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精品《清靜》賞析
賞析提要:作品身世傳奇,得到書法大家趙樸初的首肯。墨韻極佳,空靈飄逸,以淡墨為主,集干濕濃淡于一體,立體感、金屬感較強,當屬精品之作。作品6次出版。
這幅草書橫幅《清靜》是林散之先生 1987年即興而作。尺寸為 36×64㎝,約 2平方尺。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璽”(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璽”(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筆,宿墨。裱工精細,品相十品。正文內(nèi)容是:清靜。
這幅作品墨韻極佳,空靈飄逸,一氣呵成,沒有一點做作之氣,充分體現(xiàn)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書藝術(shù)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體表現(xiàn)有三:
一是集干、濕、濃、淡于兩個字。如“靜”的最后一畫是干墨,左邊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濕墨,“清”中的兩點是淡墨,三點水中的最后一點的黑色部分是濃墨?!扒濉钡淖詈笠还P是一點,這一點的墨像是左邊淡右邊濃,濃淡并生,之所以產(chǎn)生如此效果,與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關(guān)系。
二是以淡墨為主,枯筆為輔。在干濕濃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扒濉鄙晕⒖鋸堃稽c,全是淡墨書寫而成?!办o”的左邊部分也是以淡為主?!盃帯钡闹虚g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筆?!扒濉敝杏幸稽c點枯筆,三點水的最后一點有飛白。飛白最多的是“靜”,特別是下半部分,枯筆墨跡清清楚楚。
三是立體感、金屬感較強。這幅作品布局奇特。“清”字左輕右重,上重下輕。“靜”字左重右輕,上重下輕?!扒濉蔽恢煤苷?,“靜”的位置明顯下移,兩個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頗具立體感。請看“清”中的三點水的最后一畫,還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體感,“靜”的左上部也是如此?!扒屐o”兩個字的淡墨呈銀灰色,淡墨到濃墨之間的過渡十分自然,猶如天成。如果離得遠一些,再把眼睛瞇起來,模模糊糊,立體感、金屬感將更為強烈。
草書作品《清靜》先后 6次出版。1989年,《中國書法》雜志第 1期。1994年 12月,《林散之傳》插頁,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7年9月,《林散之書法集》第 212頁,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6月,《林散之藝術(shù)館館藏精品集》第77頁,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紀念林散之先生誕辰110周年文集》第 206頁,作家出版社。2012年 5月,《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第139頁,文物出版社。
關(guān)于草書作品《清靜》的身世,在收藏界有一個傳奇的故事。1987年的一天,林散之先生在一張宣紙上寫了“清靜”兩個字之后,沒有落款,也沒有蓋印,就把它扔在一旁,開始書寫另外一張。站在身邊的二兒子林昌庚便問為什么,林散之先生轉(zhuǎn)頭望著“清靜”二字說:“中國書畫用筆,力求圓潤,切忌圭角。這幅字的清字轉(zhuǎn)折處有角,所以不要了。”林昌庚不忍心廢棄,悄悄地把它收了起來,后來從其它作品上割下名款,與此作進行拼接、托裱成鏡片。時隔不久,趙樸初先生到南京,林昌庚拿出此作,請教樸老。樸老仔細看后說:“一件書法作品帶個把圭角,并無大礙。我看此件不失為林先生佳構(gòu),值得珍藏?!?990年林散之藝術(shù)館在馬鞍山采石磯建成,林散之后人無償捐贈百幅書畫精品。期間,關(guān)于“清靜”這幅作品,林昌庚教授原原本本地把經(jīng)過作了介紹。受贈方認定趙樸初的意見值得采納,同意接收此件。代表受贈方的唐大笠先生提出建議:盡管事情原委說得清清楚楚,但書作本體缺少印信,建議在林散之先生常用的印章中選一方小印補鈐,以免日后節(jié)外生枝。這一建議得到了雙方的共同認可。唐大笠在當日當場當眾加蓋了一個小印,就是現(xiàn)在這幅作品中間最小的那方:“散之信璽”。1989年《中國書法》雜志第 1期上刊登的這幅作品就沒有這個最小的印章,1994年 12月出版的《林散之傳》中的這幅作品也沒有。
時隔18年,也就是 2008年,恰逢林散之先生誕辰110周年。唐大笠先生專門撰寫文章,回憶《清靜》這幅作品的身世(《紀念林散之先生誕辰 110周年文集》第205頁)。他在文章中寫道:
“這則鮮為人知的故事,頗為耐人尋味。
第一,中國書畫藝術(shù)最重筆墨。自古至今卓然名家者,無不精研用筆用墨之道,始于有法,終于無法,無法即有法。應該提倡什么,追求什么,摒棄什么,須了然于心,然后付諸筆墨,精益求精,決不是信筆涂鴉所能夠出精品的。
第二,林散之先生作風十分嚴謹,一絲不茍,稍帶毛病,即棄之不取,不許流落人間。
第三,趙樸初審定先生書件,求整體藝術(shù)效果,不斤斤于點滴瑕疵,不以偏蓋全。應該說,這兩位高師所持的態(tài)度,均無可厚非,給了后學者諸多的啟迪,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學習?!?br>
――原載《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書,文物出版社
|
|