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召南》的《江有汜》是貴族男子失戀詩 《召南》的《江有汜》的全文如下: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SPAN> 『子』指貴族男子,『其』即『子』的代名詞。按,全詩之文句實有經(jīng)過詩人予以文學角度之下的用倒裝等手法加以詩化的處理,如果復原之,即: 『江有汜,歸之子,不以我。不以我,子后也悔。 江有渚,歸之子,不與我。不與我,子后也處。 江有沱,歸之子,不過我。不過我,子嘯也歌?!?/SPAN> 『以』即作『用』釋,清初《康熙辭典》舉《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及《易·師卦》『能以眾正』及《詩·周頌》『侯強侯以』的『以』字,皆釋作『用』之例?!哼^』即清代王先謙所譯『不我過,謂不至于我』;『處』,應如聞一多釋為『憂』。指一位貴族女子要嫁別位貴族男子(『子』)了,這位失戀的貴族男子,于是說出了: 『長江有汜水,妳去嫁別人,不需要我。不需要我,看以后妳老公會后悔。 長江有渚,妳去嫁別人,不接受我。不接受我,看以后妳老公會發(fā)愁。 長江有沱,妳去嫁別人,連最后都不來看我。不來看我,妳老公會悲歌?!?/SPAN> 所以此詩為一位失戀的貴族男子,在怨懟其出嫁別位貴族男子的婚事舊女友的婚事沒有好下場。不是如《毛詩序》認為的是贊美媵不因嫡不同意她陪嫁而不怨的詩,也不是清代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及今人從之者,如高亨、金啟華、程俊英、陳子展等等,以為是棄婦的詩,或其他又有以為是女子失戀的詩。按:而最早指出當為男子失戀詩的是臺灣的糜文開、裴普賢《詩經(jīng)欣賞與研究》(1964-1974)及臺灣的馬持盈《詩經(jīng)今注今譯》(1971),但未究明此一男子之當為貴族身份。因為當日封建社會是貴族門第之間的互為嫁娶,如果嫁往貴族男子(『子』)的當為身份為貴族之女,而此位失戀的男子,亦當為貴族門第的男子。 按,此詩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其』字是指什么,是指其后的其呢,還是其人的其呢,按,必非其后的其,因為此詩三迭,同一位置的字詞字面及詞性都是對襯的。如果前二迭的『其后』此介詞為一辭,則第三迭的『其嘯』并非是介詞。其實,如果見到像是《周南?桃夭》的『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等三句,即可以看出,『其』為『子』的代名詞,該二句即『之子于歸,宜子室家』,周朝封建宗法制度之下,稱貴族男子為『子』或『君子』等,而『之子于歸』,一如筆者于《天祿閣曲談》里分析出,實即為『歸于子之』意即『往歸于子』,即指在貴族婚事里,貴族女子嫁往貴族男子,于是『宜其室家』即指是適宜于貴族男子的家門的對象,故實即『宜子室家』。而『宜其室家』的『其』和此詩的『其后也悔』『其后也處』『其嘯也歌』的『其』是一樣的用法,即指的是『子』,所嫁往的貴族男子的代名詞,即,其人的其。所以此詩里的『其后也悔』即『子后也悔』,『其后也處』即『子后也處』,『其嘯也歌』即『子嘯也歌』,而這個『子』,即前『之子歸』的『子』同一身份,意即,是女子要去嫁的那位丈夫。但『之子歸』的意義,乃『歸之子』,所以此詩的旨意即大明了,即,寫詩的此一主角『我』的對象的『汝』,于詩中沒有一字明文提及,而『子』及『其』指的是主角『我』的心怡的對象『汝』要去嫁的丈夫。于是此詩的三角習題即告得解,而此詩即才可能正確得解。 又『其嘯也歌』一辭,一如《小雅?魚藻之什?白華》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其中的『嘯歌』,示『傷懷』之義。而前人解此詩此句,『嘯』與『歌』解作不同兩時間之心境。如南宋的朱熹《詩集傳》,以『嘯』是『舒憤懣之氣』,『歌』為『得其所處而樂』。而東漢的鄭玄的箋,釋『嘯』為『有思而為之』,而『歌』為『既覺,自悔而歌』,皆分指前后不同時間下的心境的轉(zhuǎn)變。但此詩此句,比對前二章末句的『其后也悔』、『其后也處』,即知,應為『其后也嘯歌』,但如此一來,即造成是為五字句,而非齊整的通首的四句詩的詩作了,故略『后』,而重組字面,把『其也嘯歌』重組為『其嘯也歌』了。(劉有恒,取材自《天祿閣曲談》,臺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