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老北京的“記憶”
北京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也是人類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早在五十多萬年前,就有人類再此生息、繁衍。北京最早見于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薊國是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中期,位于薊國西南的另一個分封國燕國吞并了薊,并遷都于薊城,從這時起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間,盡管朝代更迭,城名屢改,北京始終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zhèn)和貿易中心,并逐漸成為成名顯赫的國都。
老北京—義溜河胡同
【中國著名民俗畫家方硯筆下“義溜河胡同”圖】
地安門外大街中段有一條胡同叫義溜河胡同。整個胡同從頭至尾都是低矮的房屋,圍成大雜院,小雜院兒。街道坑洼不平。在這些低矮房子里住的都是一些細木匠,鐵匠,玉石匠等,他們在這些小作坊里制作出很多硬木傢具,玉石工藝飾品,這一切在當年很有名氣。
從地安門到鼓樓,路西邊能通什剎海的有三條胡同:兩條斜街,一條小胡同。兩條斜街分布在后門橋南北,靠近地安門的叫白米斜街,靠近鼓樓的叫煙袋斜街。中間的一個只能走一人的小胡同叫“義溜胡同”。過去叫“一溜胡同”‘從胡同名中的“溜”字就可以感到它是一個細長的胡同了。所以有人認為它名稱的來源正是由于胡同小而得名的??墒俏倚r聽父親講,在明朝時奸相嚴嵩由這里走過,不小心坐了一個屁股墩,他手下的仆人連忙說,您來了個一溜,從此這條胡同就叫一溜胡同了。
別看它胡同小,可并不偏僻。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胡同的東口外是郵局,每次走到這里就會聽見“嘣嘣
”打郵戳的聲音。越往里走,胡同逐漸增寬,能兩人并行了,也就能看見商店了。首先南面是一家鞋鋪,這個鞋鋪主要不是賣鞋,而是绱鞋,那個時代老百姓都自己家里納鞋底,做鞋幫,送到鞋鋪來绱,就是把鞋底和鞋幫連在一起。绱鞋有兩種
,一種叫正绱,一種叫反绱。正绱比較好做,線在鞋幫外面,現(xiàn)在的皮革都是正绱的。反绱則是把鞋底翻過來,難度就大了,你想硬硬的鞋底,要把鞋幫翻過來,如果鞋幫是平口的大一些還容易翻??赡菚r多是兩片幫事先從中縫合好的,叫駱駝鞍,是高幫的,口就相對小了,翻時還不能把縫好的地方撐開,這就難了。為什么要做反绱鞋呢,那是因為線在外面容易被腐蝕,或踢壞,而線埋在幫里就結實多了?,F(xiàn)在自己納鞋底,做鞋幫早在老百姓生活中消失了,绱鞋的店鋪也沒有了,這個活也和這條胡同一樣失傳。
再往西走,就是一個當時叫做楊九的河鮮店,這也是京城消失了的行業(yè)。這家鋪子業(yè)主姓楊排行第九,故人稱楊九,夏季用水或冰放在盤子內,上面擺著鮮蓮子,鮮菱角,剝了皮的雞頭米,白白的令人感到涼爽。此外還有藕,蓮蓬,沒有去皮的雞頭米,賣的都是河里的新鮮植物,故叫河鮮店,你要買這些河鮮就拿新鮮荷葉給你包上。到了冬季這個鋪子改賣年畫,棚內掛滿了油印的大方張年畫,畫的內容都是喜慶的,有大有小。這樣的店鋪現(xiàn)在也沒有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地安門百貨商場的擴建,郵電局搬走了,這里住著的居民都拆遷了,這條義溜河胡同也隨著拆除了。如今成了地安門百貨商場的進貨的大道。如果說還留下來的只有胡同南面開得東方書店和小飯館,隨著北中軸線進行的恢復整修和什剎海地區(qū)改造,已經融入了這片酒吧街的整體氣氛中,吸引著南來北往慕名而來的游客。
2011年5月15日古巴總統(tǒng)于北京
注:本文使用圖片來自網絡,特此向原作者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