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公路邊等我們的老黃,活脫活像個本地山東人。光頭赤膊,穿條花哨的沙灘褲,曬得是墨徹黑。他是8月4日從上海過來收趲織的,已經(jīng)住了半個多月,準備9月初回去。 上海人說的“趲織”,就是蟋蟀和蛐蛐。透過路旁的樹,看到墻上有條紅字標語:寧陽蟋蟀霸五洲。寧陽是始于秦漢、聞名天下的蟋蟀之鄉(xiāng)。在晚清秦子惠的《功蟲錄》中,就有寧陽斗蟋黃麻頭獲“賜宮花披紅巡各殿”,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的記載。這里的蟲不僅狠而且多,如老黃所說:“這里的早蟲、晚蟲都有”。 老黃住寧陽鄉(xiāng)飲鄉(xiāng)宮家村,當?shù)貙爱a(chǎn)地有“南淡北宮”一說,“淡”是淡村,“宮”就是這宮家村。今年是老黃連續(xù)到這收蟲第十五年。到這做蟋蟀生意的上海人可分三類:一是跑量。前兩天剛回滬的一位,以每只一兩元的價鈿收了3000只,到上海七元出售;說就是死了一半也是賺的。雇了當?shù)厝朔盅b,也不用竹筒,而是把材質(zhì)更輕的PVC管截成一段段。二是小打小鬧的,老黃老蘇可歸于此。老蘇在岳州路市場有個攤位,老黃則是在家等老主顧打電話預(yù)約上門。三是收大價錢的,在姚村夜市,有個叫“老孔”的上海人吆喝“收大價錢”。我看他收了兩只200的,一只500的。 寧陽的蟋蟀市場基本是全天候的。我們白天去了黑風口和泗店鎮(zhèn)。黑風口被上海人叫做“市級模子”,來收蟲的是好車多,有寶馬、奔馳、路虎,掛京、津、滬、皖、陜等外省車牌。而泗店出名更早,建鎮(zhèn)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一下車,蟋蟀文化撲面而來,這條街名為“蟋鳴街”,那廂邊的燈箱氣勢磅礴:“蟋蟀古鎮(zhèn)蟀領(lǐng)中華”。此地有“中華蟋蟀文化的發(fā)祥地”之稱,自宋朝至清,四代皆為貢品。 白天兜售蟋蟀多女性,想是男人捉了一夜的蟲,都在家躺下歇息了。無論男女,都提著長方形的小筐,筐以粗鐵絲為骨架,四邊和蓋用聚丙烯打包帶編織。里面放著蟋蟀罐,或三五個或十來個,多的是疊起幾層。瓷罐都是白色的,但鐵皮蓋是五花八門,多黃色,也有用加多寶等飲料罐剪開制成。 相比日市,夜市的人氣就高多了。一是夜里涼快;二是從地里捉了直接就送了過來。每晚10點一過,姚村夜市就熱鬧起來了。5元租一個攤位,提供一桌一凳,就一市。有的想舒服些,自己買了躺椅,收市就寄放在老鄉(xiāng)家。寧陽蟋蟀研究院院長劉德強告訴我們,買賣是不收稅的。 我看老孔收蟋蟀是路數(shù)清爽,自有程序。差的,開蓋一看就揮手。稍上眼的,轉(zhuǎn)罐換角度看??春笥X得有苗頭的,就打草看牙,撩撥幾下。合格的,就拿網(wǎng)捉到他的罐里,再放到一個iPhone 4大小的稱上,有一只,顯示屏跳出2058的數(shù)字。他說,過了2060就合格。想來是他“收大價錢”的緣故,送上的蟋蟀流水一般,四五個小時就驗了上千只。遇到纏人的,他的拒絕是委婉的,笑著說句:“降不住”。老黃心里有桿秤,20到200塊是合理的價格。 劉院長說,每年來收蟋蟀有10萬人,帶來3億收入是只多不少,蟋蟀業(yè)在寧陽五大支柱產(chǎn)業(yè)里排老二。他知道的最高價是09年的,泗店鎮(zhèn)古城村的劉長海賣出4萬一條。我們聽宮家村的“老二”孔令德說,今年也有賣到這個價的。他是村里第一個引上海人來收蟋蟀的,時間是在1982年?,F(xiàn)在他是捉賣一條龍,還送貨到上海。 收蟲是辛苦的。老黃老蘇的作息表是天沒亮去早市,七八點回來吃早飯。然后登記新收的,給已經(jīng)收下的喂玉米黃瓜粒,打掃。把屋里地上那幾百個罐子整上一遍,還是有點工作量的。吃過午飯又去市場,回來后可稍微休息一會,然后去夜市。 老黃說,“我是失業(yè)的,年年弄這個東西,這成為我的愛好”。而老蘇說得有點詩意了,“聽不到這個趲織叫,晚上就睡不著覺?!?/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