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作者:郭曉芳 不可否認,新課改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活力,過去的“滿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師生間平等,民主的對話所取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方法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出現(xiàn)了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 要注意語文課的形式: 新課程提倡“對話教學”,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與作者編者之間要進行“對話”,這種“對話”其實是思維與思維的碰撞。但是,有些教師簡單地把“對話教學”變成了:“我問你答”的形式,教師設計一個總是然后學生圍繞這個總是思考、討論,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教師設計的思路和框架之內。有時候學生不聽使喚,教師就使出渾身解數循循善誘,直到回答教師滿意為止。這樣的做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形成。其實,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提問,質疑問難,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由產生問題始以產生問題終。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的王國,而教師則創(chuàng)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交流與碰撞,課堂教學環(huán)境應該是民主平等、和諧、寬松、開放的,這樣的教學形式才是新課程所期望的、真正的“對話教學”。 二、 要注意語文課的味道: 無論教改怎樣改、怎樣變,語文課的特點不能被弱化,‘語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讓學生去誦讀文本,不讓學生品味語言,不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只是讓學生去討論課文內容而提示的一些問題,結果成了常識課,甚至上成了政治課、地理課,這都是不對的。如有的老師講《明天不封陽臺》,在學生讀過一遍課文之后,只提出了一些問題:“作者對封陽臺的態(tài)度有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變化?你認為人類有哪些不珍愛自然的行為?結果怎樣?”整堂課既沒有引導學生品味和理解文章語言,也沒有關注人文和情感的因素,這樣的課顯得膚淺,缺乏語文課的意味和力度。 要濃化語文課的味道,一是通過讀讓學生整體感悟文章語言。據說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小時候,有一次,看到父親正在雕刻一只獅子,他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雕刻師?”父親說:“以這只獅子為例吧,我不是在雕刻這只獅子,我只是在喚醒它?!备赣H繼續(xù)解釋說:“獅子本來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它從石頭的監(jiān)牢里解救出來而已?!蔽覀冋Z文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喚醒生命的過程,是喚醒學生的情感和智慧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反復誦讀文本,去體驗感悟文本,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教師既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學生誦讀,也不可淺嘗輒止只作潛淺的內容上的理解,一定要讓學生去讀、去悟、去感受、去做心靈的遠游,這才是閱讀的生命。二是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如果說朗讀可以讓學生整體感悟文章的話,這里說的“引導”則是教師必須告訴學生怎樣去“感悟、品味”,是在更深層次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語文素養(yǎng)。 三、 要注重語文課的實效: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興奮點,可以采取多種手段,但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首先是學生學習方式方面,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課堂上學生自讀、齊讀、互問互答、分小組討論等形式即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全部,每堂課必安排學生間的互問互答、討論等,看似非常熱鬧,其實容易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討論的作用,真正的討論,應該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真正開動腦筋,討論出個“所以然”來。其次,演課本劇方面,有的老師遇到只要有情節(jié)、有對白的課文,必安排學生扮角色表演,有的甚至分幾組或要求全班同學參與,輪番上臺表演同一內容。這樣的表演固然學生參與了,很大程度上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是很膚淺的,并沒有準確把握、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這種表演所收到的效果與原先的設想可能會有差距。最后,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方面。多媒體所反映的事物確實較具體、直觀、形象,常能起到化繁為簡、真實再現(xiàn)的作用,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應該努力運用語言文字喚醒學生沉睡的生活體驗,并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體驗的能力。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權,扼殺其想像力,試想對問題事物沒有想象、思考,不經過頭腦的加工整理,那么文章的朦朧之美、空白之美、蘊藉之美如何感受呢?又如何以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體驗呢?所以,要把握多媒體運用的“度”,使其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教無定法,在教改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種方法的制約,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教法。教師只有真正轉變觀念,真正領會課改精神,真正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才能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方法,使課改切實收到實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