二、鑒賞關于馬的美術作品。

1.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徐悲鴻的幾幅作品。請學生進行賞析。

2.請學生自由展示關于馬的美術作品,由學生自由點評。

3.討論:國畫大師徐悲鴻為什么對畫馬情有獨鐘,并且能畫出馬的精髓和神韻?

馬勇往直前、奔騰不息的精神激勵著他,感動著他。

三、欣賞關于馬的音樂作品。

1.提問:你知道哪些關于馬的音樂作品?

2.請學生欣賞音樂《賽馬》。

3.提問:你能從作品中感受到怎樣的力量?

豪邁、激昂、積極向上、勇往直前。

四、寫作訓練:

1、請學生閱讀課外語段《大青馬的故事》,在《十面埋伏》的音樂聲中,續(xù)寫這個故事,把對馬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青馬的故事

快到一個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馬活躍亂動、四處偵聽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開始抬頭噴氣,步伐錯亂。陳陣根本沒意識到前面的危險。大青馬急急地張大鼻孔,瞪大眼睛,自作主張地改變方向,想繞道而走。但陳陣還是不解馬意,他收緊嚼口,撥正馬頭繼續(xù)朝前小跑。馬步越來越亂,變成了半走半跑半顛,而蹄下卻蹬踏有力,隨時就可狂奔。陳陣知道在冬季必須愛惜馬力,死死地勒住嚼子,不讓馬奔起來。

大青馬見一連串的提醒警告不起作用,便回頭猛咬陳陣的氈靴。陳陣突然從大青馬恐怖的眼球里看到了隱約的危險。但為時已晚,大青馬哆嗦著走進了陰森山谷喇叭形的開口處。

當陳陣猛地轉頭向山谷望去時,他幾乎嚇得栽下馬背。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現(xiàn)了一大群金毛燦燦、殺氣騰騰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側頭瞪著他,一片錐子般的目光颼颼飛來,幾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2、請學生交流續(xù)寫的語段。

第三課時

一、導課:

馬在人類歷史上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

為人類服務,充當人類的代步工具和運輸工具,陪著人們征戰(zhàn)沙場,出生入死。

二、組織討論:在現(xiàn)代社會中,馬作為工具的應用越來越狹窄,甚至于失去其實用價值,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還需要馬嗎?

需要馬的精神力量,需要馬這樣忠誠的朋友與人類和諧相處。

三、教師小結:應該善待馬,善待一切動物,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綜合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意義

1.突破傳統(tǒng)的、狹隘的語文課程觀。

語文學科曾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在課程設計上,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內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技能訓練的系統(tǒng)性,把知識體系細化為“字、詞、句、段、篇、語法、修辭、邏輯”八塊,把能力訓練分解為“聽、說、讀、寫”四種,使之互相分離。在教材建設上,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在教學實踐中,過于重視知識的授受,忽視語文實踐活動,忽視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于突出教師的地位,忽視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fā)揮。

綜合性學習用聯(lián)系的、綜合的、開放的觀點來理解語文課程,使語文課程呈現(xiàn)出廣闊而多維的空間,把語文課程帶進了歷史文化、人類生活的大背景中,帶到自然世界、科學世界、自我世界、社會實踐中,帶到多學科聯(lián)系的視野中,因而使語文教育擁有了寬闊的渠道、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形式。

2.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

(1)密切了語文課程與多個領域的聯(lián)系。把語文課程延伸到了學生生活與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使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受到語文教育。

(2)為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提供保障。多學科、跨領域的學習為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提供的課程保障。

(3)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可以使已有知識得以活動用并學到各種實際有用的知識。

4.彌補分科課程缺陷,有利于語文學科教育目標的全面達成。

綜合性學習使語文教學能關注知識的聯(lián)系性、學習的情境性和學科之間的融通性,從而彌補分科課程過于關心自身學術價值和內在邏輯的嚴密性、脫離生活實際等缺陷。

二、綜合實踐活動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數學課程標準》(簡稱《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它要求我們的學生能學會設問,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去解決面臨的問題,去適應環(huán)境,學會生存?!匀藶楸尽俏覀兊某霭l(fā)點”。

我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能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使教學資源、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境整體化產生共振效應,促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促使學生健康、富有個性地發(fā)展。

(一)整合的理念基礎

1.實踐性

數學教學的內容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2.生成性

數學教學活動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開放性

數學教學的開放性,一方面要使課堂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群體交流的開放的活動環(huán)境,成為師生思維活動雙向暴露的過程,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欲望、行為方式受到尊重,引發(fā)他們的積極進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教學問題設計和討論中時時保留開放狀態(tài),給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

(二)教學方式的整合

1.“實驗化”教學豐富數學內涵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關注數學與現(xiàn)實世界、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這種新型的學習形式已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如浙江教育版七年級數學中有這樣一例:

本問題提供的思路是“用撲克牌試一試”,體現(xiàn)動手實踐和數學實驗相結合的思想。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憑直觀判斷,能還是不能?然后用撲克牌進行實驗。撲克牌沒有怎么辦?找替代品,如復印、手畫等自己制作兩張紙牌。

這種教學不再僅是“耳朵聽,腦子想”的教學,是基于了學生的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2.“生活化”教學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建模能力

《標準》在進一步明確了數學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提出了數學教學的“過程性目標”,數學教學不但要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發(fā)展思維的任務,而且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來,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與情感體驗?!巴ㄟ^自己的活動”來獲得情感、能力和智力的全面發(fā)展,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互動中學習,在思考和參與中學習,在問題和發(fā)現(xiàn)中學習,在過程的生成與發(fā)展中提升學習能力。

兩摞相同規(guī)格的飯碗整齊地疊放在桌面上,請根據圖中給出的數據信息,解答下面的問題:(1)求整齊疊放在桌面上的飯碗高度與飯碗數(個)之間的一次函數關系式(不要求寫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2)若桌面上有12個飯碗,整齊疊放成一摞,試求出它的高度。

該題選用了幾乎每個學生都熟悉的摞碗的生活背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主題式”教學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

“實踐與綜合應用”在數學新課標中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量,將有助于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等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一學段中,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如下面這個案例:

某班要去當地三個景點游覽,時間為800~1600。請你設計一個游覽計劃,包括時間安排、費用、路線等。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將從事以下活動:

了解有關信息,包括景點之間的路線圖及乘車所需時間、車型與租車費用、同學喜愛的食品和游覽時需要的物品等;

借助數、圖形、統(tǒng)計圖表等表述有關信息;

計算乘車所需的總時間、每個景點的游覽時間、所需的總費用、每個同學需要交納的費用等;

分小組設計游覽計劃,并進行交流。

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在第二學段中,學生將通過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并能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如了解上海的電視塔有多高?北京的電視塔有多高?它們的高度大約分別相當于幾個教室的高度?分別相當于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么樣的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電視塔的高度?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大數”的感知與認識,進一步發(fā)展數感。同時,學生還能學習如何通過詢問、查閱資料等調查方式來收集數據。

在第三學段中,學生將探討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發(fā)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進一步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制作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怎樣制作才能使得體積較大?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學生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無蓋長方體展開后是什么樣?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怎樣才能制作一個無蓋長方體?基本的操作步驟是什么?制成的無蓋長方體的體積應當怎樣去表達?什么情況下無蓋長方體的體積會較大?如果是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制作一個有蓋的長方體,怎樣去制作?制作過程中的主要困難可能是什么?

通過這些主題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空間觀念,體會到函數思想以及符號表示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進而體驗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綜合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從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

4.“參與式”教學使數學味更濃、更顯人文性

轉變教學的單一傳授方式,發(fā)展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已成為一種時尚教學理念,數學活動解放了學生的頭腦、眼睛、嘴巴。江澤民同志說過“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接觸生活,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span>

如吳潔人老師教學浙江教育版數學七年級上冊(P·138)6.1“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案例:

課本“引例”:

鳥的種類

黑尾蠟嘴雀

八哥

鹡鸰

雉雞

烏鴉

白鷺

山斑鳩

家燕

翠鳥

觀察記錄



數量

4

3

14

2

3

2

1

4

4

(1)這里的數據是通過什么辦法收集得到的?

(2)從這些數據中,你能獲得有關杭州西溪濕地鳥類的哪些信息和結論?

若“按部就班”進行教學,可能會出現(xiàn)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引例”內容離遠在100千米外的平原地區(qū)學生和教師的生活有點“遠”。二是“西溪濕地”學生不熟悉,并且學生對這些名目繁多的鳥名可能感到有點“繁”。

為了引起學生對數學問題情景的興趣和教師教學的生氣,教師課前組織了數學活動小組的幾名同學到學校門前公路旁的叉路口觀察各種車輛的經過情況,并引導學生模仿課本“引例”的“樣式”用電腦制作一份調查表,表格和學生調查統(tǒng)計的情況如下:

車輛種類

自行車

電瓶車

摩托車

其他車輛

觀察記錄









數量

74

41

52

18

引例不一樣,教學的效果也不同(教學片段):

師:我們學校最近在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學校門口的叉路上路窄車多還有設攤,昨天我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幾位同學去做了一些觀察,不知情況怎樣,下面我們歡迎他們到講臺上來介紹情況。(四位學生上講臺)

生1:利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將統(tǒng)計數據展現(xiàn)在全體學生面前,并講解了昨天他們小組的觀察、記錄的經過。

師:哪位同學要對他們提問題?

其他生1:對表里的數據,你們4個人是怎樣收集得到的?

其他生2:從這些數據中,你能得到學校門口有關交通狀況的哪些信息和結論?

生2:我們是有分工的,一人觀察車的類型、一人畫“正”字記錄,一人掌握時間,還有一人關注來往車輛、負責我們的安全,回來以后再進行車輛數據統(tǒng)計。

生3:我們觀察的時間正好是學校星期一放學時的高峰。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學生騎自行車的特別多,有74輛;此時小學生家長用摩托車或汽車接送學生的也很多,有52輛。所以我們這段時間放學回家要格外注意交通安全。

師:其他同學還有要問他們的嗎?

其他生3:你們?yōu)槭裁匆M行這次調查?

生4:至于我們搞這次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交通狀況、提高安全意識,同時我們還知道了一些搞數據調查的方法。

……

傳統(tǒng)教學中,數學課堂一般都局限在室內,很難達到“經歷收集數據的過程”的目標。而新課程理念鼓勵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將課堂拓展到室外。從上述案例中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況充分證明,數學實踐活動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教學問題情景,既滲透了統(tǒng)計、分析、估算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日趨廣泛的重要的數學思想,又通過小組合作等操作性較強的教學過程,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學習方式的整合

長期以來,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存在著方式單一、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傾向,表現(xiàn)在輕人文教育,重知識結果獲得的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偏重認知領域的認知性學習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機械的決定性教學等方面。而綜合實踐活動則讓學生改變了數學學習方式,變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為主動的研究性學習。

1.經歷探究學習,擴大數學學習領域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將學生與生俱有的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為由探究而獲得新的體驗、獲得結論以及對其承擔責任的需要的過程,是學生在學習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與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相比,探究性學習表現(xiàn)出更多的開放性、問題性、實踐性和學生參與性的特點。

如這樣一個數學問題:

已知,△ABC是等邊三角形,將一塊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如圖放置,讓三角板在BC所在的直線m上向右平移。當點E與點B重合時,點A恰好落在三角板的斜邊DF上。

問:在三角線板平移過程中,圖中是否存在

與線段EB始終相等的線段(假定AB、AC與三角板

斜邊的交點為G、H)?如果存在,請指出這條線段,

并證明;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說明:結論中不得含有圖中未標識的字母)

本題通過對學生所熟悉的三角板的平行移動來構造問題,在先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可能性的猜想,再嘗試能夠證明它。觀察后易發(fā)現(xiàn),與線段EB相等的線段只可能是AH或GH,在此基礎上,深一步進行探究性的推理,如由條件“點A且恰好落在三角板的斜邊DF上”、“三角形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性”和“△ABC是等邊三角形”出發(fā),設DE=a,則有DF=2a,EF=,AB=AC=BC=;在這兩個結論的基礎上,又可發(fā)現(xiàn):EB+CF=CH+AH=。

2.經歷課題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將課題學習作為數學內容的一塊專門領域,讓學生經歷“由問題的提出到策略、方案的選擇,再到實際的操作或具體的求解直至最后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思考、交流、修正方案、求解過程分析、答案分析、過程反思等活動,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發(fā)展思維能力

如課題“飲水中的數學問題”:

“為方便學生飲水,家長委員會決定集資給每個班購置一臺飲水機,并常年購買桶裝純凈水。如果學校有64個班級,平均每班約50人,一年中,學生在校時間約280天(如下表):

90天

30天

100天

60天

請你幫助設計一個集資方案。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思考:還需要什么數據?如何獲?。繌臄祵W角度,在方案確定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如電費需要多少元?水費需要多少元?購飲水機需多少元?同學如果自己買水需多少元,相差款額多少?以及飲水機的品牌、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問題,優(yōu)惠問題,購置飲水機后,學生所要交的費用與哪些因素有關?有哪幾種選擇方案?

3.經歷合作學習,提高學生交流互助的能力

生生互動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應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來加以科學利用。我們在實踐中印證了這一點,并認識到合作學習有助于減輕師生的負性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加教學效果。

如“圓的認識”(小學)學案對比分析。

學案A

學案B

一、創(chuàng)設問題

1、以前我們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


2、除此之外,我們還認識圓,在日常生活中,我還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的?

3、創(chuàng)設問題:圓究竟有哪些特征?(揭題)二、探索問題

1、怎樣畫圓,自學課文,并試畫。

2、認識圓上各部分名稱,自學課文后反饋。

得:圓心(O)、半徑(r)、直徑(d)及作用,直徑與半徑的關系(d=2r)。

三、解決問題

畫圓練習。

(1)半徑5厘米 

(2)直徑4厘米

直徑與半徑關系的練習。

直徑

8分米


5厘米


半徑


3千米


2。8米

一、創(chuàng)設問題

1、猜一猜,圖中畫的是什么?(給出與圓有關的圖案)揭題。

2、我能徒手畫一個圓嗎?

3、怎樣畫一個標準的圓?(借助圓規(guī))試畫

4、我對圓已有哪些認識?

二、探索問題

1、暢說

[半徑(r)、直徑(d)、圓心(o)……]

2、探究什么叫半徑、直徑。

(1)畫半徑、直徑(得無數條)

(2)量長度,得r與d的倍數關系,并進一步討論得:半徑或直徑確定圓的大小“定大小”。

三、解決問題

1、判斷

(1)畫圓時,圓規(guī)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

(3)半徑2厘米的圓比直徑3厘米的圓要小。(4)同一個圓中,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小結:學了今天的課,我有什么收獲?

2、看到下圖我能想到什么?

40

 

3、玩套圈游戲,怎樣排隊合理?在操場上怎樣畫圓(畫圓的多種方法)?引出圓心的作用“定位置”。

4、小結:學了今天的課,我有什么收獲?

在學案A中,活動是單向的,是教師要求學生做什么、怎樣做,學生學得較被動,而在學案B中,一個開放性問題“我對圓已有哪些認識?”,不僅能使學生回顧并再現(xiàn)原有的相關知識,而且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為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較為開放與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愿意將一些問題提出來,這樣師生與生生的雙方互動就更為積極、主動,不難看出在學案B中,還有多個類似的問題起到了同樣的效果。

學習是一種個性張揚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行為,是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它不能強求思維的一致性,更不能以統(tǒng)一的要求去框死學生的思路,或者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全體學生的思考。經歷合作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方法和自己喜歡研究的內容,要暴露學生的不同的思維,要讓學生有奇特的想法,有新穎的做法,有不同的見解。

4.經歷統(tǒng)計活動,促進學生統(tǒng)計觀念的形成

統(tǒng)計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統(tǒng)計觀念的形成有賴于經歷統(tǒng)計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描述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評價與改進等。讓學生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統(tǒng)計的需要,學會統(tǒng)計的方法和對數據的分類整理,學會善于與同學進行交流并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判斷。事實上,任何一次統(tǒng)計活動本身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重要的是,要用課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去指導學習,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tǒng)計活動的整個過程,在活動中不斷豐富體驗,積累方法,提高能力。請看以下案例:

我校德育處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了

社會調查,并組織評委會對學生寫出的調查報告進行了評比。

學生會隨機抽取了部分評比后的調查報告進行統(tǒng)計,繪制了

統(tǒng)計圖,請你根據該圖回答下列問題:

  (1)學生會共抽取了   份調查報告。

  (2)若等第A為優(yōu)秀,則優(yōu)秀率為     。

  (3)學生會共收到調查報告1000份,請估計該校有多少份調查報告的等第為E?

本題給出一個條形圖,意在使學生從圖中獲得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技能,以統(tǒng)計圖為基礎,用數字說話,而不停留在單純的觀察上,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的態(tài)度,溝通不同領域內容的聯(lián)系,都是有好處的。

5.經歷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生參與的全面化

以往學生學習數學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老師怎樣教就怎樣學,缺乏獨立思考與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我們現(xiàn)在則是把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競爭、熱烈討論的和諧氣氛,促使他們去想、去說、去做,相互啟發(fā),相互鼓勵,共同提高。經歷室外活動的學習過程,既使學生調節(jié)了學習情趣,輕松有效地學習;又使全體學生都參與了活動,實現(xiàn)了學習參與的全面化。

如教學“測量旗桿的高度”。可采取室外活動課的形式先進行實際測量。學生在活動中可能會得出以下的多種測量方案:

方法一:利用陽光下的影子測量,數學原理是直接運用相似三角形。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直立于旗桿影子的頂端處,其他同學分為兩組,一部分同學測量該同學的影長,另一部分同學測量同一時刻旗桿的影長,根據測量數據,就可求出旗桿的高度。

方法二:利用鏡子的反射,數學原理是直接運用相似三角形。將一面鏡子放在地面上適當的地方,鏡面朝上。測量人直立,眼望鏡面,在旗桿根部與鏡子的連線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鏡子里看到旗桿的頂端時站住。這時,只要量出旗桿根部到鏡子的距離、鏡子與測量者間的距離、測量者眼睛離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桿的高度了。

方法三:利用標桿測量,數學原理是間接運用相似三角形。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作為觀測者,在觀測者與旗桿之間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適當的標桿。觀測者適當調整自己所處的位置,當旗桿的頂部、標桿的頂端、觀測者的眼睛恰好在一條直線上時,其他同學立即測出觀測者的腳到旗桿底部的距離以及觀測者的腳到標桿底部的距離,然后測出標桿的高。根據測量數據,就能求出旗桿的高度

方法四:利用大三角板,數學原理是運用相似三角形或三角函數知識(操作同方法三)。

方法五:利用測角器,數學原理是利用三角函數(操作同方法三)。

方法六:利用物長和影長的等比例關系。用卷尺測量旗桿的影子的長度,并把這個數記

下來換算成厘米。同一時刻把一根木棍豎立在地面上,這樣它可以像旗桿一樣投下一個影子。測量木棍及投影的長度,就能求出旗桿的實際高度。

方法七:利用照相機成像及比例知識。拍一張人站在旗桿旁的照片,量出照片上旗桿和人的長度以及人的實際高度。根據測量數據,結合比例知識,也能求出旗桿的高度。

……

    總之,數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要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使學生能有空間在一種真實的、能體現(xiàn)數學發(fā)明與證明過程的環(huán)境中接受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并進行實驗、研究和發(fā)現(xiàn)。綜合實踐活動與數學教學整合的目的正是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因為實踐活動是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又將會更好地用于實際生活中,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數學,才能真正發(fā)展人的創(chuàng)造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與科學教學的整合

科學新課標中,科學探究不僅作為重要的理念強調,作為教學建議提出,而且被列入課程目標和課程標準之中,作為必須實施的內容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因而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茖W教學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是十分吻合。即在科學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也是當今新課程改革和實驗的要求。

(一)改進教學設計,創(chuàng)造學生探究學習的條件

探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學習方式,探究的另外一個方面是指基于探究的教學。改進教學設計,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營造平臺。

傳統(tǒng)的教學重視結果,輕視過程。在教學目標上,只要求學生記住概念、規(guī)律,不要求知道探究過程。在探究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更要關注科學思維的過程。例如,對于《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的課堂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與更新理念的教學設計的對比:

傳統(tǒng)教學設計:教師按磁體概念,磁體的性質、磁化的順序依次進行。

探究理念指引下的教學設計:

1.想一想,當你迷失在沙漠中,你用什么辨別方向?

2.活動一:猜一猜,當磁鐵靠近銅塊、鋁塊、鐵塊、塑料、木頭、一圓硬幣、一角硬幣時,哪些能被吸引?哪些不被吸引?動手做一做。

3.活動二:動動手,把鐵屑均勻地鋪在白紙上,將磁體平放在鐵屑上,然后將磁體提起,你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4.活動三:……

不難看出,傳統(tǒng)演示實驗強調科學真實、目的明確、規(guī)范操作、簡明直觀、安全成功、適時適度、展示過程、體現(xiàn)方法等原則,具有合理的因素。但在中學科學的演示實驗中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教學方式,必須轉變演示實驗只是對教材內容和已有結論驗證的功能,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參與性,力求體現(xiàn)探究與綜合的特點。因此,要改進演示實驗的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的學習空間。

又如:

在《物質的導電性》的課堂教學中,課前可以準備好多材料:塑料尺、羽毛、干木頭、鉛筆芯、橡膠棒、硬幣、純凈水、食鹽、蔗糖等。

如果是接受式學習,往往這樣進行:

1.什么是導體?舉例,驗證。

2.什么是絕緣體?舉例,驗證。

3.絕緣體和導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舉例說明。

然后,要求學生記憶以上要點。

顯然,這與我們現(xiàn)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它剝奪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的權力,主動學習的機會??茖W素養(yǎng)不可能隨知識條目一起灌輸給學生,只能在教學中滲透,必須組織一個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體驗并內化。

因此,在上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

1.猜一猜,以上哪些物質容易導電?哪些物質不容易導電?

2.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證明你的辨別?

學生自主設計的電路,一般有以下幾種:

    然后,組織學生評價這些設計,在此基礎上選用一個較完善的設計。

對方案1,學生評價:萬一物質的導電性很好,如銅絲,電源就被短路了,電流表就會損壞。

對方案2,學生評價:在連接串聯(lián)電路時,兩個小燈泡,一個亮的,另一個也是亮的。所以,只憑小燈泡發(fā)光情況作判斷,也不好。

最后,大家認可了綜合兩者的方案3。并用這一方案去探究去檢驗自己先前的猜想,并得出結論。

上述案例就是發(fā)生在科學課程教學中的有結構的探究教學方式。它促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改進學生實驗設計,創(chuàng)造學生探究學習機會

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探究性實驗模式更有利于思維能力和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按照驗證性實驗模式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做實驗時,往往不動腦筋,“照方抓藥”,只求從中驗證知識結論,不注重其中的科學方法和現(xiàn)象與本質的有機貫通,興味索然,記憶不牢。其實,現(xiàn)在的學生實驗很多都是在知道了結果之后再去做的,應該屬于驗證性實驗,若教學中先把一些已有知識結論當作未知理論對待,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經過思維活動尋求其結論,則會有效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思維能力,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例如:浙教版《科學》第二冊第一章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第五冊第三章實驗《研究杠桿的平衡》等都可以試著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

在課外實驗中,延伸探究學習。課外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充分利用課外實驗,能解決在課堂教學中因時間或設備的局限而無法完成的實驗,從而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手腦并用的習慣,并提高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課外實驗更應按照“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對于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發(fā)展每個學生的智慧和才能。除了教師的指導外,還要取得社會和家長的支持,因此不能把課外實驗看成單一的學生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帶有邊緣性和綜合性的實驗,是其他實驗所不能替代的。要注重選擇有趣味性并與學生生活接近的綜合性的實驗內容。當學生學習了有關的概念和規(guī)律后,要求學生運用這些概念和規(guī)律去觀察自己周圍有關的現(xiàn)象及其應用,自行設計并完成一些簡單的課外實驗。學生家庭生活碰到的問題是學生課外實驗的資源。如有時發(fā)現(xiàn)夏天用電特別多,懷疑家中的電表壞了,此時可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檢查電表工作是否正常。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探究問題解決的辦法。課外實驗一般所用的器材簡單易找,實驗易做,現(xiàn)象明顯,便于學生理解。如《雞蛋的沉浮》、《家庭中的PH》、《家庭如何去污》、《摩擦的應用》、《影子的長短變化》、《測出自己上樓梯的功率》等。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科學,科學是和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做小實驗。

(三)開展小制作活動,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資源

組織學生開展小制作活動,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技術設計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部分的第二個主題,是技術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顒釉O計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小制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學生技術活動的技術設計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      

展示與評價

實施方案

形成方案

確定技術課題

 

   在情境中確定課題。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學生開展小制作的情景,激發(fā)實踐的欲望。以地球儀的制作為例。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巨大的球體,人們很難直接看到它的全貌。地球的外貌如何?它又是怎樣運動的?為了更好地認識地球,人們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經線與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的經緯網,可以看到用不同顏色、各種符號和文字來表達的陸地、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地理事物,地球儀還能夠通過轉動來演示其運動狀況。你知道地球儀是怎么制作的嗎?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制作地球儀的情景,激發(fā)學生選擇制作地球儀課題的欲望。在科學教學中適合學生小制作課題選擇的還有,如電動機模型的制作,過濾器的制作,昆蟲標本的制作、星空圖的制作、簡易彈簧秤的制作等。這些小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學習方法。

在討論中形成方案。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小組或全班學生一起討論,逐步形成學生小制作方案。教師的指導是要重點解決在制作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仍以制作地球儀為例,關鍵要解決如何確定兩極的位置、如何確定地軸和公轉平面的夾角、如何確定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的正確位置等問題。當然,在解決這些技術性問題時,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創(chuàng)造讓學生討論、探索的時空,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設計如下:

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制作小組,出示教學演示地球儀和上屆七年級同學制作的小型地球儀,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制作參考。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如何制作一個較好的地球儀的技術設計。讓學生提出他們要解決的問題。

用什么材料:大多數學生都選用乒乓球或者其他球體等。

用什么工具:采用不同的材料,會用到不同的工具。例如量角器、刀片、直尺、鐵絲、長針、鉗子等

達到什么目標:(由學生自己確定)

制定計劃:制作流程、明確分工、完成日期等。

(四)開展科學小課題探究,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科學小課題的學習是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由于科學的小課題探究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完全一致,所以在課時資源、師資資源、管理資源等完全可以整合使用。

開發(fā)適合學生實踐探究的小課題。在科學教學中,收集和開發(fā)適合于學生進行探究的小課題是科學教學計劃的重要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小組或班級在開發(fā)和選擇小課題時,一方面要與科學教材的學習要求、教學內容和社會教育資源相結合,另一方面要與學生生活實踐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為基礎。如《我們周圍的噪聲調查》、《青春期心理狀況調查》、《水資源的研究》、《農村水污染狀況的研究》、《本地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及保護》、《電與人類生活》、《生命元素與人體健康》、《土壤污染及防治》、《家庭樓道燈的結構探秘》等。

指導學生制定小課題實施方案。這一環(huán)節(jié)包括通過小組討論,尋求較優(yōu)化的設計,學生撰寫方案,并進行方案的論證。希望通過不同觀點的沖突、碰撞、補充、修正,加深每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提出意見,改進小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同時要小組成員學習方案,做好相關材料的準備,了解組員的分工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撰寫和交流小課題報告或體會。在小課題探究的活動中,除了方案準備以外,還要做一些教育工作和知識、心理準備。如安全教育;活動中會遇到哪些困難,用什么方法去解決;實踐活動的具體過程、有什么收獲等都要在報告中體現(xiàn)。完成科學教學中的小課題探究,在課時上不同于一般的科學課實驗。至少需要幾個星期,因此學生小課題探究活動一般一學期不要超過三個。

(五)綜合實踐活動促進科學教學方式的轉變

綜合實踐活動和科學教學有效整合后,在實踐探究過程中既傳授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成為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的過程,成為學生充分發(fā)展的過程。

科學教學中的概念源于現(xiàn)實生活,是從生產、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對于這些概念,在一般的教學中是通過一些感性材料,創(chuàng)設歸納、抽象的情景,引導學生提煉科學概念的本質特征,但是學生學得比較困難。因此,新課程要求在科學概念教學中,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特別要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問題情景,能使科學概念教學更具形象化。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途徑有多種,總的來講是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設法讓學生將要學習的概念、定律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系。比如關于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不少學生有生活經驗,教師可以讓他們回憶,然后鼓勵他們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如果學生課前缺少相關經驗,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實物、錄像、模型或掛圖。比如草履蟲的教學比較抽象,教師應先讓學生獲得相關經驗,給學生觀察草履蟲模型,再聯(lián)系學生熟知的一種生物(人類)來類比,從而理解草履蟲的有關問題,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時,問題情景就存在于學生的活動過程中,科學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動背景資料,也是可用于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方法豐富了科學教學的評價??茖W教學主要采用連續(xù)觀察與面談、實踐活動、書面測試、個人成長記錄等的評價方法。無論采取什么方法,都要關注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動手動腦,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自信心和興趣,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如在2006年浙江省初中生學業(yè)《考試說明》中指出,命題時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的聯(lián)系,注重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在具體情景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娍茖W學業(yè)考試關注探究,聯(lián)系實際,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和科學教學的整合,能有力地促進教學評價的變革,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及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