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黃芩黃連湯類方
一、黃芩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藥6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黃芩主腸澼下利,本方用為主藥。甘草、芍藥、大棗治腹攣痛且緩急迫,故本方為治下利有熱、腹攣痛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太陽病之發(fā)熱惡寒與少陽病之口苦咽干同時出現(xiàn),故謂太陽與少陽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與黃芩湯;若更嘔者;則宜黃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發(fā)熱腹泄,或痢疾而腹攣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陽與少陽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膿血,宜更加大黃。
【辨證要點】發(fā)熱腹泄,腹痛者。
二、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藥6克,大棗4枚,半夏12克,生姜l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黃芩湯加半夏、生姜,即黃芩湯與小半夏湯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見黃芩湯方。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1條:干嘔而下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干嘔較嘔證輕,干嘔而下利者,當(dāng)然有用本方的機會,但宜參照上條所述證候為妥。
【辨證要點】黃芩湯方證又見惡心、嘔吐者。
【驗案】劉某,女,50歲。初診日期1965年9月12日。因吃不潔葡萄后,患急性胃腸炎,出現(xiàn)身熱惡寒、腹泄稀水便,溫溫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湯后,熱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脈弦細數(shù)。證屬太少合病,為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
黃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棗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一劑,體溫恢復(fù)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飲食,服二劑,身微汗出,食飲如常,仍感乏力。
三、六物黃芩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人參、干姜各10克,大棗4枚,桂枝3克,半夏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亦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的復(fù)制,不過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參易芍藥,且加少量桂枝,雖主治大致同,但此偏于寒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附方(二):《外臺》黃芩湯:治干嘔下利。
注解:本方治干嘔下利的作用,雖與黃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參,當(dāng)有心下痞硬。無芍藥則腹肌當(dāng)虛軟而不攣急,臨證時宜細辨。
按:《傷寒論》的黃芩湯與《外臺》黃芩湯名同而藥不同,為便于區(qū)別,故把《外臺》的黃芩湯稱之為六物黃芩湯。
【辨證要點】干嘔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黃芩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